分享

老沈聊戏:冯志孝与张学津

 明日大雪飘 2022-06-29 发布于上海

1961年底京剧大师马连良正式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中国戏校毕业的冯志孝,另一个是北京戏校毕业的张学津,此后,这两位成为解放后最优秀和最著名的马派传人。

冯志孝和张学津虽然同拜马连良为师,但二人后来

文章图片1

(冯志孝之《甘露寺》)

的经历并不相同,可以说冯比张红的早,而张在传承马派上影响更大。

冯志孝生于1938年,梨园世家,祖籍北京。其祖父冯蕙林、姑母冯金芙、姑夫姜妙香都是著名京剧演员。

冯志孝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即中国戏校前身),受业于京剧前辈萧长华、雷喜福、贯大元、鲍占样等名师,工老生。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四团。1961年拜马连良先生为师。

冯志孝的表演潇洒大方,行腔圆润,吐字清晰。有内行评价说,冯志孝的唱更接近于马连良年轻时高亮嗓音,与马老年的唱差别较大。此外,冯志孝自己的独特嗓音也很明显,徒弟学师傅,是学其精髓,也不必圣行颜随。最近在电视节目中看何云伟学了一段冯志孝的《淮河营》,那真是惟妙惟肖,把现场的刘桂娟逗的说:“冯老师可以告别舞台了。”可见何云伟抓住了冯志孝独特的嗓音特点。如果让他学张学津,恐怕就没有这个剧场效果了,因为张的唱兼余兼马,个人的特点并不明显,所以就难学了。

1960年中国京剧院四团排演新编戏《杨门女将》,一炮而红,同年还搬上银幕,轰动全国。冯志孝在这出戏中创造了一个年迈忠臣寇准的形象,特别是金殿上那段“往日里金殿把爵进……”【西皮流水】,怒斥了那些临危退缩的官员丑态,颇具马派风格,引起戏迷极大兴趣。电影《杨门女将》这部彩色艺术片在全国的放映,更使得这部戏的主演杨秋玲(穆桂英)、王晶华(佘太君)、冯志孝(寇准)、孙岳(宋王)等青年演员家喻户晓。冯志孝的那种清新的马派风格也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印象中。

1961年对冯志孝来说十分重要,有两件大事接踵而至,而对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具有特殊意义。一个是他从四团调入一团加强老生力量,二是正式拜马连良为师,传承马派艺术。

冯志孝调入中京院一团,当时李少春因身体原因演出机会减少,而他是团里唯一的头牌老生,因此冯志孝调入一团,领导有意培养他成为老生顶梁柱,冯志孝学马派,更可以在一团扩展马派剧目。此外,长靠武生钱浩梁也从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调入一团,也有承继李少春文武老生剧目的意思。

冯志孝正式拜了马连良后还真是一出一出地排演马派戏,第一出就是《淮河营》,这是出念白戏,可冯志孝念的不生动,于是马连良经常夜里在家教他念白的诀窍。公演前,马连良还专门演了一场叫冯志孝现场观摩。1961年9月16日报纸登出广告,冯志孝、袁世海在广和剧场主演《淮河营》,立刻轰动了舆论,一位享誉全国的架子花脸陪着一名年轻老生唱《淮河营》,简直不可想象。袁世海还给刘长的表演和戏词做了新的处理,增加了一段【二六】唱段述说刘长悔悟之心。孙盛武、苏维明等老艺术家也在戏里扮演重要角色,毫不亚于马连良的班底。马连良那天还亲自到广和给冯志孝把场,马还把他自己这出戏的道具、戏装拿出来给冯志孝用,真是锦上添花。这场演出圆满成功,冯志孝的名声也就轰动了整个剧坛。

接着,冯志孝与李少春、袁世海排了《群英会 借东风 烧战船》,和袁世海排了《群借华》《青梅煮酒论英雄》《甘露寺 美人计 回荆州》,和杜近芳排了《梁红玉》,冯志孝在一团得到重用,和李袁杜这些顶级艺术家合作演出,这样的机会是他同辈中所没有得到的。

文章图片2

(袁世海、马连良、冯志孝合影)

文革中,冯志孝的艺术创作并未停止,他在《红灯记》中扮演B角李玉和。他和杜近芳主演了《红色娘子军》,他扮演男主角洪常青。《红色娘子军》后来也搬上了银幕。

与冯志孝相比,张学津在毕业后至文革前那一段,学马的过程亦步亦趋,在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排演过马连良亲授的《赵氏孤儿》,演过其他几出马派名剧,但没有像冯志孝的《淮河营》那样轰轰烈烈,倒是他在《箭杆河边》中自己创编的“劝二癞子”那段带有余派风格的【反二黄】大有名气。文革中他又调离北京,去上海唱了几年样板戏,远离首都,他的影响力自然就打了折扣。

直到1983年4月,张学津离开上海调回北京,开始了真正弘扬马派艺术的舞台生涯。此时,冯志孝在中国京剧院也如鱼得水,投入到恢复传统戏热潮之中。他和李世济组建新一团,他把《四进士》《苏武牧羊》《淮河营》《群借华》《审潘洪》等马派戏演了个遍。

文章图片3

(张学津之《四进士》)

与冯志孝不同,张学津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他虽然调入北京京剧院,但始终没有合适的位置进行演出,他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各种纪念演出、人大会堂的庆祝演出,以及国际交流的演出。演出的机会并不少,电视上与观众见面机会更是多,张学津的马派传人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后来,北京京剧院专门为他组建了二团,调集了杨淑蕊、陈志清、罗长德等名家,张学津这才有了自己的团队。

八十年代后期,观众们发现张学津的嗓子“塌中”了,一些马派经典唱段唱的有点力不从心。此后,张学津从商业演出转向授徒,仅偶尔做示范演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强、高彤、穆宇、宋昊宇、杜鹏等一批马派再传子弟在张学津的指导和推送下纷纷进入戏迷的视线。应当说,马派艺术在张学津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弘扬。这一点,冯志孝就不及多矣,他自己始终活跃在舞台上,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收徒弟的消息,所以冯志孝发迹很早,但老年后继乏人,而张学津是中年之后才事业辉煌,如今虽然故去多年但桃李满天下。

张学津还有功劳一件,那就是“音配像”工程,他几乎为马连良的所有录音、还有李盛藻等名家的录音配了像,这个影响的确不小。冯志孝只是给马连良、杨宝森、张君秋版的《甘露寺 美人计 回荆州》,马连良、袁世海主演的《将相和》等不多几出戏配过像,影响力自然也就比不上张学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