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走读生日记 2022-06-29 发布于浙江

边城》读完了,几万字的篇幅,读着不费力,却也不轻松。将近百年的时间过去,小说中的情绪和场景还历历在目,实际上还依然存在于现实的世界里。

一部小说,之所以还有人读,还有读者身处其境的感受,只是因为这是一部可以从中看到事实和真相的小说。老师曾经讲过,小说来源于生活。终于知道,这算是一句实话。

二流,三流和不入流的写作者,并不懂这个道理。

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年1月第1版

书后附录了作者一些标注,其中有这样一条:

三月二十一看此书一遍。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校注此书完事
从文

对人生和命运无常的感触,是人类情感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

86年前沈从文的感慨,与921年前苏轼的感慨并没有什么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1260年前李白的感慨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生者如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不过,更早一些的屈原,他的感慨更符合此时此刻的价值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是,屈原自己打脸,还没有“求索”出结果,他就在无常的岁月面前退缩了。

这越发深刻佐证了沈从文这一句“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事实和真相往往简单异常,简单到轻易被忽略。谁把这样的事实和真相说出来,谁就近乎于占据了这一条真理。

古往今来,总有一拨人恐惧这样的事实和真相被说出来,防民之口,一直是这拨人处心积虑在做的事。貌似无足轻重,实际上特别龌龊。

整部小说,除了这条标注之外,我还就三段文字随手记下了感触。分享在这里。

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因为汪曾祺,特意找来沈从文这本《边城》。这段话,此刻读来就像作者刚刚说完的一样,尽管这些话说起时都距今差不多百年前了。

任何一个民族都自有伟大处,也自然具有“堕落处”,所说的“目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时期。

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短短百年,山水风物并没有明显变化,人的变化倒是有目共睹——礼义廉耻越来越被轻视,诚实守信越来越流于形式。人性,人情在滚滚红尘中泥沙俱下,朋友负义,亲人反目,都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诬陷,举报,落井下石,都成为家常便饭……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活得不如古代的强盗和妓女,谈论道德和人伦底线越发显得不合时宜。

有时候,无意间就会从文字里探得人生的道理和真相。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带着引号的“明天”,给人希望的假象,实际上是绝望和无望。

小说中的人物都很小,却都很有人情味,像几十年前的邻里街坊。翠翠,是一个独立的姑娘,她不需要谁怜悯。读这些文字,她带给人的也是欢快和希望本身。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都不确定,用心对待每一个温暖自己关爱自己的人。他们终有一天一去不返,我们有再多等待的韧性,也无法等到他们“回来”。

“也许”,这两个字是漫长的无望与绝望时刻,自己留给自己最后的安慰。

2022年6月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