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李 宁 : “哀而不伤、怨而有怒”的《家》

 一床书759 2022-06-29 发布于陕西

有人说:文学是人类感情最丰富生动的表达,也是对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传达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灿烂的智慧,那里充满了智者的箴言,是大师们智慧的结晶。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受周围诸多喜好读书的人影响,闲暇时候,终于鼓起勇气翻开书架上珍藏了许久的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

对于巴金的作品,以前并没有系统读过,能了解的也只是上学时的语文课本或做阅读题时的文章节选,而当下定决心准备完整去读巴金的《家》时,我的内心竟涌出些许激动和丝丝的紧张,如此的感觉,那应是长久以来对作者以及这部经典所积累的崇敬感吧。

之后便开始了读读停停的阅读历程。终于用了个把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经典,之后便陷入了想写读后感却迟迟不敢动笔的矛盾漩涡之中,生怕自己肤浅的认知会造次了经典,但不写又觉心中不畅。在反复纠结和犹豫下,终究自己还是没有按捺住这颗躁动的心,想着还是写吧,一则安慰自己,二则也表达作为读者的自己对巴金老先生的尊重。

当我用力去推开《家》这扇黑漆大门时,首先使人感到的是一种窒息和沉闷感。黑漆漆的公馆大门,两侧蹲着永远沉默静寂的石狮,门大开时,真的像极了张开大嘴的怪兽,黑洞洞一片,让人努力想看清里面是什么,但却什么又都看不见。高公馆里深藏着秘密,而这个秘密却不能被外面的人知道。文章开篇烘托出的神秘、森严、冷酷的气氛,禁不住让人头皮发麻,心头发冷,我不由的用双手裹紧了外衣,也不由的为书中主人公命运攥紧了拳头,捏了把汗。

小说《家》的描写背景说的是在五四运动革命浪潮影响下,代表着封建礼教的四川成都高公馆家族内部逐渐分化和没落的过程。文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一个缩影。从表面上来看,高家人个个知书达理,地位尊贵,但家族内部却藏着很多让人不齿的秘密,里面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作者通过作品在披露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也在控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及封建迷信对人的摧残和迫害,通过对比反衬和赞颂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新青年一代同这个封建并带着罪恶的家族进行反抗并决裂的斗争精神。

巴金在《家》这部作品中,用高超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出了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描述的人物就有七十多个,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既有蛮横、专制、腐朽的封建专制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家长代表高老太爷,也有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形象克定、贪婪狡猾的克安;有受封建道德礼教迫害但却敢于以死抗议的鸣凤,有林黛玉般性格娇弱温顺善良,忍受命运摆布的梅表姐,也有温柔贤惠,善良、厚道又柔情的觉新媳妇瑞珏,更有敢于追求自由和新思想,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琴。作品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这四位女性,她们性格迥异,这也注定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归途。在看巴金的《家》时,两个重要的人物我们必然要去分析。一个是觉新,从他的名字里,已然体现出新思想的觉醒,但是因为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太深,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下觉新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隐忍、退缩和屈服,在家庭的操纵和安排下,过着看人眼色行事的生活。他内心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他是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有学问,是在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带有较强传统观念的所谓“新人”;他年轻有为,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却在家庭封建观念的束缚下选择了妥协。他被觉慧和觉民批判是“不抵抗主义”者,这充分暴露出了他的懦弱和无能,这也为他和自己的妻子瑞珏以及青梅竹马的梅表姐的悲惨境遇埋下了伏笔,隐含的表达出了只有反抗封建旧制度才是觉新唯一的出路。

第二个人是觉慧,他是大胆且富有斗争勇气的叛逆者代表。他有正义感,敢于冲破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觉慧和婢女鸣凤他们俩个之间纯洁的爱情因为鸣凤要被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而最终结成了一个悲剧和灾难,刚烈的鸣凤为了祭奠她和觉慧那份坚贞的爱情,在新婚前夜,嘴里念着“三少爷,觉慧!”投河自尽。这声声的呼唤最终也变成了觉慧之后坚定离开高公馆的召唤,这让觉慧每想起一回,就更加痛恨封建等级和封建礼教带给他们这一群人的迫害,这里面包括梅表姐和自己大哥觉新的爱而不能得,最终抑郁成疾一命归西;也有在高老太爷病重时,家中的封建遗老们不是为其求医问药,而是选择用跳大神抓鬼的方式搞封建迷信,最终将高老太爷送入黄泉;还有当大嫂子瑞珏快要生产时又被家人说成会有“血光之灾”,而被迫搬到城外待产,最终导致难产,含恨去世。这几个悲剧,件件都在揭露着封建统治的罪恶。梅表姐和瑞珏都是觉新爱过的女人,而她们却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和觉新一样都太过软弱,在封建礼教面前选择一再的退缩和忍受,最后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而作为高老太爷这个封建代表,庆幸的是他能在临终的时候幡然醒悟,不再干涉觉民的婚事,这好像是小说中作者带给人的一种希望和转机,但现实中在大的封建环境的压制下,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也只是如同水中微波一般,不会改变任何的结果。最终觉慧毅然决然的和这个充斥着封建礼教的大家庭决裂,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迈向了他向往已久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在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青春、自由、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和愤怒的控诉,对在封建束缚下的苦苦挣扎并最后做出牺牲的人们也表达了同情,同时对那些敢于大胆追求新生活,争取自由平等爱情的行为进行了大肆的歌颂,契合了当时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积极果敢、热情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其实总结《家》这部作品,它的创作是带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的:它既是在抨击强大的中国社会中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同时又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走向希望的道路,具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它是传统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另一种表现。作者巴金在对小说人物的处理上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他选择用新青年一代的代表人物觉慧的视野来审视这个时代及这个家族的变迁,用觉慧的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罪恶的批判。作者通过主人公觉慧的思考和感悟给读者指出了新生活的道路所向。当作者借着主人公觉慧在宣传恋爱和婚姻自由的同时,其实本意并非主张恋爱自由,而是想要借此唤醒青年人意识中有关“人”的意识,并与封建家庭决裂。觉新和梅表姐、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这些悲剧的根源都在于他们想要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和专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专制制度代表的旧家族与青年一代代表的新思想形成了两大阵营,它们之间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巴金以笔为武器,借主人公觉慧之口,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了一声声的“我痛苦!”“我控诉!”,从而表达出个人情绪,而这种社会抗议的行为便成了一个人最好的宣泄,也是这个时代对愤怒的宣泄。

巴金先生在19314月写的《< 激流 >总序》中提到了这么一段话,之后在很多地方也反复提起:“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有着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的知道了。”巴金先生爱得认真,恨得软弱,他的所有恨都根源于爱。在《家》的这部作品里,可爱的人可爱,可恨的人只让人感到可悯,不禁让人想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我想用这两句话概括《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作者简介:李宁,白水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喜欢阅读和写作,梦想在文学的海洋里邂逅不一样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