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壹度|百年前的宁夏黄河什么样?看老照片中的苍凉与壮美|埃德加·盖洛|旧石器时代

 涧水常蓝屋 2022-06-29 发布于内蒙古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122期
郑文著|文
图片由本文作者独家提供
“在地图上一个由人类的勤劳与智慧所创造的奇迹般丰饶的三角形地带上,矗立着'宁静夏日之城’——宁夏(今银川)。而黄河的恩惠,更使得这片令人赞叹的土地成为绿洲……这片沃土的西侧是巍峨的贺兰山脉,远处是辽阔的荒漠。在那里,戈壁延伸出的沙漠掩埋了曾经充满人类活动的痕迹,而人们也依靠耐心的灌溉来抵御干旱的侵蚀。回想曾经孕育出古代人类文明的那些起源地,都是毗邻沙漠且降雨量不充沛,所以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通过灌溉来维持的地区,埃及、波斯、阿拉伯、中国,莫不如此……”(引自旅行家埃德加·盖洛《中国长城》,本文作者翻译)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1924年10月拍摄的黑山峡(南长滩下游)。
滔滔黄河水,自巴颜喀拉山脉奔涌而下,穿高原、过雪山,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经黑山峡过南长滩进入宁夏则一改脱缰之势,水流趋于平缓,河谷豁然开朗。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黄河流经宁夏凡397公里。水流的趋缓,致使泥沙在开阔而平坦的土地沉淀,舒缓的水源,丰厚的沃土,为灌溉农业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天成的地理基础。此间水土肥沃、湖泊众多,风光秀美、物华天宝,谓之“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黄河,孕育了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远古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边陲大漠苍茫壮阔的景象。而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更是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以引黄灌溉工程在戈壁与黄沙之间开创了长渠流润、岁稔年丰的壮丽农耕文明美景。
远古文明
引文之中,几乎走遍世界的旅行家埃德加·盖洛不吝辞藻地赞叹了宁夏平原所展现的农耕文明。他1908年于银川畅想“孕育古代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必然是毗邻沙漠而通过智慧与勤劳产生灌溉农业的平原”之后十五年,法国人桑志华与德日进在黄河岸边的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
经百年来中外科学工作者持之以恒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水洞沟作为早期现代人在东亚迁徙、扩散和技术交流驻足地的丰富内涵,被我国“黄土之父”刘东生先生誉为“中国旧石器考古文艺复兴”的标志。水洞沟遗址不仅体现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探究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科研价值。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迹的发现,也印证了1908年盖洛对银川以东的戈壁地带“曾经充满人类活动”的判断。
引黄灌溉
1908年,旅行家盖洛亦曾驻足宁夏引黄灌溉工程之经典体现的唐正闸,感怀灌溉工程之伟大、赞叹人民智慧之高深,并于其鸿篇巨制《中国长城》一书中向世界宣告:这里是世界水利工程史的壮举……来中国看大运河(灌溉工程)吧……
始于秦朝、历代传承的宁夏引黄灌溉工程,是一部镌刻在中华大地之上气壮山河的开疆固土史诗,也是一幅流淌千年并垦殖出丰厚且极具特色的物产而哺育着一方人民的锦绣山河画卷。
1933年,宁夏胜迹——唐正闸。
大河奔涌,劈峡入川波澜壮阔;长渠流润,高世之智恩泽朔方。
宁夏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流传千年、惠泽当今,亦因此与名闻天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们对先民于艰难的环境中披荆斩棘所创造的工程奇迹感到无比自豪,也对先民因势利导的治水过程中所体现的勤劳与智慧而表示由衷赞叹。
从黄河岸边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到引黄灌溉工程所创造的塞上江南的壮丽田园风光,或许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生活于此的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美好家园的信念的延续。
龙之精神
宁夏黄河流域,既以智慧与汗水开创了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所缔造的农耕文明,亦传承着中华民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龙之精神。这种开创与传承相得益彰的结合,就是勤劳智慧的宁夏先民在力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客观体现。
拍摄于清末的中卫炭场子码头龙王庙。
这幅清代末年影像中屹立于黄河岸边的巍峨建筑,就是黄河进入宁夏之后的首座大型龙王庙——炭场子码头龙王庙。坊间传为康熙行于宁夏之时传来平定噶尔丹捷报,大悦之际拨款营造。但据历史考证,康熙得知噶尔丹兵败消息之时已离开宁夏,亦不曾去过中卫,或许龙王庙的营建源于康熙大捷只是民间美好的联想。但巍峨的龙王庙是真实的,彼时人们对于龙的尊崇与敬仰是真实的,龙王庙下滨河而建的炭场子码头更是宁夏人民以蛟龙得水之精神劈波斩浪创造美好家园的印证。
宁夏黄河流域亦存在诸多以欢声笑语的形式而诠释对于龙的崇奉。如昔日中卫迎水之日,民众搭建戏台,举办龙王庙会。当探水人员飞马快报水头抵达之时,主理人士高声宣读祭文,官员、乡绅致辞,继而奏鼓乐、燃鞭炮,唱大戏、耍社火,将对龙的尊崇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声势浩大,欢天喜地。亦有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民间亦视为水官解厄之辰,此日祭祀,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于是再行水会,吟诵、念白、音乐庆典,礼仪周正而不亦乐乎。
壮美山河
这幅1923年由甘蒙考察团珍妮特一行所拍摄的沙坡头经典构图影像,定格了百年前苍凉而壮美的宁夏黄河景象。漫漫的黄沙诉说着黄土高原的苍茫与辽阔,奔流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文明。黄河之中那条淡淡的曲线,是宁夏人民以智慧与勤劳所开创的引黄灌溉工程在河山朔土中浓墨重彩的体现。那曲线正是昔日宁夏平原灌溉渠系的第一条引水坝,自此拉开了谱写在黄土高原之上壮美的灌溉农业画卷。
沙坡头,甘蒙考察团珍妮特一行1923年6月拍摄。
如今这个角度构图拍摄的影像,业已成为宣传宁夏的经典画面,亦曾为沙坡头景区门票沿用的摄影作品构图形式。这幅1923年的影像,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第一幅采用这个角度构图拍摄的照片。
宁夏黄河沿线的景致可谓美不胜收,除了大漠、长河与壮丽的农耕文明相结合的沙坡头,还有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沙湖。此间极具特色地将湖水、沙丘、芦苇、飞鸟、游鱼完美结合,意境独特而悠扬如画,因此成为名扬四海的观光胜地。亦有风光旖旎、山灵水秀的青铜峡大峡谷。此处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贺兰峻岭与牛首奇峰于此构筑了山的雄姿,而穿行其中的深谷湍流则是水的绮韵。山水之间,108塔与河西灌区十里长堰遥相呼应而熠熠生辉,是宁夏先民营造在山体上的信仰与修筑在黄河中的开创性智慧并存的壮美画面。如今,筑大坝、建电站,成就了宁夏水利人跨越多年的梦想,结束了银川平原无坝引水的历史,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增加灌溉面积,也对宁夏电力发展构筑了坚实有效的支持。而屹立千年的108塔亦见证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迹,这是宁夏平原最为壮丽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象之一,是宁夏水利人励精图治、承前继后在河山朔土间谱写的壮美画卷。
黄河河运及贸易
在钢铁洪流涌动的公路与铁道逐渐延伸至西北腹地之前,自兰州至包头间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黄河水运。清末至民国,黄河宁夏段主要运载工具依然是传统船只与木排、皮筏。
皮筏有小型的羊皮筏以及大型的由120只牛皮囊构架的、可承重20多吨的牛皮筏。羊皮筏不仅承载着非凡的智慧和坚毅的勇气而为昔日黄河沿岸人民生活交通提供便利,还曾于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穿激流、过险滩运送汽油而赢得“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美誉。牛皮囊内填羊毛、外架椽木,而这两种物资原本就是需要经由黄河运输至下游的贸易产品,可谓构思巧妙、事半功倍。
甘蒙考察团珍妮特一行1923年10月拍摄的石嘴子河运景象。
黄河宁夏段行驶的船只,主要有七栈船、高帮船、盐城船、小五栈船、渡河船及渔船等。其中七栈船(又称七仓船)为河套及宁夏地区常见的黄河运输船只,长约12米,宽6米,承重约15吨,为彼时宁夏黄河运输的主要工具。
值得提及的是,1907年,甘肃省府委托比利时商人阿方索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轮船公司签订购船合同,购买平底明轮推进的汽轮船一艘,至天津后拆解运抵呼和浩特河口镇组装成船,并于1911年夏季行至黄河宁夏段试航。前文之中卫炭场子码头龙王庙景象,即高度疑似勘察河道并负责组装船只的工程师格尔茨拍摄。这是黄河上游航道首次行驶机动轮船,但命运多舛,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不了了之,民国年间虽再经努力却仍旧无果而终。
鉴于黄河宁夏段的运输便利以及宁夏及周边地区为古而有之的羊毛、驼毛产地,当年宁夏黄河流域的中卫、银川、石嘴子等地,便形成了依托黄河运输以羊(驼)毛为主并涵盖枸杞等特色物产的贸易集散地。1880年,在得到清政府许可之后,德国商人格雷瑟尔与一位比利时商人由呼和浩特进入石嘴子,设置皮毛贸易公司,开始了外商在宁夏采购货物直接销往欧洲的贸易形式。由此,不仅羊(驼)毛贸易量剧增,亦拉开了宁夏(银川)地毯因细腻的品质与卓越的色泽而轰动欧洲、名扬海外的序幕。致使彼时探险者或旅行家途经银川,多会购买一方宁夏地毯视为仰慕与纪念。时至今日,在西方古地毯拍卖领域,清末宁夏地毯仍旧为世人所追逐。
今昔
今天,展现宁夏先民勤劳智慧的灌溉工程所汇聚的潺潺渠水依然在宁夏山川源源不绝流淌,万古千秋的水洞沟崖壁依然厚重而坚韧地屹立于奔腾不息的黄河岸边,宁静地见证着浮云朝露,见证着时移事殊……
1908年盖洛于银川艰辛渡河之处,已飞桥架长河、偃若长虹卧;1923年桑志华与德日进所考察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迹,已成为络绎不绝的观光客驻足游赏、念古怀今之地;1923年珍妮特艰难而行的沙坡头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5A级观光旅游区,畅游此间的游客怦然心动的,不仅是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依沙滑下的酣畅淋漓,还有在嘹亮而悠扬的船工花儿声中乘坐羊皮筏于黄河上随波逐流的悠然与欢畅;1924年安特生乘皮筏激流勇进所途经的南长滩,如今梨花盛开之季是人们领略山光水韵、感受诗情画意的休闲之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水利工程,创造出“千年渠水上高原”的灌溉奇迹,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水绿山青,“半城湖光一城景”的旖旎风光也已成为往来游客对戈壁与黄沙之间的银川城根深蒂固的印象。
如此斑斓而壮丽的美景,或惟有诗人的情怀,能够描绘这塞上风光的锦绣与壮美——
黄河是处与天通!
近期壹度新贴汇总
编辑|小菜花
值班主任|李振文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读的方式解读银川文化
文化深1° 视角多1° 情怀浓1°
深度剖析银川城市文化现象
独家记录银川文化情怀与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