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可能就是要有人讲给你听,才能学会

 揉揉人人 2022-06-29 发布于江苏

我在高中时期,特别不能理解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看参考答案学不会?

明明参考答案有详细步骤,也有解题思路,但很多同学就是看不懂,必须要问老师。

老师把答案念一遍同时在黑板上写一遍,就能听懂了。

但其实认真去看,念的就是参考答案,黑板上写的也是参考答案,为什么自己一个人看不明白的东西,换个人念一遍写一遍就明白了?

我认真地想过到底是为什么,但可能直到最近才有所收获。

比划、语言、文字

人是先学会比划,然后学会听、说,然后学会读、写的。

一个嗷嗷叫的孩子,先学会哭笑,然后学会交流,最后学会读书写字。

人类在三千年前才有文字,三十万年前才有语言,可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就知道比划了。

无论从个体意义上,还是种族意义上,都是这个顺序。

而且,肢体语言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语言,而语言的使用频率又远高于文字,这是显而易见的。

刚学会的技能、练的少的技能会陌生一点,很早以前学会的技能、练的多的技能会更熟悉一点,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老师讲题的过程中,不止是把解题过程单纯地念一遍然后写一遍。

首先,中间有很多比划的肢体语言,这个加那个减那个的,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其次,说话的声音,会结合肢体语言一起被送到大脑,也会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最后,再加上文字的信息,结合声音和肢体语言的信息,一起被学生吸收。

比划+声音+文字,三重讲解,相比自己一个人看书更容易理解也是理所当然了。

自己一个人看解题过程,要把单纯地文字转化为声音(有些同学必须要念出声),在再把声音转化为动作(有些同学要用笔和手比划),最后化为思考……这个过程不光曲折困难,还枯燥乏味,怎么可能比三维立体的讲解来的好呢?

容易当然好,可是不多见

为了能学会,我们不拘泥于方法,只要能学会的就是好方法。

但问题在于,接受者不拘泥于方法,代价是教授者要付出辛苦。

比划和交流是优于文字的教授方式,但比划和交流的成本更高。

曾经这种比划和交流仅限于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随着科技的进步,录像和视频成为可能,让比划和交流的成本上升了一小截的同时,扩散度增大到几乎无限。

做视频总比面对面复杂几倍,没有互动也会让效果变差,但可以让几乎无限的人接收。

在一些常见的学习领域,比如高中物理初中化学,懂的人多,教授者供给较多,总有不辞劳苦的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或制作精美的视频。

但在一些冷门的领域,比如某博士的研究课题,可能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别说一对一辅导了,连沾点边的文字都没,更别说面对面讲解和视频了。

在学习的初期,我们总是能找到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的学习材料,有数不尽的书籍、数量客观的视频、部分先行者为师,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么好的事就没了,可能只能去找书看,甚至找论文、外文、古籍……甚至什么都找不到,你就是你目之所及的独行者。

容易理解的方法当然好,可越小众越艰深的领域,懂的人就越少。这些人的声音会被庞大的信息淹没,以至于需要的人根本找不到他们在哪。他们也找不到谁需要这些知识,更不可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受众的课程。

幸运的话,他们会为这些知识的消失而遗憾,所以愿意用文字的方式将其留在这个世界,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会重新关注到这些文字——这已经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要求了。

一个解决方式

所以,作为学习者,我们注定会面临没有讲解、没有视频,只有文字的学习境地,这是我们还要庆幸,还好有文字。

这警醒着我们,习惯文字,习惯书籍,才能走得更远,这个我在无数次“劝读书”里都提过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已经变得找不到文字可供学习了,那该怎么办呢?

连文字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是生产者,生产者要如何自我学习呢?

最近我在跑步机上非常无聊,就胡思乱想。

跑步机上跑步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机械地迈开腿,一点都不需要耗费心神,我的心思就用于胡思乱想。

但我发现效率奇低,我总是反复想一个想过的点,一次没想完善就再想一次,自认为想明白了,但过一会儿还要再次想回来。

思维本身是不受思维本身束缚的,就像一条乱冲乱撞的狗,到处瞎跑毫无方向。

如果我手上有一支笔,能够写写画画,就能束缚思维发散的方向,让思维达到更远。

一点想法,我变成文字写下来,哪怕写得不满意,也能继续修修补补,而不是让思维一直绕在哪里不走。

我胡思乱想一周的时间,可能都不如我真正坐下来把想法写下来,一点点写下去,有了现实的引导,思维才能真正前进。

比如这篇文章,我只是模模糊糊知道可能要写什么,但最终写成什么样子的我也不可能事先知道。

我的经验是,根本没有事先清晰的写作,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这个样子,甚至可能结论我完全没猜到,但回顾整篇文章又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这就是我光靠思考没有办法得出的东西。

有了文字以后,我们的想法就比较清晰了,只是在文字上清晰,思维还没有习惯,这时候需要用声音强化成思维了。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和一只红毛猩猩坐在一起,向它仔细解释你慎重思考过的一个重要想法,可能最后那只灵长类动物还是困惑不解,但你自己的思维会更清晰。

通过给别人讲解和比划,别人不见得听明白了,但我们一定更聪明了。

如果有一个能挑刺能质疑的朋友那自然是最好的,但即使没有,你也总能找到一个大猩猩或玩具大猩猩。

最后

开始,我们通过本能,从比划和讲解开始学习,逐步适应通过理性,从文字学习。

后来,我们用文字让理性思维成型,继续用比划和讲解化为本能。

前者是克服本能,发挥理性;后者是发挥理性,驯化本能。

似乎我们从本能又回到了本能,但最开始的本能,和后来的本能,已经不同了。

就像小时候要费尽心力学会的九九乘法表,现在张口就来,就是一个克服本能,发挥理性,驯化本能的过程。

完!

我是揉揉人人,这是我的第372次成文,是他又一小部分平凡而无聊的人生,也是他又一点小小的进步。

欢迎来公众号“揉揉人人”找我玩。

感谢阅读,感谢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