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岁,被公司“优化”才明白:中年危机的残酷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微语职场 2022-06-29 发布于广东

隔壁公司是做互联网的,新入职了一位销售总监,35岁正值壮年,已经没剩多少头发。

因为互联网行业动荡,为了缩减成本,隔壁老板想出来了一个“鬼点子”:所有运营岗位的工资结构大调整,每月只发底薪,绩效和奖金年终一次发放。

通过这顿“骚”操作,隔壁公司大量员工自离,恰好降低了人工成本不说,还省下了经济补偿金,老板“满面容光”。

虽然大量人员出走,但是销售目标并未下降,新入职的李总监个人压力大不说,还要安抚剩下的员工,每一天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得如履薄冰。

因为2018年在深圳购房,需要按月还房贷,大宝初二上学,小宝即将上幼儿园都是巨大的开支,不论老板如何折腾,李总监就这么苦熬着。

直到老板要求部门总监加班开会,进一步商讨降本和裁员计划时,李总监终于崩溃了,大声喊道:“凭什么随意调整工资结构,克扣工资?跟员工商量了吗?”

“太欺负人了!我要去劳动局,我要申请劳动仲裁!”,紧接着,李总监就摔门而出。

成年人的崩溃,大多是无声无息的,夜深人静时,把自己修修补补,第二天又是一个人样儿。我不知道,这是多大的委屈和压力,才能逼得他在人前崩溃怒吼。

见状,老板并未多说,招呼大家继续开会,会后老板跟我的姐妹笑着说:“放心,李总明天还会来上班的。”

果然,我依旧每日可以在楼梯间听到李总的笑声。

背负房贷和车贷、家有二孩、假如失业断供,将万劫不复……这大概就是35岁职场人的现状。因此,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是他们被逼无奈的写照。

所以,当我听到姐妹讲述李总的现状,临近30岁的微语感同身受。事实上,年轻人的觉醒,正是从看到中年人的焦虑开始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前布局,才能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看着35岁职场人的扎心现状,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启发。

01.拒绝设限,不确定才是常态。

拥有一个金饭碗,一辈子奉献一家公司的时代,早就不存在了。

曾经,我们尽力服务好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未来,我们应该努力打造“超级个体”经营好自己这家“无限责任公司”。

只有心怀热爱,敢于行动,才能戒除焦虑。主动关注各行各业的局势,拥抱不确定性!

1999年,35岁的马云经历两次失败,满腹悲怆落魄来到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经历婚姻和事业双重打击,创立华为;

2015年,35岁的黄铮在迷茫和焦虑中,在淘宝和京东双巨头的压力下,艰难孕育拼多多。

大佬们的35岁,充满了困惑和无助,因为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让他们坚持梦想,做出成绩。

对于年轻的职场人来说,无常才是常态,敢于拥抱无常,相信“相信”的力量,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何种人生?当无常降临时,你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抵御风险?

02.培养系统思维,跑赢未来。

要想抓住机遇,就要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组织的立场审视个体行为。

我非常反对职场人盲目创业,但是我鼓励每一个职场人带着创业的精神去工作,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业务单元和岗位职责,而是学会系统思维,看到局部和整体的联系,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

你可以多多接触职场上活跃的35+人群,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萃取他们的经验为己所用。

你也可以多多接触销售端和市场端,了解客户的需求,向客户学习,才能洞察行业趋势,构建自己的战略规划视角。

只有明白个人岗位在组织中的价值定位,理解企业业务全流程,才能让自己加速成长,跑赢时间,规避35岁危机。

03.开发个人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有一个很火的人才模型——“π型人才”,至少具备两种及两种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我非常建议大家,在拥有主职的情况下,开发自己的第二技能,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这样更容易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复合型人才打造,应该结合自己的主职、爱好、特长全方位定制。

比如,我的主职是企业的小人事,我的副业就是因此发散而出的职业发展咨询、职场类自媒体运营以及因为爱好衍生出的各种兼职,我感谢爱折腾和善于折腾的自己。

当你的技能趋于多元,就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到长青。

任何职业发展都有瓶颈期,有人可以一路高歌,也有人会止步不前。年龄问题只是表象而已,问题的本质在于你的心态。

如果你不能保持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无法积极预判问题,精进技能和储备能量去解决问题,你就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

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提早规划职业发展道路,是年轻职场人的必修课!

——END——

自我介绍:

微语职场,企业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助力职业晋升和职业发展,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帮助你迅速脱颖而出!欢迎关注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