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名将向朝廷自首:我有罪!朝廷:一边去,你名声不够犯这条罪

 徐润秋nlxepzt1 2022-06-29 发布于湖北

东汉走向灭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董卓乱政。边将董卓带着凉州兵入京,擅行废立,让皇权的尊严当然无存。随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中国历史走向了一个大分裂时代。

这个历史过程中就有一个问题,董卓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呢?

文章图片1

董卓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从光武帝建立东汉是开始,中央政府就对西北豪族心存戒备。

东汉建国时,西北出现过三个阻碍统一的割据势力,分别是卢芳、窦融和隗嚣。这三个势力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都是西北的豪族;

第二,都善于拉拢羌胡,让少数民族士兵为其作战。

不过这三个势力主要拉拢的对象有所区别,窦融和隗嚣善于拉拢羌胡,而卢芳主要依靠匈奴人。

“羌胡”这个词得简单解释一下。根据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羌”就是“羌人”,“胡”原是汉朝人对匈奴的称呼,后来泛指西方的各种少数民族。所以“羌胡”,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羌人”和东汉西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

卢芳、窦融、隗嚣这三个势力中,隗嚣最难缠,一直坚持到了最后。隗嚣的坚挺,就是因为手下的羌胡兵战斗力强,又对他忠心耿耿,在西北豪族纷纷转投刘秀后,苦苦帮他支撑危局。

平定西北后,刘秀对西北豪族就有了两个认知:

第一个认知是:西北豪族长于军事,是帝国的潜在威胁,要提防他们、打压他们;

第二个认知是:西北经济落后,人口少,当地豪族只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威胁中央政府,但如果他们获得了羌胡的支持,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要想办法隔断西北豪族和羌胡的联系。

刘秀这两个认知,后来就成了东汉中央政府处理西北问题,包括平定羌乱的基本指导方针。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东汉政府对西北豪族的核心策略,首先就是持续压制其发展。

刘秀平定西北后,卢芳势力被借故消灭,魄嚣手下和支持他的先零羌都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就连早早投靠刘秀、为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窦融势力也被肢解。窦融家族被迁入雒阳,与皇室通婚,本人也被任命为冀州牧,看似予以重用,实际上让他离开西北,釜底抽薪,抑制他势力的壮大。

西北豪族的主要人物或被消灭或被迁徙后,东汉政府用内陆人出任陇右郡县的长官,包括郡守、刺史和县令县长。如果当地有叛乱,带兵的将军从内陆抽调。

在很长的时间内,这成为一种用人惯例,赤裸裸地表明了对凉州豪族的刻意防范。

东汉中央政府对西北豪族的压制,其本质上还体现了关东豪族与西北豪族的对立。我们如果能够看清这一点,就会更容易看清东汉和三国历史的脉络。

当时控制东汉中央政府的,基本上是关东豪族,刘姓皇室本身就是最大的关东豪族。

空口无凭,我们来用数据说话。

给大家看一张表格,出自崔向东老师的《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文章图片2

关东独尊的东汉政治

表格统计了东汉高级官员的出身地,当然都是能够确定籍贯的。从这个表格上看,关东籍官员是东汉政府中绝对的多数派。

而且,西北豪族中为数不多的高级官员,相当一部分是在东汉末年羌乱严重时靠军功升迁的,比如皇甫规、张奂、段颎等,还有不少是在董卓乱政的特殊历史时期升迁的,比如董卓、李傕、郭汜等。

所以如果刨除这两个因素,只比较东汉中前期,那关东豪族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里还得说明一下,司隶校尉部的河东、河南和荆州的南阳郡,在东汉时都是属于关东区域。前面视频中,有同学对这个划分提出质疑,说什么偷换概念啦,突出关东呀!各位,这种区域概念并不是后人划分的,而是当时人在政治、文化上的自我认同,自我划分。

代表谁的利益就要替谁说话,这是政治运行的常识,中央政府自然主要代表着东豪族的利益。关东豪族是大股东,负责吃肉;其他地区豪族是小股东,只能喝汤。

东汉的政治格局是关东独尊,打压西北豪族不过是顺手的事。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汉和帝时改革察举孝廉政策。举孝廉是东汉做官的最基本的途径,也被视为“正途”,所以肯定是各地豪族最关心的。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举孝廉制度已经运行了二百多年,其中的一个问题也变得越发尖锐了,就是公平问题。

当时的制度是每郡每年举孝廉两人。可因为经济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郡国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大郡人口百万,小郡人口只有数万。百万人口两个名额,几万人口也两个名额,所以大郡就嚷嚷着不公平。

汉和帝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汉和帝把这个问题交给大臣们讨论。

司徒丁鸿带头提议说,把每郡固定岁举两人的制度,改成按人数多少给予不同的名额,具体分配是:每二十万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以此类推;如果郡国人口不满二十万,那就两年举一人;郡国人口不满十万,三年察举一人。

朝廷采纳了丁鸿的建议。这个改革,显然对人口众多的关东各郡国更为有利,受伤的肯定是西北、江南等人口较少的区域。

能提出这样的建议,丁鸿的出身估计大家都能猜到,不错,妥妥的关东人,出身豪族众多的颍川郡。

以人数为标准决定察举名额,听起来确实很公平。但谈论公平时,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

西北等地本来在政治上就没啥发言权,中央政府应该想办法保障他们有渠道正常表达利益诉求,所以应该让他们在朝官中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也是公平的需要,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的公平。

当然关东豪族是不会这样考虑问题的啦。所以察举孝廉政策改革后,西北豪族仕途更加不通畅了。雪上加霜的是,这时羌乱已经在西北不断爆发,各郡户口持续减少,又不断地换太守,所以有的郡竟然十多年也举不出来一个孝廉。

除了政治上被压制外,西北豪族在文化上也被关东豪族歧视。

文章图片3

两汉的人才结构是“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西北豪族给关东人的印象还是兵痞、大老粗一类。当时关东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学术寡于凉州”,放到现在应该叫“地域炮”,估计会被网友喷死。

不过“学术寡于凉州”也是事实。西北豪族中有人学问做得不错,比如皇甫规、张奂等。但这属于个别现象,东汉时西北豪族整体上文化素质还要差不少。而且,西北豪族中最顶尖的人物,也很难融入关东豪族主导的士大夫圈子,士大夫们互相吹捧的“三君”、“八俊”、“八顾”等荣誉称号中,没有一个是西北人。

西北豪族本身大概也觉得低关东豪族一等,是想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关东豪族靠拢的。这种心态,从张奂和皇甫规身上的两个小故事能反映出来。

张奂后来在战场上立功,朝廷要封赏他。张奂提出要求,封赏我不要了,朝廷能不能把我的户籍改一改?把我家从敦煌迁徙到弘农?

东汉对边郡户口管理是很严格的。《后汉书》记载说“时制边人不得内移”,边郡居民不得向内郡迁徙。张奂提出要求后,中央特批他迁居弘农,成为一名光荣的司隶校尉部居民。

皇甫规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后汉书》记载,“规虽为名将,素誉不高”,皇甫规在当时的声望体系中,名誉一般。

发生党锢之祸后,很多知名士人都被禁锢,皇甫规不在名单之内。按理说,在政治斗争中没有被处理应该感到开心才对,可皇甫规却相反,他心中竟然产生了一种羞耻感,史书说他“耻不得豫”。一个“耻”字,把他的心态描述得非常传神。有名声的人都获罪了,我却没有,难道我名声还不够吗?

皇甫规就上书说,自己也是党人,要求被定罪,想和关东士人有难同当。如果用今天一个流行的词来描述皇甫规的心态,多多少少有点癞皮狗的感觉呢。但中央压根不搭理他,不过皇甫规这样拼了一把后,收获了一个“时人以为规贤”的评价,获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好感。

所以当时西北豪族的处境是很差的,政治上被轻视,文化上被歧视,经济上处于劣势,估计西北豪族肯定一肚子气。不过在政治博弈中,生气是没用的,西北豪族只能暗气暗憋,等待一个翻身的机会。

前面我们说过,刘秀对西北豪族的认知之一是:只要他们不与羌胡联合,就不会有什么作为。

刘秀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中央政府或者说关东豪族西北豪族压制得不错,如果再能把羌人问题处理好了,西北豪族就彻底灭火了。

但问题关键是,东汉政府搞不定羌人,羌人们不断反抗、暴动,西北地区兵灾连年,东汉政府长时间平定不了,最后不得不启用西北豪族担任军事将领来平定羌乱。

这个过程中,西北豪族再次联合羌胡骑兵,完成了军事上的崛起,最后终于出现了董卓这样一个乱臣贼子。

当然了,必然性中也有偶然性。比如皇甫嵩同样掌握兵权,就拒绝了阎忠造反的建议,由董卓承担了乱臣的历史角色。

这是就个人在精神世界上的不同了,属于另一个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