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饮膳道人 2022-06-29 发布于江西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说者不过二三。

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逆境、有低谷。而有时候,决定你整个人生高度的,就是你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低谷和逆境。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同样的出门下雨没带伞。

有人开开心心淋着雨走路,与自然亲密接触;

有人哭哭啼啼站在地铁口等雨停,咒骂老天不长眼;

有人去买伞,有人就坡下驴直接回家睡觉;

一件小事上的态度,就能够看出人性。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唐宋两位大诗人,王维和苏轼在人生逆境中分别写下的两首诗词。

两首诗词水平都很高,也非常著名,是语文课本里的常驻嘉宾。

对这两首诗词,后人评价不一。有人贬低王维而捧苏轼,有人认为苏轼的积极豁达胜过王维的消极避世。

诗词本就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如此,又何必在乎两首诗词的高下争论,只是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与人生哲学,也就够了。

下面就来看看,从苏轼与王维的两首诗词中,我们能学到怎样的人生智慧吧!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对这首词,苏轼自己有注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是他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这三年里,苏轼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从刚开始的青年状元,变成了吟啸徐行的思考者。

他突然发现,这世间的风风雨雨,原来也不过是人生的一场历练。那些闲言碎语,想尽办法诋毁自己的小人们,亦是人生的必然,生命的必然。

踏足巅峰,再跌落低谷。一起一落的过程中,苏轼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

从黄州起,那个锐气正盛的苏轼不见了,豁达开朗的苏东坡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美,真好。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一种说法认为,诗题目里的张少府就是唐朝名相张九龄。这一点目前好像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只好说有可能。少府是唐代对县令的称谓,并不是特指。

从诗题来看,是张少府先有诗赠给王维,王维才写了这一首诗作为回答。

而看他的最后一句,显然对“张少府”咨询他“穷通”这种俗事儿很是不满意,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句:“别问了,不知道。你再问,我就要随着那轻渺渺的渔歌进入水塘深处,不再理你了。”

我们从头看起,王维在首联就已经点明自己晚年的志向。一个“唯”字配合后面的“万事”,将自己这种对“静”的追求表达的很绝对。

心中唯有安静,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入于心。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颈联与颔联分别阐述自己产生上述心态的原因,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我这老头啊,有自知之明,不是那种能扶危济难的能臣,只好不负责任的走了,回到山林中继续逍遥自在。

这山林中的生活,确实安逸。独坐林中,松间吹来的风帮我解开衣带;山上停留的月照在我的琴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曼妙,可爱又可怜。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王维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巧妙,前三联从不同的角度将自己解释清楚,说明现在的心境如何。解释清楚以后,再用最后一联回应赠诗的张少府。

“你看,话我已经跟你说的很清楚了。你再追问下去可就是你的不对了。”

读到这句,想到了“持竿不顾”的庄子如何回绝那楚国的使臣。

两人的风采应该相似,仙风道骨,不染人间纤尘。

苏轼,王维分别在逆境中写下两首诗词,后人:境界上高下立判

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和王维这两首诗词,有哪一首明显胜过一筹吗?

当然没有,不过是两种生命状态的表达,看你更契合哪一种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