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藻玉壶汤的功效与作用

 童心书屋 2022-06-29 发布于河南
什么是海藻?
海藻是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前者又称为大叶海藻,后者又称为小叶海藻。
海藻药性寒凉,味苦、咸。归胃、肝、肾经。
海藻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甘露醇、氨基酸、粗蛋白、微量元素钾、碘,以及、多种维生素等。其中,多糖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海藻中,海藻多糖(以岩藻糖计算)的含量不能少于1.70%。
功效与作用
海藻具有消痰软解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海藻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抗甲状腺肿、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抗血凝、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海藻可以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痰饮水肿、睾丸肿胀疼痛、脚气浮肿等。
目前研究认为,海藻还可治疗单纯性肥胖。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对海藻过敏者,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者,禁止服用海藻。
如果您正在服用螺内酯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服用海藻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服用海藻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海藻?
自行购买的海藻,需要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后备用。
海藻可以煎汁内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海藻的每日常规用量为6~12克。
海藻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海藻酒:海藻单独泡酒,有散瘿瘤、消痰结的作用,可用于瘿瘤、瘰疬、疝气等。
消瘿酒:和昆布、沉香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行瘀散结的作用,可用于瘿瘤、瘰疬、大脖子病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传统医学认为,海藻不可以和甘草同服;不过临床也有根据病情需要,在处方中同用的情况。
海藻含有钾元素,不可以与西药、螺内酯片同时服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海藻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海藻出现腐烂、霉变等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海藻无没有毒,目前也未没有发现资料显示按规定剂量服用海藻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道。
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服用海藻对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及神经肌肉有急性毒性作用。
如果需要长期或大量服用海藻,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海藻?
大叶海藻主要产自山东、辽宁等地区;小叶海藻主要产自福建、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区。
大叶海藻多皱缩卷曲,黑褐色,部分表面覆盖有白霜。主干为圆柱状,有圆锥形的突起,主枝从主干两侧生出,侧枝从主枝叶腋生出,有较为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为倒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平整或有粗锯齿;次生叶为披针形或条形,叶腋间有条状叶的小枝生长。气囊为球形或卵圆形,黑褐色,部分有柄,顶端多钝圆,部分有细短尖。质地脆,湿润时比较柔软,水泡后体积会变大,有肉质感和黏滑感。大叶海藻闻起来有腥味,品尝时有淡淡的咸味。
小叶海藻比较小,分枝互生,没有刺状突起。叶为条状或细匙形,顶端稍稍膨大,中空。气囊为球形或纺锤形,从叶腋处生出,囊柄比较长。小叶海藻质地比较硬。
好的海藻颜色为黑褐色,比较干燥,表面盐霜比较少,枝嫩,没有砂石。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
含海藻的中成药有哪些?
内消瘰疬丸:有化痰、散结、软坚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凝滞引起的瘰疬。
五海瘿瘤丸:具有软坚、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瘿瘤、瘰疬、乳核。
化核膏药: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的作用,可治疗寒痰凝结、瘰疬结核。
乳核散结片:具有祛痰软坚、疏肝活血的功效,多用于治疗乳房肿块或结节、乳房胀痛等,也可治疗乳腺增生症等。
宫炎康颗粒:有解毒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
海藻和昆布功效一样吗?
海藻是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昆布是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两者功效基本相同。
海藻和昆布都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均可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睾丸肿痛、痰饮水肿等。两者同时使用,可增加药效。
用药误区
误区:海藻含盐量高,高血压人群不可以服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藻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因此,在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的前提下,高血压人群可以适当服用海藻,具体用量请遵医嘱。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