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冬梅专栏」:教育,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太行文学l苑 2022-06-30 发布于河南

六月,掠过一丝无名的惆怅

六月,注定是一个伤感的季节,连肆意妄为的烈日也不能烧去心中无奈的惆怅。

许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向来达观的我,突然有些矫情 ,似乎“林黛玉”附体,时不时掠过一丝无名的惆怅。

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安排学生自由复习。许是明天就要考试,学生不似往常那样,趁你不注意偷偷说个小话递个眼色,连平日“瞌睡虫”上身的张同学也抖擞起来,埋头复习 ,或翻看做过的试卷,或奋笔疾书默写的重点。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头顶的风扇呼呼作响。

我在狭窄的过道间,来来回回转了几趟。站在讲台上,觉得想强调的很多,又觉得该说的都已说过,还是选择沉默吧。从讲桌上拉出凳子,“破天荒”违反一下学校定的上课规矩,默默坐在讲台上,静静看着学生们。

那一瞬间,我有点莫名的惆怅,三年的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似乎昨天他们才叽叽喳喳地踏进教室,转眼今天他们就要挥手作别了。尽管多少次嘴上埋怨说“赶快毕业吧”,可真的到了离别时却又多么不舍。

中午轮到我看班,一下课,孩子们又是急吼吼地拥挤着去拿餐盒吃饭,不住地催促着排成队莫慌张。每每到吃饭,教室里快活地像菜市场,大声吆喝地让他们静下来。一如往日风卷残云地吃过饭,原本想着最后一天了,他们或许因为马上要毕业,会规矩地坐在教室里看会书,权当离别的眷恋。谁料想放下餐具,教室里瞬间空荡,只有几个吃得慢的还在斯文。

我坐在讲台上有些出神,心头涌上许多过往。环顾着四周,总觉得一切都那么亲切,明天,明天,这里都不再是我的主场了。难怪说“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学生”。

陆续进来几个,也只是挤在教室后不知嘀咕着什么,座位上鲜有同学坐下来学习的,连平日那些听话的也不见了踪影。教室外的走廊上倒是热闹,后面的操场上也人声鼎沸。这帮“熊孩子”,三年了还没有看够校园的风景,或许,这就是他们的行事风格,纵使离别也没有矫情,只有尽情。

唉,闹了半天,也只有我多情地惆怅留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年的辛苦努力,只需两天的“验收”画圈。天气照例热情四溢,可心思全盯在考试、学生身上,顾不上“桑拿”般的难受,无名的惆怅也无影无踪了。

似乎考神格外厚待“压力山大”的学生们,试题没有想象中的难,每场下来,学生们笑得格外舒心灿烂,全然不像平时考试后的担心忧郁。放心之余,依然不敢掉以轻心,每次上场依旧“唐僧”般地喋喋不休,认真一点,细心一点,看清题,不马虎……明知唠叨作用不大,依旧改不掉“拿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下午最后一场英语考试了,学生们按捺不住地兴奋,考前的复习纯属装样子,眼瞅着书,心思却不知飞到哪朵云上了。吵不得,训无用,只好一遍遍提醒,来来回回转悠。

进场了,仿佛一刹那卸下了千斤重负,觉得彻彻底底解脱了一样。坐在树荫下,看着学生们堆在一起的背包,似乎看见了每一个孩子的模样。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三年的相爱相杀,终于要成为过眼云烟。他们的可爱,他们玩劣,他们的种种,终会成为尘封的往事。老师的付出,老师的苦心,老师的种种,也终会成为时光的沙漏。

结束的铃声响了,远远看着飞奔而来的学生,听着身边叽叽喳喳的说笑声,这一刻,我分明感到近了又远了;这一刻,我清楚知道他们彻底要离开了,不是假期的暂别,不是周末的分别,是永远的告别。

忽然想起于谦老师主演的电影《老师好》,在学生毕业照相时,苗老师却把背影留给了学生。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苗老师的心思,一如我此时的心,怕离别,怕失去。三年,一千多个日子的相处,说不留恋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麻醉。

也许是真的老了,突然没有了年青时的洒脱,却多了几分对岁月的珍惜,对真情的留恋。

离开时,一名学生特意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明天你可一定要参加毕业典礼,我会抱着你大哭一场。”我有些感动,唉,这帮“熊孩子”,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可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我终究缺席了那场美丽感人的盛典,可能在我心里,有些自私地认为,没有当面告别,就不算失去。

其实,教育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看他们远走高飞,我又原路返回。

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一场寂寞的单恋: 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一场盛大的暗恋:费尽心思地去爱一群人,结果却感动了自己。

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一场虐心的苦恋: 真心实意地去爱那群人,他们却总会离你而去。愿此去鲜衣怒马,热血不改从前;愿此生繁花似锦,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简介】:李冬梅,网名坐看云起,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章抒写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