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寺院篇三)

 吴越尽说 2022-06-30 发布于浙江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寺院篇三)


吴跃进



寺院篇(三)


⑨ 小曹王庙


曹王庙全景

南湖大桥东侧、与汪胡桢故居相隔环城河对面有一座“曹王庙”,为纪念北宋大将曹彬而建。这座小曹王庙,全名为“曹武惠王庙”,奉祀北宋名将曹彬。


曹王庙山门


曹皇殿

由于位于余新镇的大曹王庙改名为大曹王寺,因而小曹王庙自然成为城内唯一的曹王庙。庙前碑文介绍:“据史志记载,庙系推官史显卿所建,清雍正间里人沈见龙重建,乾隆间复修,咸丰末被毁,同治中重建。明成化间嘉兴知府杨继宗题曹王庙碑一块,现存于嘉兴揽秀园。”


曹王庙与汪胡祯故居隔湖相望


西侧就是南湖大桥

文中“推官”一词,即相当于“大宋提刑官”,由此可见曹王庙最早建于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虽经多次重建、重修,但原址没变,这在江南地区实属罕见。


曹武惠王塑像




小曹王庙在传统的农历初一和正月十五非常热闹,初一是“烧头香”,十五是“闹元宵”。祭奠曹王的日期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定在农历三月廿八,即曹王生日,这一天祭祀活动最为隆重,四乡八邻香客云集,香烟冲天,烛火旺盛,钟鼓齐鸣,梵音绕梁,庙门内外挤满香客和商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文曲星殿


星宿殿

祭奠曹王的风俗延续了千年,久而久之,积淀成了一种民间信仰和文化,过去,一代代百姓饱尝战火摧残,受尽人间疾苦,从内心渴望太平盛世、安居乐业,需要百姓的保护神,出于这种信念,大家不自觉地会认同曹王为英雄,当作护身符,得到庇护而使内心安宁,信仰由此而生。



放生池


庙内建筑一角

如今,世道和平,渴望庇护的心态减弱,而思乡、寻根文化则又兴起,这样一座故乡千年流传下来的庙宇,正好承载了不少人怀旧、思乡、想家的情绪,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以,曹王庙的香火还会延续下去。



⑩ 小普陀寺


小普陀寺山门

小普陀寺位于城北凌塘社区徐王村,据嘉兴市志记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距今有七百多年,原属于舟山普陀山法雨寺下院,原名“灵山寺”,可惜毁于1967年文革之中,浩劫后仅存石狮、石磨等物。


观音宝殿


大雄宝殿

2008年开始重建,边募缘边建造,历经10年多时间,建成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以及部分辅房,已初具规模,全部建成后将是嘉兴市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

我去时看到,殿内佛像大部分尚未开光贴金。





寺庙三面环水,分别是长水塘、徐王河和张家港,环境清幽,绿水杏墙,仿佛一艘船停泊在水面上。





通常古代建成较早、规模较大的寺庙为上院,而下院住持由上院指派,还承担分院的职能,香客在下院进香捐资,其功德如同在上院一样;分院还给路途遥远的香客提供歇脚、茶水等便利。例如苏州的报国寺就是灵岩山寺的下院。




寺旁有一座清代古石桥,名为张家桥,南北横跨张家桥港,桥有三孔,桥面由4块长条石分三节组成,两侧桥联分别为:“三星荡漾慈云饶,雨水□□□□缘”和“卧波西街花泾水,跨岸东迎□□□”。造型美观。




名刹桥影,水波潋滟,风和日丽,景色宜人,这一带是踏青郊游胜地。难怪清代有本地诗人诸凤翔在《禾事杂吟》中描写了踏青游戏的情趣:“小普陀前绽碧桃,楼头红日又高高。踏青少妇多情甚,一见鸳鸯怨伯劳。”




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砖桥,名“塘桥”,据说建于六十年代。虽说是现代桥,不过单孔跨径这么大的砖桥,也属罕见。


单孔砖桥——塘桥



⑪ 天主堂


天主堂钟楼

天主堂旧称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堂,位于中山东路紫阳街口,始建于20世纪初叶,规模宏伟,是欧洲天主教圣衣会嘉兴总部,在当时是中国第一、远东第三大教堂,西洋优秀建筑之一。

2013年天主堂与文生修道院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片荒芜中的天主堂外景




2019年第一次在紫阳街看到这座建筑时,被她两座钟楼穹顶之上的塔尖划破天空的壮观深深震撼,回来后便在朋友圈里发文向大家介绍。





教堂最初占地面积达3.4万平方米,现在还存有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已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坐北朝南,依次为钟楼、中厅、圣坛、祭坛,据说,教堂内的弧形拱顶高远深邃,圣坛、圆柱、拱门和墙壁上,各种艺术雕像题材丰富、姿态万千,充满浓郁的宗教彩色和欧洲文化气息,可与上海佘山圣母大殿媲美。


老照片,教堂内部(来自网络)


老照片,教堂内部(来自网络)

教堂前,两座钟楼拔地而起,高达37米,(后测定为45米),为当时嘉兴的标志性建筑。教堂落成后,法国巴黎遣使会向中国嘉兴圣母堂的田法服主教(法籍)赠送合金铸铁大钟一口,悬于东侧钟楼上。这口合金铁钟高1.1米,底部直径1.1米,重达657公斤,音质洪亮悦耳,气势磅礴,可传送数十里。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军机屡犯嘉兴,教友们多次登楼击响大钟,作为防空警报。


现存的教堂内部

圣母堂除主体建筑外,还有神父座堂、神职人员住宅、花园、假山喷水池等等,构成一个法式建筑群,具有浓郁异国风情。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当地正在规划修复,所以四周已经围起来,无法入内。


现存的神父楼

经历近百年的战火、尤其是文革破坏,圣母堂只留下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但大教堂内外高大的立面、钟楼,拱形券门及门窗上那些至今闪烁着浓郁宗教文化特色的浮雕、塑像、彩绘,任凭几十年风雨侵蚀,却依然完美,令人赞叹。


小青年们拍摄的艺术照



⑫ 文生修道院


文生修道院钟楼

文生修道院地处城市东北角,西临大运河,与落帆亭隔河相望,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天主教中国遣使会在我国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延续时间最长的修道院。




1902年,法国神父步师加趁当地傅姓地主与海关为通道争讼之机,在嘉兴北门外购得土地百亩,建造法兰西嘉兴文生修道院,一年后竣工。




一条长长的甬道,把人们带入这座百年法式建筑,庭院里上百棵香樟树绿荫葱葱,树龄已达120年,草坪中央建筑主体坐东朝西,主楼两层,上面是钟楼,两翼是侧楼,左侧楼二层,右侧楼三层,左右对称,三座楼房组合呈凹形;主楼和侧楼的底层是开放式走廊,各有10个拱形券门,简洁庄重。




钟楼背后连接一座可容纳3、4百人的教堂,两翼侧楼向后延伸出各6间附楼教工宿舍;主楼和侧楼底层是水磨地坪,楼上一式红漆松木地板;门窗上方圆孔镶嵌彩色玻璃;四角设卫生间、木制楼梯和向外的通道;主楼彩砖装饰和侧楼的淡黄色的外墙,处处透出欧式情调,浓郁的宗教氛围。




自1903年至1908年,这座修道院是中国遣使会唯一的总修院,常住中外修生有四五十名,研习教义,一经考试合格即晋升为神父。据说从1909年至1941年三十余年间,共培养12年学制的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国各地教堂任职。




修道院的建筑形式是早期教会建筑美学的代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实物例证。2013年文生修道院与天主堂一起,联袂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树影婆娑的庭院、异国风情的钟楼、长长的券门走廊,这里经常可以遇见,一对对新人执手留影、拍摄婚纱照,留下美好时光,成为首选的取景地。


未完待续。


写于2022- 03-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