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自由翱翔-zyax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图片
图片

小时候挨打的伤,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变浅变淡;

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身体记忆,变成难以愈合的“童年阴影”。

——虎妈
作者 | 布谷妈妈
来源 | 布谷妈妈(ID: yugu005)

在网上看到一件事。

一位男子,嘴里一边骂着狠话,一边扬起巴掌朝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狠狠扇去。

女孩被扇得连连后退,而男子似乎还不解气,走上前又抡起手往女孩身上招呼。

女孩全程没有哭,也没闹,异常冷静,似乎是习惯了。

看解说才知道,这是一对父女,女儿因为不听话,被爸爸揍了。

女儿怎么不听话了?是早恋还是翘课了?

都不是!

小女孩就是出来买奶茶,回家晚了,爸爸觉得她做错了,不听话,所以当街教训。

图片

看完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爸爸带给孩子的恶意,只怕要比以后社会带给她的还要多。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似乎孩子不挨打,他就不知道分善恶、知对错。

所以,很多人坚信,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但是,我们打孩子,真的就能“教会”他道理吗?

图片

图片

打孩子,作用并不大

我一直不赞同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对我们养育来说,帮助并不大。

首先,一旦惩罚孩子,就无法停下来,因为惩罚的时效太短了。

比如孩子不听话,打他一顿,当下他确实老实了,也乖巧了。

但没过多久,即便是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依然还会再犯。

没办法,只能接着打。

但作为父母,我们惩罚孩子时,不会下死手一步到位,保证吓得他刻骨铭心发誓今生都不会再犯。

所以当下次诱惑比较大,或者孩子“忘了疼”时,他明知道会受惩罚,依然还是会去做。

不就是打一顿嘛,反正两两相抵,互不相欠了。

得到自己想要的,换来揍一顿,好像也挺公平的,没啥大损失。

于是,我们该打的打了,孩子该犯的还是犯,如此形成一种循环,一点办法也没有。

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你打得越来越狠,孩子犯的错也越来越多,甚至还越来越叛逆。

其次,惩罚带给孩子的影响深远。

我在看“学习与教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时,就发现,惩罚并不会带给孩子学习的能力以及好的教养。

相反,它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

图片

图片

惩罚的负面影响

从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

比如常挨打的孩子,相对于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来说,他的性格中,会有以下这些特点。

  • 习得性无助

孩子与大人之间,地位本就不对等。

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他是处于一种弱小、无助的状态,内心恐惧不安。

当孩子一犯错,就知道逃不过一顿打的时候,他会放弃希望,从而被压倒性的无助感包围,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如果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难,你觉得她会回家跟爸爸说,寻求帮助吗?

很难!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只会觉得现实是无望的、没有办法的。

一遇到困难,他就会陷入“无助”的状态,从而放弃反抗的希望。

  • 攻击性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打BOBO”实验。

心理学家班杜拉,邀请了一群孩子,并且将他们分为两组。

一组孩子看到一位大人,对着玩偶“BOBO”一顿打。

而另一组孩子并没有看到这个场景。

随后,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单独带到房间,并且在房间里放置了一个“BOBO”玩偶。

接下来,研究人员故意惹孩子生气,想看他们的反应。

结果显示,看过打BOBO行为的孩子,也学起了大人的模样,对玩偶表现出了相似的攻击行为。

图片

孩子天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

当他一次次见到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或骂时,他在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所以说,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性格里会多一些攻击性。

因为他会通过模仿,将父母的行为,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喜欢动手打人的习惯。

  • 撒谎

除了无助、变得具有攻击性,孩子还可能会产生一种反应,那就是退缩。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小孩发帖,他说自己就是在爸爸的打骂中长大的,性格敏感、胆怯、小心翼翼,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

图片

当一个孩子,觉得惩罚的后果他无法承受时,便会选择说谎的方式来逃避。

所以有时候,孩子说谎,真不是他天性坏。

而是在严厉的环境中,他学会了如何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而已。

你可能会说,不能打孩子,那还能怎么做,可以让孩子自觉改变,做出合适的选择呢?

以下的方法,或许值得你试一试。

图片

图片

《正面管教》提到一个词——承担后果。

这个后果包括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1.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我们大人不需要介入。

比如不吃饭,孩子就会饿;不做作业,就会受老师批评;赖床,就会迟到等等。
这就是自然后果,让孩子从后果中汲取教训,下次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选择合适的行为。

像我侄子喜欢赖床,我妈就会在旁边唠叨,还不起来,等会迟到了,老师会说你,没时间吃早饭会饿肚子巴拉巴拉。

侄子依然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因为他知道,我妈会给他找好衣服、收拾书包、准备饭菜,就算再赖一会也没事。

后来我跟他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到点,我们会提醒一次,但起不起床靠你自己。

家里人不会再帮你做这些准备工作,如果迟到,你不能抱怨别人。

侄子在几次慌乱而仓促的经历中,终于知道,一旦赖床,他就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从那以后,孩子就从刚开始我们催着他,变成了他催我们。

图片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问问自己,如果我们不介入,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

试着让孩子承担后果,只有经历了,他才能慢慢成长。

不过,有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使用自然后果,比如有危险(过马路、乱吃东西等),又比如孩子影响到别人了(打人等)。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迅速介入。

2.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是需要大人介入,并且让孩子承担与事情相关的后果。

它有4个原则——相关、合理、提前告诉、尊重。

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惩罚是打一顿,让他不再画。

而与这件事情相关又合理的逻辑后果就是,把墙清理干净。

当孩子执意要做某事,比如某一顿饭不想吃,那我们可以提前告诉他,家里没有零食,并且中途不会再给他做饭,如果饿了,只有等到下一餐才有吃。

提前告诉,并且以尊重而不是说教指责的态度,让孩子事先知道自己要承担的后果。

那么,当你坚定地执行时,他就不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惩罚他。

我们太想尽父母的责任,总想替孩子规避任何不利的风险,所以总是唠叨、说教、惩罚,甚至忙前忙后替孩子打理好一切。

只是,孩子并不会从我们的话语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

所以,还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

他只有承担过后果,才能学会责任,以及思考自己到底该怎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图片

*来源:布谷妈妈(ID: yugu005),专注儿童心理,分享科学育儿方法,读懂孩子轻松养育,欢迎关注布谷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