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门关下的金戈铁马,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知多少?

 史家之韵 2022-06-30 发布于山西

雁门关,地处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以“险”著称,被历代称作“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

巍峨的雁门山就像巨龙一样沿着东西走向长卧于山西北部,是千里大漠与广阔中原的天然分界线,游牧民族南下,必然要经过雁门关,中原王朝守住了雁门关,就是守住了中原的繁华富饶,因此,雁门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书记载,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多达二百余起,追寻历史的足迹,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代国的灭亡之地、汉匈和亲的萌芽之源、忠烈千古的杨家将等等。

雁门关其实不单纯是一座边防城上的关隘,它更是一项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宏大国防军事工程。

从先秦时期起,围绕雁门关,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雁门关前有“两关四口十八隘”的防御阵地,中有蜿蜒坚固的长城,后有“三十九堡十二联城”的纵深防御体系。

两关,即古雁门关、明雁门关(即今雁门关);四口,即古广武口、明广武口、南口、太和岭口;十八隘,即雁门关两边的18个险要隘口(杨家将修建)。

三十九堡是明朝又在雁门关下的代州境内建起包括代州古城在内的39座城堡;十二联城是明朝中后期又在各个险要处建起的12座较大的城堡。

从现在留下的遗迹来看,两关的前面都有隘城,即今日的新广武、旧广武,攻破隘城后才能攻打雁门关。

为了防止北方强悍的骑兵,雁门关前又设置障碍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攻破石墙后,才能进攻雁门关关城。攻破雁门关关城,关内还有密集的互为联防“三十九堡十二联城。

雁门关的层层设防,是古代中国北方最为坚固的一道边防线,让无数的游牧骑兵望关兴叹。

有关雁门关的故事,早在公元前456年,就上演了一场战国版的“鸿门宴”,与项羽设宴招待刘邦不同的是,这场提前了250年的宴会,小舅子真正击杀了姐夫。

那一年,当时还是晋国卿大夫的赵襄子为了夺取其姐夫代王的江山,精心策划了这起冷酷无情的屠杀。

那一天,赵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约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赵襄子早已安排下伏兵,在饮酒行乐之际,刺死代王及其从官。

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立国百年多的代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赵襄子的姐姐听此噩耗,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三家分晋后,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并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李牧是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著名战将,他依托雁门关的天险,屡破来犯的匈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

秦始皇在东巡的路上去世后,赵高欲立胡亥为新帝,假传圣旨,诏令太子扶苏、大将蒙恬自尽于雁门关下。在今雁门关长城脚下有一个叫赤土沟的地方,仍保留着扶苏太子庙和蒙恬墓。

汉朝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大举来犯,汉高祖刘邦调集30万汉军,东渡黄河御驾亲征,冒顿单于且战且退,退出雁门关与汉军形成对持局面。

汉军士气正盛,刘邦及众幕僚都认为匈奴不堪一击,正欲出关荡平匈奴,唯独有一个叫娄敬的谋士,拦住了刘邦出发的马头,他认为匈奴主力未受重创,此时出关恐怕对汉军不利,力劝刘邦慎重考虑。

此时正在兴头的刘邦哪里能听进娄敬的逆耳之言,一声令下,就把娄敬投进了代州城里的死牢里。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及汉军被冒顿单于率领40万匈奴大军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的白登山上,一围就是七日七夜,汉军的军粮也断了,当时正值严冬,汉军多为南方人,士兵十有二三的手足都冻坏了,最后只能依靠陈平奇计解围。

带着残兵败将回到雁门关内,死里逃生的刘邦首先想起当初阻拦自己的娄敬,为了表示对娄敬的敬意,除了封娄敬为建信侯外,还赐娄敬为刘姓,娄敬也就变成了刘敬。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因匈奴不断骚扰而再次问计于刘敬时,刘敬居然给出了一条只有他才能想出来的绝妙好计——把刘邦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

刘敬的理由是,冒顿单于与汉朝公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单于之位。冒顿在位,他是汉朝的女婿,女婿总不至于侵犯老丈人吧?

至于冒顿死了,匈奴的新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哪曾听说外孙会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至于外祖父百年了,那汉朝的新君还是匈奴新单于的舅舅,哪曾听说外甥来冒犯舅舅呢?

于是,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上千年的和亲政策,就在刘敬的诙谐谈笑中诞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不断侵扰,经过精心准备,先后派出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他们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汉元帝时,“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从此以后,汉匈边境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雁门关内的代州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这件大事被后世史学家称为“雁门之变”,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获得了隋炀帝的高度信任,李渊兵权在握,为后来取代姨弟隋炀帝的江山奠定了基础。

那一年,隋炀帝杨广北巡来至代州,没想到关外的突厥侦知大隋皇帝就在代州城,立刻起兵数十万,直扑代州。

隋炀帝危在旦夕,隋炀帝一面命将士拼死抵抗,一面令四方郡守勤王。当时还是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李渊,和儿子们一商量,认为机会来了,因为当时坊间一直传闻李姓人将取代杨氏的天下,隋炀帝一直对李渊高度提防。

如今隋炀帝被围,李渊父子即刻起兵前来救援,隋军与突厥展开激烈战斗,最后突厥始毕可汗率部北退而去。解雁门之围后不久,李渊即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王仁恭共同防御突厥,这为隋朝的灭亡留下了最大的隐患。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那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名将薛仁贵以右领军卫将军衔出任代州都督。

次年,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投奔自称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笃禄。

随后,阿史德元珍率突厥大军再次来犯,薛仁贵带领唐军迎战,突厥人询问:“唐将是谁?”

得到的回答是:“薛仁贵。”

突厥人疑问:“听说薛将军已经死了,怎能复生?”

于是,薛仁贵脱掉头盔,让对面的突厥人仔细看,突厥人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然后撤兵而去,这就是著名的薛仁贵“脱帽退万敌”的典故。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本为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后与后唐反目,起兵造反,但他兵力不足,于是求援于北面的契丹主耶律德光,表示以父礼事之,并约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于是,燕云十六州从此脱离中原王朝的管辖四百余年。

燕云十六州包括: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儒、新、妫、武、寰州。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燕云十六州基本上是从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到山西大同市、朔州市一带。

这样一来,雁门关更是成为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战争的最前线,北宋初期,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人尽皆知,笔者就不再表述了。

燕云十六州直到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才彻底收回。明朝开始沿着燕云十六州一线修建明长城。

于是,明长城成为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第一线,雁门关下的战争才少了一些,即使如此,明朝也未放松对雁门关的重视,终明朝一朝,雁门关始终在修建与屯重兵。

至于清朝,满族贵族始终与蒙古贵族联姻,游牧民族基本上与中原的汉民族友好相处,雁门关内外也就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