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欣赏(七)

 一言之美 2022-06-30 发布于北京


【小知识】

《李玄靖碑》的临创解析

书法中的笔法、字法、章法是一个互相生发、互为制约的整体系统。从临摹学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从笔法入手,以窥其门。《李玄靖碑》的用笔带有浓厚的篆籀之意,如能对中锋用笔下一份苦功必然事半功倍。
研习中锋,首先要关注执笔的手势与站姿。执笔中上,指实而掌虚,手掌不能竖起来,否则书写时间长久后手腕会酸痛。腕平、抬肘、放松身体是为了大脑更敏锐地感知由指尖传来的笔锋与纸的摩擦力,这些姿势动作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大脑指挥手而发出的适度的力,通过纸与笔的摩擦而化为中锋的圆厚内力。至五指执笔法用于悬腕书写的话,腕关节处由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倍感疲累,从而降低手的敏感度。

鲁公的楷书用笔吸收了“二王”的帖学用笔的精髓,在溯源于篆籀古法后,加以兼收扬弃,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个人的品性和学养,才筑就了鲁公沉雄、厚实、刚健、圆劲的楷法用笔。对此,我有一些理解,其一,我想篆籀之气的用笔与尺寸展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展大书写对具体笔画的要求应该是加强笔画中段的表现,使其丰厚、圆劲,同时改造起、转、收的用笔,起笔处形态的弱化,含蓄但又有迹可寻,转折、收笔时增加了一些调锋的细小动作,以利于笔锋控制。最重要的是加强笔画之间的笔势联系,因为弱化的起笔形态,转折处、收笔时细微调锋动作而使笔锋在其处的短暂驻留以及速度的放缓等诸多因素会导致笔势的不贯气;其二,书写时体味行笔过程中丰富的提、按变化,笔画的起、行、收的过程要做到力贯到底,不能轻佻,特别注意较长笔画如长撇、竖弯钩,不能一笔直下而泻出,体味其中暗藏的力的拐点以便驻锋蓄势,如此能使笔画的形态生动,避免呆板,更利于力的流动,而所谓的“圆劲力遒、真力弥漫”者,可能就是于此体会;其三,笔画的张力,即所谓的“折钗股”,用古代女人头上的具有弹性的发簪因受力后弯曲成弧状而又具回复力的状态比喻笔画内在的张力和圆劲的视觉感受,简单地说就是线条的反弹力、内劲。笔画具有张力与否或可比喻为“钢丝”与“铁丝”的特性差异。“钢丝”具有弹性,受力后弯曲变弧而力撤后会恢复原来状态。“铁丝”则不然,受力后会顺着力点变成一个夹角,纵然你多方发力,使其成弧状,虽力撤却不会恢复到原状态。具有张力的笔画有似“钢丝”,反之拙劣的用笔则似“铁丝”。我个人认为古代书论中所说的锥画沙的本质就是“提”。用棍子在沙中垂直地画一根直线很容易平整,而用力均匀的话,溢出线条两边的沙,应该差不多,沙面被推出一个平整的小沟。这应该是沙上的中锋,容易表现,运用到纸上则因力的控制、笔的柔软等因素就难于达到沙上的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提”,有“提”的控制,纸上的受力才会趋于平稳,从而有利于中锋的表达。以上感悟有很多基于个人经验而做的自我解剖式的语言描述,或许能给同道中人有一些参考。

(文章节选自:雄浑冲淡——唐颜真卿《李玄靖碑》临创研究丨作者◎张盘、涂婧文、毛鸿达)
举报
评论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