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竹枝词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乐府曲名。原是巴渝(今重庆)地区的民歌,唱时,以鼓、笛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担任夔州刺史时,把民歌变成诗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巧用谐音双关,把难以表述的恋爱心语,幽微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患得患失,深情含蓄,符合民族的审美,自得一股风流。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写景。岸边,杨柳低垂;江上,水平如镜。这一句看似平平,实质上为底下做好铺垫,这宁静温馨的画面,让人心情愉悦;这春意浓浓的场景,让人初生情思。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写事。男孩在江上唱歌,唱的或许就是竹枝词,或许就是最古朴的山歌。歌声跨江而来,和风一起穿过杨柳,不小心拨动了少女的心弦。歌德说,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真至纯。有时候,爱情就是青春,就是春风,就是听到歌声的瞬间。 三四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情。江南多雨,巴人多情。有时一阵雨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有时隔了一条巷子,就看见雨晴两端。但这样的语言绝对不是枯坐书斋的人能写出来的,这就是典型的民歌的语言。“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比兴之意,少女和男孩隔着江,一个唱歌,一个听歌,正像东边日出西边雨。更厉害的是,这一句是为下面的谐音双关蓄力。“道是无晴却有晴”,点睛之笔,既是对上一句的回应,更是用含蓄的手法表达内心复杂的感受。“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其实,晴和雨正如恋爱中的心情。靠近了是晴,疏远了是雨;温情了是晴,冒犯了是雨。恋爱中的距离本就难以捉摸,充满喜悦,充满惆怅,也充满未知。用晴雨来比喻恋爱本身已经很高明了,再加上谐音“情”的双关,更是让这首诗充满回味。 其实,把这样的语言放在恋爱中,是符合我们民族的美学特点的。介乎尊礼和冒犯之间,介乎守正与表白之间。进,是勇敢的告白;退,是天气惹的祸。这就是甜蜜的暧昧,这就是国人的浪漫。 整首诗借用民歌的古朴直白,加上诗人的含蓄蕴藉,糅合成了雅俗共赏的佳作。都说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即是文化的根,是血液里流淌的民族魂。一开口,一着眼,就知道,这是我们的。 小贴士: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第二组第一首。本组诗第二首是: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关于谐音双关,这是诗歌中的一脉,很多诗歌中都有。南朝的《子夜歌》写道: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中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来写女子的爱情,其中“理丝”就是谐音“相思”,后面的“匹”,也是谐音为“匹配”即配偶的意思。《子夜歌》还有: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诗中摛是敞开、张开的意思,横是门闩的意思。“关”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既指关门,也指关心。温庭筠在《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其中“烛”谐音“嘱”,“围棋”谐音“违期”李商隐的《无题》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也是谐音“思”的意思,诗人表面写蚕子吐丝,实际上是表达情人的相思和思念。 ![]()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