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 ✦ 最近各地高考陆续出分,让我想起了当年轰动一时的730分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 他长相清秀,颜值在线,当年被很多网友评为“现实版江直树”、“最帅高考状元”。 所以我很清楚地记得他优秀的成绩,数学150分,英语150分,语文140分,理综290分,妥妥的大学霸一枚。 这位集颜值与才华为一身的高考状元,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以过硬的成绩被清华智班录取。 ![]() 在他刚进智班的时候,原本在学业上顺风顺水的杨晨煜也遭遇了瓶颈期。 因为智班的同学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出生,能够进入到智班的人,每个人的智商都很在线。但杨晨煜却从来没有接触过人工智能,所以他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跟得上学习进度。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背后是有原因的。 这位学霸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懂得如何学习、懂得去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杨晨煜在遭遇挑战时,使用了自己从小到大专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技巧,轻松赶上了班级同学的进度,继续着他的开挂人生。 在这些年读书的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类似杨晨煜这样的大学霸,他们均不是只会“读死书”的类型。学得好、玩得好、发展得也好,读书只是他们闪闪发光人生的其一闪光点。 他们热爱探索、容易发现事物的底层逻辑,这些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拥有开挂的人生! ![]() ![]() 那什么是本质呢? 大言不惭给本质下一个定义: 本质思考,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就好比如,刚出生的小孩子哭闹,家长们总是弄不清为啥哭? 你直觉就会以为他饿了,所以喂奶给他喝,但是也可能是尿裤子了,也可能是生病了,也可能是没有安全感……孩子哭闹只是一种现象,背后的本质,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和学识去总结和归纳。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把现象的这层外皮拔掉,露出它本来的面目,从而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能够抓住本质的人,无论在哪个方面效率都更高。 我身边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朋友,他在刚开始做设计这一行时整天都很焦头烂额,为啥呢? 甲方爸爸太难“搞”了!一个设计,要改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有时候兜兜转转,甲方说:还是觉得第一稿更好! 但经过了几年的磨练,他说现在对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了,除了自己能力有所提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现在能够听得懂甲方的“话中话”,也就是能够准确抓到甲方提出需求的本质内容。 ![]() 拿一个最常见的要求来说,甲方要求设计的“字要大”。 字要大和设计师的审美之间,这个矛盾很难协调,他第一次听到这三个字时,在心里吐槽了很久甲方不懂审美、不懂设计。 后来他和甲方沟通了几次才懂,原来字要大的意思是,是要醒目、显眼、信号强。 当设计师能看到翻译后的这三点要求,就能够准确抓住甲方的需求。 其实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过于苛刻的人。 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杂乱无序,每天都在被支配。其实是因为没有抓住本质,大千世界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 ![]() 那为什么你抓不住本质? 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能很快抓住本质,而有些人却很长时间都糊里糊涂的? 就拿学习来说,一节内容有些人学完就能吃透其中的逻辑,能够做相关的题目; 但有些人学完虽然理解了知识,但遇到题目时又感觉无从下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阻碍我们看到问题本质的原因有两个: ① 认知盲区 什么是认知盲区? 简单讲就是,“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被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学识、眼界等因素局限,这些因素会让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你看到的并非事物的全面。 比如:你不是亿万富翁,没有见过亿万富翁,你就无法想象亿万富翁的生活是什么样。你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饿年代,你就无法想象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有多苦。 正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这个道理,认知盲区,是我们看清本质的最大障碍。 ![]() ② 思维惯性 什么是思维惯性? 就是我们一遇到问题,本能的就靠直觉、靠经验去解决,而从来不去思考。 比如,我们手指遇到火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被烫到了,第二次还被烫到了,第三次就不会在主动去碰了,以后就会躲着点。 再比如吃甜食能够缓解压力,所以偶尔不开心的时候,我也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甜食让自己心情好点。 这种通过现象归纳形成的经验,可以大幅度的节省我们大脑的认知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解决当下的痛苦。 但这种经验并不是每次都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时间形成的惯性思维在你遇到问题时会直接调动你的直觉和经验。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陷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怪圈里面。 只有深入去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找到每一个问题的“最初起点”,才能够快准狠地解决问题。那么该如何找到本质,增强自己找到本质的能力呢? ![]() ![]() 如何找到本质呢? ① 建立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人顶层的能力。 无论是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都会用到这种能力。 比如我们做笔记时,我们可以用结构化的记录,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记录。 在分享时,也可以结构化写作和结构化表达,让你的表达有层次有逻辑有条理。 大家可以看我写的偏干货的文章,其实都运用的是结构化思维。 在我们接收信息时,我们也可以训练结构化思维。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纷杂的,或者说是不具体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的方式,像一个漏斗一样,层层过滤,直到得到关键的信息点,看到本质。 而这一过程,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到我们,就是在之前的文章我曾经多次提及的3W法: ![]() 第一个层面是 what 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 how 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 why 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会从what角度出发,但很少有人能从how的角度出发,站在why角度的就更少了,而每一次处理问题的这3个思考层面,也是大家在思维上慢慢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 ![]() ② 刻意练习获得深度认知 前面我提到的设计师朋友,为什么能够在工作了几年后就能找到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变成更优秀的设计师? 其实本质原因就是因为他把“刻意练习”融入到了工作中。 其实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是一样的历程。 上学时我就观察身边一直都很优秀的同学,发现他们很难安于现状,总是要提前部署工作,做好自己的任务。 他们不愿意重复去做已经掌握的简单工作;他们会主动询问其他的优秀同学良好的学习方法,并自己进行消化应用;他们能够一直保持读paper的习惯,不断总结输出;他们能积极和大牛沟通,希望得到大牛的指导。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刻意练习的实操方法。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未来走进职场,这些动作的本质都是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的必备。走进职场后,你要和经验丰富的同事虚心学习吧?要不断吸收新的实战经验吧? 想要成为能够快速抓住本质的人,就意味着你的深度认知得超过大部分人,同时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 ![]() ③ 高效且大量的阅读看书 阅读无疑是提升认知性价比最高的事情。 跟大咖、成功人士当面交流求教的机会毕竟是少的,平日里提高认知最常见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阅读。 富兰克林曾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书本的性价比太高了,你花几十块能买到别人几十年的思想精华,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 前提是我们必须阅读经典书籍! 书和书之间的差距真的巨大,一本好书会让你流连忘返,而一本普通的书却索然无味。 我一直都有做关于书的推荐,但可能类别还是不够全面。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找一些净值比较高的书籍,我给大家一个关于选书的建议:多看看书评! 畅销类的书少看,尽量看经历过时间沉淀的书,尽量看和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书籍。 在勤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高效高质量的大量阅读。并将阅读中的系统化知识点用来整合工作生活中的碎片化知识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找一找我推荐过的书籍,都经过了我一轮的筛选,可能会帮助到你~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无处不被各种琐碎喧嚣的碎片信息包围,这就导致了了我们周遭的噪音太大、筛选信息的难度更大。 大多数人拥有的都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致于无法攀登更广阔的的高山。 ![]()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拥有着看透本质能力的人就容易脱颖而出,能够成为更成功的人。 在透过事物看本质这条道路上,我愿与大家共勉。 ![]() |
|
来自: 毛毛虫_Clair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