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时代纵横谈

 ptzhangyh 2022-06-30 发布于福建

邓小平同志在主持编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说过: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遵循这一原则,本文对毛泽东时代做一个基于事实的长时段理论分析,以期对那个火红而悲壮的、为祖国创业的时代有一个宏观和客观地解读!

(一)基本事实

近代以降,国势式微。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尝试了各种救国主张。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由于没有找到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且契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没有组织动员最广大民众,结果都归于失败,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以至于“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惨痛的失败警醒国人,弱肉强食的时代,积贫积弱的中国,没有独立主权,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灾难(洋务运动和南京十年均招致日本的侵略)。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下,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坚定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及发展权益。宪政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不符合国情且缓不济急,故不合时宜。时势造英雄,列强环伺、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中国,亟需一个以先进生产力为导向,具有坚定信仰、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的政党来破解这环环相扣的难题,中国共产党由此应运而生。革命没有捷径,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走城市革命的道路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农民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党的建设,走群众路线锻造强有力的党组织,宣传组织动员亿万小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外国经验,也有别于传统农民起义逻辑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凤凰涅槃、否极泰来。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豪迈的话语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倏忽而至的朝鲜战争更是极大地教育了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依然存在,必须尽快推进工业化建设尤其是军事工业化建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工业化是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欧美国家封锁和苏联有限援助迫使新中国必须走内向型积累的自我剥削道路,通过提高国民组织化程度降低与高度分散且鲜有剩余的国民的交易成本,尽快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我党改变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表,疾风暴雨式地进行三大改造,是时势使然非“左”倾之举。化私为公虽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之弊,但总归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有别于苏联暴力甚至血腥方式,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有了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制度保障。进行工业化建设,我党提出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针对苏联模式弊端,《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局面,要有集中,又要有民主,要有纪律,又要有自由,要有统一意志,又要有个人心情舒畅等光辉思想。党的八大后,大规模下放企业管理权限和制定“吃穿用计划”等就是这些思想的伟大实践。为解决苏式规章制度繁琐复杂制造官僚主义、制造浪费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推广“鞍钢宪法”。反对官僚主义,走群众路线,早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就有过论述,建国后更是其念兹在兹的目标,发动“三反”“四清”等诸多政治运动,出发点无疑就是要竭力避免工农劳苦大众受剥削被奴役而重新沦为社会的底层。

纵观整个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艰苦奋斗的道路虽然百转千回,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理想从未动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历届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历史宿命,极大提振了民族的自信心;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取得重大成就,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战略生存空间。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二)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理论和现实都昭示着我们,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不仅在于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成功破解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因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导致的经济危机,还可以集中力量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快速取得突破,毛泽东时代的巨大成就即为这一体制优越性的最好注脚,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同时,“全国一盘棋”体制的优势还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契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精髓。所以该体制绝不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

对内改革是改变曾对生产力发展起重要作用,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经济体制及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可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对外开放是大踏步赶上时代,融入世界一体化潮流,学习现代化先行者发展经济的经验和管理社会的方法。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点论的哲学思维,“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现实需要,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则必须谨防先富起来的人私心自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阻挠深化改革,加上苏东剧变的教训都证明: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必须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必须要指出的是,强有力的政党,党群关系密切恰恰是毛泽东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无疑居功至伟。后人对此应该有充分的历史自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增加其数量、激发其活力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开辟崭新革命道路,以土地革命和民主政权建设为抓手,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将公平正义挺在前面,树立人人平等的时代风气,靠大规模的劳动力投入推进工业化建设。事实证明,在技术落后和物质匮乏时期,依托计划经济体制兼顾了发展生产力和共享发展成果这两个方面,成绩不容抹杀。毛泽东时代选择该体制体现了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毛泽东无疑功莫大焉。后人决不能是今非古,食洋不化!

人民共和国已经“一路风雨,一路凯歌”般地走过了七十多年。毛泽东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时代精神弥足珍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是为了激浊扬清、凝聚共识、提振士气,在西方思潮汹涌澎湃而来的当下,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毛泽东曾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长征路上需要无数“风流人物”,难道你不愿成为其中之一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