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刘善学,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两个月抵达香港。之后25年间,他见证香港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也亲历全球经济周期的跌宕;体验了1998年按揭利率的11.5%高峰,也看到过量化宽松之下接近0%利率的市场痴狂;亲历了历次金融危机和疫情中香港的彷徨与挫折,更见证了祖国力量始终为香港带来繁荣与希望。 本文梳理了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重要资本市场事件,进而透视香港与内陆合作的无限潜力。刘先生目前在一家大型中资投行担任管理职务。 一、回归以来香港金融市场的主要发展历程 在回归祖国的25年间,香港资本市场经历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近年的新冠疫情。 香港不惧风雨,始终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巩固了香港世界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着极高的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香港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了逾千家中资企业来港上市,并通过与内陆资本市场之间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ETF通”等一系列互联互通机制,加深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交融发展,也推动了港股上市制度的持续深化改革,走向更加包容与开放。 香港资本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挖掘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机遇,承担了内陆与世界之连接桥梁的重要职责。 以下提到的金融市场重大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回归以来,香港金融市场如何在起起伏伏中坚韧进取、保持繁荣。 (一)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金融风暴由泰国开始,席卷邻近亚洲国家及地区。同年10月,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在东盟投机获利后,将目光投向回归祖国不久的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面对国际投机者的猛烈进攻,依靠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保持定力,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国际投机资本多次进攻,终未能撼动港元。 1998年8月,国际投机者再次炒卖港元。香港政府财政官员不惧挑战,采用灵活手法,没有大幅加息,而是动用外汇储备,承接港元沽盘,成功地稳定港元汇率。 在香港金融保卫战期间,特区政府动用近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中央政府提供的1,280亿美元的大力支援,于股市及期指市场同时出手,大量购入恒指蓝筹,把恒生指数拉高到7,800点以上,最终迫使国际投资者损手而退。 经此一役,香港终于顶住了亚洲金融风暴。此后,政府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购入港股,推动市场复苏。1999年11月,政府将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不仅全身而退,也造就了香港市场上第一支ETF基金。 尽管顽强抵抗住了亚洲金融风暴,但香港经济仍元气大伤。1998年,香港GDP收缩5.9%,这是自1961年以来第一次录得年度GDP负增长。失业率最高升至8.5%,楼价跌去约三分之二。 (二)CEPA与自由行推动人民币业务起航 为了帮助香港渡过难关,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在2003年中连续推出《内陆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鼓励内陆居民赴港自由行等多项措施,为香港提供增长动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了在港开办人民币业务。该项措施掀起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于香港与内陆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币业务分三阶段推出。第一阶段:香港商铺及自动柜员机接受内陆银行发行的扣账卡及信用卡。第二阶段:香港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存款、兑换及汇款服务。第三阶段:香港银行可为客户发行人民币扣账卡及信用卡供其在内陆使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当年2月份的不足9亿港元,到年底增加到121亿港元。 此后,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2010年6月,内陆有关部门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至20个省市。此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银行人民币存款迅速攀升,当年7月越过1,000亿元大关,年底更突破3,000亿元,到2014年底则超过1万亿元大关。同时,香港人民币结算量,占到境外人民币结算总量的七成以上。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香港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的7月28日,自由行措施正式开始向广东省四个中等城市试行,九月则扩大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珠海。到2007年,已经适用于全国49个城市。中国内陆居民赴港旅游的热潮,为香港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三)内陆金融机构来港上市 与此同时,银行为首的内陆金融机构也纷纷启动赴香港上市的计划。 第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陆续选择在香港上市。200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首家香港上市的内陆银行,随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纷在港挂牌。 第二阶段,在2007年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两地上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赴港上市的主力军。 第三阶段是在2013年至今,由于业务高速发展导致的资本充足及融资压力增加,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香港上市,进一步补充了资本,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抗击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 2004-2007年,香港GDP平均增速高达7.4%,2007年名义GDP比1997年高出20%。背靠祖国,多点开花,香港经济从亚洲金融风暴中强劲复苏。 进入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香港经济受到强大冲击,此前的经济复苏嘎然而止。恒生指数从2007年9月历史最高峰的31,897点,骤跌至2009年2月的11,344点。香港GDP在2009年则收缩2.5%,继1998年后再次出现年度负增长,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又面对严峻考验。 为了应对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六大政策措施,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增合作、促发展。全港上下共同努力,加上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带动香港在2009年第四季度迅速反弹,201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8%,恒生指数重新站上两万点。 (五)探索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两地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香港资本市场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香港与内陆开始寻求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股债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依次揭幕。 2014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将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内陆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 2016年11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公告,宣布深港通将于12月5日正式开通。在深港通后动之后,上海、深圳及香港三地股票市场透过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形成一个大的“共同市场”。 2017年7月,债券“北向通”先行落地。2021年9月,债券“南向通”正式通车,内陆和香港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迈进新时代。 2022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将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纳入到香港和内陆的互联互通的实施细节,亦即“ETF通”,预计将于2022年7月实施,首轮符合条件的港股ETF规模约为2,833亿港元。 (六)深化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赋予香港资本市场更重大的责任与机遇。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打造国际金融枢纽,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合作开放。 2020年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监管机构,提出了80条具体措施,大力发展港澳特色金融产业,健全与港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研究建立跨境金融创新的监管“沙盒”。 (七)2018年起香港上市机制推出的重大改革 早年中国企业来港上市,均采用红筹股架构。1993年,中国第一家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上市,掀起了H股在港上市热潮。 最近五年,港交所开始探索更加丰富的上市机制,连续推出了多项改革举措。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放开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此举针对新经济企业(第8A章);允许未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第18A章);放宽已在英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香港作第二上市(第19C章)。 这些制度创新,开启了2018年下半年之后的几年间新经济企业和生物科技企业的来港上市热潮。香港成为了创新企业的加油站,也巩固了香港和港交所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 2021年12月,港交所正式公布引入新规则(第18B章),在香港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这是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金融领导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的又一项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二、未来内陆与香港金融市场融合与协作 (一)内陆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 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并未对香港和内陆的紧密合作造成影响,双方在资本市场、产品、机构、监管等领域均实现重大突破。 港交所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科创板股票纳入陆港通,并出台“ETF通”相关政策。同时,中国证监会支持并协助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为国际投资者创造了投资中国期货的机会。 截至2021年底,在港上市的内陆企业已达到1,222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7%,香港已成为内陆企业境外融资的首选地点,同时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 近期,中国证监会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相关制度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未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内陆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二)未来香港将继续拓宽与内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一直是中央政府赋予香港的重要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 国家财政部自2009年起连续13年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未来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资金将会继续流入人民币资产。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在过去数年深受投资者欢迎,特区政府已于2020年11月公布将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纳入积金局“核准证券交易所”名单,方便强积金投资内陆A股。 2021年9月,跨境理财通正式推出,各大银行逐步向内陆居民提供理财产品,并期望继续与内陆按步优化“跨境理财通”。同时,财库局将继续与金融监管机构紧密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做大绿色金融。 2021年10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公开表示,将继续积极与内陆探讨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的渠道,并拓宽香港与内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未来,香港与内陆将探索更丰富的投资选项,加强双方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三)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挥金融枢纽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将从以下三个维度强化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合作,支持香港与大湾区在资金、理财产品、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在银行业开放上,粤港澳大湾区将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同时设立子行和分行,加快推动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 增强资金跨境配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证券基金期货法人机构积极申请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提高国际化水平等证券业开放措施。同时,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陆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子公司,支持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香港和澳门地区等保险业开放措施。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方面,香港会继续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探索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逐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推动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 支持特色金融产业。大湾区将支持香港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为内陆“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和咨询等服务。 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探索创新金融监管。香港未来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造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打造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专业、更优质、更安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诞生与成长,源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与繁荣。香港未来的发展与成就,要求我们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中定位清晰,进取有为。 聚千流,通四海,不负国之重托。香港,未来可期! (正文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