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众ID.4 在我看来终究只是差强人意

 扯车无界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1月19日,一汽-大众全新纯电SUV ID.4 CROZZ 正式预售。新车推出5款车型,四驱和两驱两种版本,覆盖400公里至550公里续航,补贴后指导价19.99万-27.99万元。

预热了接近一年,我们终于等到了大众 MEB 平台首款国产车型的价格。这一刻的到来,对大众来讲,真是不容易。

2015年9月,大众“排放门”事件爆发,大众在车内安装“识别”软件,以此可以在美国环保部门对汽车排放的监测中“完美通关”。

当然,“完美”只是大众一厢情愿。“排放门”丑闻爆发,大众汽车实际最高排放超美国标准40倍,这一幕,最终成为大众汽车发展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大众,必须面临美国政府近200亿美元的罚款;接受股价暴跌,市值蒸发约三分之一的现实;时任CEO马丁.文德恩因此被迫离任;美国市场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韩国、日本、中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墨西哥等国在内,其相关部门迅速介入针对大众汽车的排放监测……

世界范围内,大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015年10月,大众宣布将启动MEB纯电车平台的打造,并为此投入约70亿美元;快马加鞭,2018年9月,大众MEB平台在德国德雷斯顿工厂正式发布。大众的“痛”终于得到释放。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再难以尽如人意。因为,特斯拉已经在欧洲和中国市场初战告捷;因为,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纯电车,已经颇具产品竞争力;因为,大众那些“油改电”的产品毫无竞争优势,南北大众燃油负积分位居前列……

大众ID.4拍马而来,等不了那“不争气”的ID.3,妹妹抢在姐姐之前“出阁”了。

01

大象掉头

一汽-大众 ID.4 CROZZ的预售,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是一件大事,在经历了特斯拉的冲击,经历造车新势力的革命,经历了自主车企转型新能源的浪潮之后,新能源市场终于迎来了全球顶级车企的加盟。大众纯电汽车的出场,蓄势良久,气势磅礴,有如一台奔跑的大象突然掉头。

此前很多年,大众汽车一直是全球汽车行业的老大。一汽-大众则是中国乘用车市场老大。大众集团旗下拥有大众、奥迪、斯柯达以及宾利等畅销全球的汽车品牌,每年销量以千万台计算。因为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有着巨大品牌号召力和突出技术优势,大众对于新能源市场其实一直抱着谨慎态度。这当然可以理解,没有任何企业愿意放弃自身优势,重新换一条陌生跑道,不仅仅大众,即便丰田通用和奔驰们同样如此。

相比特斯拉和蔚来们一路狂奔,大众们的脚步略显迟疑。不过最近几年,形势发生变化。新能源发展势不可挡,大众还拿出更多的钱,对现有工厂进行MEB化改造,仅仅佛山MEB工厂,一汽-大众投资就超过100亿人民币。根据计划,未来佛山工厂将生产包括 ID.4 CROZZ 在内的“5+1”MEB车型,大众目标是在2025年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一品牌。

ID.4中国市场首秀之夜,CEO冯思翰做得最自然、最无可辩驳的一件事情,就是官宣南北大众采取和燃油车板块同样的“双车战略”,发布了基于大众ID.4的样车,一汽大众的车型命名为ID.4 CROZZ,基本保持了欧洲版的造型;上汽大众的车型命名为ID.4 X,按照上汽大众一贯的传统,进行了本土化造型改造。

正是基于燃油车“双车战略”长期以来的大获全胜,大众在纯电市场的首秀,几乎不加考虑,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即可。或许,大众就因为这一场“惯性思维”,为寄予厚望的纯电车首秀“失意”埋下隐忧。

02

“刚刚好”的产品力

事实上,ID.4的产品力只能是“刚刚好”,100分的ID.4产品秀,有40分都来自大众品牌的“外包装”。就算ID.4有60分真才实学傍身,大众怎不想一想,曾经那“不争气”的ID.3,中控屏在导航过程中无故宕机,无钥匙进入系统批量失效,驻车后12V电瓶一直处于高放电状态,隔天车辆无法启动……“软毛病,真心磨死人”。谁又能绝对保证,量产之后的ID.4就一定“百毒不侵”,一点毛病没有?

在里程方面,ID.4达到550km,但是并未和中国本土OEM的车型拉开差距。值得注意的是BYD的唐EV,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超过145Wh/kg的情况下,续航里程超过了500km。大众选择811三元电芯的优势并不明显。

而部分新车型的重量超过了2100kg,百公里电耗在15~17kWh/100km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ID.4的质量也高达2100kg,并未延续e-朗逸、e-golf等车型低电耗的优势,其电耗与高合HiphiX、比亚迪唐EV等相近。甚至要低于更重的唐EV。

03

写在最后

只看大众这块牌子对标20—25万元的售价,不算突兀。一旦比较,ID.4性价比的劣势凸显。自主品牌中,凡续航在500公里+的紧凑型纯电SUV,其售价都在15—20万区间,如小鹏G3、威马EX5等,且产品久经市场考验,智能化程度并不逊于ID.4。

我们从不反对大众的“双车战略”。既有南北大众的良性竞争,也确实多了一个同质同价,不同产品的选择。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一场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大众还把钱给挣了去。

但,这套战略仅限于我们还有明显短板的燃油车领域。新能源造车,我们不弱,甚至很强。建议大众们悠着点儿玩,否则以后就没得玩。

图|网络
文|豆豆
编辑|豆豆


快到吐,到底是种什么感觉?

十万的价格区间却是超越同级的表现

全新探界者RS靠什么打动年轻人?






 扯车无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