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造车大计,正用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形式,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迅速实现中。 赶在苹果、小米这些昔日好友之前,“全球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发布了自己的电动汽车。 10月18日,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发布了三款与特斯拉命名规则相似的新电动车,Model C(SUV)、Model E(轿车)、Model T(电动巴士)。官方表示三款车均由富士康科技集团自主研发而成,并隶属于2020年成立的电动汽车品牌鸿华先进(鸿海与台湾裕隆集团合资企业)。 这三款车对于71岁的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他此前坚持认为,电动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的iPhone而已”,富士康能造iPhone,也能造电动车。如今7年造车梦成真,在发布会暨他71岁生日当天,郭台铭亲自驾驶着Model E登台,称其为最棒的生日礼物。 实际上9月底,鸿海就释出科技日宣传片,首次秀出黑色和白色款电动车、以及电动巴士实体车。 根据鸿海在此次科技日上的介绍,这三款电动车均为基于“MIH”的参考原型车,可作为客户规划自身产品时的参考版本,客户后续也能够依据自身品牌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这三款车有各自的市场定位,Model-C侧重电动车的本质,Model-E侧重电动车的科技创新,Model-T则侧重智能与大众运输工具的应用。根据介绍,纳智捷和CMC成为鸿华的首发客户。 据官方介绍,Model-C车长4.64米,轴距为2.86米,7人座。为了提高年长者及载客客人上下车的便利性,Model-C后门开角达70°,比一般的车型多了10°以上。动力配置方面,Model-C能输出40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时间为3.8秒,续航里程达到700公里。 另外,Model-C售价为「台币两位数」,目前已完成安全测试,正在进行20万公里的实测阶段,每年将有5万台产能,第一台将于2023年在台湾上市。 Model-E由郭台铭驾驶入场,“这是我71岁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从产品构思、外型设计、电池设计、机构工程、三电系统、内装系统,到操控系统的整合工程,Model-E仅花了一年时间。”他还透露,Model-E如果通过交通部的审验,明年就能在台南提供服务,将在Model-C上市后跟进上市。 Model-T是一款电动巴士,驾驶位有三个显示屏,设有48寸屏幕、人体工学座椅,同时这还是台湾电动巴士首次搭载电子后视镜和内轮刹车警示系统,续航400km,满载爬坡度25%,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警示行人,最高车速120千米每小时以上,搭载雷达探测周围环境。 富士康下场造车与其主要客户,即智能手机企业的转型关系密切。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6.7%,为连续第四年下滑。逐渐摆脱公司营收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已成为苹果、小米、华为等公司努力的方向。 转型焦虑从智能手机OEM蔓延至供应链。即使富士康16年前就已涉足汽车行业,但因没有整车制造经验和资质,富士康几乎从未进入过造车企业的代工名单。再加上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停滞、苹果公司防止代工厂一家独大夺走话语权,已将订单向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公司分散。 内忧外患同时产生,约五成营业额依赖于苹果公司订单的富士康一方面需要自证整车制造能力以争取苹果公司未来的订单,另一方面也需要为自己找到另一个营业支柱业务。富士康将目光放在了电动汽车业务上。 从发展电动汽车业务的路径来看,富士康与“买买买”大户恒大汽车、吉利汽车的做法极为相似。从2021年初截至目前,富士康共发起2起收购、3起投资、7起合作以及孵化了一家独立的电动车技术联盟。 市场份额方面,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则做出了两个承诺:一,到2025年,全球5%的电动汽车将采用富士康的设计、部件、机械零件或软件;二,基于MIH平台打造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的10%。 MIH平台是去年富士康推出的模块化纯电动平台,今年7月刘扬伟曾说,如果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界的iPhone,“希望富士康能成为电动汽车界的Android。”MIH平台正是富士康的“安卓系统”。今年7月独立的MIH Consortium(MIH联盟)则类似于富士康的“安卓生态”,目前已有超1600家企业加入,包括宁德时代、Arm、亚马逊等企业。 富士康对于电动汽车业务的目标很明确,其劣势也十分明显。目前与富士康合作的车企大多为在智能电动化时代的弱势车企。
在智能产业人口红利消失、技术为王的今天,从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是富士康想要继续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