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首拍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满满的爱为何会变成伤害?

 南京栖霞百仁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Feb.01

这是幸福双翼陪伴你的第936

作者 | 朱雪琴

本期主播 | 龚红江

幸福伴读·第10期音频:00:0012:27

2017年,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

《镜子》第一集

《镜子》第二集

《镜子》第三集

纪录片里的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

家明

16岁,辍学在家,

因为沉迷游戏被家长送到训练营。

家明的爸爸,本科学历,是一个企业管理者。

采访中,爸爸提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感慨:“读大学前后,一瓶牛奶都没喝过,但一直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爸爸最想把自己奋斗和坚持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

当家明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时,爸爸坚持要把孩子不靠谱的想法给“纠正”过来。

张钊

17岁,因为谈恋爱,

辍学在家被家长送到训练营。

张钊的家长,也是本科学历。

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具备独立能力,当孩子表达感受和想法时,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挡回去。

或许,这是张钊家长认为的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吧?

泽清

12岁,辍学在家。

泽清的家长,纪录片专门说明:“他们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

但是,他们却经常跟泽清说家里没钱、很穷,担心他知道家里有权有势后,就不好好学习和努力了。

厦阳

25岁,呆在家里不上班,不谈女友。

厦阳的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妈妈做保姆。

爸爸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外出打工挣钱,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能力不同,但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厦阳的爸爸,很困惑:“我是农村的,为了挣钱不得已离开孩子,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但那几个家长,他们都有单位、有职称、有能力,我不明白他们的孩子怎么也变成这样了呢?”

无论是什么成长背景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感受到爱、信任和力量

这些家长,虽然背景不同,却在家庭教育中陷入同样的误区: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这些孩子们对父母又有怎样的评价和反馈呢?

家明

把孩子送到训练营之后,培训机构要求家长参加6天的培训。

接到电话时,家明爸爸说:“不可能啊,工作都安排好了。”

老师明确告知他:“你们不来学习,孩子只会更严重。”

家明爸爸妈妈都认为:“说得太夸张了,怎么可能呢?”

面对镜头,家明的一番话,让我非常难受——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我很清楚,家明的感受,是很多孩子普遍面临的情况。

家明说:

“我考试前他们都说,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

但每次考试完,他们又说,等我们有时间了带你一起出去玩。

他们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

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买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我喜欢猫狗,买回来他们就丢了。

我小时候买很多东西,他们都直接丢了。

他们根本不相信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

爸爸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感受的却是:被否定的沮丧、被拒绝的难过、被替代的烦躁、被忽略的绝望......

张钊

面对镜头,张钊的爸妈坚持认为,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只有一个:早恋。

当培训老师指出,这不是根本原因时,他的爸妈摇头:他(张钊)肯定骗你们!

他们坚持认为,如果没有早恋一切都会很好。

同样的事情,张钊却描述了一个跟爸妈所说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爸跟我妈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我爸跟我在一起,就是看电视。

他们总是说我不敢,我其实把他们认为我不敢的事情都做了。

我跟我妈说在学校很压抑,她说:那么多人怎么都没事?

一个家长争吵不断的家庭,孩子感受到的爱能有多少?

爱的匮乏,才是孩子早恋的根源!

孩子表达压力时,在家长眼里却是借口,正是家长习惯了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步步切断了孩子跟家长之间的情感连接。

张钊坦言:

“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如果还要放弃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早恋,某种程度上,成为他心灵抚慰的方式。

泽清

泽清的家庭,原本各方面都很好,但他父母却为了激发他的动力,经常告诉泽清:“我们很穷、没钱!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就找不到工作!”

殊不知,“哭穷”教育,除了让孩子感受到巨大压力、自我否定之外,并无任何其他作用。

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小小年纪,泽清满脸沮丧和挫败,没有一丝活力。

这些家长都很爱孩子,但爱的能力没有提升,爱的方式没有改变,爱就成了伤害。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家长到底怎样爱孩子,才能真正给孩子心灵以温暖、力量、向上的动力呢?

结合纪录片几个家庭的情形,以及幸福双翼家庭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此真诚地给家长们三点建议。

建议一:

亲情连接,是爱和教育的第一步。

孩子的成长中,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中是有不同优先次序的。

家长通过陪伴、倾听,与孩子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亲子关系,位于家庭教育的首位。

有了爱和安全感,一切事情都好解决;失去了爱的连接,再简单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再加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更是急切地推动孩子成长,无数“应该”应运而生。

这些“应该”未必不好,但教给孩子的前提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亲情和爱的连接足够。

没有亲情连接,再好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否定和绝望。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记得:要先从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上做改变和突破。

建议二:

先关注情绪、感受,再关注事情。

当孩子们出现某些“问题”,家长们之所以焦虑,因为始终关注事情:怎么让他去学校?怎么让他愿意工作?

张钊在训练营期间,接到爸爸的一封信,反复嘱咐他:“好好训练,出来后好好学习。”

张钊说:“看完信我彻底绝望了。”

情绪是人最真实的心灵窗口,当孩子出现烦躁、沮丧、挫败等情绪时,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

不把强烈的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尝试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做好心灵连接之后,再寻求正向推动事情的方案。

建议三:

允许自己和孩子慢慢来。

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经济高度发展,但精神发展却相对滞后,太多家长忙于努力改善经济,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关注。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时,允许自己慢慢来。

同样,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很多信念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也要允许孩子慢慢来。

家明的爸爸在学习之后,积极做出改变:允许孩子尝试背包客、请假陪孩子玩、给孩子买以前不允许的宠物......

做出改变后,父子之间距离拉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还会沉迷游戏,爸爸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能改变他。”

在孩子的成长中,曾经缺失了多少情感的连接,就需要花费同等甚至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弥补。

家庭教育,永远没有速效药。

幸福双翼有话说

训练营之后,虽然孩子有了一些改变,但一段时间之后,都很容易打回原形。

就像农民播种一样,家庭教育也需要按照孩子成长的季节进行,在某个阶段就需要完成相应工作。

如果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季节,再来改变,可能就需要很多倍的努力,但效果依然有限。

家庭教育,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深爱你的孩子,那就马上行动起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改善夫妻关系,把你对孩子的爱都变成力量,而非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