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城浮想录(一)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图片来自网络,向版权人致敬!)

我于2000年的秋天去了韩国考察。初到汉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韩国的首都那时候叫汉城,直到2005年奥运会的时候,市长将汉城翻译成首尔,汉城正式更名为首尔。改名后,李明博也特别通知了中国政府。改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是“汉族”,历史上韩国的首都一直被称为“汉城”。因此,韩国人觉得如果他们一直被称为“汉城”,很容易误解这是一个中国城市,这使他们看起来不光彩,这可能是去中国化的一种表现,且不去管它。)

(在汉城景点留影)

感觉和在北京没什么两样;一条大江穿城而过,却又和中国南方的江城颇有些相仿;那些汉唐风格的宫殿又让人仿佛看见了西安的神韵。

(汉城街景 图片来自网络)

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车水马龙,一样的灯红酒绿,一样的摩肩擦踵,一样的黑头发黄皮肤,甚至街上现代集团的霓虹灯广告也是汉语的隶书,让你怎么也生不出身在异国他乡的感觉。

然而,住下来慢慢地体会,汉城却是个颇有特色的城市。

从街边标语看民族精神

驱车走在汉城郊外的公路上,两侧建筑上的巨幅标语(汉字的)映入眼帘:身土不二,天下以农为本

标语口号这样的东西本是中国最常见的,而这两幅标语的内容又极具中国特色,因而在我看来非常亲切自然,只是这标语的内容令人似懂非懂。

天下以农为本,本是重农轻商的传统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因为朝韩文化从根本上也没脱离中国儒家文化的大背景(可能他们并不这样认为,所以才会有种种去中国化的举措)。

可是这身土不二又作何解释呢?问了陪同我们的旅游公司经理沈先生,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的本质区别所在。

沈先生操着北京味的普通话(他是个中国通)笑着给我举例子,“比方说,我是韩国人,生于韩国,长于韩国,我要吃韩国的大米,穿韩国的布料,开韩国的汽车,用韩国的电器,以韩国兴旺为荣”。

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倒真是和中国不同。”

沈先生接着说到:“我去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朋友们给我的最高礼遇就是吃泰国香米,喝法国洋酒,用日本电器,开德国汽车。

他接着说:我知道这是中国朋友对我的尊敬,是时尚,是气派。然而这在韩国是不可思议的,要被看作数典忘祖的。你看,汉城这大街小巷跑的汽车,都是韩国生产的,大宇,现代,起亚,双龙(后来,我才知道有些国际大品牌的汽车在韩国销售也是贴了当地的品牌的)。如果有进口汽车,不用问,那是大使馆的。

(我在汉城街头的留影)

我留心观察,沈先生的话果然不错,大街上车水马龙确实不见外国品牌。

我叹服沈先生观察之细致,概括之准确,但内心里多少有一丝丝尴尬。因此半开玩笑半自嘲地说:“中国人喜欢拿来主义,是开放的心态;韩国人喜欢自产自销,是不是有些闭关锁国啊?”

不料沈先生以为我没明白其中的意思,于是又拉开了话匣子解释,“其实韩国人很清楚自己国家的处境:人口多,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搞市场封闭必是死路一条。讲身土不二,只不过是要激发韩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凝聚人民的爱国热情罢了。”

(汉城的王宫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