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记事 家国篇 20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家事国事  事事关心

家国篇20  家国篇  后记
老家记事已经写了两个部分,前后共有三十几个片段了。
本来是写乡愁,写家事,写儿时的回忆,到后来思路开始泛滥起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收都收不住了。
那就干脆让思想飞腾起来,让笔触信马由缰吧。
事实上,家事国事天下事是分不开的。有首歌是那样唱的: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会有时代的烙印。任何国家都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和个人组成,都会有丰富多彩喜怒哀乐的故事。那就让我们互相参详吧,从个人命运看时代的轨迹,从国家兴衰看人民的苦乐。
当然,这是对读者而言的。与我而言呢,只需要平静地讲述这些故事,用客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好。

父亲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默默地活着,艰难地活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真的很平凡。
但是他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少年时代经历抗战烽火。青年时代经历国家建设,中年时代经历政治运动,老年时代经历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注定是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多彩的。
老家记事以父亲和母亲的生活轨迹为主线,一是因为这是我最真切的记忆,二是因为透过他们的生活可以看到那个伟大的时代,正所谓一滴水折射出大海的光芒,窥一斑而知全豹。

读书的时候,曾背诵了孟子的一段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天再读这些话,我有了新的领悟:舜、傅说、胶鬲、管仲、百里奚等伟大的人物都来自于平民,他们在成名之前也和父亲母一样平凡和默默无闻。在经过从体肤到筋骨从行为到心性的磨练以后,终于成为了能承担天下大任的伟人。

我的父母和他们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在经历这个伟大时代的洗礼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也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国之帮本。他们留下的那种探索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必将沉淀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爷爷的葬礼上,我见了一位老人送来挽帐,上写了四个大字:慎终追远。问了村里的长辈,只说是那个老人年轻时候受过爷爷的恩惠,如今执弟子礼前来祭祀。

我只当这四个字是祭祀的敬语,没有深究。如今静下心来查证,却原来这是曾子的一句话: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儒家重视孝的道德,他们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如今社会也应批判地继承)。只要做到忠与孝,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儒家理想,效果存疑)。

曾子对于慎终和追远的重视,原始的意义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进而引申为人要从过往的历史中获得借鉴,也就是古可以鉴今。

我写老家记事的过程,也是对祖先的祭祀和怀念,客观上也是“慎终追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给了我深深地震撼,让我对曾子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历史需要传承,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毛主席也曾经教导过我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这句话是我背诵过的毛主席语录,直到如今都还牢记在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几句题外话:我的第一份职业是教师,因此许久以来都存着强烈的教师情结。我总想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但知识储备不足,水平有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往往适得其反。还是让大家自己仔细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