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流行病学 重点知识
2022-06-30 | 阅:  转:  |  分享 
  
《流行病学》知识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15或18分(全英文)2.判断题:20-25分3.论述题:30分左右(如:以乙肝为例,简述疾病的三
级预防;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等):4.计算题:30分左右(涉及三到四章的知识,如队列研究RR、AR、AR%,病例对照研究OR,
筛检等。需计算并解释意义,注意正确判断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注意课本每章后面的思考题第一章绪论【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
病学基本特征或重要观点【熟悉】流行病学原理及其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展望第一节:概述流
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相关状况和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和卫生事件处置的
策略与措施的科学。第二节: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其中以观察法为最主要。第四节:流行病学研究特征1.群体特
征:是有别于其他医学最显著的特点;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三间分布;3.比较的特征:流行病学分析的核心;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
征;5.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特征:现代医学模式的体现;6.多病因论的特征;7.预防为主的特征;8.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掌握】疾病频率指标相关概念及计算;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的概念。【熟悉】常用疾病频率指标的用途;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了解】罹患
率、生存率及各残疾失能指标;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疾病分布指疾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发生、存在和发展规律,简称“三间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为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及制定疾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提供病因线索;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
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rate):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同时期暴露人口数:可
能发生该病的人,多用同期平均人口数。可能>1;使用时需注明时间;比较时注意人口结构应用: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病因探讨;评
价防制措施的效果2.罹患率(attackrate):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应用:局部地区疾病暴发(小范围、短时期),
可根据暴露程度精确测量发病频率。3.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指在某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
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所占比例。计算时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潜伏期之外发病的病例也不应算入其中。应用:反映传染病传染力
强弱;分析影响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1.患病率(prevalence):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
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应用: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
况;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为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2.感染率(infectionrate):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
感染者所占的比例。应用:评价隐性感染所占比例较大的传染病(寄生虫)的流行情况三、死亡频率测量指标1.死亡率(mortalityr
ate):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粗死亡率(crudedeathrate):死
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死亡专率:按病种、年龄、性别、职业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不同地区间进行比较时注意人口结构应用:反映某地区某时期内人群
死亡危险性大小;反映某地区某时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依据;病因探讨及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2.病死率(fatalityrate):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比例。应用: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也
与病情有关;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3.生存率(survival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
数所占的比例。应用: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用于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评价。四、残疾失能指标1.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oflifelost,PYLL):指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2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
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因疾病所致残疾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第二节:疾病流行的强度1.散发(sporadi
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原因: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性感
染为主的传染病;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的传染病。2.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限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发生很多症
状相同的病人。原因:病人多具有相同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传染病或非传染性疾病(如职业中毒)3.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
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水平。4.大流行(pandemic):某病在短期内跨越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第三节:疾病分布
的形式一、人群分布:年龄(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性别、职业、种族、行为特征等二、地区分布:国家地区间、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
地方性疾病三、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四、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如何描述三间分布;移民流行病学第四章描述性研
究【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熟悉】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及优缺点;常用随机抽样方法
。【了解】现况调查中常见偏倚及控制;生态学研究。第一节:概述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
殊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分组,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特点:是流
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属于观察法;研究时不设对照组,但描述中有比较分析。用途: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发现主要健康问题及高
危人群,为制定疾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种类:历史常规资料分析;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
态学研究;筛检;公共卫生监测第二节: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一、个案调查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某些
疾病常规管理工作内容,疾病暴发时帮助核实诊断和查明来龙去脉。调查内容: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等,一般有事先拟
定的调查表。二、病例报告:介绍新出现的或罕见的疾病或已知疾病的特殊病例,对单个或少数病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详细报告
。第三节:现况调查一、概述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study;prevalencestudy):特定时间内,
在某特定人群中,运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用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关
系。特征:研究开始时不设对照组;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确定因果关系受限;定期重复进行可获得发病率。用途:描述三间分布;提供病因线索;
疾病的“三早”预防;评价防治效果二、研究类型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全体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优
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普及医学知识;设计简单局限性:成本高;质量不易控制;不适于患病率低和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应用原则:患病率
高;疾病可查、可治;足够的人财物力2.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指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
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优点:成本低;质量较易控制局限性:设计实施较复杂;不适于变异大的资料和患病率低的疾病。应用原
则:样本的代表性,即抽样随机化和样本量足够。三、设计与实施1.明确研究目的与类型2.确定研究对象3.抽样方法与样本量估计(1)
抽样方法抽样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常用随机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
样(机械抽样):按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为样本。若编号有周期性趋势,且抽样距离是该周期的倍数,样本可产生偏性。整
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分层抽样:将总体单位按某些特征分为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进行随机抽
样组成一个样本,可减少抽样误差。分层因素:与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有关的因素。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越大越好。多级抽样(多阶段
抽样):先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单位),再从抽中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单位),依此类推……(2)样
本量估计因素:预期患病率(P)或标准差(s):患病率50%,样本量越小允许误差(d):容许误差越小,样本量越大抽样方法、失访率定性
资料:定量资料:样本量的确定需考虑失访率和抽样方法4.资料的收集(1)调查项目(变量)结局变量(y):欲研究的疾病或健康状况或
其他感兴趣的事件分组变量(x):人口学资料、行为生活习惯、既往史、环境资料等(2)资料收集方法明确定义每个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判断标准等,并尽可能定量或半定量测量。(3)调查员培训预调查;统一调查方法5.资料的整理、分析及解释(1)数据库:检查资料的完整性
、准确性,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2)描述分布:计算频率指标,按时间、地区、人群等不同特征分组比较,展示结果(3)结果解释:撰写
论文或调查报告四、常见偏倚1.选择偏倚选择性偏倚(随机抽样)、无应答偏倚、存活者偏倚、2.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调查员偏倚、
测量偏倚混杂偏倚第四节:生态学研究1.概念: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study)是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在群体水平上研
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类型:生态学比较研究和生态学趋势研究(1)生态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平均暴露水平和某疾
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同一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和某疾病频率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3.用途:提供病因线索;评价群体性干预措施的效果;估计疾病发展趋势4.优点与局限性优点:经
济,出结果快;适于个体剂量无法测量及个体变异较小的情况局限性:生态学谬误练习题:1.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2.普查的概念、优缺点
3.抽样调查的概念、优缺点,常用抽样方法英语词汇:cross-sectionalstudy(prevalencesurv
ey);census;samplingsurvey第五章队列研究【掌握】暴露、队列的概念;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
;CI、ID、RR、AR、AR%、PAR、PAR%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队列研究的类型;研究对象的选择;优缺点;设计与实施步骤
;【了解】偏倚、其他实践类型第一节:概述一、概念1.队列研究(cohortstudy):将研究对象按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
于某可疑因素,或其不同暴露水平进行分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各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结局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
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3.队列(co
hort):有共同经历或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4.结局(outcome):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5.失访(L
ossoffollowup):研究期间内,研究对象因出现结局事件之外的任何原因退出研究。二、基本特点1.属于观察法中分析流行
病学研究2.设立对照3.由病因到结果的研究4.因果关系论证能力较强三、用途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四、研究
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cohortstudy)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分组,此时结局未出现
,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优点:可获得暴露和结局的一手资料,结果可靠局限性:需要对大量人群长期随访,开支巨大,影响可行性。2
.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cohortstudy)研究开始时暴露和结局均已发生,根据历史资料,按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
间的暴露情况分组,追踪到现在,比较现在各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优点:快、省,仍是由因及果局限性:足够数量、完整可靠的档案资料;二手资
料,可靠性差;缺乏混杂因素的资料常用于研究职业暴露和罕见暴露的危害。3.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cohort
study)具备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条件,但从暴露到现在的观察时间还不能满足研究要求,可继续随访观察一段时间。一般在现在已经出现暴
露或与暴露有关的快速效应(如肝炎),但未出现与暴露有关的长期影响(如肝癌)。第二节:研究设计与实施一、确定研究因素1.暴露因素
明确定义,测量时方法统一、客观,定量或半定量,暴露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累积。2.可能影响结局的因素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其它因
素:行为、遗传等二、确定研究结局1.指标的选择最终结局:发病或死亡;中间结局:血清学指标、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行为改变、生命质量的
变化等。2.定义与测量测量方法、判断标准,统一方法,一次可测量多个结局三、确定研究人群1.研究现场发病率较高,有足够符合条件的研究
对象,人口稳定、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医疗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2.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定职业;历史性队列研究特殊暴露人群:特殊原
因暴露;罕见暴露一般人群:常见疾病和暴露有组织的人群团体:便于随访3.对照组的选择(1)原则:与暴露组具有可比性,其他因素方面与
暴露组应尽可能相同。(2)形式:内对照:从一群人内部选择暴露与对照,可比性好,最理想的对照。外对照:从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之外选
择对照组。总人口对照:用暴露人群所在地区总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统计资料作为对照。可比性差,比较标化率。多重对照:用两种及以上对照,不同
对照结果一致说明结论更加可靠(3)如果无法获得内对照,可考虑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测量或分成不同暴露等级四、确定样本量1.影响样本量
的因素对照组(一般人群)发病率P0,暴露的效应RR,α、β,失访率2.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五、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基线资料(base
-linedata)人口学资料、暴露情况、与疾病有关的其它因素等2.随访(follow-up)(1)目的与内容:研究对象是否仍
在观察之中,结局事件测量,暴露及其它因素的资料,对暴露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随访(2)观察终点(end-point):研究对象出现
了预期的结局,便不再继续对其随访。(3)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终止的时间。(4)随访的间隔:观察期较长需多次随访六、资料的
整理与分析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频率测量1.固定队列条件:样本量较大,人口较稳定,注意注明观察时间2.动态队列:研究对象
观察时间不一样人时:研究对象处于观察之中且未出现研究结局的时间单位:时间的倒数,通常表达为“/1000人年”,“/10万人年”等二
、效应估计1.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含义: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RR倍;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
群有相等的危险度,RR=1,暴露与结局无关;暴露人群危险度大于非暴露人群危险度,RR>1,危险因素;暴露人群危险度小于非暴露人群危
险度,RR<1,保护因素;RR值离1越远,暴露效应越大,RR>3或<0.3为强关联。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
sk,AR)AR=暴露组危险度或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危险度或发病(死亡)率=Ie-I0意义:暴露组因存在暴露因素而增
加的结局事件的发生频率,又称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区别:RR更具有病因学意义,RR越大,表示某因素的致病性越强,但RR未考虑基线发
病率;AR更具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义,AR越大,表示去除这个因素之后暴露组发病率下降的越多,所取得的社会效果更大。3.归因危险度百
分比AR%意义:暴露人群因存在暴露因素而发病的部分占全部发病人数的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
tablerisk,PAR)PAR=人群中结局事件发生频率-非暴露组结局事件的发生频率=It-I0意义: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
露的部分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意义:总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总人群中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区别:RR:病
因学意义,反应致病性大小AR、AR%:对暴露人群更有意义,如职业暴露PAR、PAR%:对全人群更有意义6.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按
照不同暴露水平分组,计算各组发病率;以最低剂量组为对照,计算各组的RR、AR等。若暴露因素水平升高,结局事件的发生频率RR增加,则
说明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三、统计学检验第四节:常见偏倚及其控制选择偏倚(易感性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第五节:优点与局
限性一、优点1.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2.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可直接估计危险度。3.符合时间顺序,
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4.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5.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二、局限性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2
.易发生失访偏倚3.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4.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OR的计算及含义;优点与局限性【熟悉】用途;设计与实施步骤;分层分析;常见偏倚【了解】病例
对照的衍生类型第一节:概述一、基本原理1.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2.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3.通过询
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的暴露史4.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用统计学检验暴露与疾病之间是否存
在统计学关联,以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二、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2.需设立对照3.由果究因的回顾性研究4.因果论证强度受限三、研究
类型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非匹配资料)在规定的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对照的选择没有限制与规定,一般要求对照人
数多于病例人数。缺点:在病例数较少或某种构成特殊时,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可比性难以保证。2.病例与对照匹配(匹配资料)匹配(match
ing):又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可比,以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和提高研究效率。匹配因素:已知或充分怀疑的混杂因素
,可疑病因不作为匹配因素。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和对照尽量一致,可能徒然丢失信
息,增加工作难度,反而降低研究效率。(1)频数匹配(frequencymatching):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一致
。(2)个体匹配(individualmatching):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即按照匹配因素为每个病例配一个或几个对
照。1:1匹配又称为配对(pairmatching);1:M匹配(罕见病),M一般不超过4。四、用途广泛探索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
说;疾病预后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二节: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一、确定研究类型广泛探索危险因素:不匹配或频数匹配病例数较少或某
种构成特殊:个体匹配二、选择研究对象1.病例的选择(1)选择标准:诊断标准有暴露的可能:避孕药-宫内节育器尽量选择新发病例(2
)病例来源:医院为基础的(hospital-based):研究对象来自特定医院。易于组织,代表性不好。社区为基础的(communi
ty-based):研究对象来自社区或一般人群。代表性好。2.对照的选择(1)选择标准最好是产生病例的源人群中全体非病人的随机样
本,即一旦发生研究疾病,就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2)对照的来源医疗机构中的其他病例:很常用与病例有可比性;有暴露的可能;不患
有与研究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尽量由多病种病人组成病例的邻居或居住区的健康人或非病人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社会
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三、样本量1.与样本量有关的因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P0:P0越大
,N越小预期的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OR或RR越偏离1,N越小显著性水平:α;检验功效:1-β2.估计方
法(1)公式计算(2)统计软件:如nQuery,PASS,EpiCalc2000,OpenEpi3.需注意的问题样本量越大,
检验效能越高,但增加成本总样本量一定的情况下,病例数与对照数相等时检验效能最高病例数一定的情况下,对照数越多,检验效能越高多因素分
析四、研究因素1.变量的选择广泛探索:各种可疑因素检验假说:研究因素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因素2.变量的定义:明确、统一3.变量的
测量:定量或半定量;方法客观五、资料收集1.资料来源问卷调查:个人信息、变量医院病案记录、个人健康档案等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或化验
2.注意问题:病例和对照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应一致六、数据整理和分析第三节:资料分析一、均衡性检验1.目的: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除研
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特征方面是否具有可比性。2.方法:根据资料类型和分布特点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对两组的非研究因素进行逐一比较。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二、关联分析计算关联强度统计学检验区间估计比值比(oddsratio,OR)含义:暴
露者的疾病危险是非暴露者的OR倍OR作为RR的近似值,发病率很低时,OR≈RROR=1→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OR>1→暴露
因素可能是危险因素OR<1→暴露因素可能是保护因素统计学检验与区间估计:P>0.05:CI包含1,不能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
P≤0.05:CI不包含1,可以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1.非匹配资料(病例与对照不匹配)例题:为研究心肌梗死与口服避孕药的关系
,有医生对153名心肌梗死患者和178名未患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39名心肌梗死患者报告口服避孕药,有24名未患心肌梗死患者
报告口服避孕药。请分析使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是否有关?结论:使用OC与心肌梗死有关,使用OC者发病危险是不使用者的2.20倍,9
5%CI为(1.26,3.84)2.配对资料(病例与对照匹配)例题:用配对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女性服用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选
择病例和对照各63名。其中,病例和对照均服用雌激素的为27对,均不服用的为4对,病例组服用而对照组不服用的有29对。问:口服雌激素
和子宫内膜癌是否有关?结论:使用OC与子宫内膜癌有关,使用OC者发病危险是不使用者的9.67倍,95%CI为(3.53,26.45
)3.分层分析当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其他特征上不可比时,可能歪曲暴露与疾病的联系程度。因此将研究对象按照可疑混杂因素分层,在各层中分别
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以调整这些因素的干扰。步骤:(1)按可疑混杂因素分层,计算各层ORi;(2)对各层ORi进行同质性检验:P
>0.05,则各层同质,计算合并后的OR和χ2(ORMH和χ2MH)P≤0.05,则各层异质,分析交互效应局限性:只能控制个别混
杂因素的影响。例题:如研究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时,病例组平均年龄(42.7±6.5)高于对照组(38.1±8.3,t=5.
54,P<0.001)。OR1=2.80,OR2=2.78,P>0.05,说明各层OR同质,可以合并计算。4.多因素分析5.分
级资料步骤:(1)以最低暴露级别为参考,计算各暴露级别的OR值(2)进行卡方趋势检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剂量反应关系6.SPS
S软件分析第四节:常见偏倚一、选择偏倚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ratebias)(1)含义:指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研究
对象时,由于不同特征的病人入院机会不同而导致的偏倚。(2)控制:社区选择研究对象;多中心研究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
nce-incidencebias)(1)含义:以现患病例为对象进行研究,与以新病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时相比,因研究对象的特征差异所
致的系统误差。(2)产生原因:现患病例不包括死亡、病程短或轻型病例;病人在患病后改变了生活习惯。二、信息偏倚1.回忆偏倚(reca
llbias)(1)定义:指研究对象在回忆过去暴露史时,因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而无意造成的系统误差。(2)控制:尽量采用客观指标
2.报告偏倚(reportingbias)(1)定义:是指研究对象因某种原因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也称说谎偏倚。
(2)控制:客观指标;取得研究对象配合:匿名;多途径获取资料;设置无关变量三、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暴露因
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受到其它因素的歪曲或干扰。第五节:优点与局限性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优点省时、省力、省钱适于罕见病广泛探索病因资料
更可靠样本量大,结果稳定由因到果,论证力强可获得发病率可研究一因多果局限性选择偏倚、回忆偏倚由果究因,论证能力弱暴露率低时不适用不
能测量疾病频率花费大发病率低不适应失访变量可能发生变化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掌握】实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特征、类型【熟
悉】实验流行病学的设计及资料分析、用途、优缺点【了解】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节:概述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
icalexperiment):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与对照
措施或不施加任何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效应上的差异。2.基本特点:(1)随机(Randomization)(
2)对照(Comparison)(3)干预(Intervention)(4)前瞻(Perspectiveness)3.用途:评价干
预、措施效果;验证因果假设4.常见类型(1)按研究对象特征类型研究对象干预单位用途临床试验病人个体疗效评价、诊断价值现场试验未患病
者个体个体预防措施社区试验未患病者群体群体预防措施(2)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真实验(Trueexperiment)类实验(Se
mi-experiment):缺少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第二节:设计与实施※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研究
现场、选择标准、样本量、随机分组)处理因素(干预措施、对照措施)实验效应/结局(疗效/副反应、定义、测量方法、盲法、观察期限)※实
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重复1.明确研究目的包括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2.选择研究现场(1)临床试验:
FDA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相应的诊疗能力;提供足够数目的研究对象;能承担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2)现场/社区试验:人口相对稳定;
结局事件发生率较高;评价疫苗效果时,近期无该病流行;医疗卫生条件较好,领导重视、群众配合3.选择研究对象制定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
准(诊断标准,疾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伴发症,病史和既往治疗史,年龄、性别、居住地等,知情同意、有益无害)(1)选择对干预措施有
效的人群(2)选择预期发病率高的人群(3)选择试验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4)选择依从性好者(5)选择代表性好者4.估计样本量(1)
影响样本量大小的因素:对照组预计结局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效应之差研究对象分组的数量显著性水平α把握度(1-β)单侧/双侧检验(
2)方法:二分类资料样本量估计、计量资料样本量估计5.确定干预措施明确说明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如药物的名称、来源、剂量、用法等。
非特异性“治疗”作用:疾病的自限性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疾病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受试者被过度关注+受试者满怀希望=正面夸大试验结果或受试者心理、生理上受某些医生或
医疗单位的影响,而对干预措施产生正面或负面效应。未知因素6.设立对照(1)标准对照(Standardcontrol)以现行公认的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对照,旨在评价新疗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是否等同或优于现行疗法。(2)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
)试验组服用试验药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确定受试药物的绝对效应与不良反应。适用条件:适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疾病病情较轻,使用安慰
剂不会带来不良后果病情较重,试验药+常规治疗与安慰剂+常规治疗(3)交叉对照(Crossovercontrol)(4)空白对照
(Blankcontrol)(5)自身对照(Selfcontrol)(6)历史对照(Historicalcontrol)
7.随机分组使试验组和对照组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均达组间均衡,从而获得组间可比性。(1)简单随机分组(2)分层随机分组(3)整群随机
分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如以学校、村庄、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8.盲法的应用盲法(blinding):在治疗和追踪随访
期间,使参与研究的人员不知道分组的情况。(1)单盲(singleblind):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处理情况,观察者和资料分
析者知道。(2)双盲(doubleblind):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和处理情况。缺点:较复杂,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3)
三盲(tripleblind):研究对象、观察者、资料整理和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4)非盲试验(unblen
ded)/开放试验(opentrial):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都知道分组和处理情况。9.确定结局变量(1)指标选择
:疗效结局和不良反应结局、最终结局和中间结局、定性/定量指标(2)测量:测量方法、判断标准等10.确定观察期限与研究目的、疾病自然
史、结局事件出现时间等有关以能观察到试验出现应有结果的时间来确定试验期限11.基线资料人口学数据、疾病或健康状况、影响因素12.随
访收集资料基线资料、干预措施执行情况、结局资料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资料整理(1)资料的整理和录入(2)失访者的处理:意
向性分析、遵循研究方案分析2.效果评价指标(1)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有效率=治疗有效人数/治疗总例数治愈率=治愈人数/治疗总例数病死
率=因某病死亡人数/某病受治疗人数N年生存率=N年存活病例数/某病接受治疗人数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不良事件例数/治疗例数(2)传染
病预防效果评价指标保护率(protectiverate,PR)=(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效果指数(inde
xofeffectiveness,IE)=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抗体阳性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查总人数(3)慢性病防治效果
评价指标疾病频率的改变人群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生存质量的改变投入产出效果评价3.统计学分析(1)组间可比性的比较(2)结局的比
较: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第四节: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干预措施人为控制(2)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组间可比性好(3)前瞻性研究,资
料更可靠(4)因果论证强度高2.局限性:(1)设计、实施要求高,花费高(2)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时影响结果外推(3)依从性有时难以保
证(4)伦理学问题:知情同意、有益无害、科学性练习题:1.概念:Epidemiologicalexperiment;plac
eboeffect;blinding2.研究特点、类型;设计;优点与局限性第八章病因与因果推断【掌握】病因的定义和因果关
系推断常用标准;【熟悉】病因研究方法;【了解】病因模型及关联的分类。一、定义Lilinfeld''sdefinition(Lili
nfeld的病因定义):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二、病因
研究的步骤1.建立假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研究、疾病监测资料、生态学研究)建立病因假说。2.验证(检验和证实)假说分析流行病学
方法(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验证假设。3.因果推断按照因果推断的标准,对疾病与暴露之间的关联作出是否为因果关联的推
断。三、建立假说的逻辑推理方法1.假设演绎法2.Mill准则(Mill''scanon)(1)求同法:辨别因素a是事件A的必需条件
,即从一致现象中获取病因假设。(2)求异法:辨别事件A是因素a的充分条件,即从差异现象中寻找病因假设。(3)同异并用法:辨别某事件
的充分必需条件,即求同法与求异法并用。(4)共变法:属于求同法,事件A与因素a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时应用。(5)剩余法:属于求异法,
把已知联系的现象去掉,探索其他剩余现象的部分。四、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1.联系的时间顺序:因一定先于果2.联系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
、分布的一致性3.联系的可重复性: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由不同研究者或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都获得了相同的
结果。4.联系的合理性:观察到的两事件间能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解释。5.研究设计的因果论证强度:控制各类偏倚的干扰,结论不易被后续的
研究所否定。实验性研究即对防治的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因果论证最强。观察性研究即对病因的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因果论证最强。第九章筛
检与筛检作用的评价【掌握】筛检的概念、实施的基本原则、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与指标;【熟悉】联合试验的评价;【了解】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
定。第一节:概述一、概念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
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一项好的筛检试验应具备以下特征:简单性、廉价性、快速性、安全性、可接受性、可靠性与准确性二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1)筛检试验(screeningtest):是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识别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方法,可以是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问卷等。(2)诊断试验(diagnostictest):临床上对疾病进行确诊的方法。筛检试验诊断试验
对象表面健康者病人或可疑病人目的发现可疑病人对病人进行确诊要求简便、快速、灵敏复杂、高特异度费用廉价花费可能较贵处理用诊断试验确诊
及时治疗三、筛检实施原则1.该疾病是当地目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该病具有可识别的早期异常改变;3.合适的筛检方法;4.有
进一步确诊的方法与条件;5.确诊者有有效的治疗;6.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比;7.伦理学:知情同意、保密、平等四、筛检的种类1.按筛检
对象的范围(1)整群筛检:全体(2)选择性筛检:高危人群2.按筛检项目的多少(1)单项筛检(2)多项筛检:联合试验五、用途
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健康知识普及第二节:筛检试验的评价一、评价方法将待评价的筛检试验与诊断目标
疾病的标准方法,即“金标准”,进行同步盲法比较,判定该筛检试验对疾病“诊断”的真实性和价值。(1)确定“金标准”:指目前临床医学界
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病原学、病理学、影像诊断、手术发现、长期随访的结果、临床综合诊断标准等(2)选择受试对象病人:各种
临床类型非病人:金标准证实无目标疾病基本原则:代表目标人群(3)确定样本量Se和Sp均接近50%时:Se和Sp均<20%或>80%
时:(4)整理评价结果二、评价指标1.真实性(Validity):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又称效度、准确性。(1)灵敏度(s
ensitivity,Se):实际患病且筛检试验同样被正确地判为病人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2)假阴性率(fal
senegativerate,FN):实际患病但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未患病的百分比,又称漏诊率。(3)特异度(specific
ity,Sp):实际未患病且筛检试验同样正确地判为未患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4)假阳性率(falsepo
sitiverate,FP):实际未患病,但筛检试验被误判为患病的百分比,又称误诊率。(5)正确指数:指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
非病人的总能力,也称约登指数(Youden''sindex)。(6)似然比(likelihoodratio,LR):有病者中得
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阳性似然比:正确判断阳性的可能性是错误判断阳性可能性的倍数。阴性似然比:错误判
断阴性的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阴性可能性的倍数。2.可靠性(Reli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对象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
定程度,也称信度或可重复性。(1)定量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标准差/算术均数)100%(2)定性指标:符合率与
Kappa值符合率指筛检试验与“金标准”判断结果一致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又称一致率。Kappa值用于评价两种检测方法或同一方
法的两次实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在-1~1之间:若为-1表示完全不一致;0表示符合率完全由机遇所致;≥0.75为高度一致
,1表示完全一致3.预测值(Predictivevalue):用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的指标。(1)阳性预
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PV):筛检试验阳性者真正患病的可能性。(2)阴性预测值(negat
ivepredictivevalue,NPV):筛检试验阴性者真正不患病的可能性。(3)预测值与受检人群患病率的关系在Se、
Sp不变的情况下,患病率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阴性预测值越低;反之,患病率越低,阴性预测值越高,阳性预测值越低。因此筛检应该选择在
患病率高的人群即高危人群中进行。三、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1.截断值(cutoffpoint):划分阴性与阳性的标准。(1)疾病
预后差,有可靠的诊疗方法,截断值向非患者(H点)移动。——提高Se(2)疾病预后不严重,诊疗方法不理想,截断值向患者(X点)移动。
——提高Sp(3)确诊费用高,为了节约经费;假阳性者负担过重,截断值向患者移动。——提高Sp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用1-Sp为横坐标,Se为纵坐标作图得出的曲线,可
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第三节:联合试验1.联合试验:采用多项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包括串联和并联。2.串联:采用多项筛检
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全部筛检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提高Sp)3.并联:采用多项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
果阳性就为阳性。(提高Se)试验结果大肠癌病人非大肠癌病人OBOA++272+-193-+2316--669合计7590串联:
并联:计算联合试验的评价指标时,要将联合实验拆分为一个串联实验与一个并联实验。第四节:常见偏倚1.领先时间偏倚(leading
timebias)领先时间(leadtime):通过筛检试验,在慢性病自然史的早期阶段,提前做出诊断,从而赢得提前治疗疾病的
时间领先时间偏倚(leadingtimebias):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2.病程长短
偏倚(lengthbias)恶性程度低的肿瘤病人常有较长的临床前期,而恶性程度高的同类肿瘤病人的临床前期较短。因此,前者被筛检到
的机会较后者大,而前者的生存期又比后者长,从而产生筛检者要比未筛检者生存时间长的假象。3.志愿者偏倚筛检(volunteerbi
as)参加者与不参加者之间,某些特征可能存在不同,如果这些特征与疾病的预后有关,常会使通过筛检发现的病例的预后比临床上确诊的病例的
预后好。练习题:1.筛检的概念、实施的基本原则?2.一项好的筛检试验应具备哪些特征?3.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4.联合试验的
评价如何计算?5.为什么筛检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开展?6.筛检实验与诊断试验有何联系与区别?7.英文词汇:Screening;Se
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predictivevalue(PPV);Negative
predictivevalue(NPV)第十章偏倚及其控制【掌握】偏倚的概念和分类;常见偏倚的概念;混杂因素的概念【熟
悉】偏倚的控制;【了解】研究的真实性和误差;差异性错分和无差异性错分第一节:概述1.真实性(Validity):测量值与真实值的
符合程度,又称准确性,效度。(1)内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2)外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的真
实情况的符合程度。2.误差(error):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由某些不可控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测量值围绕真实值上下波动,包括抽样误差和重测误差。抽样误差:由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重测误差:对同一受试对
象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各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减少随机误差的方法:增加样本量;采用精度高的仪器或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系统误差
:指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由于某些可控因素的存在,使测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真实值,又称偏倚(bias)。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与混杂偏
倚三大类。偏倚的大小用相对数表示:BIAS>0:高估了;BIAS<0:低估了第二节:选择偏倚一、概念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入选的对象与未入选的对象之间在特征上存在差异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即:样本不具代表性。二、常见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ratebias)(1)含义:指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不同特征的病人入院机会不同而
导致的偏倚,也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bias)。(2)病人对医院的选择性:医院级别/专长/位置、疾病严重程度、病人经
济状况等(3)控制:从社区中选择研究对象;从多家医院选择研究对象2.现患-新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1)含义:以现患病例为对象进行研究,与以新病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时相比,因研究对象的特征差异所致的系统误差,也称奈曼偏倚
(Neyman''sbias)。(2)产生原因:现患病例不包括死亡、病程短或轻型病例;病人在患病后改变了生活习惯。(3)控制:尽
量选择新发病例。3.检出症候偏倚(detectionsignalbias)(1)含义:由于某因素的存在,可引起所研究疾病相关症
状或体征的出现,使具有该因素者及早就医,导致该人群有较高的检出率,从而高估了病例组的暴露程度而产生的偏倚。(2)控制:尽量包括早、
中、晚各期病例。4.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bias)(1)含义:无应答:指入选的研究对象未按照研究设计对被调
查的内容进行回答。失访(losstofollow-up):随访过程中,研究对象因出现结局事件之外的原因退出研究。无应答偏倚:指
流行病学调查中,无应答者的患病及暴露情况与应答者不同,当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时,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2)控制:激励措施;合理设
计问卷:长度、顺序;补访;比较应答者和无应答者的特征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bias)对同一暴露因素,不同的
人易感性可能不同,易感性高者可能主动避免暴露于该因素,而易感性低者并不在意,由此引起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如健康工人效应-喷漆职
业暴露与支气管哮喘6.志愿者偏倚(volunteerbias)志愿者与非志愿者在健康状况、关心健康的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系统
差别,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时产生的偏倚称志愿者偏倚。7.时间效应偏倚(timeeffectbias)(1)含义:病例对照研究中,
那些暴露后即将发生病变或已发生病变但利用现有的技术不能检出的人判断为非病人而引起的偏倚。(2)控制:使用敏感性高的早期诊断技术三
、选择偏倚的控制1.掌握发生环节2.随机抽样3.取得研究对象配合4.多中心研究选择偏倚一旦产生,难以用统计方法消除。第三节:信息
偏倚一、概念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
误差。可来自研究对象、研究者或测量方法。二、常见信息偏倚1.回忆偏倚(recallbias)(1)含义:指研究对象在回忆过去的暴
露史时,因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所造成的系统误差。(2)控制:尽量采用客观指标,如X线暴露史应查阅病例。2.报告偏倚(reporti
ngbias)(1)含义:是指研究对象因某种原因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也称说谎偏倚。如调查收入、性行为、职业暴露。
(2)控制:客观指标多途径获取资料:FSW&嫖客取得研究对象配合:匿名设置无关变量敏感问题调查技术:第三者技术或将问题“大众
化”,随机应答技术3.调查者偏倚(interviewerbias)(1)含义:研究者倾向于获得阳性结果,在研究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去
发现或诱导研究对象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由此产生的误差。如,暴露怀疑偏倚、诊断怀疑偏倚。(2)控制:盲法收集资料;培训调查员;选择客观
指标4.测量偏倚(measurementbias)(1)含义:指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量时产生的偏倚。(2)控制:校正仪器
、试剂,制定标准操作流程。三、信息偏倚的控制1.制定严格的资料收集方法:校准、培训、组织2.客观指标3.多途径获取资料4.盲法收集
资料5.敏感问题调查技术第四节:混杂偏倚一、概念1.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受到其
它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即其它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与研究的暴露因素的作用混合在一起,歪曲了暴露与疾病的真正联系。2.混杂因素(confo
undingfactors):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
素。混杂因素的特点(成立条件):(1)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保护因素(2)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统计学联系(3)不是暴露与疾
病因果链中的中间环节二、混杂偏倚的控制1.在设计阶段(1)限制:限制研究对象的纳入条件;只能控制少数已知混杂因素,否则增加研究对象
的选取难度;可能影响结果外推。(2)匹配:选好研究组研究对象之后,按照特征相近的原则选择对照组,使各比较组间某些特征达到均衡。匹配
因素是已知混杂因素;匹配因素不宜过多,否则增加研究对象的选取难度。(3)随机化分组: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组;可控制
各种已知、未知混杂因素;只有样本量足够大时,随机分组才能达到组间均衡。2.在分析阶段(1)率的标准化(2)分层分析(3)多因素分析
第十一章公共卫生监测【掌握】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熟悉】公共卫生监测的意义【了解】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
念1.公共卫生监测(publichealthsurveillance):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健康事件、卫生问题的资料
,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
过程。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1)被动监测(passivesurveillance):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
被动接收。(漏报率高)(2)主动监测(active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要求下级单位严
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3.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1)常规报告:国家或地方的日常报告系统。(2)哨点监测(sentinelsurvei
llance):根据被监测疾病的流行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或)人群,按统一的监测方案连续地开展监测。4.实际病例与监测病
例(1)实际病例:按实际诊断标准确诊的病例(2)监测病例: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这样
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疑似)。流感监测时的流感样病例:指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5.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1)
直接指标:监测疾病的统计数字,如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2)间接指标:间接反映所监测疾病发病和死亡情况的指标6.无
关联匿名监测和记录连接(1)无关联匿名监测(unrelatedsurveillance):为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流行情况,在不识别个
体身份的情况下开展监测。(2)记录连接:把两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数据库进行分析。二、公共卫生监测发展概况1.国外
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2.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第二节: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一、疾病监测1.传染病监测(1)传染病报告系统:病例个案
报告报告种类:甲、乙、丙三类,共39种报告原则: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共传染病报告卡、各集医疗单位国家
CDC(2)哨点监测:病原学监测、血清学监测、行为学监测、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监测2.非传染性疾病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病登记、死
因监测、慢病危险因素监测3.死因监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4.出生缺陷与婴幼儿死亡监测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儿童死亡报告卡二、症状监测
症状监测(syndromicsurveillance):指通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特定临床症候群或与疾病相关现象的发生频率,从
而对某类疾病的发生或流行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作出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1.对临床症候群监测:对某些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疹等)的
发生情况进行监测。2.对疾病相关现象进行监测药房药物销售监测、学校学生缺课监测、医院急诊病人就诊情况监测、120出勤监测、手纸和桔
子汁销售监测、法医死亡解剖记录监测、动物死亡监测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对与重点控制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意外伤害
、HIV等)的发生有关的行为因素(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不良饮食习惯、交通安全、药物滥用、不安全性行为等)进行监测。四、其
他公共卫生监测环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医院感染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等第三节:公共卫生监测的意义1.描述健康相关事
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1)定量评估,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3)预测发展趋势,估计卫生服务需求(4
)研究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2.评价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第四节:公共卫生监测方法1.监测方式(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以
特定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如艾滋病的哨点监测(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以医院为现场开展工作,如传染病报告、出生缺陷监测(3)以实验室
为基础的监测: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及其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如流感监测2.监测方法与技术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
测病例、无关联匿名监测、记录连接3.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系统收集资料、管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和反馈、信息利用练习题:1.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主动/被动监测、哨点监测、监测病例、症状监测2.公共卫生监测的意义第十二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掌握】健康的概念
、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健康保护、健康促进【了解】预防策略与实践的发展一、健康概念1.健康: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不仅仅
指没有疾病,人们必须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2.健康的分类(1)个体健康:个体达到健康概念的要求(2)人群
健康:人群整体达到健康概念的要求3.健康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遗传和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因素(2)环境因素:自
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3)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质量、可获得性、可及性、可负担性、服务提供者的能力4.医学模式(1
)生物医学模式:建立在细菌论基础上,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作用,采用细菌论的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制定健康保健制度的科学
观和方法论。特点: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生物学因素或机体生物功能失常导致疾病医学措施恢复健康医务人员处于权威发展方向治疗疾病和伤残(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特点:概念涵盖生理、心理
、精神、社会层面健康影响因素包括多种注重疾病的预防、管理和康复以及健康促进关注政策、经济措施、环境工程等对健康的影响二、疾病预防策
略与措施1.策略与措施(1)策略: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制定的引领全局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2)措施:为实现预期目标采取的具体的方法、步
骤2.疾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
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高危人群策略:在高危人群中,针对致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
危险暴露水平及其未来发病的风险。全人群策略:在所有人群中,通过消除有害因素,降低整个人群有害因素的水平,进而降低人群总的疾病负担。
(2)第二级预防/“三早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或临床期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察觉时,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
治疗,以治愈疾病、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策略:筛检、病例发现、体检(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
的措施。策略: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目的:治愈疾病、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3.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
1)健康保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护个体或人群免受来自外界环境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威胁。如高危人群策略。措施:消除或控制外界环境中的有
害因素为个体提供保护屏障增强个体对抗有害物质的能力(2)健康促进:增强人们控制健康影响因素、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活动与过程。包括健康
教育与健康管理。措施:个体行为和生活技能的健康教育改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
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在获得信息、提升认知的前提下,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管理:对个
人或群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如:健康体检、健康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服务;慢
性病风险筛查与跟踪管理三、疾病预防的实践1.中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
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
共享。2.“健康中国2020”战略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初级卫生保健;
健康促进第十四章传染病流行病学【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熟悉】宿主、感染谱、流行过程、疫源地的概念【了解】传染过程的概
念、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一、概述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
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二、传染病的传染过程1.传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斗争、
作用的过程。2.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生物。(1)种类:病毒、细菌、四体、真菌、朊病毒等微生物及寄
生虫。(2)病原体的特性:传染力: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致病力: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毒力:病原体
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抗原性(免疫原性):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3)病原体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指病原体基因突
变所引起的其抗原性的改变。毒力变异:指病原体的毒力受环境因素和宿主抵抗力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异。耐药性变异:指病原体从对某种抗菌/抗病
毒药物敏感变成不敏感或耐药。(4)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能力影响传染病的流行。3.宿主(host):宿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
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1)宿主的防御机制:皮肤黏膜屏障内部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2)宿主的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可以影响传染病的感染。(3)宿主的其它因素: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
生活方式。4.传染过程的结局(1)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感染梯度: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
程度。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病人以隐性感染为主,只有少数人在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症或死亡病例罕见的疾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
疾病:病人以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隐性感染者、重症和死亡病例极少的疾病。以死亡为主的疾病:大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临床
症状和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的疾病。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
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2.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source/res
ervoirof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类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发病不同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临床症状期:指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恢复期:指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开始产生免疫力、机体逐步恢复的时期。传染期:指患者能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播途径种类: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免疫力:人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联系范围环境影响因素涉及对象传染过程个体病原体在机体内的过程病原体的种类、特性、变异、在体外的生存;宿主的防御机制、遗传易感性、年龄职业等其他因素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是流行过程的基础流行过程群体病原体在机体外、外环境的过程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社会因素: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生活方式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疫源地(infectiousfocus):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1)疫源地形成的条件:传染源、病原体持续传播的条件(2)疫源地大小的影响因素:传染源的存在时间、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3)疫源地消灭的标准:①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②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被消灭;③易感者经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者。(4)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的关系: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结束。4.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2)社会因素:生产和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经济危机、战争或动乱、难民潮等;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政府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视程度。四、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的预防策略(1)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2)加强传染病监测(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一般性预防措施:健康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卫生检疫(2)传染病疫情控制和管理:传染病报告类别: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6种、丙类11种责任报告人:医务人员报告时限:甲类、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小时内上报;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以内上报。(3)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甲类(含疑似病人)和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隔离治疗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选择性隔离治疗对病原携带者:甲类和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隔离治疗;其他传染病限制职业和行为。对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动物传染源:隔离治疗、捕杀、焚烧、深埋(4)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病原体的措施。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如乳制品、饮水消毒。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消毒。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消毒。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一次性彻底消毒,除去传染源所留下的病原微生物。杀虫和灭鼠(5)针对易感染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个人防护3.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4)封闭、封存被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5)控制或捕杀野生动物、家禽家畜;(6)封闭可能造成传染源扩散的场所。练习题:1.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以及;2.宿主、感染谱、流行过程、疫源地的概念;3.八种传播途径;4.消毒的类别。2
献花(0)
+1
(本文系知识资料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