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预防医学知识点
2022-06-30 | 阅:  转:  |  分享 
  
预防医学的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预防医学的特点:1、思维的
整体性2、服务的针对性3、实践的主动性健康的组成:身体+心理+社会健康的作用:1、健康是一种追求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和改变或
处理环境的能力,从而成为追求幸福的资源。2、健康是一个人使用与健康的各个维度联系的内在潜能和外在资源,从而充分地参与到对生命过程有
益活动的能力反映。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指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个体的措施;保障全人群健康的社会和环境措施2、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采取及时的
、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
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比较疾病预防中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的优缺点预防的高危策略:预防的高危策略是指
针对疾病高风险的个体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将来发病的风险。采取高危人群策略,其优点是重点关注病因链的近端,干预针对性强和效果明显
。预防的全人群策略:预防的全人群策略是指针对影响整个群体(全人群)的健康决定因素,尤其是病因链上那些远端的因素进行干预来降低整个人
群疾病的风险。全人群策略干预的是病因链的远端因素(即原因背后的原因)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使全人群受益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
询2、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5、预防性治疗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preventionserv
ices)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临
床预防服务的意义:1.能有效地控制疾病2.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收益甚大3.能有效地减少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4.其他:临床医生
可以了解患者的第一手资料,所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能够运用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开展临床预防服务:重视危险因
素的医患双方共同决策注重连续性以健康咨询为先导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针对性开展临床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与实
施:一)健康信息收集二)健康风险评估(三)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四)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健康行为影响因素:1.倾向因素:指为
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其中包括知识、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自信心,以及现有技能、自我效能等2.促成因素:允许行为动机或
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如:医务人员、医疗费用、诊所的距离、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等,3.强化因
素:指对象实施某行为后所得到的加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这类因素来自行为者周围的人,如社会效益、生理效益、经济效益、心理收益等健康行
为改变理论:1、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营销理论2、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
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理论3、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社区组织模型组织阶段改变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运用:能够应用健康行
为分类鉴别健康行为的利弊。能够运用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二手烟:又称“被动吸烟”和“环境烟草烟雾”,是指不吸烟者吸
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二手烟暴露能使非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肺癌风险提高2
0%-30%。即使短暂的暴露,也会导致上呼吸道损伤,激发哮喘频繁发作,增加血液粘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
脏病发作的危险等。二手烟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中耳炎、低出生体重等应用5A在临床场所开展戒烟干预;Ask询问所有患者关于吸
烟的问题Advise建议吸烟者戒烟Assess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愿Assist提供戒烟药物或者行为咨询治疗Arrang
e安排随访5R法相关(relevance)风险(risks)益处(rewards)障碍(roadblocks)重复(r
epetition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s)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
,避免缺乏和过量,在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ecommendeddietaryallowance,RD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
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必须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合理营养原则:平衡而全面的营养合理膳
食:1)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2)保证食物安全。(3)科学的烹调加工。(4)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5)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则特殊人群营养:孕妇和乳母婴幼儿儿童少年老年人膳食调查方法:称重法记账法回顾法食物
频率法化学分析法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PA),也称作体力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导致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增加的
各种活动有氧运动(aerobicsactivity)是指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参与为主的、有节律、时间较长、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
态的身体活动。无氧运动(anaerobicsactivity)是指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途径的身体活动形式。其可发生在有氧
运动末期,同时也是抗阻力肌肉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运动处方:是指对从事运动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测试与体适能测试),
按其健康、体适能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方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度,并指出运
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疗的目的。静态生活方式:指一周中没有任何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述身体活
动强度的衡量指标:最大心率百分比自我感知运动强度代谢当量身体活动总量的决定因素:强度频度持续时间代谢当量:称梅脱。指
身体活动时的能量消耗与安静坐姿时的能量消耗之比。1梅脱相当于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消耗3.5ml的氧,或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1.05kc
al(44kJ)能量的活动强度,即相当于安静体息时身体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解释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身体活动健康效应的原则?)1、平常
缺乏身体活动的人,如果能够每周参加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改善;2、强度较小的身体活动也有促进健
康作用,但产生的效益相对有限;3、适度增加身体活动量可以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4、不同的身体活动类型、时间、强度、频度和总量促进健
康的作用不同。陈述WHO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推荐量儿童和青少年(5-17岁)目的: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1、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2、大于6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3、大多数日常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
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强健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成年人(18-64岁)目的: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以及减
少非传染性疾病和抑郁症风险。1、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
动相当量的组合;2、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3、为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应增加有氧身体活动,达到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
或每周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4、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强壮肌肉活动。老年人(
65岁及以上)目的:增进心肺、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抑郁症和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1、每周完成至少150分
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2、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
分钟;3、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4、为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应增加有氧身体活动量,达到每周300分钟中
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5、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
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6、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议身体活动量的老人,应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多活动。举例说明制定个体化运动
处方的步骤运动前风险评估确定身体活动目标量确定活动进度预防意外情况和不适的处理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管理、慢性病自我管
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
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管理: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
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
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描述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2、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3、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
4、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5、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6、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7、统筹社会资源,创
新驱动健康服务发展8、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解释食物链和生物放大作用在环境污染及对健康危害中的作用和意义食物链(fo
odchain):生物之间彼此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链状关系。正面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传递是通过食物链来
实现的,保持生态平衡。负面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
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逐级增高,使其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明显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
具备一定条件的污染物可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如有研究发现有机氯农药DDT可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定义公害病、介水传染病、煤烟
型烟雾、光化学烟雾、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生物标志物公害病: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
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为水性传染病煤烟型烟雾: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
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6%AC%A1%
E6%B1%A1%E6%9F%93%E7%89%A9/522062一次污染物在阳光(https://baike.baidu.com
/item/%E7%B4%AB%E5%A4%96%E5%85%89/8817748紫外光)作用下发生https://baike.b
aidu.com/item/%E5%85%89%E5%8C%96%E5%AD%A6%E5%8F%8D%E5%BA%94/52526
13光化学反应生成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6%AC%A1%E6%B1%A1
%E6%9F%93%E7%89%A9/517297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碘缺乏病:碘是人体必需的微
量元素,其摄入量不足则对健康造成危害。根据碘摄入不足的程度、发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
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
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生物标志物: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某些生物标志物成
为预测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早期健康的有效工具。描述环境的概念,环境组成因素,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等)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或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因素的组成环境因素(environ
mentalfactors):是环境中的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以及非物质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
因素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主要途径):经呼吸道吸收的物质对机体的危害较大消化道黏膜、皮肤1.大气污
染的来源(1)工农业生产:最主要来源?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农药的喷洒以及秸杆的焚烧也会造成大
气的污染。(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煤低空、冬季、燃烧设备效率低、燃烧不完全(3)交通运输:已成为
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汽油柴油等(4)其他环境介质转入:地面扬尘、水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等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
危害(1)急性中毒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周围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可造成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
件、光化学烟雾事件、生产事故(2)慢性危害:1)慢性炎症:大气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造成的危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
变态反应:日本四日市哮喘病:致敏原因:工厂均排出大量的SO2和粉尘所致。3)非特异性疾病多发:大气污染可使居民特别是儿童机体免疫
力降低,非特异性疾病患病率增加。4)致癌作用:大气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影响心血管系统:大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与心血管
疾病死亡率有关。3.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臭氧层(4)形成大气棕色云团水体污染的来源
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3.农业污水4.其他:工业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大量易溶于水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致病微生物等受雨水淋洗
后进入地表径流而造成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介水传染病2.化学性污染物1.土壤污染的来源:(1)工业污染(2)农业污
染(3)生活污染(4)交通污染(5)灾害污染(6)电子垃圾污染2.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土壤生物性污染
可引发多种疾病,主要有: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土壤化学
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一般来说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农作物或饮用水进入人体产生危害。如: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缺碘性甲状腺肿、氟中毒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太多了......)了解决定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
;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知道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定义、分类,领会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在人们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二)分类1、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
素生物因素2、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职业紧张因素工效学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
或布局不合理知道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及核心内容,领会职业卫生服务实施的原则知道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应用职业人群健康检查及职业环境
监测职业健康监护:是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职业健
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知道职业病的概念,领会职业病的特点,应用职业病的诊断、报告、处理及预防管理定义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多可定量检测③在接触人群中群发,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④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诊断。应
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作出诊断后必须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
诊断证明书;并按规定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1)职业病的诊断
原则①综合诊断;②集体诊断;③当地诊断为主;④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⑤诊断证明书。(2)职业病的诊断依据1)职业史2
)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主要内容: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环境卫生条件防护措施使用效果有害因素的水平3)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是否符合
某一职业病的特征,特别要注意早期典型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生物材料---毒物、代谢产物的含量、生化指标X线胸片---
接尘作业工人;听力测定---噪声作业工人白指实验---接触振动工人(3)职业病的处理1)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2)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
有的各种待遇领会工作有关疾病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
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食物中毒识记:能够定义食物中毒;能够列举各类食物中毒的中毒原因。食物中毒:指摄入了被有
毒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二)中毒食品及食物中毒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毒素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发病率高)◆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
1)食物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适宜的温度、水分、酸碱度和营养条件,促其大量繁殖。(2)致病菌在食品上繁殖并产生毒素,达中毒剂量,随
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吸收而发病。(3)食物食用前未杀灭致病菌或食物再被污染(一)有毒动植物中毒原因(发病率高)◆天然含毒素成分的
动物性食物◆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有毒成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
性食品◆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物(二)化学性食物中毒原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误
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当做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或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食品中营养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理解:能够描述食
物中毒的特点、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能够从多方面比较各类食物中毒的异同点。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品(1)
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机关汇报并组织抢救病人(2)排毒措施(3)对症治疗(4)特殊治疗预防措施(1)防止食品受到致病菌污染(2
)控制细菌繁殖和外毒素产生(3)彻底加热灭菌及破坏毒素沙门菌食物中毒1、病原学特点①沙门菌属(Salmonella),属
肠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具有鞭毛,2500多种血清型。②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菌等。③在外界生活力较强,在20-
30℃时可迅速繁殖。④不耐热,100℃立即死亡,55℃1小时死亡⑤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质变化。2、流行病
学特点:(1)季节点: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5~10月的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可达全年发病总起数和总人数的80%。(
2)中毒食品: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3)沙门菌来源:生前感染、宰后污染3、
发病机制感染型中毒沙门菌→黏膜上皮细胞和黏膜下固有层(引起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侵入固有层的沙门菌→为该区域
淋巴组织中吞噬细胞吞噬,并在胞质中继续生长繁殖→淋巴系统→血液(引起暂时性菌血症或全身性感染。)4、临床表现(1)潜伏期:4-
48小时。潜伏期短者,通常病情较重。(2)主要症状: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便,有时带黏液和脓血,数次至十余次。体温高达
38OC-40OC,重者出现惊厥、抽搐、昏迷。(3)病程:3-4天症状消失(4)预后:大多患者预后良好(5)分类:胃肠炎型(
最常见)、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5、治疗与预防(1)防止污染:加强对肉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家禽畜屠宰前的兽
医卫生检验。控制沙门菌病畜禽肉流入市场;防止生熟交叉污染。(2)控制繁殖:低温储存食品。(3)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进行彻底加热。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病原特点副溶血性弧菌一种嗜盐性细菌。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
一种食物中毒。(1)最适生长温度30-37℃、PH7.4-8.2;(2)在含3%-4%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但含盐达12
%以上也不易繁殖;(3)56℃加热10分钟,或90℃加热1分钟;(4)1%食醋处理5分钟可将其杀灭。(吃海产蘸醋)“神奈川试验
”阳性:大多数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β溶血带。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90%神奈川
试验阳性,这类菌感染能力强,在感染后12小时出现食物中毒症状。2、流行病学特点(1)流行的地区:沿海地区(2)季节分布:夏秋季
节(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3、临床表现(1)潜伏期:14-20小时;(2)
主要症状:初期上腹疼痛和胃痉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脐周部阵发性腹痛或胀痛,每日腹泻几次或十几次,由水样便转变为脓血便和粘液血
便,呕吐次数少,时间短,体温37.7-390C。(3)病程:3-4天(4)预后: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少数可休克死亡。4、预防和
治疗(1)海产品及其它肉类要煮熟煮透(1000C,30min)(2)食品要当餐吃完,剩余食物要彻底加热。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3)凉拌的海产品要置食醋内浸泡或在沸水中漂烫。(4)良好习惯,不生吃海产品和盐腌不当的贝壳类;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变形杆菌食
物中毒1、病原学特点(1)变形杆菌(Proteus)为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2)对营养要求不高,易
生长繁殖。(3)属腐败菌,一般不致病,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性状无变化(4)对热抵抗力亦不强,加热55℃持续1小时即可杀灭。2、流
行病学特点(1)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以7-9月最多见。(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以及内脏的熟制品,且无感
官变化。(3)广泛存在于肠道中,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易受污染。3、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5~18小时,(2)主要临床表现为脐
周边阵发性剧烈腹痛(绞痛)、腹泻,十余次,水样便,常伴有粘液,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头晕、头痛、乏力。(3)发病率较高,为50
%~80%。(4)病程较短,为1-3日,多数24小时内恢复,预后良好。4、治疗和预防措施: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基本相同。葡萄
球菌食物中毒1、病原(1)能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2)葡萄球菌为G+,最适生长温度为37
℃,PH值为7.4;(3)葡萄球菌对热抵抗力强,耐盐、耐干燥,70℃1小时灭活;(4)对生长的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
,加入碳水化合物更有利于毒素的形成;(5)肠毒素混在食物中100℃2小时灭活。肠毒素的形成条件:(1)食物受污染程度;(
2)温度,37℃范围内,温度越高,产生肠毒素需要时间越短;(3)食物,富含蛋白质及水,且含一定淀粉或含油脂较多食物越易形成肠毒
素;(4)环境条件,通风不良氧分压低时,易形成。2、流行病学特点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受污染的机会很多。(1)季节
分布:多见于夏秋季节。(2)中毒食品:种类很多,营养丰富并含水较多食物(剩饭、蛋类、奶及制品;熟肉类等)。(3)人体对肠毒素敏
感性高,发病率达90%以上;污染食物4-8小时产生一定量毒素3、临床表现(1)潜伏期:2-4小时。(2)症状:恶心、剧烈、频繁
的呕吐,上腹痛、水样便、呕吐为主要特征,一般不发烧,体温正常或稍高,因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和腹泻而导致虚脱和脱水;(3)病程:1-2
d(4)预后:良好;轻者一般无须治疗;严重失水补水和电解质。4、预防与治疗(1)防止污染(2)防止肠毒素的形成。(3)剩
饭放在冰箱内,食前还应彻底加热。肉毒梭菌食物中毒1、病原(1)肉毒梭状芽孢杆菌,G+,厌氧,在20-25OC形成椭圆形,粗于
菌体的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中;(2)菌体芽孢耐热性极强;(3)在无氧环境下和含水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物中适宜生长,并产生肉毒毒
素;(4)毒素不耐热,100OC,10-20min可破坏;(5)根据所产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α、Cβ、D、E、F
、G八种,A、B、E、F对人有致病力,我国报道的肉毒中毒多为A型、其次为B、E型。肉毒毒素(1)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
化钾强一万倍,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μg。(2)不耐热,80OC、30分钟或100OC、10-20分钟可完全破坏;(3)P
H>7时可迅速分解,暴露于日光下可迅速分解。2、流行病学特点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淀物、尘埃及动物粪便中。粮谷
、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1)季节性及地区分布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发生在3~5月。(2)引起中
毒的食品我国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面酱、豆酱;日本主要是家庭自制的鱼类罐头美国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蔬菜水果罐头欧
洲各国主要是火腿、腊肠及其他肉制品。(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是中毒主要原因)3、中毒机制毒素型:肉毒毒素(嗜神经毒素)→(消化道)→
血液→脑神经核、神经肌肉连接部位、自主神经末稍→抑制神经、末稍乙酰、胆碱释放→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的障碍4、临床表现以神经麻痹
症状为主,胃肠道症状少见.(1)特点:潜伏期12-48h,潜伏期越短,病死率高。(2)前驱症状: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头痛、
食欲不振、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等。体温正常或较低,脉搏加快,体温、脉搏成反比是中毒的标志。(3)主要症状:以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
症状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眼部功能障碍和延髓麻痹: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吞咽困难,伴声带嘶哑、语言障碍、颈肌无力、头下垂等。
(4)预后:在得不到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达30%-70%;近年来,国内采用多价抗肉毒素血清治疗,病死率可降至10%以下,病人经治
疗4-10天可恢复,一般无后遗症。5、预防措施(1)在运输、贮存和加工过程中防止食物污染。(2)制作发酵食品,原料要充分蒸煮,
严格执行灭菌方法。(3)加工后食品低温保存,对可疑食品应加热处理,100OC、10-20分钟。有毒动植物中毒河豚鱼中毒:1)河豚
鱼,又叫四牙鱼,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剧毒物质的鱼类。2)无鳞鱼,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清明前后逆流至入海口河中产卵。江浙一带民间流传俗
话“拼死吃河豚”,可见其味道鲜美,食之却要冒生命危险。虫纹东方豚、横纹东方豚、铅点东方豚、月腹刺豚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tet
rodotoxinTTX)(1)毒素分布:部位为:卵巢、肝脏、血液、皮肤。卵巢和肝脏的毒性最大(2)毒素性质稳定,煮沸、盐腌
、日晒均不被破坏,1000C加热7小时,2000C以上加热10分钟才被破坏,是毒性极强的非蛋白类毒素。(0.5-3mg)2、中毒机
制(1)阻碍了钠离子对细胞的通透性,阻断了神经兴奋的传导。(2)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初为感觉神经麻痹,即
而运动神经麻痹。(3)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急剧下降;(4)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神经麻痹;重者30分钟内死亡。3、
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沿海居民中,以春季发生中毒的起数、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4、临床表现(1)潜伏期:10min-3h(2)
早期症状:刺痛感(手指、口唇、舌)、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然后出现以麻痹为特征的症状:口唇、手指、四肢麻木。
严重者全身麻痹瘫痪、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5、抢救与治疗(1)排出毒物?催吐、洗胃及时清除
未吸收毒物;?大量补液及利尿,促进毒物排出。(2)对症处理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和改善一般情况;?莨菪碱
类药物能兴奋呼吸循环中枢,改善微循环;?进行气管插管,心跳骤停的进行心肺复苏。6、预防预防方法:集中处理、禁止零售(1)河
豚毒素耐热,120OC,60min才可杀灭,因此一般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其去除。去内脏、皮后,肌肉反复冲洗,加2%NaHCO3处理2
4小时,经检验合格后食用。(2)大力宣传,提高认识,了解毒性,防止中毒毒蕈中毒蕈类,又称蘑菇,属大型真菌植物,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
蘑菇中,可食用的蘑菇有300多种,有毒蘑菇100多种,其中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中毒往往发生在个人采集野蘑菇,误食而死。色泽
鲜艳,菌盖上长疣子,不生蛆、不被虫咬,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容易变色或流乳状汁液的是毒蕈;煮时能使银器或大蒜变黑的也是毒蕈
2、流行病学特点:多发于夏秋采蘑菇的季节3、临床表现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毒蕈种类不同,其有毒成分、临床表现也不同。
目前,一般将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分为5种类型。(1)胃肠炎型1)代表菌属:黑伞蕈属和乳菇属的菌类(毒红菇、墨汁鬼伞),有毒成份:类
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菌酸2)潜伏期:半小时-6小时3)主要症状: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剧烈腹泻、水样便、阵发性腹痛)、体温正常
4)病程:2-3天5)预后:经过处理可迅速恢复,死亡率低(2)神经精神型1)代表菌:毒蝇伞、豹斑毒伞等2)有毒成份:毒蝇碱
(兴奋副交感神经)、蟾蜍素(致幻作用)幻觉原(幻觉、味觉、听觉改变)3)潜伏期:1-6小时4)主要症状:胃肠炎症状、副交感神经兴
奋症状(出汗、流泪、瞳孔缩小、脉缓);重者出现幻视、幻听、狂笑、动作不稳,精神错乱、神经兴奋等5)病程:1-2天6)预后:阿托
品可迅速缓解症状,死亡率低(3)溶血型1)代表菌属:鹿花蕈2)有毒成份:鹿花蕈素,有强烈的溶血作用,可溶于热水,烹调时弃去汤汁
可去除大部分毒素3)潜伏期:6-12小时4)主要症状:胃肠炎症状、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5)预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
疗可很快恢复,死亡率低(4)脏器损害型1)代表菌属:毒伞属的蕈类2)有毒成份:毒伞七肽和毒伞十肽,为剧毒,耐热、耐干燥,一般烹
调加工不被破坏。50g鲜蘑菇即可使人死亡,几乎无一例外3)主要症状:①潜伏期:6小时-数天②胃肠炎期:恶性、呕吐、腹痛、腹泻
③假愈期:暂无症状,仅乏力,不思饮食④脏器损害期:肝肿大、黄疸、肝坏死、肝昏迷,无尿、血尿、尿毒症、肾衰竭⑤神经症状期:烦躁
不安、表情淡漠、嗜睡,惊厥、昏迷、甚至死亡⑥恢复期:2-3周后进入4)病程:2-3周临床上用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解毒
5)预后:国外报告死亡率60%-80%,国内重庆报告为37%(5)光过敏性皮炎型可因误食胶陀螺(猪嘴蘑)引起。中毒时身体露出部分
,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等。4、预防措施切勿采摘不认识的蘑菇食用。宣传教育,防止误食,提高鉴别毒蕈的能力。砷中毒◆砷和砷化物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业。砷(As)本身毒性不大,而其化合物一般均有剧毒,特别是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最强。◆三氧化二砷(As
2O3)又名亚砷酐、砒霜。1、中毒原因(1)常见原因是食品加工时,使用的原料或添加剂中含砷量过高,(2)或误食含砷农药拌种的
粮食及喷洒过含砷农药不久的蔬菜,食用盛过含砷杀虫剂的容器或袋子盛放的成品和粮食,(3)或食用碾磨过农药的工具加工过的米面等,(
4)或将三氧化二砷当作食盐、面碱、小苏打等使用。2、中毒机制三氧化二砷为剧毒,成人经口急性中毒剂量5-50mg,敏感者1mg
即可中毒,致死量为60-300mg。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三价砷为原浆毒。①主要机制:亚砷酸离子与细胞中含巯基的呼吸酶如丙酮
酸氧化酶相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以致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使细胞的代谢发生障碍;②对消化道呈现直接的腐蚀作用,引起口腔、咽喉、食管、
胃的糜烂、溃疡、出血;③麻痹血管运动神经和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致脏器出血、血压下降。3、临床表现(1)潜伏期:15-30分钟
,长者4-5小时;(2)初始症状:消化道症状:口腔、咽喉及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吐出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顽固性腹泻、米泔
样便或血便;口中有金属味。(3)严重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兴奋、瞻妄、昏迷、惊厥,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4、急救与治疗(1)急救
原则:快速、及时尽量设法使毒物排出,及时用特效解毒剂和对症处理。(2)治疗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①排出毒物:彻底催吐、洗胃
②特效解毒药: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其吸收快、解毒作用强、毒性小。5、预防措施(1)加强含砷化合
物的监督管理(2)防止含砷化合物农药对食品污染(3)严打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4)防止含砷矿渣污染水源运用: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
识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识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
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分类: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临床救治原则及防护措施特点:临床表现相似
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分级: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
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一个省多个县(市)或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一个县(市)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临床救治原则(一)
疑似传染病的救治1.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2.救治原则隔离患者,病原治疗,一般治疗与病
情观察,对症治疗。(二)疑似非传染性疾病的救治1.疑似食物中毒(1)停止可疑中毒食品。(2)用药前采集患者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
,以备送检。(3)积极救治患者:加速体内毒物清除,对症治疗,特殊治疗。2.疑似职业中毒(1)迅速脱离现场: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
至上风向的空气新鲜场所安静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密切观察24~72小时。(2)防止毒物继续吸收: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
时反复清洗皮肤毛发15分钟以上,可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溅入毒物要优先彻底冲洗。(3)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变化,保护各脏器功能,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防护措施:(一)防护原则1.早期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
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有无传染性、确定危害程度和范围等。2.原因尚难判断时,由现场的疾控专家根据其可能的危害水平,决定防护
等级。3.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4.防护服应为衣裤连体,具有高效的液体阻
隔(防化学物)性能、过滤效率高、防静电性能好等。5.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二)防护服的分类与防护要点1.
防护服由上衣、裤、帽等组成,按其防护性能可分为四级(1)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2)B级防护:适用
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3)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4)D级防护:
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2.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1)配备符合中国《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9)要求的防护服。(2)配备达到N95标准的口罩。(3)必须采取眼部保护措施,戴防护眼镜,双层橡胶手套,防护鞋靴
。3.疑似放射性尘埃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1)多数情况下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即可,也可选用其他防护服。(2)防护服要求帽子、上
衣和裤子联体,袖口和裤脚口应采用弹性收口。(3)如现场存在气割等产生的有害光线时,应配备相应功能的防护眼镜或面盾。4.疑似化学物
泄漏和中毒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1)根据可能的毒源类型和环境状况,选用不同的防护装备。(2)化学物泄露和化学中毒事件现场分热区、
温区或冷区,不同区域所需的防护各异,一个区域内使用的防护服不适合在另一区域内使用。(3)在对生命及健康可能有即刻危险的环境均需按A
级或B级防护要求进行防护。理解电离辐射事故的放射防护(一)对电离辐射事故进行干预应遵循的防护原则1.避免发生非随机效应(存在剂量
阈值),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限制个人的受照剂量。2.限制随机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的总发生率,使其达到尽可能低值。3.采取防护对
策时,应根据其利益、风险和代价进行最优化的判断和权衡,避免采取得不偿失的应急措施,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对电离辐射事故评价
依照国家有关核安全及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对事故的起因、技术处理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卫生评价。1.评价非随机效应,最适宜的量是器官或
组织的吸收剂量。2.评价随机效应,表示个人危险度的量是受照器官或组织的有效剂量。3.电离辐射事故时,不仅要评价受照个人的剂量水
平,也要评价在人群中导致有害健康的总效应,集体有效剂量当量可用来粗估人群随机效应的发生率。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应急
措施处理原则:(一)一般原则1.尽快消除有害因素来源,同时将事故受照人员撤离现场,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2.根据电离辐射事故的性
质、受照的不同剂量水平、不同病程,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和治疗措施,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外伤、出血和休克等,对估计受照剂量较大者应选用抗放
射药物。3.对疑有体表污染的人员,应进行体表污染的监测,并迅速进行去污染处理,防止扩散。4.对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逐个登记并建
立档案,除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外,尚应根据其受照情况和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远期效应,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的目的。(二)外照射事故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1.根据受照人员的初期症状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并参照物理剂量的估算结果,迅速作
出病情的初步估计,有条件者可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测定。2.受照剂量小于0.1Gy者只作一般医学检查,确
定是否需治疗;受照剂量大于0.25Gy者应予以对症治疗;对受照剂量大于0.5Gy者,应住院观察,并给予及时治疗;受照剂量大于1Gy
者,必须住院严密观察和治疗。3.外照射急性放射患者,根据GBZ1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采取综合性治疗。4.
对伴有急性放射皮肤损伤的患者,根据GBZ106—2016《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进行分度诊断和治疗。(三)内照射事故照射人
员的医学处理原则1.内照射放射患者应根据GBZ96-2011《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诊断治疗。2.内照射的判定可依据污染史、
生物样品的测定分析和全身或靶器官的放射性测量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3.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医学处理(1)尽早清除初始进入部位的
放射性核素。(2)尽早选用相应药物进行促排治疗:有放射性碘进入体内时,应力争在6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有氚进入体内时应大量饮水或补液
。4.对超过2个年摄入量限值(ALI)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及相应治疗,超过20个ALI者为严重内照射,应进行长期
、严密的医学观察和积极治疗,注意远期效应。应急措施:1.隐蔽隐蔽于室内可使来自放射性烟云的外照射剂量减少到1/10~1/2。2
.个人防护呼吸道防护(手帕、毛巾、纸等捂住口鼻)、体表防护(日常服装)等。3.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或碘酸钾可以减少放射性碘同
位素进入甲状腺。4.撤离最有效的防护对策,可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照射。5.避迁可避免人们遭受已沉降的放射性核
素的持续照射。6.控制食物和水,使用贮存的粮食和饲料。7.控制出入减少放射性核素由污染区向外扩散,并避免进入污染区而受照射。
8.人员除污染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污染的人员除污染。9.地区除污染对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地区消除污染。10.医学处理发生事
故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造成危害时需进行医学处理。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没找到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没找到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应急准备1.应急预案的制定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人力的准备人才资源的管理高效有序与否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快速有效处理的决定性因素。关键: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领导决定层、卫生管理层和技术操作层人员。3.物力的准备即物资的储备,包括专用仪器设备和一般器材,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二)现场应急处理1.现场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措施(1)现场指挥与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2)现场监测与报告: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依照相关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畅通。(3)调查与控制:现场调查、监测,提交评价报告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4)救援与救治:对事件所致的患者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2.现场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及时报告→现场急救→现场控制→现场调查→现场预防→书面报告(三)信息发布与公众引导1.信息发布根据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要求,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注重效果的原则,及时向社会通报和公布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引导舆论,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公众引导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宣传国家、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态度,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工作,准确宣传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科普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善后处理1.后期评估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救治、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与改进建议。2.奖励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3.责任追究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人员责任。4.抚恤和补助对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5.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合理评估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给予补偿。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1、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相应工作方案,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2、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3、特别重大级别以下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指导和支持。(二)及时报告的原则(三)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四)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五)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放射性污染控制的应急措施。
献花(0)
+1
(本文系知识资料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