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1.槐花散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1 发布于山东

221.槐花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槐花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炒槐花12克 侧柏叶12克(烂杵,焙) 荆芥穗6克 枳壳6克(去瓤,细切,麸炒)    
加减;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主治;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属血热者。结肠炎、肠癌便血属热证 者,亦可运用。肠风、脏毒下血及痔疮出血的名方 1、痔疮出血  过敏性紫癜  风热湿热,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 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质红,脉数或弦数。慢性胃肠道出血及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脾阳虚不能统血摄血者。 1.便血  2.咯血  3.血淋  1.上消化道出血  2.崩漏 3.痔出血  4.肠结核   5.咯血、衄血等出血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黯 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卷5)
  [异名]  槐花汤(《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类方》卷3)。
  [组成]  槐花炒(12g)  柏叶烂杵,焙(12g)  荆芥穗(6g)  枳壳去瓤,细切,麸炒6g)各等分。
  [用法]  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6g),空心,食前服(亦可作汤剂,用量
据府隋酌定)。
  [功用]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  风热湿热,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
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质红,脉数或弦数。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大便下血,乃风热邪毒或湿热毒邪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血
渗外溢所致。风热为阳邪,风热相搏,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血为之逼人肠中而疾出,
故便前出血,血色鲜红,来势急迫;若湿热蕴结,伤及肠道血络,亦可出现便血,然因
湿邪秽浊,易阻滞气机,肠道气血瘀滞,则多见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血色晦暗。舌
质红,脉数或弦数,皆为热证之佐证。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风热或湿热,壅遏肠道所致的大便下血而设,治当清肠凉血
止血为主。方中槐花苦寒,专清大肠湿热,泻热清肠,凉血止血,为君药。侧柏叶苦涩
微寒,清热凉血,燥湿收敛,为治热证出血的要药,与槐花相合,可加强凉血止血之
功,为臣药。  “血热者,阳气陷入血中,血因而热,随气下流而为溺血、便血、崩血、
肠风下血等证”(《医学原理》),故方中荆芥穗辛散疏风散邪,令陷入血分之阳仍然外
出,下流之气仍然上升,与君臣药相配,疏风理血,散瘀消肿;枳壳宽肠行气,顺遂肠
胃腑气下行,并利血中之气,与荆芥一升一降,有利于邪毒的分消。气为血帅,气行则
血行,故枳壳行气之功,尚寓血止防瘀之意,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
能疏风行气,既清肠中湿热,又疏肠中风邪,风热、湿毒一清,则便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止血、收涩与清疏、行气合用,即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清疏
于收涩之内。既使便血能止,又不致肠间湿热滞留,用药精炼,配伍得宜。
    本方剂型为散,方中以槐花为君药,故名“槐花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热证便血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下血量多者,加地榆以
加强清肠止血作用;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
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3.本方现代常用于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属血热者。结肠炎、肠癌便血属热证者,亦可运用。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寒凉,故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对中焦虚寒而大便下血者,则当慎用。
    2.国内无此散剂生产,本方渐被槐角丸等一类成药所代替,临床时注意选用。
    3.本方对于原因比较单纯的大肠下部出血,确有疗效。但对于原因复杂,病久不
愈的便血,本方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应探查病因,寻求根治方法。
    [源流发展]  本方由南宋。许叔微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之“槐角丸”中减
去当归、黄芩,槐角易为槐花,地榆易为侧柏叶,荆芥穗代替防风而成。槐角丸为治大
肠湿热,痔瘘肿痛,大便下血而制。许氏从该方六味药中减去清热燥湿的黄芩,养血活
血之当归,保留一味枳壳,余药虽有变易,但其配伍之道仍为原方立法之旨,师古而不
泥古,变化而不离宗。本方原治肠风、脏毒,具有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之功。受其影
响,李杲《兰室秘藏》卷下之槐花散,于本方减去侧柏叶、枳壳,加川芎、陈皮、熟地
黄、白术、当归身、升麻,具有清肠止血、养营疏风之效,主治肠擗下血,湿毒下血;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4之槐角丸,用槐角易槐花,加黄芩、地榆、黄连、黄柏、
防风、当归尾,功能清肠止血,祛风化湿,主治肠风下血。本方现代常用于风热邪毒或
湿热毒邪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以及痔疮出血,是对本方应用的发展。
    [疑难阐释]
    1.肠风、脏毒的概念  本方原书主治“肠风、脏毒”。肠风、脏毒是古代医家据血
色之清浊而立之病名,即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具体而言,肠风之意
有四:①指痔出血(《世医得效方》卷7);②泛指因脏腑劳损,气血不调,及风冷热毒
搏于大肠所致便血(《太平圣惠方》卷60);③指风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④指
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寿世保元》卷4)。脏毒之意亦有四:①指脏中积毒
所致的痢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5);②指内伤积久所致便血,血色暗,多在便后
(《医学入门》卷4),属远血;③指肛门肿硬,疼痛流血(《血证论》卷4);④指肛门痈。
本方所治之肠风、脏毒,既言证候特点,又寓有病因之理。诚如张秉成谓:“肠风者,下
血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来。或风客肠中,或火淫金燥,以致灼伤阴络,故血为
之逼人肠中而疾出也。脏毒者,下血瘀晦,点滴而下,无论便前便后皆然。此皆由于湿
热蕴结,或阴毒之气,久而酿成”(《成方便读》卷2)
  2.本方用荆芥穗的意义  方中荆芥穗具有疏风泄热,理血止血之功,是治疗大便
下血,痔疮下血的要药,古人对此多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卷2谓其:“主寒热,鼠
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本草纲目》卷14称荆芥能“疏风热,
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为“风病、血病、疮病之要药”。《本草经疏》卷9论之更
详:“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
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一.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
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足见古人
常用以治大便下血。纵观历代治肠风、脏毒下血,痔疮下血之方,无不以荆芥疏风散
邪,理血止血,去瘀消肿。如《圣济总录》卷141之荆槐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15之荆芥散,《洁古家珍》之槐花散,《兰室秘藏》卷下之槐花散,《寿世保元》卷4之
柏叶汤、槐角丸,《证治准绳.类方》卷3之肠风黑散,《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
约营煎,《医学入门》卷7之当归和血散、《外科大成》卷2之槐角地榆丸,《血证论》
卷7之槐角丸等等。综上所述,荆芥是治疗风热邪毒或湿热毒邪,壅遏肠道所致大便下血之要药。
    [方论选录]
    1。吴昆:“肠风、脏毒下血,此方主之。槐花、侧柏能凉大肠之血,荆芥、枳壳能
疗大肠之风,风热相搏者治之良。”(《医方考》卷3)
  2。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侧柏养阴燥湿,最清血分;槐花疏肝泻热,能凉大
肠;荆芥散瘀搜风(为风病血病要药);枳壳宽肠利气。”(《医方集解。理血之剂》)
  3.汪绂:“治肠风、脏毒下血。按肠风,俗名也,大便出血,多由于火,非由于风。
大抵浓酒炙肉,热伤于胃,不逆而上则逼而下,血伤于热,因而下血;或则劳役伤血,
因而下血者亦有之;又或者因外寒清燥湿气,抑遏其阳,郁以成热,不能上越,逼而下
流者,亦有之。要其证亦总由于胃热,胃热下流则二肠亦热,而大肠为燥金,尤火热所
喜乘而伤血者,非由时行外淫,故其证异于痢。由胃而下,病不专在大肠,血自肠中与
大便同出,非由大肠热聚肛门伤而成痔,血自痔孔出,故其证亦异于痔。其火热之伤,
近而即发,则血色鲜红;久积而发,则血瘀而黑。或分色鲜为热,色瘀为寒,非也。先
血后便伤在大肠,先粪后血伤在胃及小肠,或谓风邪淫胃为肠风,湿邪淫胃为脏毒,亦
非也。槐花苦寒色绿人肝而能去血分之热,体轻人肺而能泄气分之逆,苦能坚肾水而平
相火,大肠,肺之腑也,故此用以清大肠之火。侧柏叶苦涩微辛,平肝火,清血分之
热;荆芥散血中之风热、湿热,且炒黑能止妄血;枳壳以宽肠胃而行结气,且能敛阴,
又此于血分药中加气分药,气为血倡也。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引以下胃肠
也。积久不愈,宜加补气生血及升举之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医林纂要探源》卷7)
    4.费伯雄:“槐花散寒凉太过,肠风下血,中气必虚,再用阴寒,血更凝结。方中
去柏叶,加参、术、当归、陈皮、甘草,庶有瘳乎?”(《医方论》卷2)
    5。张秉成:“治肠风、脏毒下血之证。肠风者,下血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
来。或风客肠中,或火淫金燥,以致灼伤阴络,故血为之逼人肠中而疾出也。脏毒
者,下血瘀晦,点滴而下,无论便前便后皆然,此皆由于湿热蕴结,或阴毒之气,
久而酿成,以致守常之血,因留着之邪溃裂而出,则渗入肠中而泄矣。然二者之
血,与痔漏之血,各自不同。肠风、脏毒之血,出于肠脏之间;痔漏之血,出于肛
门蚀孔之处。治法亦稍有异同也。槐花禀天地至阴之性,疏肝泻热,能凉大肠;侧
柏叶生而向西,禀金锐之气,苦寒芳香,能人血分,养阴燥湿,最凉血分之热;荆
芥散瘀搜风;枳壳宽肠利气。四味所人之处,俱可相及,宜乎肠风、脏毒等病,皆可治耳。”(《成方便读》卷2)
    [评议]  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为古今治疗肠风、脏毒下血及痔疮出血的名
方。鉴于古代医家对肠风与脏毒认识不一,汪绂以大便下血的鲜晦分寒热;大便与下血
的先后区分病位在胃、小肠或大肠;以风、湿之邪所淫不同辨别属肠风或脏毒等,论述
很有见地。惟汪氏对下血与大便的先后区分病位在上在下提出异议,言之偏激。盖先便
后血病位偏上,先血后便病位偏下,早在《金匮》中即有近血与远血之分,故以此辨
别。历代医家对本方十分重视,对其在病机与配伍意义方面,论述较多,立论颇为精
当。如吴昆认为肠风、脏毒下血为“风热相搏”所致,张氏对肠风、脏毒的区别及其病
因病机论述较详,提出了“肠风者……或风客肠中,或火淫金燥”;“脏毒者……湿热蕴
结,或阴毒之气久而酿成”的观点,对后世认识本方证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运用具有较
大的指导意义,对方中药物的配伍意义,汪绂从药物性味、归经论述颇详,值得学者用心体会。    .
    [验案举例]  痔疮出血  《江西中医药》(1989,6:38):某女,49岁,工人。1988
年10月31日人院。自述痔疮出血20余年,1983年做过痔疮手术。近20天来大便下
血较多,色鲜红,肛门肿痛,有异物感,伴见头晕目眩,肢软,纳食无味,舌质淡红,
苔薄黄,脉濡数。肛诊见混合痔。前医辨为肠胃郁热,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剂,药
用生地、大黄、丹皮、侧柏叶等治疗4天,不效。余据苔黄腻,大便溏而不爽,脉濡
数,从湿热论治,拟清肠健脾利湿,活血止血法,用赤小豆当归散合槐花散加味。当归
lOg,赤小豆30g,苡米30g,地榆15g,枳壳lOg,防风lOg,荆芥lOg,槐花lOg,侧
~fInt lOg,仙鹤草lOg,熟军3g。服药12剂,便血止,肛门不适等症状消失。
    按语:痔疮为肛门疾患,或出血或肿痛,多属湿热蕴结大肠,治宜清热化湿,疏风
理血,散瘀消肿。上例痔疮出血,用赤小豆当归散合槐花散随证加减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临床报道]  过敏性紫癜  用槐花散随证加减冶疗过敏性紫癜15例。脾虚者,加
党参、白术、黄芪;实火者,加金银花、连翘;胃肠道出血,加白及、地榆;阴虚者,
加玄参、沙参、旱莲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腹痛者,加当归、香橼;关节肿痛
者。加鸡血藤、桑枝、威灵仙。每日1剂,一般服2—6剂。紫癜停止再发,原有紫癜
逐渐消退。最多服28剂,最少服lO剂,平均16剂。治愈12例,显效2例,中途停止治疗1例[”。
  [实验研究]  抑菌作用与有效成分测定  对槐花散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及人体必需微
量元素、挥发油、鞣质、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这些研究为评价槐花散质量提供了科学的
依据。体外抑菌表明,槐花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效果最好(MIC:0.016g/
m1)。这与其传统功效相一致。其次,其对各种有害病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MIC
从0.625一o.25g/m1)。槐花散中槐花、侧柏叶、枳壳中均含有一定量黄酮类成分。现
代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具有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减低血管脆性,缩短流血时间的作
用。这与槐花散的止血作用相符。实验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的含量,有一
定意义,且方法可靠。乙醚脱脂可除去色素及脂溶性杂质,避免比色溶液的混浊和颜色
干扰,提高了总黄酮的稳定性。5批样品按干燥品计算,总黄酮含量平均值在8.58%一
9.10%之间。回收率平均值为101.09%,RSD为1。33%。研究表明,Cu、Zn、Fe、
Mn、Cr、Co、Ni、Ca、Se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状况有极其
重要影响,Zn、Cu、Fe可促进上皮细胞的修复,有调节生物体免疫功能的作用,Ca可
促进凝血。槐花散中Ca含量最高(1.79%),因此本方具有止血作用,有一定科学道
理。挥发油具有消炎、抗菌、镇痛等作用,本品荆芥、枳壳等均含挥发油,所以测定槐
花散挥发油总量有一定意义。鞣质有止血、收敛作用,测定本品鞣质含量与中医认为本
方有止血功效有关。
  [附方]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  地榆  当归酒
浸一宿,焙  防风去芦  黄芩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丸(9g),米饮下,不拘时候。功用:凉血止血,疏风利气。主治:肠风下血,
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毒或湿热者。
  方中槐角为君药,清肠凉血止血。臣用地榆、黄芩清热止血。防风升发清阳,枳壳
疏畅气机,二药虽无止血作用,但其升浮、调气之功,可为槐角、地榆他山之助。当归
养血活血,既补血失之不足,又使血止而不停瘀,三药共为佐药。全方构思缜密,选药
精当,用于肠风、痔血,当有效验。
  槐花散与槐角丸皆用槐花或槐角与行气的枳壳、疏风之荆芥或防风组成,都有清肠
止血、疏风行气之功而用治便血。但槐角丸因配有黄芩、地榆、当归,不但清热止血之
功较著,且兼养血活血之效,作用全面,尤宜于痔疮出血。槐花散则因用药精简,常作为治便血的基础方。
[附方] 槐角丸         
槐角50克(炒,去枝梗) 地榆25克 酒当归25克(酒一宿,焙) 防风25克 黄芩25克 枳壳25克(去瓤,麸炒)   用药
思路参考 1 2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主治;肠风下血,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毒或湿热者
 [附方]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  地榆  当归酒
浸一宿,焙  防风去芦  黄芩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丸(9g),米饮下,不拘时候。功用:凉血止血,疏风利气。主治:肠风下血,
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毒或湿热者。
  方中槐角为君药,清肠凉血止血。臣用地榆、黄芩清热止血。防风升发清阳,枳壳
疏畅气机,二药虽无止血作用,但其升浮、调气之功,可为槐角、地榆他山之助。当归
养血活血,既补血失之不足,又使血止而不停瘀,三药共为佐药。全方构思缜密,选药
精当,用于肠风、痔血,当有效验。
  槐花散与槐角丸皆用槐花或槐角与行气的枳壳、疏风之荆芥或防风组成,都有清肠
止血、疏风行气之功而用治便血。但槐角丸因配有黄芩、地榆、当归,不但清热止血之
功较著,且兼养血活血之效,作用全面,尤宜于痔疮出血。槐花散则因用药精简,常作为治便血的基础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