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为什么会衰落?

 瓦尔登的船夫 2022-07-01 发布于北京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也算是对历史稍微有一些了解,今天就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说东北。

过去几十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被提起,但即使国家多次大力扶持,相较于建国之初共和国之子的荣耀,东北似乎已经难以改变逐渐衰落的大趋势,不过与其称之为衰落,我倒更想将之称之为回归常态。

东北崛起源于特殊原因的叠加

我们常说的东北,指的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辽宁省曾被誉为共和国之子,曾经的中国第一省。

在华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中,这块位于祖国东北部的白山黑水从未扮演过政治或经济中心的角色,即使离东北很近的北京,也是在明清以后才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近代历史中东北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很多特殊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首先是清朝末年以沙皇俄国和东瀛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在东北建立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出于军事、和殖民掠夺的目的在东北建立了最初的工业基础,并因双方的利益冲突爆发了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

两个强盗在受害者家里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一个民国和民族的屈辱在中国近代史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来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看到日本人在这场侵略战争中拍摄的纪录片后,下定决心要弃医从文唤醒国人。

战争结束后,中国东北被日俄两国一分为二,原本规划为“T”字型的中东铁路南部线路也被日本抢去改为南满铁路,日俄都无心再次开战,开始专心掠夺东北资源展开殖民计划,一些基础的铁路公路及工厂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后,沙皇俄国迅速瓦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一家独大,通过扶持张作霖作为代言人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制衡模式,让东北在中原以及江浙沪军阀混战的大环境下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与其说东北工业在中国近代发展迅速,倒不如说是被中国其他正处于军阀混战的省份衬托出来的。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背靠苏联发展的战略考虑以及中国东北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让东北获得了共和国之子的荣耀光环,成为当时全国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排头兵。

逐渐回归常态后的东北

特殊时期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时期,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持续时间短,时间久了就要回归常态,什么是所谓的常态呢?

那就是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才是中国近一千年来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全球贸易为驱动力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不仅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美国东西海岸的繁荣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何从沙俄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都对出海口如此看中了重要原因。

除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人的因素,中国东北冬季严寒,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地广人稀,近代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才让东北的人气逐渐浓厚地起来。

根据清朝的相关记录显示,道光三十年(1850年)东北人口只有289.8万,而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人增长为2158.22万人。在这次持续近60年的闯关东中东北人口净增加186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0万人。

建国后,东北因为工业建设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又涌入大量产业工人和建设兵团,以及随行家属,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在 “一五”期间人口年平均净迁移率达到10.74‰,虽然后来因为支援三线建设等其他原因,东北的人口流入趋势逐渐放缓,尤其是辽宁省更是最早出现了人口净流出的情况,但从总体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一直都保持人口净流入的趋势。

年轻人口的涌入让中国东北在早期的发展中获得了充足的新鲜血液,满足了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需求,但也为改革开放后的转型困难埋下了伏笔。

任何事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同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窗口内涌入的大量年轻人口就是如此,好的方面是可以一下子获得充足的劳动人口,迅速上马大量工业项目,开垦出大量耕地资源,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当这些人退休后,会让现有体制承担繁重的养老负担,如果保持持续且稳定的计划体制经济好会好些,这种差异在全国一盘棋的平衡下不会太明显。

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将要退休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节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东北本身就是缺乏地理优势,加上沉重历史包袱,几乎完美错过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在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经济中心闪亮成绩映衬下黯然失色。

当然,东北转型难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历史包袱重的一个原因,因为全国类似情况的地区还有很多,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原因是东北人普遍缺乏参与时代变革的动力,用90年代来到东北的南方人的原话就是:

东北人的钱实在是太好赚了。

来自南方的生意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在经历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岁月后,东北家庭普遍对体制内工作有着一种执着,对创业做生意十分不待见,这种从下到上的观念深入骨髓,自然也很难产生真正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大环境。大的投资不好搞,但小买卖却严重缺乏竞争,回想二十多年前,一个南方人在东北小县城随随便便开家眼镜店或皮鞋店,一年就能赚个楼房……

有一说一,这种看似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执拗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整个二十世纪东北人的生活水平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地区百姓还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东北人几乎没怎么挨过饿,生活的安逸让东北人很难产生像改革开放后南方人那种穷怕了的改革动力,贩夫走卒如此,各地官员也是如此,类似 80年代陆家嘴为入驻企业忙前忙后的公务员,在东北是很难看到的。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东北,以至于像鹤岗这样的地级市会因为房价低,一套房只需要几万块钱而登上了全国新闻,并上了热搜。

闯荡多年,再次回到家乡,东北实际是依旧是那个东北,虽然青春气息不在,但绿水青山常在,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这里的百姓分外热情。

踩在肥沃的黑土地,望向巍峨的长白山,东北或许只是刚刚结束它火热的一面,回归平静后孕育新的希望……

2022.07.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