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碰撞】中国商业航天:星路漫漫不忘初心,经世致用方得始终

 太空与网络 2022-07-01 发布于北京

《卫星与网络》杂志【碰撞】栏目出品

中国商业航天:星路漫漫不忘初心,经世致用方得始终

文 | 邸凤萍(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自2014年国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发展商业航天,兹后8年,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中国商业航天在经历了初期的探索和优化后,逐渐进阶到2.0时代,迎来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据统计,仅2018年到2020年的短短数年间,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就实现翻番。与此同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在实施向太空发射数万颗卫星的浩大工程。

早在1984 年,美国就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商业运载火箭,开启了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幕。相较美国,除了发展时间上的不同,在技术、人才、基础、认知、市场等诸多方面,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都有自己的命题,也有自己的路径。这也决定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应该在兼具全球视野与立足本土实际的同时,承续中国航天优良传统,成就具有中国气质、鲜明民族品牌的商业航天企业。



 裂变、互补:
商业航天的必要与重要


中国航天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创造奇迹,成果瞩目。最近几年,不少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大趋势。商业航天在汇聚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对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探索、国际竞争格局博弈中具有更敏捷的组织机制,是中国传统航天力量的重要协同和有力补充,更是共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

同时,从航天战略的层面考量,在当今全球竞争态势下,航天发展战略除了要因应政治、科技、经济等诸多重大趋势外,更要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纳入目标范畴。因此,应系统考虑国家队、各商业机构之间的互补作用,激励协同发展。以国际化视野,商业化逻辑,鼓励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在空间资源协调、市场服务准入乃至民生福祉增进等方面,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有专家这样总结到:“商业航天是航天的一次裂变,它通过新的价值取向,将航天技术暂时导向另一个方向,之后再合并,并将技术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来自于传统航天队伍,企业文化中仍保留有中国传统航天的基因和优良传统积淀。有情怀,星辰大海的追求;有理想,国家兴衰的担当;有专注,“四个特别”精神的传承;有志气,自主创新的执着;有格局,全球视野的宏阔……



 创新、致用:
商业航天的底气与底色


商业航天的本质在于打通航天技术到航天应用的价值链。在追求航天任务发射成功率的前提下,遵循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这就需要商业航天企业面向航天应用,充分发挥航天技术的优势和外溢效应,激发航天技术更多能量和价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形成成熟、良性、可持续的商业循环。

由此,也就必然要求商业航天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上有特色、有创新,甚至有颠覆。从卫星领域来看,现在,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类型的企业都各有亮点。

然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卫星能向用户提供的物联数据、导航定位数据、遥感数据是相对孤立的,同一区域的不同谱段、不同模式的遥感数据无法同时获取,地面传感器数据、导航定位数据与遥感数据之间也很难实现较精确的时统,从而造成多源数据内在关联性较弱。从能力实现角度看,遥感数据难以利用地面传感器数据、定位数据进行校准标定,传感器数据特征变化、基于导航定位的形变测量等事件也很难及时利用遥感手段确认,遥感、物联、导航定位获取的感知信息无法实时驱动地面设备响应处置;从数据价值角度看,大数据与AI技术的核心是发掘数据的关联性,在时域、空域以及物理场中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数据的价值;从应用场景看,电网、管网等广域设施的监管,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在突发地质灾害情况下的预警与避险,以及森林防火、环保监测溯源等场景,都需要在感知、分析、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现大系统的联动。因此,遥感、双向物联、导航定位一体化的卫星与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提升与应用意义。



 成人、达己:
商业航天的赋能与聚变


不论是各自具有优势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还是两两组合甚至通导遥一体化,在与第四次科学和产业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光子集成、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技术融合且不断迭代后,其所产生的创变和激荡,现在还难以准确定义。但可以明确的是,当前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活中的众多“沉疴”与难题,都将迎来新的解答契机,得到新的解决方案。

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椭圆时空”)的“星池计划”正是这一探索和融合的现实成果。

以“星池计划”对智慧空间和广域设施监管的作用为例,在铁路、石油管网、输电线路等监控;智慧水利、精准农业、渔业监管、金融保险、防灾减灾、环保监测与溯源、全供应链监管等方面,一旦发生被监测对象的特定变化,将主动触发即时遥感服务,为后续工作提供精准即时的多维数据。同时卫星可与无人机、无人船等形成联动,做到天空地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

对于客户来说,天地联动的应用模式可以让其实现监测、系统评估与预测、作业规划与调度执行的无人自主闭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航天也需跳出固有思维与单一的服务模式,将客户送上马,再送一程。比如,在天地联动模式中,椭圆时空将在地面成熟产品基础上,搭配椭圆时空自研的通信模组即可完成部署。

可以想象的是,作为基础设施且源源不断产生原始数据的卫星星座,其更多能力与应用将由应用端用户自主、自发创造出来,并由下游追溯到上游,进而促进星座价值的进一步发挥,持续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保障。



 共生、共荣:
商业航天的生态与链接


商业航天需要完备的配套供应链体系,亦需要应用生态体系协同发展。例如,商业航天的制造水平就需要汽车工业等先进、成熟的制造业的赋能。同时,商业航天发展也必然会赋能传统制造业向高质量、多层次发展,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也将驱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如果以商业航天为链接,不论是下游的应用与拓展还是上游的技术与制造,都将实现共生共荣。这种共生共荣本身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体的发展应立足于需求驱动,其有效运转需要相关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做好顶层设计和创新,牵引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成为航天应用生态的核心引擎。

商业航天的繁荣发展,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比如,核磁共振、CT、气化炉等发源于航天的技术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等先进制造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支撑,也被应用于航天智造。可谓“天下为我所用,我为天下所用”。

此外,从商业航天的底层逻辑来看,降低成本是一个基本维度。所以,商业航天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新型技术、新型工艺,面向市场需求,找准定位,迅速决策。因此,商业航天在发展理念、商业模式以及创新应用上的新尝试,未尝不能为其它行业提供启发。



 火焰、海水:
商业航天的魅力与挑战


我们认为,可以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商业航天。一半是火焰,即面对崭新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产品与服务,商业航天是新兴的、大胆的且充满梦想与希望的;一半是海水,即在市场战略、产品研发与服务体系、公司营运体系等方面,是系统复杂的、充满挑战的且需要冷静与探索的。

商业航天,正是火焰与海水共舞,激情与理性并存,魅力与挑战同在的伟大事业。

和任何一项伟大事业一样,成败关键在于人。商业航天,因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特性,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航天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将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领域形成碰撞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商业航天的平台将持续培养高质量的未来人才,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被各行业所拥抱的人才。很少有一个行业领域可以像商业航天一样包容如此全面和复杂的学科方向,它是极其珍贵的人才成长的沃土。相信有理想、有情怀、有创新、有坚守的航天人才,是所有商业航天企业需要的。他们在商业航天企业所获得的成长,同样能够伴随自己一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征程漫漫,仍需上下求索。每个人都是仰望星空的理想者,每个人又都是脚踏实地的战斗者。“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即便未来星河遍布,这依然是一条怀揣梦想的勇敢者的拓荒之路。

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企业的领路人具有全球化格局、系统化思维和勇于创新、坚韧执着、奋斗不懈的精神。对这群人来说,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其中的艰辛或许无从预知,面对的困难无从参照。但也因为崭新,走过去,就是无限风光。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我们相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航天人,我们将不负时代、不负使命,根植中国,面向世界,必将在星辰大海中写就自己的耀眼诗篇,让科技之光照拂辽阔大地与草木微尘。

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曾经预言,“后工业文明中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资本家,不是科层专业领袖,而是一群有理想、以公义为核心,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家。”这也是航天人的追求之一。

我坚信,未来,我们不仅能实现天与地握手,也能成为有中国担当与中国智慧的企业。

星领未来,经世致用。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