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竹简出世,改写勾践形象,《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百家杂评 2022-03-23

公元前473年,勾践率领越国大军攻入吴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姑苏山上。之后,吴国公孙雄光着上身跪地前行,一路跪到勾践面前,请求勾践像当年夫差放过越国一样放过吴国。

面对公孙雄的求和,《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不忍,欲许之”,但范蠡极力劝说勾践灭吴,声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勾践又说“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接下来范蠡直接命令部队进攻,宣称勾践将政务授权给他了,而将公孙雄驱逐。俘虏夫差之后,勾践准备将夫差流放,给他百户人家,但夫差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下场,于是自杀而死,吴国正式灭亡。

根据史记记载,勾践是一位不择手段、阴狠毒辣之人,没有什么底线可言,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为了博取吴王信任,勾践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备受屈辱、给夫差做牛做马都能隐忍下来;卧薪尝胆期间,勾践的每一个正确决策必定出于范蠡或文种之口,他几乎不是说“诺”就是说“善”,而一旦胜利之后,勾践立即翻脸准备清除范蠡、文种........显然,这样一个阴狠毒辣之人,很难与“勾践不忍,欲许之”等的温和形象对应起来,前后反差太大。

那么,勾践灭吴之时,为何态度上又如此温和,乃至准备放过吴国?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获得的一批竹简,即“清华简”,其中《越公其事》给出了颠覆性的解读,大幅度改写了勾践形象,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根据史记记载,夫差击败越国之后,勾践主要只做了以下两件事:

首先是勾践善于隐忍,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隐忍之王”。臣服吴国之后,勾践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几乎放下国君的一切颜面,这一点也是各种史书突出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言。

其次是勾践重用贤才范蠡与文种,他的每一个正确决策必定出于范蠡或文种之口,除了说“诺”与“善”之外,他没做什么决策,展现的都是范蠡与文种的足智多谋。

然而,战国竹简《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却几乎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形象:面对失败时,勾践态度决然;面对治国时,勾践实干兴邦。

夫椒之战后,勾践困守会稽山时,《史记》中说勾践六神无主,向文种询问策略,文种建议派遣使者携带重礼态度谦恭的求和,还说“如果吴王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最终夫差贪图享乐、宠信奸臣,答应了勾践求和。但《越公其事》的记载却有颠覆性的不同,文种出使之前,勾践告诫如下:

“君如为惠,徼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兹句践继簝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四方诸侯其有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兹句践继簝于越邦矣。’君乃陈吴甲,备钟鼓、建旆旌,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

勾践没有低三下四,没有委曲求全,而是不卑不亢,一旦求和不成,勾践计划血战到底。

尤为重要的是,《越公其事》接下来还提到吴王夫差主动说服伍子胥答应求和,因为吴国精兵损失过半,后勤保障困难,与越国8000死士决战的话胜负难料。想必,勾践也知道吴国的情况,所以有一定的底气不卑不亢。

最终,夫差同意求和,越国“男女臣服”。当然,没有史书记载的勾践夫妻服侍夫差一说,也没有勾践屈辱的生活等。

越国臣服之后,如何在二十年间崛起的呢?传统史书将功劳归于范蠡、文种,没有提及勾践本人的励精图治。

《史记》记载,范蠡对勾践说过,“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勾践将举国政务全都交给了文种,军事上的事情交给了范蠡,他自己则“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看到这一段记载,不难让人想起“垂拱而治”这个词语,君王将政务交给贤臣,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或者做做表率即可,然后国家自然就会强大。

然而,《越公其事》中详细记载了勾践治国的三大过程:第一阶段是无为而治,让越国得以休养生息,这个阶段叫“安民”;第二阶段是推行“五政”,即“好农”、“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好兵”、“饬(chì)民”,勾践严以律己亲自动手,亲自农耕、亲自研究兵器等;第三阶段是将越国变为战争机器,以击败吴国报仇雪恨。尤为重要的是,在整篇文章中,范蠡出现了2次,文种出现了3次,处理的都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政务,而“安民”与“五政”都是勾践亲自推动的。

由此不难看到,越国之所以崛起,真正的功臣是勾践,而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范蠡与文种;而且越国崛起靠的是实干兴邦,不是范蠡、文种的什么“毒计”。

由于吴国参与中原争霸,将吴国托人战争泥潭,导致国内民生凋敝,相反的是越国一直韬光养晦积聚实力。于是,勾践衡量敌我实力,在夫椒之战12年后开始攻打吴国,最终9年对峙之后灭吴,最后过程即是文章开头的一幕。

那么,勾践在面对吴国使者公孙雄求和时,为何是“不忍,欲许之”等表述呢?原因很简单,从上述描述中可知,勾践本来不是阴狠毒辣之人,而是一个不卑不亢、谦虚恭敬、充满实干精神的大国之君,有着“不忍,欲许之”等的温和表现才正常。何况,春秋时期虽说阴谋诡计不断,但各国国君表面上还是谦虚恭敬,有着国君的自我修养要求,史书上勾践阴狠毒辣、不择手段、低三下四的无耻举止也不符合当时君主行为逻辑。

其实,勾践阴狠毒辣、夫差贪图享乐的形象,应该都是文人墨客塑造出来的,用以告诫君王“每一个贪图享乐、宠信奸臣的国君的背后,都有一个阴狠毒辣的敌人”,由此劝说君王远小人、远享乐,所以传世史书中的勾践、夫差事迹犹如小说。相反,尽管《越公其事》记载未必一定就是真相,但的确比传世史书更符合历史逻辑。

参考资料:《史记》、清华简《越公其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