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竹炉的,竹炉山房

 菊斋 2022-07-01 发布于江苏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局部壹

夏日大概就是这样吧——墙头开满了凌霄,或者蓝雪花;竹篱笆里外突然探出十几朵月季,闻起来有茶的清香;草莓勤奋地打了青果子,丝瓜努力开黄花,一朵懒洋洋的石榴躲在叶子深处沉沉欲眠。而冷雨如钱,时不时就往头上身上撒一把。

这也不打紧。

人年纪大了,大概容易宽容。往年夏抱怨冬寒、冬抱怨夏热的戾气不知何故消散。贰

江南还在梅雨季。

故而这些天,总是有一阵没一阵的冷雨。

倒也不觉得太烦。

因为,有“一川烟草、满城飞絮”的贺梅子啊。

不止有贺梅子,还有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这句子,少年时见了,只觉无限惊艳,记到如今。

赵师秀和贺铸一样,都和宋朝皇室血气连枝——他是赵匡胤的八世孙。而且,赵师秀和赵孟頫一样,都出自赵匡胤的二子赵德昭这一支。赵德昭的子孙辈取名,第二字以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排辈,赵师秀是师字辈,赵孟頫是孟字辈。

赵孟頫有个外甥叫王蒙。王蒙有个好友,叫沈良。王蒙有时候兴致来了,就踏雪去访沈良,随兴写画,这些画,沈良都收在家里,他的儿子沈澄看过,孙子沈恒、沈贞也看过。叁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也是一个夏日,71岁的沈贞去毗陵访普照师,小沙弥起了炉子,煎了茶,酌了酒,晚夕,沈贞薄醉,在灯下为普照师画了《竹炉山房图》。

并在画上题识说: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

毗陵,便是常州,竹炉山房,便在无锡惠山寺中。

竹炉山房是颇有些故事的。

唐大历末年(公元779年),无锡县令敬澄在惠山寺旁山石间凿出一眼泉,因山命名,就唤作惠山石泉。六百年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惠山寺主持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只专用来煮茶的竹炉,这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汲石泉水,煮阳羡茶,据当时正在惠山静养的名画家王绂喝了说,“一啜凤生腑,俄警骨已仙”——简直飘飘欲仙啊。

后来王绂绘了竹炉图卷,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竹炉山房的风雅,遂代代传了下来。

上:明  王问  煮茶图卷下:明 文嘉 惠山图局部

沈贞绘《竹炉山房图》的时候,已是竹炉制成近百年之后,炉子若有年纪,也是个老人家了。

可惜,此时竹炉已然不知所踪,要到成化十二年以后,在武昌知府秦夔的襄助下,此炉才重新回归竹炉山房。故而,沈贞那晚虽与普照师在竹炉山房闲谈,煮茶用的炉子,却只是一只普通的茶炉。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局部图源:菊斋高清书画库

不过竹罐小叩赵州禅、个中我亦曾清憩的无上妙趣,倒是未因竹炉的暂时不在而销去。

竹林深处,涧水潺湲,一僧一俗,安然对语。

山路上还有人捧着一罐物事前来,那是惠泉水。

沈贞的笔触之间犹有赵孟頫的余韵。竹林在墨青点染下分外清雅,静幽。层层淡去的远山,更显空灵,缥缈。

五百多年后,我们读这幅《竹炉山房图》,仿佛还能感觉到夏日的晚风习习而来,不紧不慢地拂散世间的尘埃。

但觉清凉。

作者:任淡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