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芯片砍单风暴扩大!MCU开始出现报价雪崩潮

 zhzpig 2022-07-0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导语:下游砍单风暴扩大,半导体行业拐点已至?

7月1日,据台媒今天最新消息,半导体芯片砍单降价风暴扩大,先前价格相对坚挺、供不应求的微控制器(MCU)开始出现报价雪崩潮,尤以台厂锁定的消费型应用价格压力最大,更传出全球前五大MCU厂产品价格腰斩的消息。

图片

马太效应,MCU复苏难坚挺?

MCU在6月前的价格仍旧非常坚挺,龙头厂商还纷纷延长货期(普遍在50周,海外大厂还开启了多轮涨价,国内厂商也跟随涨价趋势。而本次降价消息,对于MCU的高光时刻将会有所抑制和扭转。

回顾以往,MCU销售额在2019年因全球经济疲软下跌7%,然后在2020年继续下跌 2% ,但是MCU 销售额在2021年反弹,增长27%,达到创纪录的202亿美元。创自2000年以来最高增速。MCU的平均售价(ASP)在2021年攀升了12%,同时MCU出货量受产业链影响在 2021年仅增长13%至312亿颗。

图片

来源:IC Insights

根据 IC Insights 最新报告显示,在去年强劲的MCU复苏中,5家最大的微控制器供应商的销售排名与2020年相比保持不变。分别为NXP、Microchi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和英飞凌

五家最大的微控制器供应商均开发和销售基于ARM的MCU。与2016年的72.2%相比,这些公司在2021年占全球MCU销售额的 82.1%,这意味着微控制器领域的巨头不断扩大。自2016年以来,最大的MCU供应商的市占率增长主要是由于重大收购和合并。

显然,五家最大的MCU供应商明显大于微控制器前10名中的其他供应商。例如,前10名中的后半部分(德州仪器、新唐、罗姆、三星和东芝)去年的MCU销售额为 23 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1.4%。在前 10 名之外,MCU供应商在2021年的市场份额仅为6.5%。

MCU为什么会成为火爆“新贵”?这一切要从2020年开始的缺芯潮说起。

受疫情影响,一些工厂停工停产导致产能压缩,让芯片出货变得不再稳定。在此次“芯片荒”浪潮中,MCU尤其是车规级MCU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芯片之一。

不过,编者认为,今年一二季度以来,当前半导体的需求出现一定的结构性分化,部分芯片供需、价格开始出现反转。而目前来看,MCU卖方市场的格局似乎也岌岌可危。当然,这也凸显此轮各大晶圆厂涨价的整体战略意义。

最新消息显示,意法半导体有通用型MCU价格从3月的人民币70元大砍至现阶段的人民币32元;也有原本报价人民币百元以上的MCU滑落至二位数价位,引发关注

图片
图片

来源:见智研究

据悉,通用型MCU厂去年基本上都向客户调涨一至二次价格,随着全球大环境变化快,在通膨、升息、终端需求降温等因素干扰下,现阶段客户、通路商等库存水位皆高,导致通用型MCU价格开始下滑。

实际上,根据7月1日国内采购商渠道的库存来看:目前MCU的库存量都已经非常充足,且2021年产品的库存量仍旧非常大,包括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恩智浦、兆易创新等龙头厂商。

图片

宏观缺芯冲击国内,拐点将至?

根据芯八哥此前最新整理数据显示,5月全球芯片平均交货周期仍维持高位,达到创纪录的27.1周(约6.3个月),表明截至目前全球性缺芯问题仍在持续。值得关注的是,自2月以来交期增速下滑趋势明显,可以看出宏观层面芯片紧缺程度有所“松动”,预示着未来将迎来“曙光”。

图片

来源:SFG、芯八哥整理

如上所述,种种迹象表明,MCU成为继驱动IC、部分电源管理IC与CIS影像感测器市况反转之后,又一面临砍单降价压力的关键芯片,透露半导体市场供不应求盛况快速退烧,原本狂缺的芯片在客户端重复下单后,近期受通膨、战争、升息等压力导致需求不如预期,开始大刀砍库存、降价出清。

除了国际大厂之外,具体到国内消费类MCU企业,近来就例如有消费及家电MCU领先企业之一的合泰等企业通过价格调整应对消费类MCU降价。

图片

来源:芯八哥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