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男轻女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7-01 发布于浙江

新加坡电影《 我们的故事》于2016年上映,风格偏纪实,通过讲述一个底层家庭的命运来展现新加坡的历史转变。电影共两部,第一部是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第二部是因时代发展以及政治斗争而影响到个体生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它很好的呈现在生存面前,一家人因立场的不同所引起的矛盾,与其说是利益问题而导致男尊女卑,不如说家族掌权者骨子里重男轻女。

同是爹妈生的,作为女儿,与生俱来的卑微与匮乏感一直如影随形始终贯穿至她的生命。这女儿便是电影中的大姐,因生不出儿子,在丈夫去世之后,她被赶出家门,没有落脚之地,走投无路之下拖着几个女儿以及有孕的身体回到乡下父母家。

一路辗转,历尽千辛,迎接她的不是笑脸,而是“丢人现眼”的谩骂指责。父亲与弟弟听说来由,凶神恶煞的要将这个已经“出嫁”的姐姐炮轰出去,理由很简单,自古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岂有再“回收”的道理。

再说,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即将临盆的妇女一回来,那不明摆着抢夺家里的资源?家就这么大,吃喝拉撒挤挤挨挨,现在倒好,还要平白无故让出来一部分,谁知道这么一住下去何年何月是尽头?日后这养家糊口的压力岂不全部落到自家人头上?

自家人指的是姓氏相同。大姐虽与他们一个姓,但她孩子跟着夫家,跟谁姓便是谁家的人,自家人出钱出力便宜外人,说出去让人笑死。

父亲与弟弟说什么都不肯让大姐进屋,大姐泪眼婆娑,哀声乞求,就差跪在地上对天发誓。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们保证,只要能住下来,以后家里的脏活儿累活儿她全包,而且一定会努力赚钱养家,不让父亲和弟弟负担受累。

因情绪激动,没到半小时她流出羊水,眼看要闹出人命,家人不得不做出退让,让她住下来。在连续生了几个女儿后,老天有眼,终于让她平安诞下一个儿子。她既喜悦又委屈,原来并不像夫家人说的那样,自己是个生不出儿子的“扫把星。”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刚生下儿子还没两天,她便忙里忙外,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忙个不停。但这些并未得到父亲与弟弟的好脸色,他们无比傲慢,对她颐指气使,可她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拼命干活,借此讨好。

勤劳好学的她很快跟邻居学得一项制作豆浆的手艺,将黄豆倒进磨里,推着石磨,不间断转圈,磨出的豆浆新鲜而浓郁,然后用推拉车拿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赚的钱,悉数交给已经管家的弟弟。

虽说弟弟管家,但他玩心大又好赌,自己的三个孩子不管,毫无责任心的成天泡在赌场里,大姐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三天两头被他输个精光,追债的人找上门来,他自己逃出去反而连累家人。

心地善良的大姐赔掉自己唯一的金饰才息事宁人,这并未令弟弟回头,他变得更加嚣张,一贯的理所当然,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大姐长期以来对家庭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便将怨气发泄在大女儿身上,动辄打骂,一会说她没照顾好弟弟,一会儿又铁青着脸批评她不懂事。

大女儿其实是三个女儿里最省心的,不光帮母亲做家务,分担她肩上的重量,并且在一个利益分配的场合,眼看母亲与舅舅起了冲突时,她立即为母亲出头,强忍眼泪质问舅舅为何一直恃强凌弱,欺负她们?将心中累积的委屈与不公通通发泄出来,母亲听完,当场甩她一记响亮的耳光,怪她多嘴。

她痛哭流涕的跑回房间,不理解自己的命为什么这么苦?

对她来说,从小就看着母亲作为大姐为家庭受苦受难,像老牛一样榨取自己,却屡屡被舅舅刁难,无人帮她们撑腰。而她自己,无形之中又重蹈覆辙母亲的命运,弟弟伤了,哭了,哪里做的不入母亲的眼,第一个便拿她是问。事情做得好成为理所当然,做不好便都是她的责任,凭什么?

凭的是当老大,就该平白无故要为家里多付出?凭的是性别,做女儿的活该命贱不值钱,要为做儿子的铺路架桥,将肉身粉碎拿去给儿子当脚底的烂泥一样踩?还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陋习,当儿子的乃是命里自带黄金,姓氏传宗接代自然比女儿高贵?

很早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整个东亚地区一直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还小的时候,乡村里普遍流行的是,生儿子是人生标配,可以扬眉吐气,生不出儿子被人笑话,不是明目张胆的笑而是背后指指点点,通过流言蜚语人为制造的是非,让人抬不起头。

这些我一点儿都不陌生,朋友的母亲与电影如出一辙,很小就为家庭牺牲自己——小学辍学,照顾弟弟。她母亲从未教育弟弟要关爱姐姐,反而总对她洗脑要为弟弟付出,为家庭付出,哪怕结婚成家之后,她依然没能在精神上脱离原生家庭的桎梏。

这让我领悟到,“为自家兄弟姐妹”谋幸福不是作为姐姐的责任与义务,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搞精神枷锁、道德绑架、情感勒索,企图逃避自身责任而转移到女儿身上,令其代劳“母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

有人说,“我”家有姐姐弟弟,“我”从不认为自己做得不公正——不要你以为,要孩子们认为。从孩子视角来看,说出来的话最为公允。

不明白那些毫无智慧的父母,变相奴役一个孩子为另一个孩子“输血”,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吗?孩子们长大后,彼此之间关系走向何种局面?做父母的思考过吗?而所谓的“彼此有个伴”又从何谈起?

电影《 我们的故事》的结局是,父亲死前认可女儿的付出,弟弟在出了一场车祸后改邪归正,而大姐自己为家庭倾尽所有,可以享福的时候,却得了不治之症撒手人寰,此后,照顾小儿子的责任落在大女儿身上。

命运又一次重复。好人有时候没有好报,而这其中的根源来自不正确的思想以及他人的偏见,当然,也与不文明的时代有关联。

如今,从屡次曝出的新闻来看,社会依然存在对女子隐形的歧视与成见,女子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无疑又加重这一身份属性的烙印,使得她们更强化上一辈女子的经历并渗透循环到自身,只有在思想上苏醒,才能避免“麻木不仁”的轮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前曾说,“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在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这个国家必定是兴旺的,而轻视女子教育的国家是靠不住的”。而遇事指望周围环境如何对待自己,实在是被动至极。

陶行知先生充满远见,他认为社会的进步不仅取决于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根本上更需要女性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不少女子婚后特别是生育后很容易不自觉地沦为纯粹的家庭妇女,而放弃了自我的学习与发展。女子应“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要有“社会大学”的意识,从学校毕业的第一天恰恰是开始社会学习的第一天。

希望电影中的大姐在生活中越来越少,假如周围的环境不曾放过你,要懂得自己解放自己,你不必因为是女儿身而从出生起就背负起命运的十字架,一生卑微前行,那太不值,也不会被珍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