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国上将李达的女儿李彤妍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自己的父亲。 ![]() 图|李达将军 在大多数的同僚眼中,李达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一生只知道勤勤恳恳,开国少将陶汉章就曾评价这位老首长“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 李达自投身革命以来,干过最长时间的职务,就是在参谋的位置上,当年挺进大别山,刘伯承元帅就曾称他是“活地图”。 事实上就在中央下达挺进大别山的命令之前,李达就已经预料到了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前派人侦查路线。在整个南下过程中,李达每一次都要带参谋人员先行一步,提前侦查好部队的行动路线与方向,刘邓首长的警卫连,半途中曾三次走错方向,都被李达给纠正过来。 更为关键的是,挺进大别山沿途数百个县、市,李达都能倒背如流。以至于后来就连邓政委也感慨:
李达晚年有一次从湛江乘飞机前往昆明,结果路上遭遇雷暴,飞机不得已而绕行,当时李达在飞机上闭目养神,随行的机组人员都劝说,这点小事别打扰首长休息了,然而没想到的是,飞机才稍稍变动方向,李达就睁开了眼睛,拉过警卫员问了一句:
![]() 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秦基伟后来回忆挺进大别山这一时期,曾这样说:
李达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操劳于工作,却不计较名利。 1980年,李达从副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卸任,调任中央军委顾问,然而李达却予以拒绝:
“我为党委人民做得都太少了”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采取军衔制,李达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授衔之前,许多人都对自己授予什么样的军衔十分关心,授衔后,有人对肩上多一颗星少一颗星很计较,李达对军衔上,却表现的很淡然。 评定军衔时,李达的夫人张乃一问:
李达仔细思索了片刻后告诉夫人:
![]() 图|李达与夫人张乃一 李达自己对评定军衔的工作并不上心,那时他正担任着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主管全军的建设工作,忙碌得不可开交。然而出乎预料的是,李达后来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然而李达就像根本没有这回事儿一样,仍一如既往地工作,就连对家里也没说这件事。 那时,李达的女儿所在的学校军人干部子弟居多,周围的人都在炫耀父母授衔时给的军衔,有的少将,有的中将,李达的子女也很想知道父母给授予了什么样的军衔。 一天,女儿回到家问父亲:
李达愣了一下,笑着对女儿说:
孩子们一直没从父亲那里打听到什么情况,后来是从报纸上才知道,父亲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李达就不计较名利。 ![]() 图|李达 我们都知道,李达常年在参谋职务上,但这不代表李达不会打仗。 1943年4、5月间,国民党军庞炳勋、孙殿英部投降日伪军,盘踞在平汉铁路,与日军第35师团配合,侵占了林县以及周边的几个县区,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八路军129师在报请总部批准后,决定发起林南战役。 以太行军区、冀南军区主力各一部和冀中警备旅等为主力部队,由师参谋长李达统一指挥。 在历时9天的作战中,李达沉稳指挥,八路军129师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战解放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拥有4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然而李达最出名的功绩,却还是在参谋的岗位上。 自1934年8月出任红六军团参谋长后,李达在参谋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无论大事小情,李达都处理得面面俱到。 李达深知一个军队司令部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参谋工作的重要性,秦基伟回忆老首长时,就曾提到李达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然而在八路军改编指出,李达担任的并非是129师参谋长,而是129师司令部参谋处长。 ![]() 图|刘伯承与邓小平 别看两个职务似乎场差不多,但在级别上却差的很远。 八路军129师改编之初,倪志亮担任的才是129师参谋长,但是倪志亮并未到任,所以李达实际上是以司令部参谋处长的身份做着参谋长的工作。 一直到1938年12月,李达才被任命为参谋长。 秦基伟在缅怀老首长李达的文章中曾提到过:
从抗战开始,李达就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麾下,为两位首长出谋划策。李达对参谋工作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李达不仅亲自定下了规矩,而且还身体力行地遵守,也因为德高望重,所以深受将士们爱戴。 1943年9月,刘伯承返回延安,由于李达在林南战役中的杰出表现,李达兼任了太行军区司令员,领导太行军区军民反击日军的“扫荡”。 ![]() 图|李达(左一)、聂荣臻(左二)、邓小平(左三)、刘伯承(左四) 然而到了1945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而李达则是回到了军区参谋长的位置上。不仅配合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李达还以军区参谋长、太行纵队司令员的身份,亲自过火线,与国民党军新编第八军高树勋商谈战场起义的事儿。 秦基伟坦言:
“干打垒精神没有丢”李达一直被他的老部下称为“五号”。 “五号”是李达在战争年代的代号,一直到建国以后,许多老部下也都习惯这样称呼他,因为大家都感觉,这样称呼他十分亲切。 但李达对大家要求很严格,这并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参谋人员作为司令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司令部建设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李达就很重视对参谋人员的选拔、培训和锻炼。他认为,参谋人员必须经过作战锻炼,主张从部队选拔一些头脑清醒,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司令部。 ![]() 李达不仅亲自参与对参谋人员的教育培养,还不定时地请刘伯承、邓小平来讲课,还规定了每个参谋人员每星期必须上两次军事课。 李达为人虽然严格,但大多数时候也都很宽容。 一次,李达收到一封信,正准备拆的时候,发现信封上部队名称写错了。 这件事本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李达却记在了心里,一次他偶然碰到了写信的同志,两人聊起了这封信,李达批评了他,并耐心的告诫了他这件小事可能引发的后果。
李达尽管严肃批评了他,但在了解他接受教训后,就没有再处罚他。 1950年2月,李达担任了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没过多久,刘伯承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在西南军区选拔学院,并在十五军中选拔招收了一大批学生,包括军长秦基伟在内也都被招去了。 临走之前,李达专门在重庆会见了即将去南京学习的十五军干部战士。 ![]() 图|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大会,李达(右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 十五军是二野的老部队,这些干部战士也都应该算是李达的老部下,见面后李达勉励他们到南京后要努力学习等等,会面结束后,李达吩咐众人:
李达向来严格,十五军的干部战士一听老首长要请大家吃饭,一个个顿时好奇起来:
结果上了桌大家一看,都乐了,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碗小米干饭。 “怎么样?没想到吧。”李达微微一笑,随即又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
李达不仅告诫身边的人要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同样也要以身作则。 尽管后来已经是到了和平年代,但李达依然坚持红军时期的生活习惯。 李达自己在家吃饭的时候,就习惯掉到饭桌上的菜也要捡起来吃掉,有一次连警卫员也看不下去了,劝说李达:“这样不卫生,别吃了。”但李达却不以为然的哼了一声,依旧不动声色的将桌子上的一片菜叶捡起来吃了。由于经常到总参开会,有时会议拖得时间很长,耽误了吃饭,李达就自己烤一点馒头片吃,管理部门也看不下去,提出要为李达准备一些好吃的,但李达却严词拒绝了。 ![]() 图|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为李达授勋 李达每次下部队视察,总会吩咐秘书,要通知接待单位,严格按照接待标准来,不允许超标。 1975年5月,李达前往吉林白城,参观沈阳军区打坦克演习。 本来李达已经事先通知了,要求一切从简,但部队和地方上的领导同志还是想方设法地想要“表示表示”,于是由白城地方政府出面宴请李达一次,结果这里面的门道被李达看了出来。 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一情况。 一次,李达赴大庆油田视察,正巧赶上了百余名军队和地方的干部,也来油田考察。 考虑到这么多领导干部来,大庆油田的领导主张用自己生产的鸡鸭鱼肉蔬菜来招待客人,李达一见顿时不满:
老一辈儿的大庆人都知道“干打垒精神”,那是在1960年春,4万多名石油工人一起来到大庆油田参加石油会战,那时候的条件还非常艰苦,因为是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气温最低的时候甚至能达到零下40多℃,老一辈儿的大庆人就地取材,用砖框土坯或者用两块木板固定,中间填入石灰、砂料、黏土做墙体,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在草原上建起了房屋。 老大庆的人都说:
李达的言下之意,就是不满铺张浪费。 ![]() 一见李达生气,大庆油田的领导人宋振明连忙上去解释:
李达想了好一会儿,但还是很认真地摇了摇头:
韦杰破例为老首长加菜1978年4月,李达赴成都军区检查工作。 成都军区的前身是西南军区,西南军区本身就是以第二野战军指挥机关与率领十八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指挥机关合并建立的,李达本身不仅仅是第二野战军参谋长,而且在1950年2月曾担任过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主持西南军区的工作。 ![]() 图|贺龙(前右1)、聂荣臻(前右3)元帅和李达上将(前右2)视察军事学院 成都军区的领导同志都想很好地招待一下这位老首长,当时成都军区的副司令员韦杰在抗战时期就担任过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是李达的老部下,大家一致都推举他来负责这次接待任务,韦杰也想好好招待一下这位老首长。 然而李达在去成都军区之前,就托秘书专门嘱咐了一句:
李达的这个要求,一下子就让韦杰犯了难,如果真的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来办,那么未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思来想去,韦杰决定每顿饭给老首长加一个四川风味的菜。 尽管只是多加了一个菜,但李达发现后,依然表达了不满的情绪:
韦杰赶紧给老首长解释:
李达摇了摇头,正色道:
![]() 图|1978年,李达视察海军北海舰队 李达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 他教育子女有三个原则:
建国初年,在老家的大儿子来找父亲李达,希望能父亲能为自己找个工作,尽管李达对儿子心存愧疚,但面对儿子这个要求,李达还是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
听了李达的话,大儿子后来回到了农村,五十年代,李达送给儿子一辆架子车,鼓励儿子在老家务农。 ![]() 图|李达将军与夫人张乃一在北京寓所 谭友林也记得,李达的大女儿李晖在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得益于父亲的教育,李晖在边防工作多年,军区领导干部甚至都不知道她是李达的女儿,一直到李达到新疆军区视察,军区领导干部才知道了实情,李达临走时特别嘱咐时任军区政委的谭友林:
时隔多年以后,谭友林仍对李达的话记忆犹新:
后来李晖和女婿甘友林从边防部队调到了乌鲁木齐军区总院工作,李达见面后认为女儿是托自己关系,于是质疑道:“你们不是在边防工作吗?怎么调到乌鲁木齐来了?” 事后才知道,女儿是因为工作原因调动,不是托了他的关系,李达这才安心不少。 ![]() 图|李达 1982年,李达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但他依然坚持出席所有通知他参加的会议,为祖国建设继续发挥余热。 李达始终将当年刘伯承常说的一句话挂在嘴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