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些美术经典中,再次感受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是党的101岁生日。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她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奋斗,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在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的艺术创作中,最直观的表现当属美术作品。几代美术家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执守艺术创造的初心,以饱含激情的画笔,化作丹青华章,同时也为人们献上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精神文化之美。

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些美术经典,再次感受党的奋斗历程,见证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图片2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何红舟 黄发祥 270×55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转移到南湖登船启航的这一历史瞬间。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对于油画来说,色彩和光影是最强的表现力。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充分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关系。毛泽东身穿的蓝色长衫与董必武的黄色长衫形成了冷暖互补的对比色,与此同时,董必武上身的黑色衣服与搀扶他的代表的白色衣服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文章图片3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

萧传玖

1958年

“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了党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历程,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由雕塑家萧传玖创作,与其他几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一起,成为了新中国雕塑史上的艺术经典。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在1927年8月1日凌晨,一位年轻的指挥员挥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的场面,重点刻画了指挥员和战士们屏住呼吸,全力以赴准备投入战斗的瞬间。中央有位士兵手里拿着一盏马灯,它不仅是士兵们在夜晚用于照明的工具,更是光明未来的象征,突出了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历史意义。在这浮雕的右边,有三位普通百姓的形象,表示他们主动参与到南昌起义中,突出了人民与军队的关系。

和其他几幅被雕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作品一样,作品上面都没有刻画重要的历史人物,全都是普通人民。这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文章图片4

《遵义会议》

沈尧伊

185×500cm 油画 1994-1997年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94年,画家沈尧伊应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之邀创作油画《遵义会议》,这幅油画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作品《遵义会议》中,画家沈尧伊巧妙地把周恩来放在一个高点,旁边是毛泽东和张闻天。毛泽东处于画面四分之三的位置上,观众第一眼便可看到。沈尧伊在油画语言中融入了木刻风格,硬度的版画线条与体积结构、明暗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实而富有雕塑感;画家运用有变化的暗灰色调,在色阶上压缩色彩区域,从而营造出具有历史性的会场空间。《遵义会议》通过环境、人物的合理组合,全面、真实、深刻地表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文章图片5

《长征》

李可染

96×146.5cm 纸本设色 1959年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由逆境中战略转移,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李可染构思良久,几易其稿,国画《长征》表现革命队伍翻越崇山峻岭最终胜利会师,画家运用“以小观大”和“高远”的手法,表现了山峰不同的形态,成功地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通过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布局上画面颇具形式感,点、线、面的组合使画面厚重、饱满且透气。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新时代,“长征精神”依然仍然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章图片6

《攻占总统府》

陈逸飞 魏景山

335×460cm 布面油画 1977年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上发起渡江战役。三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南京,一举攻占国民党老巢南京“总统府”。1977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攻占总统府》。

为了让作品能够具有国家叙事的历史意义和视觉美学,画家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寻求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主题上,他们选取了不同于前人的俯视视角,以“占领”这一军事用语为绘画主题。在高视点、大视野的构图中,画面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宛如一座英雄丰碑。威武的战士们向红旗行注目礼,广阔的背景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的洪流势如破竹般冲进“总统府”,直捣敌人老巢。这幅作品让观者从内心油然而生革命胜利的喜悦,感受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力量,并激发出对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攻占总统府》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实性、油画独特的表现力与英雄主义理想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使作品的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大地位。

文章图片7

《开国大典》

董希文

405×230cm 油画 1953年

油画《开国大典》将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因而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长于人物画的董希文。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为了体现开国大典是人民的伟大胜利,董希文采用了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大团圆”的构图方式。在绘画语言上,董希文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对各种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庄严热烈的场面,体现了鲜明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绘画特色。

文章图片8

《不朽的英雄杨根思》

宗其香

106×136cm 油画 1951年

1950年11月29日清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位志愿军战士,怀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位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名叫杨根思。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1951年,画家宗其香根据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作品采用了突破常规的不平衡的构图方式,抓住了最具戏剧性冲突的场景,即在弹药耗尽的绝境中,英雄杨根思抱起仅存的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瞬间,以彰显动感的形式和极具力度的笔触,再现了当时充满速度感和爆发力的一刻。主要人物杨根思在画面的最高点,处于被仰视的位置;而乱作一团的敌军“沉积”在画面的右下方。在贯穿画面的斜线上,英雄与敌群、光亮映照的正面形象与角落中的敌军背影,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70年前身为连长的杨根思,在志愿军赴朝作战动员会上发出的战斗誓言。70年时空穿越,三个“不相信”已成为中国军队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战无不胜的军魂。

文章图片9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900×650cm 中国画 1959年

步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前往宴会厅的必经之路上,悬挂着一幅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巨幅山水画作,画作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山水巨制把中华大地上几乎最能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艺术性地融汇在一起。一幅画里包含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一年四季的风光,完美地诠释出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

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正在建设当中,基于建筑内厅堂装饰的目的也需要相应大尺幅的艺术作品。以粗犷豪放的“抱石皴”技法闻名的傅抱石和笔法细腻秀美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接受国务院委托,前往北京,共同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创作一幅山水巨制。两位画家精心构思,反复研究,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创作,画作最终完成。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冰天雪地代表祖国的北方,中景以祖国的两大动脉——长江黄河贯穿,从而,使整幅画面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象征着祖国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文章图片10

《歌唱祖国的春天》

程十发

138×82cm 中国画 1956年

1956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年轻的新中国日新月异,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年的4月,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整个社会朝气蓬勃的气氛感染下,程十发创作出中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并获得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片桃林中,工农兵大家庭欢聚一堂正在听一位老妈妈放声歌唱的欢乐景象。这是一幅写实的春之合唱。主声部来自画面中心的老妈妈,尽管绘画不能表达出声音,但作为无声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妈妈如春光般明媚透亮的歌声。第二个声部来自自然,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无不宣告着春到田间。第三个声部来自围坐的人群,他们舒展的身姿,惬意的神情透露着心里荡漾的和煦春风。画家将群体人物组合形成一个社会的象征,把写意和工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飞跃。

文章图片11

《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

王少伦

123×160cm 油画 1999年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勇敢地按下了一个个红色的手印,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9年,画家王少伦根据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创作完成了油画《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画作以暗调主宰画面,彰显着改革前夜特殊历史时刻激动又充满张力的气氛。作品以人物为主的构图,画家遵循忠于史实的原则,在作品当中刻画了十多位农民的形象,人物的表情反映出了他们各自内心的情感变化。室内空间中唯一的光源是木桌上的油灯,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作品同时利用光线聚焦的那张包干合同书。这幅作品彰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们敢为人先的勇气,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前夜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

文章图片12

《开荒牛》

潘鹤

200×560cm 城市雕塑(青铜圆雕)

1983年

深圳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的前身是广东省惠阳地区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经国务院批复,宝安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深圳。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深圳人民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在雕塑《开荒牛》中,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努力拉起树根。“开荒牛”既有北方黄牛的力量感,又融合了牦牛的造型,甚至还有“铁牛”(工程机械)的线条,这种“兼收并蓄”的造型特点暗合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包容的精神气质。对于《开荒牛》中的树根形象,潘鹤解释为“树根不是树根,而是落后的意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正是需要像“开荒牛”那样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破除保守观念,解放思想。

雕塑《开荒牛》重达4吨、高2米、长5.6米,每当人们伫立在它面前,便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特区建设大军在汗水淋漓地挥洒激情,它已然成为深圳的精神象征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表达。

文章图片13

《井冈主峰》

陈家泠

200×100cm×5 纸本设色 2013年

1929年1月14日,由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开辟新的赣南、闽西根据地。他们在此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由此形成了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2013年起,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家泠怀着满腔热忱,开启了他“用丹青讲述中国”的革命圣地之旅,《井冈主峰》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井冈主峰》是一幅当代彩墨画创作的鸿篇巨制,由五联幅组成通景画面,描绘出以井冈山主峰为核心的连绵山脉,强调的是井冈山的勃勃生机。五联画的形制来自于中国古典的屏风样式,每一幅可独立成章,成为一处别致小景。读此画,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绵延的山势,更能从中体味到昂扬向上的,只属于大山的、属于革命圣地的生命力。正如画家所言,他想要表现的是井冈山极富生命力的状态。为此,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突出了井冈山的神情和气息。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条路,引领方向;一种精神,照耀未来。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

文章图片14

《龙腾大湾》

李翔 杨文森 张蕊

414x318cm 纸本设色 2021年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交通路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这座总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尝试。

2021年,李翔等三位画家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创作了中国画《龙腾大湾》,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一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画作将大桥的三段不同景象有机结合,化合成一幅“全景图”,画作采用俯瞰视角,以纵向“S”形的构图。画面的近景是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中景是画面的主体——港珠澳大桥,大桥由近到远,气势如虹,宛如一条“巨龙”在伶仃洋里翻腾。远景是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和珠海城市景观。珠海的城市建筑与港澳遥相呼应,形成了一条极具音乐节奏感的城市天际线。作品同时采用了散点与焦点透视法,使得近处的城市风貌与远处的海景风光尽收眼底,展现出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

港珠澳大桥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它将以天开海岳之势,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铺就康庄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