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满不在乎,其实是一种防御心理|知心姐姐学堂

 校园教育日记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知心姐姐

学堂

Image

记得那则北风和阳光的寓言吗?北风和阳光比赛看谁能让路人脱下棉衣。北风使劲地吹,只能让路人更加裹紧了棉衣。而在阳光和煦地照耀下,路人感到热了,自然就脱掉了棉衣。

孩子的顶嘴和满不在乎,就像这件棉衣,让他脱掉这件棉衣,只能靠温暖的爱、包容和理解。

几天前,和一个朋友聊天,她的小孩8岁,近来感觉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不好管了。好好说他不听,批评他也不在乎,还开始跟大人顶嘴了,有点像俗话说的“滚刀肉”。

就拿写作业来说,小孩儿做作业总磨蹭,玩会儿写会儿,尤其是周末,作业能拖拖拉拉写一天。朋友压着火,试图循循善诱:“你看,本来妈妈想带你周末去爬山的,可是你光写作业就写了一天多,这样的话咱们哪儿也去不了了。”小孩儿却满不在乎地说:“不去就不去呗,反正我也不想去爬山。”

朋友说:“他怎么不喜欢爬山,他就是嘴硬!好说歹说就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儿,你说这孩子该怎么管?”

Image

听朋友这么说,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我和我儿子橙子的事,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周末,我在网上买的东西送到了。橙子看着包得严严实实的快递,男孩子的破坏欲就起来了,说:“妈妈,我帮你打开吧。”我说好,你想办法打开吧。橙子转身到厨房拿了一把水果刀,照着包裹中央就戳进去半截刀身,就听“扑”的一声。我赶紧喊停,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的东西已经被扎坏了。

刚买的东西就被扎坏,虽然知道橙子不是有意的,但我心里还是有几分恼怒。再看橙子,小孩儿就坐在旁边晃着脚,看着我嘻嘻笑,好像这是件很有趣的事。

闯了祸还嘻嘻笑?我深吸一口气,起身到别的房间转了一圈。稍稍冷静下来后,我回来继续收拾残局。橙子爸爸还想虎着脸说几句,我阻止他:“别说了。”又对橙子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回拆包裹时就知道了,要从边缝那里划开。”

这事就算过去了,一切照常。

Image

过了一会儿,橙子跑到我身边,说:“妈妈,对不起。”

发现了吗?两个小孩,在面对可能来临的指责时,有着类似的表现:满不在乎。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往往让大人的恼怒火上浇油,给孩子再添一项罪状:这孩子怎么没脸没皮,犯了错还不承认!长此以往,怎么了得?

其实,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满不在乎,却没看到他内心的渴求。我们总觉得,孩子做得不对,我们批评,他就应该表现出应有的态度,乖乖地认错:妈妈,你批评得对,我错了,下回不会这样了。好像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孩子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

可再小的孩子,他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后,自主意识增强,更爱面子。他之所以表现得满不在乎、无所谓,就是担心会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

Image

再温和的批评和指责,都是一种攻击,都在说:你不好,你做错了。面对攻击,人的心理防御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不同个性的孩子面对批评,防御系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孩子内心比较强大,会用进攻的方式做出防御,也就是大人常说的“顶嘴”:你说得不对,我没有做错!或者,你说我做得不好,你哪里哪里也做得不好!

有的孩子攻击力弱一些,就给内心做一个金钟罩铁布衫,把攻击挡在外面,表现得不在乎、无所谓:妈妈说我写作业磨蹭不能去爬山,那么当我不在乎爬山这件事时,不能去爬山对我来说就不是一种惩罚了,也就阻止妈妈拿这个说事了。

我戳坏了妈妈刚买的东西,我察觉到妈妈很生气,可能会被训一顿,不管心里怕不怕,我先假装我不怕。我不怕,你能拿我怎样?

Image

当然,孩子可能没有这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往往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可能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内心的自动防御系统起了作用。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有着正面的动机。所谓正面,不涉及道德层面,而是指对自身有利,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这种满不在乎的姿态,就是给柔软的内心加上一层外壳,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那么,当孩子对批评显得满不在乎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平时就要培养自己的觉察力。透过孩子满不在乎的表象,看到他内心的渴求:妈妈,我知道自己做错,我已经意识到了,请不要再指责我了!

怎样才能觉察到孩子内心的声音?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带着包容和理解去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犯的错、出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意识到?他怎么可能不难过、不沮丧?

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学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他。透过孩子的满不在乎,你可以看到孩子有一颗要强要好的心,去发现它,维护它,强化它。批评和指责只会毁了它。

Image

其次,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好分寸。当你发现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那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停止喋喋不休的指责,点到为止即可。过犹不及,说多了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光忙着应付大人的情绪攻击了,反而忽视了事情本身。

当包裹被扎坏,我看到橙子晃着腿笑嘻嘻的样子,我也“看见”他貌似轻松的背后惴惴不安的小心情。我知道,他已经明白自己闯了祸,预感到会挨一顿说,所以他用满不在乎掩饰他的担心。

既然他已经意识到了,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我停止攻击,橙子也相应地放下了防御,反而主动来道歉。这样的效果要比批评一顿好得多。

Image

还有,停止追究对错,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毕竟,我们大动干戈地指责和批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比如爬山这件事,可以尝试这样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其实也想去爬山,因为写作业的时间有些长,没有去成,我挺遗憾的,我特别希望能和你一起周末出去玩,好好放松一下。你是不是也有点遗憾?你看这样好不好,下周咱们制订一个周末计划,分配一下写作业和爬山的时间,咱们争取两样都不耽误,好不好?

试着感受孩子的心情,用“我看到”“我感到”这样的描述来代替“你怎样怎样”的指责。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和想法,无形中让孩子做了换位思考,他就不会固守在自己的角度进行防御。

顶嘴和满不在乎就像孩子被迫戴上的一张面具。如果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我们就无法看到面具后面真实的表情,不妨主动走过去,绕到面具后面,告诉他:我理解你的感受。这样,你和孩子是一伙的,问题是跑来捣乱的,你们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把孩子和问题看成是一伙的,而你站在对立面,千方百计对付他们。

选自图书《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知心话

Image
Image

再温和的批评和指责,都是一种攻击,都在说:你不好,你做错了。面对攻击,人的心理防御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不同个性的孩子面对批评,防御系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作者简介

Image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