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膨是什麼?有哪些類型?對投資人最完整的通貨膨脹教學懶人包

 游客mk69cdy5zs 2022-07-02 发布于加拿大

通膨是什麼?有哪些類型?對投資人最完整的通貨膨脹教學懶人包

最後更新:2022-05-03

通膨是什麼

通貨膨脹是什麼?其實對 通貨膨脹 這個詞沒太多感覺。

通膨雖然重要,但通常被拿來當成金融業的行銷看板,賣你定存、保險、基金,甚至買股票之前,都會先搬出通膨…恐嚇一下?

實際上除了股票以外,有許多金融產品不見得能抗通膨,尤其還有一些是低報酬率,甚至遠比通膨危險的金融商品,
也都會拿通膨當成行銷的口號?

總歸一句,如果你認識通貨膨脹,其實它沒那麼可怕。

以下市場先生和你說明通貨膨脹的原因和來龍去脈:

通貨膨脹是什麼?

通貨膨脹指的是一般物價的持續上漲,簡單來說就是你的金錢購買力一年一年縮水了

如果通貨膨脹率是3%,也就是你的貨幣的購買力每年縮水3%,

3%到底是很多還是很少?可以打個比方:

如果一個漢堡現在是100元,通貨膨脹率3%,過了24年後,你的100元就只能買到半個漢堡( 快速計算可以用72法則 )

24年很久對吧,在台灣平均的通膨率也大約是3%,但理論上薪資成長會抵消通貨膨脹 (注意只是理論上),

例如薪資水準每年也成長3%,那就完全抵銷掉通貨膨脹的影響。

物價並非是穩定上升成長

為什麼上面說平均是3%呢?

因為地球上每幾十年就會發生一次戰亂或石油危機等大型災難,這時候一年的通貨膨脹很可能是10%~20%,某些國家甚至會有20%~50%的通膨,
長期來看這些極端值會拉高整體平均通膨。

通貨膨脹是一個綜合數據,並不能反應每一種商品上漲

值得留意的是,通貨膨脹是多種商品價格的綜合指數,是一個平均值的概念,雖然長期而言大多數的東西都會因為通膨而漲價,但漲幅並不一樣。
舉例像是漢堡可能每年平均上漲2%,不動產上漲5%之類。

例如台灣近年通膨率落在1%~2%之間,
但像15年前我念高中時,科學麵一包只要5元,現在一包要10元,算下來等於每年通膨幅度大約是4.7%,不會剛好和整體市場通膨率一樣,
我們並不容易去估計單一商品的影響,僅會用通膨率做一個整體概略的估計。

通膨小知識:實際台灣的通貨膨脹,過去每年大多是落在1~2%之間(如下圖)。

若以民國105年為基礎的話,台灣當時花100元能買到的東西;在111年的3月則要用上106元才能買到。年化估算,每年大約是1%~2%的通膨。

至於到了2022年隨著疫情及全球通膨影響,通膨率可能出現較大的成長幅度。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

最新的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也能查詢主計處資料

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的購買力變低,有可能是鈔票印太多,造成貨幣的價值降低 (傳統通膨的定義),也可能是所有生活必需品相對變得昂貴 (又稱物價上漲)。

增加貨幣供給(俗稱印鈔票)

貨幣的價值降低,有許多種可能,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增加貨幣供給(俗稱印鈔票)
央行利用降低利率擴大放款機構的信用、擴大財政支出投入公共建設或購買債券等用途等等方式,讓更多資金流入民間市場,
當貨幣的總量變多,可以買到的東西並沒有變多,資產價值升高、貨幣的價值也就緩慢降低。

各種原物料與商品生產變少,或商品需求變多

例如近年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的生產下降、物流減緩,
當需求回升時供給跟不上需求,導致各種商品原物料價格上漲,

當各類商品原物料價格上升,又會進一步推動各行各業的各種成本上升、調漲終端售價,
同樣金錢能買到的東西也就相對變少了。

戰爭或災難,造成該國政治不穩定,也可能導致貨幣價值下降

由於這時代的錢不是黃金,而是金屬幣或紙幣,不具有真實價值,
因此金錢的價值需要政府提供法律上的保證(稱為 法定貨幣、法幣,由法律保證它價值)。
當政府政權不穩或國家岌岌可危,法律自然也無法保障金錢的價值。

這時的通膨,有可能會以每月50%甚至1000%的速度貶低貨幣的購買力,稱為惡性通膨
在一些極度動盪的國家很容易發生,比方辛巴威就曾經因為政治動盪,發行過100兆元面額的紙鈔,但100兆元的辛巴威幣卻只能買進半條麵包

這種惡性通膨看似離台灣很遙遠?

其實70多年前(1948年)台灣也曾發生過惡性通膨、法幣大幅貶值,
政府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800萬法幣當時只值1美金。

總結來說,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會有這4個: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1:需求拉動效應(Demand-Pull Effect)

當貨幣、信貸供應量增加,刺激經濟體對商品與服務的整體需求量過大,就會發生需求拉動效應的通貨膨脹,這是指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

需求增加的原因很多,像是貨幣供給上升、消費行為改變、政府部門支出增加…等,像前面提到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因為政府的支出太多讓預算赤字過大,加上貨幣供給上升太快,導致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變大,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簡單來說,這個就是需求大於供給,商品的需求大於生產能力,造成「物以稀為貴」的狀況,所以產品價格就會被抬高,導致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2:成本推動效應(Cost-Push Effect)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所導致通貨膨脹,
當貨幣、信貸供應的增加被推動到商品或其他資產市場時,尤其是它伴隨著對關鍵商品供應的負面經濟衝擊時,會讓各種中間產品的成本上升,導致成品或服務的成本上升,也使消費者價格上升。

例如:當貨幣供應量的擴張造成石油價格的投機性上漲時,各種用途的能源成本會上升,並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簡單來說,這個就是生產的過程需要更貴的原材料、更貴的勞動力投入,消費者因此需要花更多的錢買產品,造成「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狀況,所以產品價格就會被抬高,導致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3: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固有型通貨膨脹也稱為內在通貨膨脹,前面2種原因都比較直觀,而這個則和人的心理預期有關。

例如:

  • 員工預期通貨膨脹後萬物皆漲,向老闆提出要加薪
  • 政府規定調整基本薪資,而導致店家漲價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員工的心理預期是要持續提高薪資,才有更多錢維持他們的生活成本,但這樣反而也導致了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
這種預期是一種內在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產品價格上漲讓員工需要更高的薪水,薪水高又反過來抬高了產品價格。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4:薪資推動通貨膨脹(Wage-push Inflation)

薪資通動的通膨指的是由於薪資上漲,導致獲得商品與服務的成本上升的一種通膨類型。

當一間公司提高薪資的最常見原因,就是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持續上漲,而這些公司為了因應上升的薪資成本,往往會提高商品或是服務的價格;

另一種原因,則是特定的產業願意支付較高的工資時,該產業的人則會因為薪資上升而產生多重的消費需求,進而帶動該市場的價格(想像竹科地區的房價就能理解了),

最後隨著市場上的商品與服務價格上升,就連上漲的薪資都無法跟上,就會出現所謂的「 薪資-物價盤旋上升 」 (wage price spiral;也就讓民眾出現錢越來越薄的通膨感。)

通膨類型有哪些?

在我們理解了造成通膨的原因之後,可以照著每年的通膨速度快慢,分成4種主要的通膨類型:

1. 潛進性通膨(Creeping Inflation):每年通膨比例<=3%

通膨比率不高於3%就能夠稱為潛進性通膨,處於這種通膨形況將會使得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會持續上漲,因此會為了預先購入較低價格的產品,從而提振需求。

換句話說,潛進性通膨會是一種推動經濟擴張的方式,我們一般會把這種通膨當成沒有高通膨的正常常態,
也因此美國聯準會FED,就把2%設定為目標通膨率。

2. 溫和性通膨(Walking Inflation):每年通膨比例3%~10%

當通膨率來到3~10%的溫和性通膨,就開始會對經濟有負面效果,
因為人們會為了避免更高的價格,從而出現購買超過真正「需要」的產品。

這時候快速增加的購買行為,將會進一步推動產品需求,從而使得供應商跟不上,而消費者的薪資也無法應付消費。

溫和性通膨的結果,就會使得普通的、常見的產品與服務價格,開始超出多數人能夠負擔的範圍。

一般來說,央行會在溫和通膨時開始介入,目的是避免通膨進一步惡化,大多會採升息的方式來抑制通膨。

3.急遽性通膨(Galloping Inflation):每年通膨比例>10%

急遽性通膨上升到10%或是更高時,代表經濟開始出現絕對的衰退情況。

這時候金錢貶值的速度相當快,企業與民眾的收入根本跟不上產品的成本與價格;
如果是單一國家地區性的通膨,外國投資者也會因為貨幣貶值,開始將資金轉移出該國家。

各種急遽性通膨導致的現象,都會使得經濟變得相當不穩定,這時候政府通常得做出應對的政策來阻止。

4.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每年通膨比例>50%

惡性通膨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一般認定是每個月物價上漲50%以上或是一年內物價上漲數百倍、數千倍的失控狀況。

這時候物價飛漲,貨幣已經根本地失去它原有的價值。這時候人們會對當地貨幣(法定貨幣、或稱法幣)失去信心,當人們不再相信手上貨幣的購買力,貨幣購買力便會以極快的速度下跌,物價則出現超過50%以上的漲幅。

事實上,20世紀以來已經發生過至少6次的惡性通膨情形,
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回顧20世紀以來 發生過的6大惡性通膨歷史

通貨膨脹對誰有影響?

受到通貨膨脹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持有著一堆現金或存款的人

例如說存一堆錢,打算等退休慢慢花,
到時這筆錢的購買力,就會隨時間慢慢的縮水。

無法抗通膨的資產包括:
定存債券儲蓄險國民年金勞保年金外匯(外幣資產)、手上的現鈔。

這些資產,你可以統稱為「貨幣型資產」。

裡面比較有疑問的應該是債券,雖然債券聽起來不像貨幣,但其實對金融業來說債券就是一種貨幣。

債券和現金佔資產比例高,受通膨侵蝕大

債券受通膨影響的原因很簡單:

例如一張債券承諾未來每月給你1萬元利息、到期支付本金100萬,
這1萬元利息及100萬本金並不會因為通膨增加而變多,因此當通膨突然大幅上升時,代表未來這些利息與本金的購買力也大幅縮水,

儲蓄險或定存這類固定利率給付的商品除非有特殊的機制(例如合約中會根據利率或通膨調整紅利),不然也一樣無法抗通膨。

而最不受通膨影響的,則是持有有價資產的人

因為價值變低的只有金錢,相對物品資產的價值並沒有變低,

無論是房屋不動產、股票、股票型基金、黃金白銀、資產,在通貨膨脹之下都能持續保持它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有錢人大多持有許多實體資產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債務」本身通常也抗通膨

通膨通常會讓債務的影響縮小,因為它代表當下借款更有價值,而未來還款價值更低,
例如你借100萬,隨後償還利息與本金,到期也是償還100萬。
但高度通膨的情況下,今天的100萬會遠比未來償還的100萬有價值。

前提是你用債務去購買資產,否則債務就只是債務。
此外也不能承受過高的利息利率,因為通膨時常常利率會上升,而利息成本也隨之上升。

這裡要注意:並不是所有能保值的資產,就代表你該持有它!

如果是報酬率太低的商品,或是無法持續增值的商品,就算不受通膨影響,它也不見得會改善你的財務。

資產的報酬率會受通貨膨脹影響,但不代表你該為了抗通膨而接受低報酬率。

資產越高,受通膨影響越大

如果你只有10萬元存款,3%的通貨膨脹相當於每年損失3000元。

但如果你有 1億存款,3%的通貨膨脹相當於每年損失300萬元的購買力,對薪水22K的人來說,要不吃不喝 11年才能存到300萬,

所以如果你沒錢,通膨對你的傷害有限,無需太擔心,先想想怎麼賺錢會比擔心通膨還實在。

至於已經有累積一定資產的人,抗通膨則是你必定會面對的課題,資產越大、通膨影響就越大。

以上簡單總結:通貨膨脹對誰有影響?
1. 現金和存款越多,受通貨膨脹傷害越大
2. 非現金類實體資產比例越高,影響就越小。
3. 通貨膨脹對越有錢的人影響越大

通膨程度如何測量?

通貨膨脹會反應在商品的價格上漲,因此通常會觀察  消費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

台灣:可以參考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資料

美國:則是可以觀察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PPI生產者物價指數 以及WPI躉售物價指數。

當物價指數提高3%,也就代表貨幣的購買力相對過去同期減少3%。

每種商品受通膨影響的幅度不大一樣,
這些政府公布的物價資訊中,也會分門別類列出不同的商品物價上升情形,
包括像是食品、租房、衣服、醫療、交通、娛樂、通訊等等。

通膨會不會反映在薪水上?

經濟學課本是跟你說會,
因為企業經營的利潤,理論上是抗通膨,所以發給員工的薪水應該也不受通膨影響,調漲售價即可反映成本上升。

但實際上呢,
如果你打開20年前的報紙,台灣薪水根本沒有漲,反而下跌阿。

要注意的是,通膨指數只是個「平均值」

前面有提到,通膨指數是個綜合數據。

因為不是所有東西的漲幅都一樣,通膨指數只反映了整體平均,
也許通膨指數顯示是2%,但與我們生活比較相關的消費品或不動產上漲5%~10%,這依然影響巨大。

通貨膨脹的優缺點是什麼?

解釋到這邊,你應該也能感受到,發生通膨時並不一定是絕對的好事或壞事,這都取決於通膨這件事發生的速度快慢,以及你站在什麼角度來看。

因此接著我們來思考,可以如何看到通膨這件事的的優缺點:

通膨優點

貨幣是經濟的潤滑劑

通貨膨脹代表市場中貨幣的供給增加,也就是潤滑劑增加,
如果是緩緩增長,可以有促進資源流動的效果,避免大家都把錢存著不拿出來用。

在發明貨幣以前人們只能以物易物,難以保存價值,
透過貨幣容易保存、容易切割的特性,可以作為讓經濟順利發展的潤滑劑。
所以一般認為,些微的通膨是好事,
如果這時代我們還要以物易物,那經濟肯定先倒退500年。

通膨缺點

如果通膨過度劇烈,人們手中的貨幣價值就會萎縮的很快

因此大家就不會想持有本國貨幣,反而去持有實體資產或其他國家貨幣。
貨幣沒人要用,價值就貶低得更快,這就是惡性通膨的由來,
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因此政府通常會刻意去控制通膨避免陷入惡性通膨或通縮。

總之,以現代經濟理論的觀點,是認為保持些微溫和的通膨,對經濟是最好的,通膨不要過高、也不反過來通貨緊縮,
理論上大體如此,但實際狀況仍有待觀察。

政府控制通膨的手段有哪些?

對人民來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衛生紙、水電瓦斯、油價,這些民生必需品如果 太昂貴會讓人很痛苦。

為了民眾的小確幸,控制通貨膨脹不要太高就自然變成政府的責任。(與其說是責任,不如說控制好物價,政府才不會被暴動推翻)

對於政府出手干預經濟,通常有兩派說法,一派主張政府應該干預經濟,擴大支出提高需求,用需求去帶動供給,稱為凱因斯學派;另一派主張政府不要干預經濟,長期來說供給和需求會慢慢平衡,稱為古典經濟學派

然而政府能夠如何控制通膨呢?最常見的就是運用財政政策來防止通膨擴大,

以下介紹4種常見的政府控制通膨財政的政策

1. 減少公共部門的支出

當政府減少向央行借款或控制公部門的預算,這樣流通到民間的貨幣供應就會變少,

貨幣的供給數量少,價值自然就降低的慢甚至上升。反之若增加公部門支出,貨幣變多會讓金錢價值降低,通膨就會提高。

小知識:如果將通貨膨脹比率控制到負值小於0(例如 -3%)則稱為通貨緊縮

2. 提高利率鼓勵國民儲蓄

當利率提高,代表借錢和存錢的利息都會上升,透過這個方法就可以比較整體的抑制流通在外的貨幣數量。

  • 錢利息上升,因此人們把流通在外的貨幣存入銀行,流通的貨幣就會變少。
  • 借錢利息上升,大家更不想借錢因為利息變貴,在外流通的貨幣也會變少。

反之,若降低利率,則會加大通膨。

例如2021-2022年全球因為疫情及戰爭影響導致通膨快速上升,Fed隨即在2022年宣佈預計多次升息,試圖來抑制通膨。

3.增加稅款收入

當政府提高徵稅,就是將國民的資金轉入政府手中,也就是會減少在市場流通的資金,

民眾自然會因為錢變少了,消費需求因而降低,進一步減緩物價的上漲。

4.政府發行公債

政府發行國庫債券或公債時,可以吸收民間資金;

同時將這些資金做為鼓勵公用或民營事業的開辦,也能使市面上的產品和服務增加,藉此降低市場價格。

市場先生觀點:

利用財政政策減少支出與提高利率一定能減緩通膨嗎?其實不一定。

因為這些做法並非改變通膨發生的原因,只是控制減少市場上的熱錢,像是即使升息,缺貨的還是缺貨。

以上4點就是目前常被用來控制通膨的財政政策,但其實控制通膨的手段還有很多,

像是調整貨幣政策(如調整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等),或是利用政策維持工資穩定等;但詳細的操作過程其實相當複雜,要考量的因素往往很多,

因此你只要理解:控制通膨的手段,就是要往降低市場流通的資金、減少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商品服務的供給、緩住市場價格等方向前進。

我要如何對抗通膨?

看到這邊的投資人,勢必都會開始思考:通膨既然是種自然的經濟現象,那麼投資哪些資產能夠降低通膨帶來的投資傷害?

更近一步說,對一些管理數百億資金的機構來說,通貨膨脹的每年的影響可能就高達上億美元,

因此在資產配置中有一環,是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對抗通膨影響,在資產中通常會有一定比例的抗通膨資產 ,作為抗通膨的配置。

以下則列出10項有助於對抗通膨的資產特性,
若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閱讀更詳細的文章:如何抗通膨?10項投資資產讓你對抗通貨膨脹

10項抗通膨資產與特性整理
資產類別 與通膨有關的特性
股票 – 整體股票市場 (Stocks) 股票整體具有抗通膨的效果
股票 – 公共事業 具穩定特性,被認為較抗通膨
股票 – 能源業及 基礎材料產業 通膨時因原物料上漲獲利大幅增加,但能源業波動劇烈,一般不適合長期持有
股票 – 必須消費品產業 通膨時仍能保有利潤
不動產/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 權益型(以收租金為主,也就是當房東)的REITs較抗通膨
抗通膨債券 本金與通貨膨脹率具正相關
浮動利率債券 利率與通貨膨脹率具正相關
原物料商品 在通膨發生前,原物料會先漲價
黃金 常被認為是對沖通貨膨脹的工具
槓桿債務 常被認為是對沖通貨膨脹的工具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結語:理解通貨膨脹對投資理財很重要,但無須過於恐慌擔心

先談談通膨對投資理財的重要性,從上面我們可以學到的是:

  1. 拉長時間來看,每年通膨約3%,代表購買力大概每24年貶值一半
  2. 通膨在很長的時間下會影響我們的資產
  3. 現金越多、受到的影響越大
  4. 資產分成可抗通膨的,和無法抗通膨的
  5. 報酬受通膨影響,但不代表你要為了抗通膨而接受低報酬
  6. 論上薪水會隨通膨上漲,但在台灣實際上薪水沒漲

而通膨就和變老一樣,它一定會發生,
就像你一定會變老,不只你會,別人也會,現代人會,古代人也會。

所以退於通膨,其實不需要過度的憂慮恐慌。

如果你的資產不多,那通膨無論如何傷害都很有限,先把焦點放在增加收入而不是抗通膨。

大多數人經常投資的股票、不動產等這類資產,其實也都有抗通膨效果,我們往往不知不覺間就擁有一定的抗通膨能力。

如果你資產很高,那的確要開始留意通膨影響,
尤其如果有很高的比例是貨幣類資產(例如現金、債券在 3000萬以上),那就要開始特別注意,
應該適度把你的資產做投資分配調整,只要抗通膨的貨幣類資產不要超過50%,其實並不需要過於害怕它。

簡單用數字證明不需要害怕通貨膨脹

如果跟你說:「24年後你薪水會變成現在的2倍。」

你一定會說:「才2倍!太少了吧?」

同樣的:

「24年後 物價 會變成現在的2倍。」24年也是漲2倍,不怎麼多不是嗎?

市場先生認為許多人反應劇烈的原因,除了媒體渲染以外,因為人類天生就有趨避損失的特質,

比起獲利減少,我們更討厭虧損增加,所以每次物價上漲人們自然都會反應劇烈,這樣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