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金色年华554 2022-07-02 发布于江西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民间演义中,皇太极都是清朝前期皇帝中存在感比较低的一位。他之前,有父亲努尔哈赤十三副铁甲起兵,创立八旗,建立后金,奠定基业;他之后,有弟弟多尔衮审时度势,领兵入关,击败李闯,一统中原,最终在儿子福临手中,确立了清廷对全国的统治。处在“夹缝”中的皇太极,唯一让人记得的地方,就是在1636年将国号改为大清。

历史上的皇太极真的这么拉胯吗?显然不是的。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一、刚登基的皇太极面临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

1626年九月,35岁的皇太极登上汗位,父亲努尔哈赤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可以坐享其成的稳固江山。在后金政权内部,有大量汉族奴隶逃亡和暴动,八旗贵族分权势力和皇权之间矛盾尖锐。

努尔哈赤在对待和处置辽东地区汉人的问题上,奉行简单粗暴的政策:一是大规模地屠杀;二是将其分给八旗贵族和将士为奴。如,在1618年,努尔哈赤攻克抚顺地区后,“论将士功行赏,以俘获人口三十万分给之”,一次便分赏了三十万,可见当时汉人沦为奴隶的人数之多。

这一政策,激起汉人的强烈反抗。当时在镇江、汤站、险山、海州等地,都曾发生过汉人暴动,杀死守城八旗官兵,投奔毛文龙的“汉人谋叛”事件。凤凰城、盖州等地的满人不断遭到汉人袭击,以至于努尔哈赤下令“各处行路不许人数过单,务集十人以上结伙同行”,而“满洲妇女人等,凡买食物,务记肆主姓名”,以免被人毒杀后无法追究。各种叛逃、暴动愈演愈烈,使整个后金政权动荡不宁。

在长期的征战中,后金政权涌现出阿敏、莽古尔泰、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他们当中不少人跻身议政十贝勒、八大臣之列,有的还兼管六部事务,权力极大。皇太极在推行封建化改革过程中,遭到八旗贵族奴隶主势力的激烈反对。1630年春,后金攻占永平、滦州后,为笼络人心,皇太极启用被明朝革职的官员白养粹为巡抚,但当年五月,当明朝总兵祖大寿率兵收复滦州时,二贝勒阿敏在败退前,将在滦州城中的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等大批降官降将以及全城百姓尽数屠杀,给皇太极在政治、军事上造成极大的被动。

外部形势更为严峻,当时后金处在明、蒙古、朝鲜三方的包围和孤立之中,用皇太极自己的话说,“今汉人、蒙古、朝鲜与我四境逼处,素皆不协,且何国不受讨于我,积衅既深,辄相窥伺”。三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众多、疆域的辽阔等各方面均远远超过建立不久的后金政权,更为严峻的是,三方都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后金的愿望和行动。

在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之下,如果缺乏高瞻远瞩的政治谋略,一味地靠暴力征服,很显然,是断难持久的。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二、鼓吹“满汉一体”,缓和民族矛盾

面对尖锐的民族矛盾,1626年九月,皇太极上台伊始,就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认为当时民之所以“不安”,“多致逃亡”,是因为“汉人每被侵扰”的缘故,所以他一再强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毋致异同”,以此来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首先,皇太极果断废除了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代之以“每备御止给壮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清正者辖之”。这一政策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加速了后金封建化的进程。

其次,皇太极重新修定和颁布了《离主条例》,当奴隶主贵族存在擅杀人命、奸污属下妇女等行为时,满族个体自由民可以对八旗旗主、贝勒、各级官员进行控告,奴隶、家仆也可对其主人进行控告。如此一来,奴隶主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不能像过去那样肆意杀害奴隶了,奴隶的地位和境遇得到相应改善。

再次,对新占领区的汉族百姓和俘获的明朝士兵,皇太极也采取了与努尔哈赤迥异的政策。1629年冬,在攻占永平、滦州、遵化等地之前,皇太极传谕各旗贝勒,明确指出“归降之地土,即我地土,归降之民人,即我民人”,贝勒大臣有劫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有擅杀降民者“抵罪”。占领永平后,对俘虏的明军,“收其军器,各放还原籍”,还提拔明朝投降的道员白养粹为巡抚,令其管理永平。

当然,皇太极的上述所为,并不是因为他对汉族百姓真有什么特别的偏爱和仁慈,而是“此四处降民,为汉人未降者所瞩目,岂可令其失望”,想以此来收揽人心,为日后入主中原,消弭汉族人民的反抗作准备。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三、争取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支持和效命,化敌对力量为我所用,扩大统治基础

皇太极酷爱读史,读《金史》中的“世宗本纪”时,甚至到了“殊觉心往神驰,耳目倍加明快,不胜叹赏”的程度。他深知,像满族这样一个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要想入主中原,长治久安统治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民族,没有汉族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光靠武力征服,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后金政权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国家机器越来越复杂,需要大批“守地治民”的专职官僚,而此时后金政权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为解决这一矛盾,皇太极首先通过考试、举荐等方法,把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选拔出来。1629年九月,皇太极首次考试儒生,把努尔哈赤推行“戮儒”政策时“隐匿得脱”的300人,通过考试,分出优劣,得200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1634年三月,皇太极又一次专门考试汉人生员,“分别等第,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同年四月,又命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十六人,“俱赐为举人,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

大批录用明朝的降官降将,是皇太极解决人才不足的又一途径。1630年春,后金攻占永平、滦州、遵化等地,明朝大小官员数十人投降。皇太极亲自接见他们,一一进行安抚。随后,擢用永平革职兵备道白养粹、遵化革职道员马思恭为巡抚,“管理附近归顺人民”。命明朝革职官员孟乔芳、杨文魁为副将,统领本城兵400人,给予马匹、甲胄、弓矢等。皇太极的招降政策,瓦解对手,壮大自己,成效显著。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率官兵数千人自山东登州航海来降,此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石城岛总兵沈志祥等带领官兵、人口蜂拥而来。1642年,明蓟辽总督洪承畴、锦州总兵祖大寿被俘投降,皇太极招降策略的运用达到高潮。

效命新王朝后,汉族官僚集团运用其丰富的统治经验,为后金政权的完善和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改变了后金政权原来的单一的满洲贵族政权的性质,而使其成为以满洲贵族为核心,有汉、蒙封建地主阶级参加的联合专政政体。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四、亲征林丹汗,统一漠南蒙古,扭转被包围孤立局面

蒙古东部与后金相连,西部与明朝相接,三者鼎足而立。为对付后金,明王朝积极拉拢蒙古林丹汗,每年给予白银8万余两,企图采取“以西夷制东夷”的策略,对后金形成战略上的包围。

1627年春,皇太极收到林丹汗攻打蒙古喀尔喀诸部的消息,决定抓住时机,立刻致书柰曼部、敖汉部,表示“我两国非若明人,夙为仇敌,岂以征战为善,而以太平为不美乎”,热诚欢迎两部前来归附,并将哈达公主下嫁敖汉部,以示亲善。此时,林丹汗与喀喇沁部和喀尔喀诸部的联军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是役,林丹汗损兵4.3万余,喀喇沁部和喀尔喀诸部损失更是高达16万余人,双方均元气大伤。喀喇沁部致书皇太极求援,皇太极想收渔人之利,没有急于出兵,而是要求喀喇沁部派人“面议一切”。

1628年七月,喀喇沁部“使喇嘛四人,率五百三十人来议和”,经过谈判,双方“刑白马乌牛,誓告天地”,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同年九月,皇太极第一次以蒙古诸部盟主的面貌出现,遣使晓谕蒙古各部,“令各率所部兵,会于所约之地”,他亲率满洲、蒙古各部大军西征林丹汗,直至兴安岭,取得初步胜利。

1629年三月,皇太极对蒙古诸部颁布军令,明确规定:若征察哈尔(林丹汗),凡管旗事务诸贝勒,年70以下、13以上者,俱从征,违者罚100匹马、10头骆驼;若征明朝,每旗大贝勒各1员,台吉各2员,带精兵百人从征,违者罚1000匹马、100头骆驼。这一军令虽然还很粗疏,但比“黄天厚土”之类的誓言前进了一大步,为今后军事上的统一行动,提供了基本保证。1632年三月,皇太极再次亲征林丹汗,在哈尔占与蒙古各部会合后,赐大宴、赏鞍马,并对蒙古各部所率兵马“多寡不齐,迟速亦异”的情况予以褒贬,充分彰显他的权威。这次远征,林丹汗“弃本土西奔”,不战而退。

1634年,曾统领蒙古40万众,“士马强盛,横行漠南,有宋康武乙之暴”的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得此消息,皇太极急令多尔衮率精骑1万,星夜疾驰,渡黄河西进,在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之子额哲与其部众1000余户。当额哲抵达沈阳时,皇太极对他行抱见礼,设大宴,赏赐丰厚,并许以自己的女儿固伦公主。对归附的察哈尔部其他大小头目数百人,皇太极也给予大量赏赐。

察哈尔部灭亡了,强悍的漠南蒙古统一了,皇太极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扭转了“四境逼处”的被包围孤立形势,今后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唯一的敌国——明朝了!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五、改变对喇嘛教的态度和政策,争取蒙古、西藏贵族的支持

一开始,皇太极对喇嘛教深恶痛绝,1636年,曾以鄙夷的口吻说:“喇嘛等口作讹言,假以供佛持戒为名,潜肆邪淫,贪图财物,悖逆造罪。又索取生人财帛牲畜,诡称使人免罪于幽冥,其诞妄为尤甚。”因此,他下令对喇嘛教“嗣后俱宜禁止”。然而,当皇太极得知蒙古上层无不笃信喇嘛教时,立即敏捷地改变了对喇嘛教的态度和政策,下令在盛京城外建实胜寺,供上察哈尔墨尔根喇嘛送来的嘛哈噶喇佛。

1638年八月,实胜寺建成,皇太极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参拜,献上驼马、缎匹、貂皮等,并发帑银1600两作为赏赐。在实胜寺内东西两端立两块石碑,东一碑前镌满文,后镌汉文,西一碑前镌蒙文,后镌藏文。此种四文碑的形式,成为有清一代所立碑石的滥觞。此后每年元旦,皇太极都会带上前来朝贺的蒙古王公大臣去实胜寺“礼佛”,然后举行大规模的筵席、较射、角抵等,以联络感情,博得蒙古贵族欢心。

昭槤在《啸亭杂录》中,对皇太极宠信喇嘛教的原因,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籍仗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1639年十月,尚在东北一隅的皇太极便将目光投向万里之遥的西藏高原。他派遣察汉喇嘛为特使,向图白忒汗、达赖喇嘛致书表示敬意,并延请高僧前来“宣扬佛教”。1642年十月,达赖喇嘛派使来盛京,皇太极亲率文武百官迎接,“每五日一宴之”,以示隆重和优礼。特使带来了达赖喇嘛的覆信和西藏特产,在盛京住了长达8个月。特使返藏时,皇太极馈以厚礼,并分别致书西藏各僧俗头领,表示友好。从此,清政府和西藏的关系日益密切。

皇太极统一漠南,修好西藏,相当于剪除了明王朝的两翼,在政治上、军事上完成了从东北(满族),经西北(蒙古),到西南(藏族)对明朝的战略大包围。同时,客观上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前有老爹奠基,后有老弟入主——皇太极真的拉胯吗(完整版)

综上所述,1626年九月登上汗位的皇太极,所接手的后金政权表面上生机勃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战斗力爆棚,实则隐藏着众多危机。政权内部,大量汉族奴隶逃亡、暴动,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八旗贵族守旧势力强大,严重掣肘皇权。外部,处在明、蒙古、朝鲜三方的包围和孤立之中,“四境逼处”。

面对内忧外患,皇太极充分展现出一位卓越政治家的胆识、机敏和才干。他审时度势,革新进取,抑制奴隶制,缓和满汉矛盾;招降明官明将,形成汉族官僚集团;远征朝鲜,平定漠南,交好西藏,完成对明王朝政治、军事上的战略包围。在他手中,后金政权由原来单一的满洲贵族政权升级为以满洲贵族为核心,有汉、蒙封建地主阶级参加的联合专政政体,为日后入主中原,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1636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此时,外藩蒙古,包括曾经横行大漠,称雄一时的察哈尔林丹汗在内,被征服了,统一了;朝鲜经过两次征讨,已结成“兄弟之国”;明王朝已被打得筋疲力尽,苟延残喘。当皇太极正式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阶下山呼万岁的文武百官,不仅有满族贵族,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更有以孔有德为首的大批汉族官僚,他们手捧满、蒙、汉“三体表文”,纳首参拜。此种盛况,为中国历代开国皇帝所未有。

1643年八月,皇太极猝然病死,时年52岁。去世前不久,他曾与大臣论及治国之道:治国之道,犹如盖房,“基址坚固,庀材精良者,必不致速毁”。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在于为清王朝打下了一个坚固的基础。此言不虚,如果我们把清王朝看作一座大厦,那么,汉族地主阶级和蒙古各部封建主,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两块础石,而这一政策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就是皇太极。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