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5年,一夫妇在菜窖被抓,身份惊人,张作霖:枪毙后曝尸三天

 新用户8926AVU2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1925年12月中旬,奉天境内的官兵突然多了起来,这些士兵不单单是巡逻,而是挨家挨户的搜查,谁都不能避免,一时间人心惶惶,谁都不知道张作霖张大帅到底要干什么。

与此同时,新民县一家普通农户家中,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是一对夫妇,他们向主人表示,想借助菜窑几天,随后拿出一些银元作为报答。

只是居住几天,就有这么多钱,尤其还是菜窑这种地方,这种好事谁会选择拒绝?户主一边内心想这两人是不是脑子烧坏了,有钱故意找罪受,一边带他们进入菜窑。

外面的官兵还是还是搜查到了这里,为了确保每一个地方都必须搜查,哪怕是菜窑也不放过,藏在菜窑内的夫妇自然没能躲过一劫,当即就被这些官兵带走了。

农户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偶然间看到报纸,上面那两个躺在地上被枪毙的夫妇怎么有点眼熟呢,再一看,这可不就是当时藏在自己家中的那对夫妇嘛。

文章图片1

这对夫妇便是郭松龄和他的妻子韩淑秀,在被带走后,本应该是送到张作霖面前,后来害怕夜长梦多,在次日到达辽中县后,便被当场击毙,面对这种情况,张作霖非但没有表示感慨,反而当即下令:必须曝尸三天才可安葬。

作为张作霖奉军中的著名将领,又是“五虎”之一的郭松龄,为何遭到张作霖的如此针对,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安宁,他郭松龄到底做错了什么?

叛出奉军,与张作霖为敌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作为奉系之首的张作霖决定让奉军进入关内,凭借着胜利的余威,要迅速占领南方各省,成为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军阀。

但该意见遭到了郭松龄的反对,在他看来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不管最终是胜利还是战败,对于关内的百姓都无一点好处,所以建议张作霖及时撤兵,保障境内百姓的安全。

对于这个意见,张作霖并没有采纳,在他看来,现在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期,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此时放弃,那么将来直系反打,很有可能措手不及。

文章图片2

郭松龄照片

在军事建议上,郭松龄受到张作霖的冷落,而在政治上,郭松龄也同样不好过,虽说他是张作霖手下的一员虎将,但其他老人则是对他百般排挤,这其中就有杨宇霆,两人见面必是充满火药味。

不过此时的郭松龄还没有叛逃之心,真正让他做出决定的是在日本考察时期,在直奉战争的第二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学习军事。

在这里,他偶然间得知张作霖正在向日军购买武器,作用自然是要对南方军阀下手,此举让郭松龄十分愤怒,认为张作霖眼中只有个人利益,没有家国大义。

于是在回去之后,郭松龄便偷偷联络冯玉祥,准备将张作霖拉下马,但令郭松龄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可谓是成也冯玉祥,败也冯玉祥。

文章图片3

此时的冯玉祥被张作霖和段祺瑞里外排挤,再加上奉军中第一方面军司令李景林也有反奉之心,于是一个由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三人组成的反张同盟就此成立。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发表反奉宣言,并在滦州起兵反奉,由于郭松龄的叛逃令人猝不及防,就是张作霖也没有及时做出应对,以至于被准备充分的郭松龄接连打下几城。

当张作霖反应过来时,郭松龄已经颇具气候,再加上自己手下的第一方面军一直按兵不动,以及外部还有冯玉祥的干扰,这一次就连张作霖都怀疑自己能不能撑过去。

作为一个领导,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手下叛逃,眼看郭松龄就要挥兵打到奉天,张作霖也不得不开始埋汰,既然郭松龄找援军,那么我也找援军。

文章图片4

张作霖找来的援军不是别人,正是当时位于东北的关东军,作为当时日军的顶尖战力,在他们加入战场后,胜利的天平便开始向张作霖倾斜。

当然,日方也不会无条件地借出关东军让张作霖度过危机,虽然张作霖是他们扶持的对象,但这还远远不够,而让关东军出兵的条件,则是张作霖同意日方在东北修建矿场和其他重工业,这无疑是日方最需要的。

当得知张作霖找到援军后,一些按兵不动的军阀开始纷纷出动,此前他们不出手,无非也是在等一个渔翁得利,现如今仗都快打完了,如果再不出手,那么将来张作霖问责,还真不好说。

得知消息后,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吉林督军张作相纷纷出兵来响应张作霖,冯玉祥也因为压力而退出反张同盟,李景林因为一直宣布中立,所以现如今只有郭松龄一人还在反抗。

文章图片5

李景林旧照

这场内乱虽然仅仅只持续了一个月时间,但对于张作霖来说无疑损失巨大,如果不是他及时求援,或许郭松龄真的可以把兵围在奉天城下。

兵败之后,郭松龄只好逃跑,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张作霖势必要抓到郭松龄来解自己心头之恨。

纵然郭松龄此前手眼通天,但此时也不得不躲到菜窑里面,结果还是被抓住了,张作霖二话不说直接枪毙,甚至为了警告其他想要反奉的人,特意命令郭松龄的尸体必须曝尸三天才可安葬。

这场闹剧最终以张作霖的胜利而宣布结束,虽说内乱是结束了,可过程却令人不解,如果是其他人反奉还好说,可偏偏是郭松龄,要知道郭松龄此前在张作霖手下可是没少干活,战功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会突然反叛呢?

文章图片6

屡立战功,委以重任

在当时,张作霖手下的两员大将常常让其他军阀羡慕,那便是一文一武的王永江和郭松龄,就是蒋介石后来也是对其他说,东北军中有两件事值得学,一件是王永江的理财之道,一件事郭松龄推行的军需独立。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兵败,他在总结教训时认为是自己军中的军官大多岁数太大,不利于现在的战场,于是便重用了一大批新生将领,即杨宇霆、姜登选、郭松龄等人。

在被委以重任后,郭松龄没有骄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整顿军纪,

在当时,军中的军需都是掌握在各级的长官手中,经过层层衰减,最后才达到士兵手中,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跟长官交好者,吃香的喝辣的,跟长官作恶者,混不下去。

也可以将军需当作是各级长官的私人账房,长此以往下来,那些做奸耍滑的人往往混得很好,一些苦苦作战者,甚至连普通补给都是问题,军中的战斗力自然下滑。

文章图片7

郭松龄发现了这其中的猫腻,于是提出要想提高战斗力,则必须军需独立,这样士兵才能更加卖力气,也是筛选出那些拿钱不办事的人。

这个方案得到张作霖等人的一致同意,最终奉军的战斗力一跃成为当时顶尖的存在,这都是郭松龄的功劳,于是便有了后面蒋介石说的那一段话。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作为第3军的副军长,在正面吸引敌人的主力部队,让奉军得以从地方趁虚而入,从而一举拿下胜利。

此战中,郭松龄虽然没有带兵攻入山海关,但其作为不可谓不大,因此也受到了张作霖的嘉奖。

文章图片8

从这里可以看出郭松龄对于奉军是有感情的,否则也不会在军中实现改革,提高士兵战斗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也是时刻冲锋陷阵。

但就是这么一个对奉军有感情的人,为什么说叛变就叛变了?不仅如此,在叛变之后还直接把矛头对向张作霖,这是为何呢?

为何会叛出奉军?原因一:理念不合

郭松龄虽为奉军的一员,但时间长了,他愈发觉得自己跟张作霖的理念不和,他所信仰的是共和,而张作霖所想要的,则是占据天下,这显然是冲突的理念。

郭松龄是一个极具雄心抱负的人,当时中国大地内忧外患,他便进入多所学堂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这让他在同辈当中脱颖而出。

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发起护法行动,此时的郭松龄正在北京讲武堂担任教官,在这里不仅吃喝不愁,还有官职,但为了革命,他毅然决然的辞掉了这个职务,前往广东参加革命。

文章图片9

在广东这段时间,他再次担任教官,为广东军政府训练士兵和管理人才,为革命做出贡献,并在当时政府政令和军令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发表言论:

欲谋真正共和,须由军人革命。

这番言论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在他看来这个年轻军官非常有见识,是真正的想走向共和,因此深得孙中山的欣赏,多次在他人面前夸赞郭松龄。

可见郭松龄的内心是家国大义,他的目光并不是仅限于一个小小的军阀当中,而是看到了未来,以及之后如何发展。

文章图片10

少帅中郭松龄剧照

但上天不遂人愿,护法行动最终宣布失败,追随孙中山的将领相继离开,郭松龄纵然不想离开,但形势所致,如果不离开或许会死,死了的话何谈革命。

失望至极的郭松龄离开广州回到了奉天,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出光芒,在奉天他又受到当地军官的赏识,从而成功进入到奉军当中担任官职。

刚开始郭松龄还觉得张作霖有大将之才,是个可以追随的人,所以便在他的重用下,做出一系列改革,让奉军提高战斗力,并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郭松龄才发现自己错了,他跟张作霖的理念完全不和,在他看来赢得了战争后,应该及时回去,保障百姓利益,而非继续南下扩张,但张作霖却不听劝告。

文章图片11

对此,张作霖不做表示,但考虑到郭松龄确实有功,于是便准备将其安排在安徽,负责奉军在安徽的行动。

当时有两个地方需要人员去镇守,分别是安徽和江苏,原定是郭松龄去安徽,姜登选去江苏,但杨宇霆心怀不满,到张作霖面前告状,最终杨宇霆去了最为富饶的江苏,姜登选去了安徽,至于郭松龄,则是轮了空。

身怀战功,但却未得赏赐,再加上后来姜登选的安徽和杨宇霆的江苏相继沦陷,郭松龄内心更加气愤。

为了缓解心情,他前往日本参观军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得知张作霖在日本购买武器,准备继续南下,郭松龄内心大失所望,反心便由此而来。

文章图片12

为何会叛出奉军?原因二:张学良的纵容

在初次加入到奉军时,郭松龄还是干起了老职位,在讲武堂内教学,如果说奉军是张作霖的“家兵”,那么讲武堂便是他张作霖的“家校”。

从讲武堂中毕业的学员,都是直接在奉军当中担任官职,张学良进入讲武堂后,他的导师便是郭松龄。

在讲武堂中,郭松龄不仅有着极高的军事造诣,还愿意跟学生共同进退,因此深得张学良信任,在张学良毕业后,直接点名让郭松龄从讲武堂中离开,到自己部中任职。

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张学良内心一直十分崇拜郭松龄,于是有时候尽管郭松龄犯下大错,但却依旧视而不见。

文章图片13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提出让郭松龄带出部分精锐去支援其他人,此时直系的溃败已经肉眼可见,此番前去支援,无疑是抢功劳。

其他部将自然不愿如此,便冷嘲热讽郭松龄,认为他只会抢功,郭松龄内心气不过,直接将私自将自己所部带离战场。

在战场上,私自撤退可以说是死罪,作为当时的领导人,张学良非但没有追究,而是追上了郭松龄对其劝诫,随后郭松龄再度返回前线。

郭松龄的反叛,跟张学良的纵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张学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下,郭松龄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以及反叛的条件。

文章图片14

纵观全局,郭松龄的谋反虽然是突然爆发,但其实自他加入奉军之后便埋下了伏笔,又在后来当中结识张学良,意念不和再加上少帅纵容,郭松龄的反叛合情合理。

作为张作霖的爱将,不可否认的是在奉军中所做的贡献,为何张作霖在他死后还特意吩咐,必须曝尸三天?这其中其实也有秘辛,郭松龄的一个举动让张作霖对其恨之入骨。

杀害同僚,五虎“姜登选”

在张作霖改用新人将领后,五个人选走到了大众面前,因为各司其职且都拥有军功,于是便将这五人称作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分别是:姜登选、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和郭松龄。

这五人中,虽然都听命于张作霖,但都各怀心思,只有姜登选不拘小节,重义轻利,可以说是五虎当中最完美的一个将领。

虽说姜登选和郭松龄同在广东任职做同事,但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和,郭松龄嫉妒姜登选的才能,就如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和李斯一般。

文章图片15

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叛奉军后,听闻消息的姜登选第一时间前往滦州,希望能劝说郭松龄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但郭松龄非但不念旧情,还将其扣押。

后来郭松龄命人将姜登选处死,随便找了一个棺材就将其扔到荒野当中,如此残杀同僚的行径,实在是可恶。

等郭松龄兵败后,韩麟春找到了姜登选的尸体,准备将其厚葬,但接下来的一个场面,令人无不对郭松龄恨之入骨。

姜登选所在的棺材上面,布满了抓痕,也就是说在受到枪击后,姜登选并未死亡,在棺材中的姜登选醒来后,随着渐薄的氧气,只能无助的抓住上方的棺材板,最终被活活闷死在棺材内,当时在场者无不垂泪。

文章图片16

作为张作霖最为看好的一位青年将领,姜登选的死无疑激怒了张作霖,这才有了在枪毙郭松龄后,还要曝尸三天的事,可见张作霖内心对郭松龄的恨。

如果郭松龄能够被正确引导,那么必然是日后的一员抗日大将,但可惜在错误的引导下,再加上与周围人的不和,最终一步错步步错,从而酿成惨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