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原文、译文及解析

 凤凰山居士 2022-07-02 发布于江西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它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且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第一篇 计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2),校之以计,而索其情(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4)。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5)也。将者,智、信、仁、勇、严(6)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7)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8),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9)也。
兵者,诡道也(10)。故能而示之不能(11),用而示之不用(12),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13),实而备之,强而避之(14),怒而挠之(15),卑而骄之(16),佚而劳之(17),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18)也。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1)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指战争。
 
(2)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3)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比较;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4)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5)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死地,泛指行动困难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地区;生地,泛指便于行动和容易取得生活资料的地区。
 
(6)智、信、仁、勇、严:这里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条件。
 
(7)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等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
 
(8)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计,计策,这里指战争决策;以,通“已”;听,听从、采纳。
 
(9)因利而制权:即怎么对我有利就怎么行动。制权,即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
 
(10)兵者,诡道也: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诡,奇异、谲诈、诡计多端,与道德上的诡诈不同,但也确有欺骗敌人的意思。
 
(11)能而示之不能:是说能打却装作不能打。示,示形,也就是伪装。
 
(12)用而示之不用:是说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是说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13)乱而取之: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
 
(14)强而避之: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
 
(15)怒而挠之:挠,挑逗。这句是指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
 
(16)卑而骄之: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其更加骄傲,然后寻机击破;另一说:对敌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骄傲,放松戒备,从而利于攻击。
 
(17)佚而劳之:佚,通“逸”。是说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
 
(18)不可先传:先,预先;传,传授。是说作战方法必须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可事先做出死板的规定。
 
【翻译】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入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必须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敌我双方胜败的情势。即比较敌我哪方的君主政治廉明,路线方针正确,哪方的将帅贤而有才,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预测谁胜谁负了。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和行动以保持战略主动。
 
用兵打仗就是运用诈谋奇计克敌制胜之道。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要对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明明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本来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时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时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时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火而让其失去理智;敌人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丧失警惕性;敌人休整良好,就要设法骚扰他,使其劳累;敌人如果内部亲密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使之分裂。要在敌人疏于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防备薄弱之处,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妙计,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而无法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凡是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多;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少,有利条件多的就能取胜,有利条件少的就不能取胜。何况不具备有利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负结果就可预见了。
 
【按语】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本篇开宗明义,首先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应持慎重态度,接着,孙武又论述了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法。
 
《计》篇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大多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以下八点计策: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示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的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实例解读】
 
望天兴叹的拿破仑和希特勒
 
孙子指出师出要有名,还说天时对战争的胜负非常重要,事实也是如此。古往今来的许多重大战例中,天气气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就是占了天时、地利之便,而历史上著名的外强对俄罗斯的两次入侵也跟天气气候有关。
 
这一次是19世纪初叶拿破仑率领的法兰西大军对俄罗斯的征服,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希特勒对苏联的入侵。拿破仑的大军一度占领了莫斯科,而希特勒的铁甲部队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远远地望见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但是他们都没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因为西伯利亚和靠近北极圈的严寒帮了俄罗斯人的大忙。漫天飞雪,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使得入侵者无法进行战斗,没有饮用水,没有温热的食品,没有取暖的房屋;更为可怕的是,枪栓被冻结在枪筒里,炮筒被无情地冻裂;希特勒的取胜法宝——所向披靡的装甲大军,油箱被冻成冰疙瘩,一辆辆坦克成了一堆堆废铁……拿破仑的神话破灭了,这位常常以少胜多,屡战屡胜的杰出的军事家,被俄罗斯的飞雪打败了。当他一路回撤一路被俄国人追杀的时候,才真正感到了天时的力量。当他回到莱茵河畔,清点人数的时候,才发现只有98名亲兵跟随自己跑了回来。他那仗以征服世界的近百万大军,都倒毙在风雪凄迷的远征路上。希特勒的结局就更为狼狈,本来他已经知道苏联严寒的可怕,拿破仑的教训他并非不知道,可他太自信了,自以为3个月就可以灭亡苏联。于是,他在1941年的6月发动了战争,准备在入冬前结束战斗。很可惜,他未能如愿,当严寒降临的时候,他那胜利进行曲已失去原有的声调了;当飞雪三度飘零时,苏联红军居然大举反攻,一直打到莱茵河畔……

第二篇 作战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千乘(2),带甲十万(3),千里馈粮(4),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5),车甲之奉(6),日费千金(7),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8)则钝兵挫锐(9),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0)。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11),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2),粮不三载(13);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14),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15)。力屈财殚,中原(16)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17),甲胄矢弩(18),戟楯蔽橹(19),丘牛大车(20),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21),当吾二十钟; 秆(22)一石(23),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24),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1)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千驷即战车一千辆。每车配备步兵七十二人,披甲士官三人,共七十五人。千驷,共有官兵七万五千人。
 
(2)革车千乘:重车千辆。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性兵车。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也叫守车、重车、辎车。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五人,炊事员十人,共二十五人。乘,辆。千乘,即四马革车一千辆,共有官兵二万五千人。
 
(3)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十万人。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4)馈粮:馈(kuì),馈送。指运送粮食。
 
(5)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需的胶和漆。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需的各种物资。
 
(6)车甲之奉: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车甲,车辆、盔甲;奉,供给、补充。
 
(7)日费千金:形容一天的开支很大。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
 
(8)胜久:杜牧注:“胜久,谓淹久而后能胜也。”
 
(9)钝兵挫锐:指兵士长期在外,力量磨钝,士气受挫。
 
(10)暴师则国用不足: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暴(pù),同“曝”。
 
(11)屈力殚货:屈力,指力量消耗,失却锋利;殚(dn)货,指物资耗尽。货,财货,这里指经济。
 
(12)役不再籍:指兵员不做第二次征集。这是孙子“拙速”的要求。役,兵役;籍,户籍。
 
(13)粮不三载:指出征时,第一次运粮至敌境,以后就因粮于敌,等到军队凯旋回国时,再运第二次粮食至国境迎接,不做第三次的运粮。这也是孙子“拙速”的要求。载,运载、运送。
 
(14)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师,军队。
 
(15)丘役:指按丘征集役赋,这是当时人民向统治者交纳的军赋。春秋末期,仍有井田制。按井田制,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一丘十六井。每丘出马一匹,牛三头。
 
(16)中原:这里指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中,中心;原,原野。
 
(17)破车罢马:破车,战车损坏;罢马,战马疲病。罢(pí),同“疲”。
 
(18)甲胄矢弓:泛指装备战具。甲,护身的铠甲;胄(zhòu),头盔。
 
(19)戟楯蔽橹:泛指各种攻防兵器。戟(jǐ),将戈、矛合成一体的一种古兵器;楯(dùn),同“盾”;蔽橹(lǔ),用作攻城的大盾牌。
 
(20)丘牛大车:指辎重车辆。丘牛,大牛。
 
(21)钟:古代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
 
(22)秆:饲草。豆茎;秆,禾茎。
 
(23)石(dn):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24)司命: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翻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要动用战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集结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人,还要千里迢迢运送军粮。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资金。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力争速胜。旷日持久则军队必然疲惫,锐气受挫;强攻城池就会使兵力大量损耗;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会使国家财力承受很大的负担。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兵力损折,军资耗尽,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趁火打劫。到那时,即使再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的,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也从来没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的有利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绝不多次征集,粮草也不多次运送。在国内征取一次之后,就应该设法从敌人那里求得补给,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满足作战需求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必定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物枯竭,百姓的财产将因战争而损耗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的制作和补充,辎重车辆的征集和调用,而损耗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力求从敌人那里获得补给。从敌人那得到一钟粮食,就等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消耗敌人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将士之所以会奋勇杀敌,是因为他们有同仇敌忾之心;之所以勇于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是因为能获得物质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最先缴获战车的人,而缴获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缴获的战车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所俘虏的敌军士兵,要予以优待、抚慰,使他们有归顺之心,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而更增强自己。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方式是速战速决,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按语】
 
该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密切依赖关系,主要论述了长期作战的消耗对国家的危害,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胜方针和“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
 
作战篇的精髓在于论述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同时,孙子是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论述这些问题的,如果我们也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去考虑问题,显然,结论同两千年前的孙子是一样的。
 
【实例解读】
 
周亚夫断敌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不仅是军队制胜的先决条件,更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战争中,如何解决军队的粮草及其他消耗同样是制胜的关键。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叛乱的六位诸侯王,统率二十万大军,一路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太尉周亚夫为前军统帅,进行平叛。
 
周亚夫情知战事危险,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刺客,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了埋伏,准备袭杀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
 
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又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断绝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断绝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军队北进受阻之后,便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非常坚固,而且城内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连遭挫败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战。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给养,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拿他毫无办法。
 
时间一长,刘濞因粮道被断,军需紧张,军心动摇,开始恐慌起来。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锐,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
从白天一直激战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士气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耗尽,只好撤退。周亚夫岂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他乘胜追击,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叛军一败涂地。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所杀。周亚夫乘胜进兵,扫平其余六国。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赵王先后自杀身亡,“七国之乱”由此平息。周亚夫作战之初,就抓住了制胜的关键,切断了敌军的后路及粮草,再慢慢消耗对手的锐气,战术运用得当,因此才能获得大胜。

第三篇 谋攻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5),具器械(6),三月而后成,距堙(7),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8),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9),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0),毁人之国(11)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2)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3),五则攻之(14),倍则分之(15),敌则能战之(16),少则能逃之(17),不若则能避之(18)。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19)也。
 
夫将者,国之辅(20)也。辅周(21)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3):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4);不知三军(25)之事,而同(26)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7)。
 
故知胜(28)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29)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0);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全国,指使敌国完整地降服;破国,这里指攻破敌国。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2)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3)上兵伐谋: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伐敌,即以计谋使敌屈服。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谋略战胜敌人。
 
(4)伐交: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
 
(5)辒(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6)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7)距堙(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
 
(8)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9)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夺取敌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办法。
 
(11)毁人之国:汉简《孙子兵法》作“破人之国”。
 
(12)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13)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降服。
 
(14)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
 
(15)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16)敌则能战之: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敌,这里指势均力敌。
 
(17)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敌人。逃,脱离、摆脱。
 
(18)不若则能避之:各种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19)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20)国:指国君。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21)周:周到、周全。
 
(22)隙:漏洞、缺陷。
 
(23)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患,危害、贻害。
 
(24)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羁縻、束缚。
 
(25)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26)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27)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
 
(28)知胜:预知胜利。
 
(29)识众寡之用: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正确采用不同战法。识,汉简《孙子兵法》作“知”。
 
 
(3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危险。知彼知己,指了解敌人各方面情况,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了解了敌情也了解了本军情况,有把握才打,没有把握就不打。所说百战不殆,即每次作战都没有危险。
 
【翻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取胜便要稍逊一筹;能使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敌旅取胜便要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卒使之降服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伍而取胜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者,虽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说,用兵作战的策略,最高明的是开战之前便已用谋略使敌人屈服;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夺取胜利;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盾牌轮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个月;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上云梯去攻打敌人城池,结果可能是士兵死伤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敌人的城池。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战场厮杀而让敌人的军队降服,能不依靠强攻来夺取敌人的城池,能消灭敌国而不必进行旷日持久的征战。他们务求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能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能获得全面胜利。这正是以谋略克敌制胜的法则。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的战术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军时,就实施围歼;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军时,便对敌军发起猛攻;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军对抗;我方兵力比敌军少时,就要设法摆脱敌军;我方的实力不如敌军时,就要尽量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就必然会被实力强大的对方所击败制服。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就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的危害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中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事务,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如果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叫做自乱其军,自取其败。因此,以下五种情况可预见获胜:懂得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能与敌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寡而灵活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有备之师对付疏懈之敌的,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妄加干预的,能够获胜。这五者是作战取胜的根本条件。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自己情况,才能常胜不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自己情况,胜败的几率均等;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自己情况,那每战必败。
 
【按语】
 
本篇通篇讲的都是谋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攻敌策略。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克敌制胜最好的方法是伐谋,就是以武力为后盾,靠智谋取胜。
 
二是阐述了谋攻的最高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就算取不到最理想的结果,也应该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三是谋攻的方法和利弊,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科学真理。
 
【实例解读】
 
寿春之战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的上兵伐谋的思想,可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智慧、大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用的是王者之气,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战来屈人,多用杀人掠地的霸气。
 
司马昭继父兄独掌中央朝权,先后诛灭反叛的王凌、毋丘俭,企图代魏自立。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拥兵淮南,欲与司马氏对抗。司马昭于甘露二年五月,采纳谋士贾充的建议,晋升诸葛诞为司空,召其进京。诸葛诞拒不奉诏,并进攻扬州刺史乐琳,起兵反司马昭。诸葛诞采取联合东吴,以逸待劳,据守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方略。东吴派魏降将文钦及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援兵3万人,并另行发兵支援。诸葛诞还调集淮北屯田兵,据守扬州的总兵力达十几万人。六月,司马昭挟魏帝东征,统率(26)万大军进至丘头(今河南周口市沈丘东南)。遣镇南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围寿春。文钦等乘围城未合,领兵突入城内助守。司马昭部将多欲强攻。司马昭则认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三国志魏书》),遂采取围而不攻,令敌自困而败的方针。命王基等围城筑垒,守垒困城;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率领精锐部队,防备吴军来援。文钦等人曾多次出城攻垒,企图打破包围,均被魏军击退。吴将朱异率援军进至阳渊(今安徽霍邱东北),被石苞击败。七月,吴大将军孙琳统兵进驻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遣朱异率兵5万援寿春。石苞等人再败朱异,并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孙琳斩朱异以卸责,退兵还吴。次年正月,诸葛诞军大造攻具,连续五昼夜攻击南围,企图突围而出。王基军据围坚守,居高临下,以发石车、火箭击烧其攻具。诸葛诞军伤亡惨重,败退入城。城内粮食越来越少,出城投降者达数万人之多。文钦劝诸葛诞让北方人出城好省粮,留下他与吴军一起坚守。诸葛诞不从,加之素有隙,遂杀文钦。文钦子文鸯、文虎逾城降魏,司马昭赦其罪,令其率数百骑兵巡城。守城将士知道后,都无心再战。司马昭亲自督师四面攻城,守军多不抵抗,遂破寿春城。诸葛诞突围被杀,唐咨、王祚等人降魏。守寿春的3万余吴军死降各半。
 
这次作战,司马昭先是采取围而不攻,令其自困溃败的方针,又巧使反间计,散布假消息引诱诸葛诞上当。当城内守军外逃时,他又利用优待战俘的示范作用来瓦解守军,等到守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之后才下达攻城命令,一举全歼了忠于曹魏的最后一支力量。
 
孙武还认为,只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不了解敌人,这样的将帅不可能经常打胜仗;如果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不明了,两眼一抹黑,这样的将帅肯定会经常打败仗;只有对敌我双方的兵力、火力、地形、天时、后勤保障、优长、乃至将帅本身的性格秉性、爱好等都了然于胸,才能打一仗,胜一仗,百战百胜。这一点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外交和商业活动中。只有洞悉对方的意图与最终目的,才会使自己占得先机,取得主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仅给千千万万的军事家们以深刻的启迪,也一直被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大师及各行各业的人奉为至理名言。

第四篇 军形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5);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6)。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7)。故其战胜不忒(8)。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9),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0)。善用兵者,修道(11)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13)。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4),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5),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1)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2)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
 
(3)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所以采取攻势,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
 
(4)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数,不是具体的规定。九地,极言深不可知;九天,极言高不可测。藏于九地之下,指极其深地隐藏自己的力量。动于九天之上,
 
指极其高明地发挥自己的威力。
 
(5)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汉简《孙子兵法》作“非善者也”。
 
(6)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汉简《孙子兵法》作:“所谓善者,胜于胜者也。”
 
(7)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汉简《孙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8)不忒:忒(tè),差错、疑误。不忒,无疑误,确有把握的意思。
 
(9)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
 
(10)求胜:期求胜利,这里含有寄希望于侥幸取胜的意思。
 
(11)修道:指从各方面修治“先为不可胜”之道,如政治、军事、自然各方面条件的准备等。
 
(12)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计算长短的尺寸叫度。这里的度,一说指忖度、判断的意思;二说指国土的大小;量,计算粮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这里指容量的限度,即战场容量;数,数目的多少,这里指敌对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称,就是衡,衡量轻重叫衡。这里是说权衡,指双方力量的对比。
 
(13)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说,指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的容纳限度,即战场容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确定作战部署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另一说,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指物质资源的多少。这样,此句意为:敌对双方土地面积不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资多少不同,就产生所能动员和保持兵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兵力众寡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的不同;力量对比不同,就产生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14)镒(yì)、铢(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比铢重五百多倍。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15)胜者之战民也:胜利者指挥士卒打仗。胜者,胜利者。民,作“人”解,这里指士卒。《势篇》中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里的“战人”与“战民”同一意义。汉简《孙子兵法》作:“称胜者战民也。”
 
【翻译】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掌握主动权;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实行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取胜的条件不够充分;之所以采取进攻,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善于防守的,如同深藏于地底,敌人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神兵天降,让敌人防不胜防。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战胜敌人。
 
可预见胜利却没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战后取胜,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代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是绝对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早已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总是先创造出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失败之师往往总是先贸然与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即土地幅员;二是“量”,即军赋物资;三是“数”,即部队兵员的战斗实力;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广狭,决定着土地幅员大小;敌我土地幅员的大小,决定着双方军赋物资的贫富;军赋物资的不同,决定着双方军队和兵员多寡;敌我军队和兵员的不同,决定着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与铢相比较,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实力对比上取得优势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当,这就是所谓的“形”。
 
【按语】
 
本篇的军形与下篇的兵势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
 
本篇主要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提出了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本篇所说的形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军队物资多少、兵力众寡、战力强弱等客观的作战条件,这是可量化的东西;二是指在敌我双方的对比中生成的一种战略态势,是各种客观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实例解读
 
邯郸之战
 
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陉、高平、少曲、野王等地。韩王非常恐惧,表示愿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将上党郡转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这一举动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赵。
 
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决战,秦将白起针对赵括只知纸上谈兵、鲁莽轻敌的特点,制定了后退诱敌、包围歼灭的作战方针,全歼赵军40余万人。白起取得胜利后,还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将秦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攻占邯郸以西的要点武安等地,一部分北上夺取太原郡,白起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留驻上党郡,准备进攻邯郸。
 
秦军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宝赴秦游说秦相范雎。苏代从范雎的个人利益及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的决心,同时提出割地求和。范雎为苏代的分析所打动,便向秦王建议准许赵割地议和。秦王考虑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虚民饥。于是同意韩国割坦雍,赵国割6城给秦国,达成和议。秦王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撤兵。
 
秦国撤兵后,赵国国王准备按照和约割让6城给秦。但赵相虞卿不同意割城。他分析说,秦国撤兵是由于兵马疲惫,力量不足,如果现在把土地送给秦国,这与鼓励秦国攻打赵国无异。以秦国的野心,如果赵国每年割6城,那很快就会灭亡了。他向赵王建议以6城贿赂齐国,因齐与秦结怨较深,齐得到赵国的6城后,必愿与赵合力攻秦。这样,赵国虽给了齐国城池,但可以通过攻取秦国的土地来弥补。到那时秦反而会向赵求和,韩、魏也会尊重赵国,从而与齐、韩、魏结成联盟。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但料定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来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利态势。对外,赵国积极开展合纵活动。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活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秦昭王果然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反而联合各诸侯国与之为敌而愤恨不平,遂于公元前259年九月派王陵率兵攻赵,军队很快打到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鉴于敌强己弱的客观态势,采取了坚守疲敌、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方针。赵国人民对秦军的残暴记忆犹新,秦军的入侵,激起了赵国军民坚持抵抗、为保卫国家誓死抗秦的决心,他们坚守邯郸,英勇作战。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击秦军,给秦军以沉痛的打击。秦国军队进攻邯郸的行动受到挫败,秦王又增兵换将,继续对邯郸发动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惨重,仍然攻克不下邯郸。秦王对此十分恼怒,亲自出面请秦将白起出来带兵攻赵。当初,在秦王与辅臣商讨出兵攻赵之时,白起便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攻赵。他对秦王说:赵国自长平战败后,秦未能乘胜灭赵,给了赵国喘息的时间,赵国得以努力耕种以增强蓄积,整顿兵甲以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目前,赵国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正努力增强国力,加强战备;在对外方面,赵国在积极联络诸侯各国对付秦国。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战胜赵国的。现在白起的预言得到印证之时,秦王又出面请白起为将去邯郸指挥作战,白起仍不从命,表示“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听了勃然大怒,最后赐以利剑逼他自杀了。
 
秦国军队久攻邯郸不下,处于师劳兵疲、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时,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积极从事合纵活动。平原君赵胜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毛遂以秦军曾经攻破郢都、焚烧夷陵、迫楚迁都的旧怨来激怒楚王,使楚王答应出兵北上救赵。魏王也即答应救赵,并派出军队10万向邯郸进发。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谁要是出兵救赵,等我攻下邯郸后就调兵攻打谁。魏王惧怕秦国日后报复,就命令主将晋鄙将10万大军屯驻在邺,观望不前
 
平原君赵胜见魏军停止前进,就派人去魏国,让自己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想法说服魏王让军队赴邯郸。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仍然不肯下令进军,最后信陵君听从食客的建议,请如姬窃取了虎符,假托魏王之命要取代晋鄙的职务。晋鄙对此表示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不得已杀了晋鄙,夺得兵权,率领军队直赴邯郸。
 
而此时邯郸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平原君让自己的妻妾婢奴也参加到守城的劳役中,把家中的资财全部拿出来馈赠给士兵,鼓励士兵拼死作战。平原君还招募3000名奋不顾身的战士,向秦军发起反击。秦军出乎意料,一时招架不住,向后退却了30里。正在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救兵和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先后赶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秦将残部一部分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
 
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落下帷幕。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它制定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同时制定了以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发后人。

第五篇 兵势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1);斗众如斗寡(2),形名(3)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4)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5),虚实(6)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7)。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8)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9)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10)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12),如循环之无端(13),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14),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15)。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16)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17)。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18)者,形之,敌必从之(19);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20)。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21)。任势者,其战人(22)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1)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治众,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治,治理;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2)斗众: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
 
(3)形名: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联络信号等,这里引申为指挥。形,目可见者为形;名,耳可闻者为名。
 
(4)奇正:指古代军队作战的变法和常法,其含义甚广。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备的部队为正,集中机动的兵力为奇;担任钳制的部队为正,担任突击的部队为奇;担任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
 
担任侧面包围、迂回的部队为奇。在战法上,明攻为正,暗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用特殊战法为奇。
 
(5)以碫投卵:比喻实力强的部队进攻实力弱的部队,就像用坚硬的石头投击鸡蛋一样,一击即碎。碫(dun),磨刀石,这里泛指石块;卵,鸡蛋。
 
(6)虚实:指强弱、劳逸、众寡、真伪等,这里是以实击虚的意思。
 
(7)以正合,以奇胜:合,会合、交战。此句意为,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制胜。
 
(8)五声:中国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区分声音的高低,加上变徵、变宫,与现在简谱中所用的七音阶大体相同。
 
(9)五色:我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10)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11)战势:这里指战略形势和战术态势。
 
(12)奇正相生:这里含有奇和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意思。
 
(13)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的意思。顺着圆环旋转,没有尽头,比喻事物的变化无穷。
 
(14)激水之疾:激,阻截水流,以增强水势;疾,急速。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
 
(15)势如弩,节如发机:(kuò),把弓拉满的意思;弩(nǔ),用机括发箭的弓。弩,指拉满的弓弩;节,节奏;发机,触发弩机。势就像张满的弓弩冲击,节就像击发弩机。
 
(16)形圆:一说,指阵势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另一说,指变为圆阵即环形防御的意思。
 
(17)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一说,在一定条件下,严整可以转化为混乱,勇敢可以转化为怯懦,坚强可以转化为虚弱;另一说,军队要装作“乱”,本身必须“治”;要装作“怯”,本身
 
必须“勇”;要装作“弱”,本身必须“强”。
 
(18)动敌:调动敌人。
 
(19)形之,敌必从之:形,示形,即以假象欺骗敌人。此句意为:以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上当。
 
(20)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伏兵待机破敌。
 
(21)能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这句是说,挑选适当的人才,充分利用形势。
 
(22)战人:指挥士卒作战,与《形篇》中之“战民”意义相同。
 
【翻译】
 
孙子说:管理千军万马就如管理小部队一样应付自如,是因为军队组织、结构和编制合理严密;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由于号令指挥明确、高效;全军与敌对抗而不致失败,关键在于“奇正”战术运用正确、巧妙;指挥进攻,能如同以石击卵般容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关键在于擅长避实就虚。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变化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奔腾不息,永不枯竭。周而复始,就像日月运行;去了又来,就像四季更替。音阶不过宫、商、角、徵、羽,但五个音阶融合演奏的音乐却是无穷不尽的;颜色不过青、赤、黄、白、黑,但五种颜色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味道虽然只有辛、酸、咸、甜、苦,但五味调配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作战的战术方法不过“奇”和“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如同圆环那样无始无终,谁又能使它尽呢?
 
湍急的水流疾速奔泻,以至于能将石头冲走,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置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因此,善于作战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总是险峻而咄咄逼人,发起攻击的节奏总是短促快捷。险峻的态势如同张满的强弩,短促的节奏如同触发的弩机。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兵如潮涌,混沌迷离,军队阵形严整就会不可战胜。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严整或混乱,是由军队组织的编制所决定的;士兵勇敢或怯懦,是由各自所处的态势所决定的;军力强大或弱小,是各自军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的体现。因而,善于调动敌人的高明的指挥员,就善于故意向对方展示假的军情,让敌人根据这个假象作出相应的错误举动;给敌人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伺机进攻。
 
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自己造就“势”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战取胜。因此他能够很好地择才用人,巧妙地利用或创造必胜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他们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势上就静止不动,放在险峻陡峭的斜坡上就会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能无坚不摧。这就是所谓的“势”。
 
【按语】
 
本篇主要论述“奇”和“正”的关系,“择人而任势”的重要,强调只有用灵活而多变的战法,才能够出奇制胜。
 
所谓“正”可以理解为正面、正当、正常等。孙子强调,作战要有正面的交锋,要有对事物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思维,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以正合”,“以奇胜”,没有奇,是很难制胜的。
 
关于“势”孙子在本篇中专门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水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完全是因为势的原因。势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气势、天势打击对手、摧毁对手斗志的必要条件。而空中翱翔的老鹰看到猎物,想极速捕捉猎物又不伤到自己的羽翼就必须懂得“节”,也就是要懂得适度和把握节奏。
 
【实例解读】
 
马伦哥之战
 
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巩固法国脆弱的资产阶级政权,加强拿破仑的统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伦哥之战爆发于(18)(00)年初,是由拿破仑领导的对抗奥军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先后两次有效地制造和利用了敌人在判断上的错误,真正做到了出敌不意,出奇制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役开始前,奥军认为,法军只能从亚平宁山进入北意大利,除此别无他路。这是法国人在历史上入侵意大利经常走的一条老路。可拿破仑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其进军路线定为经瑞士越过圣伯尔纳峡谷,这一路严寒雪崩,十分艰险,奥军统帅梅拉斯做梦也不会想到拿破仑会下如此大的赌注。正由于这一战略奇袭,他成功地避开了梅拉斯的主力,弥补了自己兵力的不足,达成了战略上的突然性,收到了战略奇袭的效果。
 
拿破仑率领预备军团翻过大圣伯纳的山口,进入北意大利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迅速南下,增援马塞纳,倾全力解热那亚之围,使意大利军团免遭覆灭的厄运;另一种是暂时置马塞纳于不顾,迅速挥师东进,直取伦巴第的首府米兰,遮断奥军退路,以求一举切断奥军主力与本土之间的联系,迫使奥军北撤,尔后与其进行决战。如果拿破仑挥师南下,去解热那亚之围,那么,势必过早地与奥军主力决战,这就很容易被强敌击败。而且,那时法军后方交通不畅,尚有后顾之忧,贸然与奥军决战,一旦失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相反,挥师东进以后,马塞纳军虽有覆没的危险(实际上后来马塞纳也率部投降了),但是,这却可以避敌精锐,击其虚弱,将矛头指向敌人最薄弱和最敏感的部位,可以夺得敌人的后方基地,切断敌人赖以生存的交通线,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敌人,在精神上给敌人以巨大震撼。拿破仑权衡利弊,避实就虚,选择了后者,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马伦哥之战的第二奇。
 
【实例解读】
 
风靡世界的牛仔裤
 
战争需要出奇制胜,在平时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也需要“以正合,以奇胜”,不仅如此,还需要顺应时势,应势改变。
 
牛仔裤自(19)世纪(50)年代诞生,(20)世纪(60)年代走红,一直到现在依然颇受青年人的喜爱。牛仔裤的出现,促成了一场服装革命。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当初发明它的人,完全是无意间采取的行动,发明者本人只是灵活地顺从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说到牛仔裤,不能不说到列瓦伊施特劳斯,这个名字已经进入了英国词典,以他命名的产品在国际上日益流行,关于这个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几乎成了一个神话。
 
施特劳斯本来并不是一个服装商。(19)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年轻的施特劳斯是带着一大卷斜纹布去的,他想把这种布卖给造帐篷的商人。
 
然而,他到了那里,才发现人们不需要帐篷,而是需要结实耐穿的裤子,因为他们整天同石头泥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于是,他便灵机一动,用造帐篷的布料生产出了第一条牛仔裤。
 
没想到,这种耐磨又合体的裤子,立刻博得了那些淘金者的青睐,裤子的销路出奇的好。(10)年之后,施特劳斯又在裤子的口袋上装了铜纽扣,以增强口袋的牢固度。从此,他的牛仔裤销量大增,每年约售出(10)0万条,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19)(02)年,施特劳斯在(72)岁的高龄上去世。他生前是个单身汉,没有孩子,他的公司由四个外甥接管。在他们的精心管理和大力开拓下,又研制出新型的牛仔布料,从而让牛仔裤迅速走向全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用新布料生产出的牛仔裤,能特别显示出人的形体,充满青春的活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正逢“二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踏上社会,这些年轻人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气息。他们也成了消费的大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牛仔装自然有了强大的市场。(60)年代还是一个反叛的时代,传统观念和规范受到怀疑和批判,而牛仔服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
 
施特劳斯和他的后代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不固守陈规,而是顺应时势。如果他们当初把生产的布料执意做成帐篷的话,那么就没有他们的事业的兴起,也没有牛仔服引起的这场服装革命。
 
由此可见,世间的道理,大都是相通的,军战如此,商战亦然。

第六篇 虚实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1)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2)。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3),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4)。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5),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6)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7)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8)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9),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10),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11)之兵虽多,亦奚(12)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13)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14)。
 
故策(15)之而知得失之计(16),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17)。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18),智者(19)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20),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21),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22)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23);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1)趋战:仓促应战的意思。趋,疾行、奔赴。
 
(2)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
 
(3)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击其空虚的意思。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作“出于其所必趋”,《太平御览》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趋”,均为“攻其必救”之意。
 
(4)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的,是因为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汉简《孙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5)进而不可御者:进攻而敌人不能抵御。汉简《孙子兵法》作:“进而不可迎者。”
 
(6)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须要救援的要害之处,以便调动敌人。
 
(7)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以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8)乖其所之:即改变敌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这里作“往”字讲。
 
(9)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词,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设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显现到外形上来,也就是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使敌人暴露;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军形迹。
 
(10)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汉简《孙子兵法》作:“我榑而为壹,敌分而为十。”
 
(11)越人:即越国人。越,春秋时国名,亦称于越,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12)奚(xī):疑问词,何的意思。
 
(13)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孙子在《形篇》中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此处又说“胜可为”,是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将帅巧妙的指挥取得胜利。不难看出,这两句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4)可使无斗: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力与我交战。
 
(15)策:策度、筹算,这里是根据情况分析判断的意思。
 
(16)得失之计:这里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17)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角量、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此句是说,经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
 
(18)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指深藏于我方内部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变化无穷,所以深间也无法窥测;深间,也有人解释为高明的间谍。
 
(19)智者:这里指狡猾的敌人。
 
(20)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
 
(21)战胜不复:指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22)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是指有规律的意思。
 
(23)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实力雄厚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翻译】
 
孙子说:两军交战,大凡先期到达战地能占据主动、安逸从容待敌,而后到达战地就会紧张、劳顿。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动来到我军预设战场,是诱敌以利的结果;使敌人不能先到达其预定战场,则是相逼以害。所以,敌人若安逸闲适,我们就烦而扰之,使其疲倦;敌人若粮草充足,我们就设法使其饥困;敌人若安守自固,我们就挑衅骚扰,使其不得安宁而动。
 
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之所以必然取胜,是因为进攻敌人疏于防备的区域;防守之所以能固若金汤,是由于防守在敌人无力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真精妙啊!精妙到无形可窥的境界;真神奇啊!神奇到不露一丝声息的程度,如此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因此,我军若想决战,敌人即使有高墙深壕可以据守,也不得不出来应战,因为我军攻击的是敌人必须救援的要害之处;我军若不想交战,哪怕是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这是因为我军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因此,设法使敌人显露形迹而我军则藏而不露,这样我军便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敌军兵力分散。如果我军兵力集合于一点,而敌军兵力分散为十处,那我军就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打敌军,这样,在局部战场上便可形成我众敌寡的绝对优势。既然能造成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那么敌军也就难有作为了。我军与敌人决战的地点,事先不可使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决战的地点,就会多处分兵设防守备;敌人设防的地方多了,兵力就会分散,那么,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少了。因此说,着重防备前方,后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后方前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左翼,右翼就薄弱;着重防备右翼,左翼就薄弱;无处不防备,那就无处不薄弱。敌军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兵力分散;我军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分散兵力防备我军。
 
所以,只要预知交战地点和交战日期,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倘若不知道交战地点,也不知交战时间,仓促遇敌,则会致使左翼难救右翼,右翼也难救左翼;前军难救后军,后军难救前军,何况近的相隔数里,远的更是相距数十里,如何能够应付自如?
 
依我的分析来看,越国的兵力虽然很多,但对争取战争胜利又有何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军的兵力虽多,却可以使之分散而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因此,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侦察刺探可以了解敌军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诱敌可以了解敌军虚实备虞;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
 
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就能使我军如同隐形一般,不露一点形迹。到这种境地,即使是潜伏再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再怎么足智多谋的敌军将领也都无计可施。根据情况灵活运用示形而取胜,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知其中的奥妙。人们只知我军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军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来制胜的。取得了胜利,不要重复使用老战术,而应该根据情况灵活使用,示形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说,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流动。水不向高而向低流,用兵则是避开敌军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处,攻击其薄弱环节。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流向,用兵则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来采用不同的制胜之策。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或一定之规,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随着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变化的措施取胜的人,才能说是用兵如神。因此,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永远占据优势;四时轮回更替,没有哪个季节会永远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
 
【按语】
 
本篇从时空因素的掌握说起,强调争取主动和掌握主动的重要性,重点是“因敌制胜”,论述在战争中要有“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作战的指导思想,不要拘泥常规。
 
孙子形象地把用兵方略比作流水,事实正是这样,作战像水运动的规律,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用兵应根据敌情,避开敌人坚固的地方而攻击其弱点;水因地势而决定它的流向,用兵要根据敌情去决定取胜的计策。而要掌握具体方法,就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形人而我无形”。
 
在战争中要想把握机会,制敌取胜,必须弄清敌人虚实,对敌人的情况了解得越细、越多、越具体,排兵布阵上就会越有的放矢。在此同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陷对手于盲目瞎马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即使还未交战但双方的胜负已定了。
 
“避实而击虚”是本篇的第二个要点。
 
了解了敌人的虚实,还要有正确的战法,以硬碰硬,以刚克刚的战法,不是高明的战法。高明的战法就是“避实击虚”,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优势兵力,在他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这才是真正的胜敌之道。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使敌人“由实变虚”,则是本篇最为精彩的华章,也是需要论及的第三个要点。
 
前面的两个要点,一般的军事家都会懂得,也都知道怎样去做,唯有这一要点,是最困难的,要让敌人听从自己的指挥,把敌人拖瘦、拖垮,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挥艺术的高超,就显示在这些地方。
 
最后,孙子还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说,在战争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用兵方略,只有根据敌情的变化,依据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作战方略的指挥员,才是百战百胜的“战争之神”。
 
【实例解读】
 
钟表王国的反击
 
“避实击虚”和“避重就轻”含义相近,指的都是为了保存实力,避开与敌人正面交锋,而另辟蹊径,以求败部复活的意思。在本身的实力不如对手时,最佳的应对策略就是避实击虚。在现在商业活动中,虽然有时候不能像战场上那样避开“敌人”,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做到“敌”无我有,“敌”有我优
 
。瑞士的钟表制造业历史悠久,产品质地精良,种类繁多,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称霸,是举世公认的“钟表王国”。瑞士生产的钟表原来全是机械表,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日本率先把电子技术应用于钟表,生产出石英电子手表。这种电子表较机械表准确,而且价廉物美。电子手表一出现在市场上,便立刻受到顾客的青睐,几乎是一夜之间,瑞士手表便失去钟表业的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石英电子表。瑞士的钟表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这在钟表业引起了一片哗然。
 
但瑞士毕竟是钟表大国,钟表制造业的人才济济。当时世界上的手表都在减少厚度,日本电子表的厚度仅有2.5毫米,瑞士人用灵巧的双手又把手表的厚度降到不足1毫米,使世界同业望尘莫及。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瑞士又夺回了钟表业的王冠,而且为了保住这顶王冠,瑞士的制表商竭力提升瑞士表的威望,发挥瑞士工匠特有的精湛技艺,不断使机械手表锦上添花。(19)(86)年,他们利用阿尔卑斯山花岗岩的优美色彩和纹理,研制出举世无双、绚丽斑斓的岩石手表,既含有石器时代的古朴,又显示当代的浪漫,因而受到人们喜爱,并且把钟表制造技术提高到别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两强相斗谁能避开对手的强点而攻击其弱点,谁就取得了主动权。因此,历代兵家都十分注重避实就虚的策略,并且竭力掩饰自己的弱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精明的经营者也要明察虚实,决策进退,要避市场饱和之实,探市场潜在之虚;避竞争对手占领之实,击对手未涉及之虚,探索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第七篇 军争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1),交和而舍(2),莫难于军争(3)。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4)。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5)。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6)。举军而争利,则不及(7);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8)。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9),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0);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1),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12);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13)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14),以利动(15),以分合为变者(16)也。故其疾如风(17),其徐如林(18),侵掠如火(19),不动如山(20),难知如阴(21),动如雷震(22)。掠乡分众(23),廓地分利(24),悬权而动(25)。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26)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27)。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28)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29)。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30),此治气(31)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以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32),勿击堂堂之陈(33),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34),背丘勿逆(35),佯北勿从(36),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37),围师必阙(38),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1)合军聚众:指聚集民众,组成军队。
 
(2)交和而舍:指两军营垒对峙的意思。和,“和门”,即军门;舍,驻扎。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3)莫难于军争:行军作战以夺取有利的制胜条件为最难。军争,两军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
 
(4)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指通过看起来迂远曲折的途径而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迂,迂远、曲折;患,祸患、不利。
 
(5)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比敌人后出动,而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这就算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了。汉简《孙子兵法》作:“……至者,知污直之计者也。”污迂皆从于声,可通假。曹操注:“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此句亦有“者”字。
 
(6)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是说军争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危险的一面。两个“为”均作“有”字解。
 
(7)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全军带着所有的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的地点。举军,全军带着所有的装备、辎重行动;不及,赶不到预定战地。
 
(8)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抛弃,丢下;捐,损失。丢弃辎重轻装前进去争利,辎重就难免损失。
 
(9)擒三将军:擒,被敌所擒;三将军,泛指统率上、中、下三军将领。三军将领可能被俘,即全军覆没的意思。
 
(10)十一而至:指部队因疲劳而大部分掉队,仅有十分之一的人到达。
 
(11)蹶上将军:蹶(jué),挫败;上将军,前军的将领。指前军将领可能遭受挫败。
 
(12)豫交:豫,通“与”,参与的意思。指与诸侯结交。
 
(13)险阻:指山水险要阻隔的地形;沮(jǔ)泽:指沼泽地带。
 
(14)以诈立:以诡诈办法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
 
(15)以利动: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适当行动。
 
(16)以分合为变: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指作战时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应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
 
(17)其疾如风:疾,快速。指军队行动快速如风。
 
(18)其徐如林:徐,缓慢。指军队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
 
(19)侵掠如火:侵掠,指袭击、进攻。进攻敌人时,像燎原烈火,猛不可当。
 
(20)不动如山:指部队驻守时,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
 
(21)难知如阴:荫蔽时,就像阴云遮天看不到日月星辰那样。
 
(22)动如雷震:行动起来,犹如万钧雷霆。
 
(23)掠乡分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此句一说指掠取敌乡的粮食、资财,要分兵数路;另一说是奇取敌之资财,要分出一部分奖励部下。
 
(24)廓地分利:廓,开拓的意思。此句一说指开拓疆土,应分清利害,择要据守;另一说,开拓土地,分与有功者。
 
(25)悬权而动:指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
 
(26)《军政》:古兵书。
 
(27)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统一军人的耳目。金鼓,古代战争中用来指挥作战的工具。金,铜铎,闻铎即止;鼓,战鼓,闻鼓即进。
 
(28)变人之耳目:变,适应。指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
 
(29)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指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力量的损耗,士气逐渐怠惰;到了后期,士气衰竭,将士思归。
 
(30)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军锐气,等到敌军怠惰疲惫,士气沮丧时予以攻击。
 
(31)治气:这里作掌握士气讲。
 
(32)无邀正正之旗:邀,迎击、截击的意思。指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
 
(33)勿击堂堂之陈:陈,古“阵”字。指不要攻击实力雄厚、阵容齐整的敌人。
 
(34)高陵勿向:陵,山陵;向,指仰攻。对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仰攻。
 
(35)背丘勿逆:背,背靠、倚靠;逆,这里是迎击的意思。即敌人背靠高地,不可正面攻击。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即失败。此句指敌人假装败走,不要跟踪追击,以防遭敌伏击。
 
(36)归师勿遏:遏,阻止、拦阻。指不要去拦阻正往本国撤退的敌军。
 
(37)围师必阙:阙,通“缺”,指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汉简《孙子兵法》为:围师遗阙。
 
【翻译】
 
孙子说:根据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比争取有利先机、掌握主动权更困难的了。军争之所以难,是因为要变迂远为近直,转不利为有利。因此,采取迂回的途径,用利益引诱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真正懂得“变迂为直”的将帅。
 
军争有利有害。如果出动全军携带全部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而无法及时到达;但如果丢下辎重轻装前进,就难免损失一些物资装备。如果让将士轻装简从,昼夜不息地急行军,奔走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那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而且健壮的士卒在前,疲弱的在后,按常理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如期到达;如果急行五十里与敌人争夺先机之利,那先头部队必然受挫,一般也只有半数的人可以如期到达;即使是急行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如期到达。所以,军队没有装备辎重便不能生存,没有粮草供应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一样会灭亡。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能与其结盟;不了解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作战;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因此说,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策略基础的,以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与否,并依照具体情况来灵活指挥军队集中或分散。因此军队应该快速行动时就要迅疾如风;应该缓慢行进时,队伍就要好比森林一样森严不乱;当攻城略地时要像烈火般迅猛;驻守防御时要如山岳岿然不动;当军队需要隐蔽时,就要如漫天阴霾,不可揣测;而出击时则应该像万钧雷霆,排山倒海。夺取敌人的财物,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则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总之,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只有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帅,才能赢得胜利,这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军政》上说:“用言语指挥听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势指挥看不清就用旌旗。”金鼓旌旗这些工具是用来统一军队视听的。军队行动统一以后,那么勇敢的将士不得擅自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独自后退,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大多用金鼓指挥,白天作战大多用旌旗指挥,这都是根据人们视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对于敌方的军队,可以挫伤其士气;对于敌军的将帅,也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一般情况下,军队的士气在战斗初始时最为饱满旺盛,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弱,到最后就会完全衰竭。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避开敌军初始阶段的锐气,等到敌军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发起攻击,这是从士气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严整的部队对付混乱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部队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就近进入战场的部队来等待长途奔袭的敌军,用休整良好的部队对付仓促疲劳的敌军;饱食的部队对付饥饿的部队,这就是从体力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灵活变化的用兵方法。
 
因此,敌人占据高地时,不要仰攻;敌人背靠山丘时,不要正面进攻;敌人佯装败退时,不要追击;面对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贸然攻打;面对敌人的诱兵,不要贪取;敌人撤退回国,不要阻击拦截;包围敌人时,要虚留缺口;敌人陷入绝境时,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按语】
 
战场上最主要的问题是夺取主动权,这就是战争,争是必要的,但不可乱争,否则,不但争不来胜利,还会全军大败。本篇说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和“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都是很重要的原则,仅有原则还是不够的,还要看将帅会不会正确使用。
 
【实例解读】
 
狄青掷钱稳军心
 
北宋时期,南方广源州的依智高起兵反叛朝廷,宋仁宗派大将军狄青前去平定。
 
狄青率大军离开桂林后,由于出路艰险,一些士兵开了小差;而且,随着行军困难,开小差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即使严加惩处,也收效不大。狄青手下有个多才多智的谋士,叫作刘易。狄青向刘易请教对策,刘易搜肠刮肚,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几天后,大军在途中休息。狄青召集身边的将士,对他们说:“此次远征,山高水险,路途坎坷,吉凶难卜,难怪弟兄们开小差。我现在想借助神明来测知吉凶。我把(10)0个铜钱扔上天空,待它们落到地上,如果个个面朝上,那就是吉,我们就进军;如果有一个铜钱不是面朝上,那就是凶,我们就班师回朝,诸位意见如何?”众将士齐声说“好”。
 
狄青命令一名亲兵拿来一袋铜钱,狄青伸手从袋子中抓了一把,数足100枚,攥在手中,然后闭上双眼,虔诚地祷告:“神明保佑!神明保佑……”将士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狄青。突然,狄青睁开两眼,将100枚铜钱抛入空中,待铜钱落地,将士们纷纷跑上前观看——100枚铜钱个个面朝上!顿时,“神明保佑!”的欢呼声响震山谷,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狄青向天空中跪拜致意,然后命人拿来100个钉子,把100枚铜钱钉在地上,又用青纱罩在上面,还亲自动手加了封,最后,再次祷告:“待大军得胜回朝,一定用厚礼祭奠神明,到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其实,这是谋士刘易借助将士们迷信鬼神的心理来稳定军心的一条“诡计”——因为所有100枚铜钱的上、下都是“面”,铜钱和“将士”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
 
果然,自狄青掷铜钱以后,士气高涨,再也没人开小差。狄青指挥三军迅速南进,一举平定了依智高的叛乱。
 
所谓“兵不厌诈”,“诈”得好,可以欺骗对手,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中;同样也可以“诈”自己人,来提升本方的士气,稳定军心。

第八篇 九变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1)无舍,衢地(2)交合,绝地(3)无留,围地(4)则谋,死地(5)则战。途有所不由(6),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地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7),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8)。杂于利而务可信(9)也,杂于害而患可解(10)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11)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12);必生,可虏也(13);忿速,可侮也(14);廉洁,可辱也(15);爱民,可烦也(16)。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圮地:难于通行的地区。圮(pǐ),毁坏的意思。《九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2)衢地:四通八达的地区。衢(qú),四通八达。《九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3)绝地:指交通困难,又无水草粮食,难于生存的地区。《九地》:“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4)围地:指地形四面险阻,出入通路狭窄的地区。《九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又说:“背固前隘者,围地也。”
 
(5)死地:指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非死战就难以生存的地区。《九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又说:“无所往者,死地也。”
 
(6)途有所不由:途,道路。有的道路不要去走。
 
(7)五利: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也有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但其中“君命有所不受”不属于地形的范围。
 
(8)杂于利害:杂,掺杂,这里引申为“兼顾”。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考虑到有利、有害两个方面。
 
(9)杂于利而务可信:务,事的意思;信,通“伸”(shēn),伸行、发展的意思。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方面,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
 
(10)杂于害而患可解: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11)趋:归附、依附。《荀子议兵》:“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这里的“趋”,也是归附的意思。
 
(12)必死,可杀也:指勇而无谋,只知死拼,可能被敌军杀害。
 
(13)必生,可虏也:虏,俘虏。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可能被敌俘虏。
 
(14)忿速,可侮也:忿(fèn),愤怒。指将帅性格暴躁而急于求成,就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所激怒,因而急躁冒进,招致失败。
 
(15)廉洁,可辱也:廉洁,这里指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廉洁本来是一种好的品德,但是过于追求廉洁的好名声,就可能因敌人所散布的流言蜚语而感到羞辱,以致不顾利害得失,但求一战而雪耻,这也是很危险的。
 
(16)爱民,可烦也:爱民也是将帅的一种好品德,是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中仁的具体表现。但将帅的仁,应该是一种大仁,而不应念念于小的爱民和不忍,即所谓妇人之仁。即应从大局出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最大的仁,为此不惜以必要的牺牲为代价。不能被敌人的一些暴行所干扰,以致顾此失彼,危及整个大局。
 
【翻译】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成军队,出征后遇到山林险阻、沼泽水洼等难以通行的“圮地”,慎勿驻扎;在几国交界、四通八达的“衢地”,则注意结交邻国诸侯;在没有水草、粮食,交通困难,难以生存的“绝地”,千万不可停留;处于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不易找到出路的“围地”,则要设法避免或者出奇制胜;陷入进退两难、走投无路的“死地”时,要坚决奋战而死里求生。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敌军可以不去阻击,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克,有的地盘可以不去争夺,甚至国君某些不适当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因此,将帅若能精通上述策略的运用及其利弊,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将帅若不能通晓上述策略的运用及其不利后果,即使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发挥其有利作用。统帅指挥军队而不通晓上述策略,纵然知道五种地形的利弊,也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所以,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时,必定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
 
所以,要使诸侯屈服,就要对其威逼;要使诸侯出力,就要给他制造事端;要使诸侯自动前来投靠,就要用一些小利去引诱他。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进犯,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击,而要依靠自己坚不可摧的防御,使敌人不敢进攻。
 
因此,将帅有五种弱点是致命的:勇而无谋,只知硬拼,就有可能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有可能被俘虏;浮躁易怒,刚愎求成,就有可能受敌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计;过分廉洁好名,矜于名节,就有可能被流言中伤而落入圈套;过于溺爱民众,仁义至忠,就有可能被敌人的暴行烦扰而陷于被动。以上这五种情况,是将帅的性格大忌,也是用兵的灾难。全军覆没、将帅被杀,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因素引起的,因此,不能不警惕这五种性格缺陷。
 
【按语】
 
战场上千变万化的,胜败除了要看双方的兵力大小,还要看指挥员的应变能力,孙子用“九变”来形容这种变化,可见变化之多。没有变化而墨守战规,自然要被灵活多变的对手打败,这其中所说要有所“不为”“君命有所不受”“杂于利害”都是很重要的军事原则,从古到今许多有作为的军事家,正是靠多变来取胜的。
 
【实例解读】
 
诸葛亮设伏擒张任
 
古代有许多著名将领都是利用地形作战的高手,他们利用山地、平原、沼泽等地形的特殊性,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
 
公元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不幸被蜀将张任放流矢射死了。听到庞统被射杀,诸葛亮十分震惊,便亲自率兵前往四川,派了张飞先行。
 
张飞所到之处,蜀兵望风归顺。张飞到达雒城后,见到了刘备。刘备、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都各有胜败,但雒城依旧掌握在张任的手里。
 
正在这时,诸葛亮率人马赶到,询问了雒城的情况。降将吴懿说:“守将张任是蜀郡人,非常有胆略,不可轻敌。”诸葛亮于是决定先抓住张任,再攻雒城。
 
在雒城东部有一座桥叫“金雁桥”。诸葛亮骑马到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对黄忠、魏延说:“离金雁桥南五六里,两岸都是芦苇丛,可以设埋伏。魏延带(10)(00)枪手伏在左面,单戮马上的敌兵;黄忠率(10)(00)刀手伏在右边,单砍敌兵的坐骑。杀散了敌军,张任必定会从东边的小路逃走。张飞率(10)(00)人马,埋伏在这条路边,就能捉住张任。”接着,又令赵云埋伏在金雁桥北:“等我诱引张任过桥后,你就把桥拆了,然后列兵在桥北,让张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进我们的伏击圈。”调兵遣将完毕后,诸葛亮亲自前去诱敌。
 
张任得知诸葛亮前来攻城,忙留张翼等人守城,自己与卓膺分别率领前队和后队,出城退敌。诸葛亮带着一支参差不齐的队伍,过金雁桥与张任对阵。诸葛亮乘坐四轮车,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两边有(10)0多骑兵簇拥着,远远地指着张任说:“曹操仗着百万军队,听到我的名声,都吓得望风而逃。你是什么人,竟然敢不投降
 
”张任见诸葛亮军队不齐整,在马上冷笑道:“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只是徒有虚名。”说完,把枪一摆,率军就杀了过来。诸葛亮一见,假装吓得不行,丢了四轮车,上马就向桥后退走。张任从背后一路追赶过来,直追过金雁桥。正在这时,忽听一声大喝,刘备从左边,严颜从右边,一齐冲杀了过来。张任才知道自己中计了,急忙回军,却见金雁桥已被拆断。又想朝北退兵,却见赵云率军在对岸列军摆开,于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绕河逃走。
 
走了不到几里,到了芦苇丛杂的地方。魏延一军忽然从芦苇丛中出现,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张任的骑军纷纷摔倒被俘。步兵见势不好,哪敢再跟上。张任只好带着几十个骑兵往山路方向撤退,正撞着等候在那里的张飞。张任正想夺路而逃,张飞大喊一声,众军齐上,把张任活捉了。部将卓膺见张任中计,也就投降了赵云。
 
张飞押着张任,来到刘备的帐中。诸葛亮也在刘备身旁坐着。刘备对张任说:“蜀中的各位将领,见了我们纷纷望风而降,你为什么不投降呢”张任怒目而视,叫喊说:“忠臣怎能事两主”刘备说:“你真不识时务!投降即可避免一死。”张任说:“今日就是投降了,日后也会变节的。你还是快把我杀了吧!”刘备不忍杀他,张任破口大骂。诸葛亮令人斩杀张任,保全他的名节。刘备感叹不已,让人收敛张任的尸首,葬在金雁桥旁,以表彰他的忠诚。
 
诸葛亮先是了解雒城周围的地形,再以他本人聪慧的头脑,准确无误的算计,以及对兵法的熟谙,果断地采用了诱敌深入,切断退路,然后布置伏兵,请君入瓮的绝妙计策。
 
阿尔巴尼亚军设陷阱全歼对手
 
15世纪时,土耳其是欧亚地区的强国,它经常不断地大规模入侵欧洲各国。1444年6月,在著名将领阿里巴夏指挥下,土耳其发兵2.5万,从第勃拉方向攻入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军队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统帅下,奋力迎击入侵的土耳其军队来保家卫国。
 
斯坎德培见土军来势汹汹,傲慢骄横,狂妄至极,于是决定利用土军的骄狂轻敌心理,诱使其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好以弱胜强,彻底歼灭土军。
 
阿尔巴尼亚军队来到土军面前,一片萎靡不振,假装遭到土军打击,全线溃败。斯坎德培率阿军按事先确定的路线退却,撤入被丛山和密林包围的、狭窄的托尔维奥拉平原。而在这里,四周山上林中,斯坎德培其实早已埋伏好阿尔巴尼亚的主力兵马。阿军在撤退中,沿途丢下大量辎重军械,显得狼狈不堪,以让土军深信不疑。
 
土耳其部队见阿军退入托尔维奥拉平原这个不利的地域,大喜过望,以为阿军这下进入了绝境,于是倾全部兵力穷追过来。结果,他们自己落入了阿尔巴尼亚人早已掘好的陷阱。严阵以待的阿军从四面八方猛扑过来,退却的阿军也掉转身加入攻击。土军毫无防备,一时手足无措,阵形大乱。这一战,2万多土军全部被歼灭。
 
可见,地利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时不如地利,掌握地利的一方更掌握主动权。

第九篇 行军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1),绝山依谷(2),视生处高,战隆无登(3),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4)。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5),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6),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7);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8),右背高(9),前死后生(10),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11),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12),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13),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14),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15)、林木、蘙荟(16)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17)。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18);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19);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20);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21);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22);辞卑而益备者,进也(23);辞强而进驱者,退也(24);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缻(25)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26),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27);数罚者,困也(28);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唯无武进(29),足以并力、料敌、取人(30)而已。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31)。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32),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33),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释】
 
(1)处军相敌:处,处置、部署。相敌,指观察判断敌情。相,观察。指行军作战中军队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要领。
 
(2)绝山依谷:绝,横渡、穿越,这里是通过的意思。指行军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
 
(3)战隆无登:隆,高地;登,攀登。敌人占据高地,不宜从正面去仰攻。
 
(4)绝水必远水:绝水,横渡江河;远水,远离江河。要在离河水稍远的地方驻扎,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其渡过一半时再进攻。
 
(5)半渡而击之:乘敌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时候予以攻击。这时敌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攻击比较有利。
 
(6)视生处高,无迎水流:迎,逆。是说不要让敌人居上游,我军居下游。
 
(7)绝斥泽,唯亟去无留:斥,盐碱地带;泽,沼泽。是说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赶快离开。
 
(8)平陆处易:平陆,平原地带;易,平坦。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便于车战的地方设营。
 
(9)右背高:右,上,古时以右为上。一说,以背靠高地为上;也有说,指右翼要依靠高处。
 
(10)前死后生:前低后高。死,这里是低的意思;生,这里是高的意思。《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
 
(11)凡此四军之利:指上述山、水、斥泽、平陆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
 
(12)养生而处实:养生,指物产丰富,便于生活的地方;实,坚实,这里指地势高的地方。军队要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较高的地方。
 
(13)上雨,水沫至:上,指上游。上游下暴雨,爆发洪水。汉简《孙子兵法》作:“上雨水,水流至。”
 
(14)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绝涧,指两岸峭壁,水流其间的地形。涧,两山间的流水;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天牢,指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带;天罗,指荆棘丛生,难于通过的地带;天陷,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天隙,指两山之间狭窄的谷地。曹操注:“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低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15)潢井、葭苇:潢井,低洼地;葭苇,芦苇。指长满芦苇的低洼地带。
 
(16)林木、蘙荟:指草木长得很繁茂的山林地带。蘙荟,草木长得很茂盛。
 
(17)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覆,反复;索,寻找,搜索;伏奸,埋伏敌人,隐藏奸细。必须仔细、反复搜索,这些是埋伏敌军,隐藏奸细的地方。
 
(18)其所居易者,利也:指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19)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的地方设有许多遮蔽物,是敌人企图迷惑我。
 
(20)兽骇者,覆也:见到兽类惊骇猛跑,定是敌军大举来袭。覆,覆盖。曹操注: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21)卑而广者,徒来也:卑,位置低下;徒,步卒。飞尘低而宽广的是敌人步卒正在开来。
 
(22)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指飞扬的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
 
(23)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同“词”,即言词;益,更加。指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却加紧备战,要向我进攻。
 
(24)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指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词强硬,并在行动上摆出进逼的架势,这往往是撤退的征兆。
 
(25)悬缻:缻,同“缶”,汲水的瓦器,这里泛指炊具。
 
(26)谆谆:谆谆,叮咛;翕翕:聚合。士卒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
 
(27)数赏者,窘也:敌军一再犒赏士卒,说明已没其他办法。
 
(28)数罚者,困也:敌军一再处罚士卒,说明已陷入困境。
 
(29)武进:恃勇轻进,即冒进的意思。
 
(30)并力、料敌、取人:并力,合力,这里指集中兵力;料敌,分析判断敌情;取人,指战胜敌人。
 
(31)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易,轻视。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势必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32)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将领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于他时,就处罚士卒,士卒就一定不服。亲附,亲近依附。
 
(33)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这里指政治、道义;武,这里指军纪、军法。这句是说,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
 
【翻译】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布置军队和观察敌情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山地时,要选择有水草的山谷穿行,要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不要仰攻居高临下的敌人,这就是在山地部署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后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敌人涉水而来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他们渡过一半左右时再进攻,这样才比较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通行,不可停留;如果此时碰上敌人,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部署军队的原则。掌握以上这四种部署军队的原则并能成功应用,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地,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丰茂、军需供应充足的地方,安营在地势高、平实的地方将士百病不生,这样胜利才有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带行军,必须要占据向阳的一面,并且主要侧翼也要背靠向阳的一面。这些措施之所以对用兵作战有利,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地形的辅助作用。上游降雨,突发洪水,不要涉水过河,应等水势稳定之后再行动。凡是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千万不要停留。我军要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军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背靠它。驻军附近若有山险水阻、坑坎沼泽、茂盛的芦苇和浓密的森林,必须反复仔细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静,是因为占据着险要地形;敌人远道而来向我们挑衅,是想引诱我军前进;敌人不抢占险要地形而在平地驻扎,这其中肯定有对其有利之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伐木开路,隐蔽来袭;草丛中有许多障碍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奔逃,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扬而锐直,是敌人的战车大举驰来;尘土低矮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在行进;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曳柴而走;尘土较少且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备战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又摆出进攻架势的,则是准备撤退;敌人的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兵列阵;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请求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军决战;欲进不进、欲退不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中计。敌兵斜倚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喝,是干渴的表现;见有利可图而不进兵夺取,是疲劳的表现;营寨上空飞鸟聚集,说明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是敌帅没有威严的表现;敌军旌旗摇动不整,是军纪不严队伍混乱的表现;敌人军官易怒,是军队疲惫的表现;敌人杀马吃肉,是缺乏粮食的表现;炊具悬置不用,士兵不回营房休息的,是要拼死的穷寇;敌帅低声下气同部属讲话,说明他已丧失人心;不断犒赏士卒,表明敌军处境窘困;不断惩罚部属,说明敌军无计可施;先粗暴凶狠后又害怕部属的,是最不精明的将帅;敌人派使者来送礼言好是想休兵息战;敌人乘怒而来,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要谨慎观察他的企图了。
 
作战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能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那就足够了。那种既没有深谋远虑,又自负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士卒尚未亲近归附就执行惩罚,那他们便会不服,不服就很难指挥;士卒已经亲近归附,但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无法指挥他们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政策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必定会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拥戴。平时严格贯彻执行法令,士卒就能养成服从法令的习惯;如果平时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法令的习惯。平时的法令能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按语】
 
行军是用兵的重要策略,古代战争讲求进退自如,而现代战争则有了运动战。所以说,行军、处置和判断敌情乃是用兵的三项重要法则。
 
【实例解读】
 
齐威王赏罚分明
 
公元前615年,秦军进攻晋国,久战不胜,决定撤兵。在此之前,秦国派出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到晋营,秦国使者言辞十分激烈,并约晋军过两日在营前决一死战。晋军军师识破了秦军的计谋,建议连夜出兵,截击秦军。可是晋军统帅不以为然,当夜派人去探,才发现秦军已全军安全撤走了。
 
这种由于统帅不察而失去战机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明察和正确的赏罚制度对队伍管理、提升军队战斗力尤为重要。
 
战国初期,齐国的齐威王即位之初,把治国的政事委托给卿大夫。过了九年,国家治理得并不好,诸侯接连前来侵略齐国。于是齐威王亲揽大权,对大臣亲自考核。
 
他召见了即墨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上任后,毁谤你的话天天传来。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去视察,看到田野开辟,百姓富足,官吏清闲无事,国家东部因而很安定。可见你是从不贿赂我身边的人来求他们为你帮忙的!”于是,齐威王赏给他万家的赋税。
 
齐威王又召见了阿邑的大夫,对他说:“从前赵国攻打-邑,你不去援救,卫国攻取薛陵时,你完全不知道。可见你是用了大量的钱财贿赂了我身边的人,求他们为你说了不少好话。”齐威王下令杀死了阿邑的大夫,对他身边曾经接受贿赂为阿邑大夫说好话的人,也予以严惩。
 
齐威王用人赏罚分明,奖优罚劣,使齐国实现了大治。后来他领兵打败了来犯的赵、卫、魏等国,称王三十六年,比周围其他国家都富强。

第十篇 地形

【原文】
 
孙子曰:地形(1)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2)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3)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4)。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5);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6);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7)。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8),厚而不能使(9),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10),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11),举而不穷(12)。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1)地形:这里指地理形势。
 
(2)通形:指地形平坦,四通八达,我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形。
 
(3)挂形:指地形复杂,易进难退的地形。
 
(4)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引,引导、率领。是说我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到一半的时候我再回击,这样打有利。
 
(5)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隘,道路狭隘队伍展不开的地区;盈,充满。盈之,指在像瓶瓮的隘形地域,配备充足的兵力。这里指到隘路必须先占领隘路口,先占之以待敌。
 
(6)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险形,即地形险要。遇到这种险要地形,我则应首先到达,占领制高点等待敌人的到来。
 
(7)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远形,即敌我相距较远。在这种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敌我双方的形势均等,就不宜挑战。如果求战,对我不利。
 
(8)爱而不能令:爱,溺爱;令,驱使、使用。指对士卒一味溺爱,而不能使他服从命令。
 
(9)厚而不能使:厚,厚养、优待。指对士卒只注重厚养而不能使他们听从指挥。
 
(10)骄子: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喻不守纪律的官兵。
 
(11)动而不迷:行动起来不会迷惑,含不盲动的意思。
 
(12)举而不穷:举,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使敌人难以捉摸。
 
【翻译】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形,称作“通”。在“通”类地形上,应抢先占据开阔向阳的高地,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那些可以前往,但难以返回的地形,称作“挂”。在挂形地域,假如敌人没有提前防备,我军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所防备,出击不能取胜,加上难以回师,这种地形就会不利。我军出击不利,敌军也出击不利的地域,称作“支”。在“支”型地域,即使敌人以利相诱,我军也千万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到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才会比较有利。在“隘”型地域,我军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军的到来;如果敌军抢先占领了隘口,并有重兵把守,我军就不能进攻;如果敌军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我军还可以进攻。在“险”型地域,如果我军抢先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等待敌军来犯;如果敌军已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我军就应该主动撤退,千万不要进攻。在“远”型地域,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时,这个时候就不宜挑战,如果勉强出战,就会不利。以上这六点,都是利用了地形的原则,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作战失利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天时地理等自然条件造成的,而是由将帅的过失所造成的。双方实力相当,却要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作“走”。士卒强悍,军官却懦弱,指挥不当而导致失败的,叫作“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怯懦,战斗力差而导致失败的,叫作“陷”。副将有怨仇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作“崩”。由于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而致败的,叫作“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作“北”。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必然导致作战失利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考察地形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必须懂得的道理和掌握的法则。明白这些道理并用于指挥作战,必定能够获胜,反之则必定失败。
 
因此,根据一般作战规律,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主将也可以坚持去打;如果根据分析判断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坚持要打,主将也要拒绝出战。因此,身为将帅,进攻不是为了谋求胜利之名,撤退而不惧怕承担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那样百般呵护,士卒就能与将帅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亲生儿子那样关怀疼爱,士卒便能与将帅同生共死。如果一味溺爱士卒却不用法令约束他们,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士卒违法乱纪又不惩治他们,那么,士卒就如同娇惯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军队,而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的情况,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既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军队,但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同样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战术也能变化无穷。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才能克敌制胜;如果又了解天时、地利,胜利就能万无一失了。
 
【按语】
 
地形是战争中经常要遇到的客观条件,地形之复杂多变,用兵打仗的将领应该多多地考察,同时又要了解敌方兵士和将领的情况,根据情况决定作战方案。有时地形看起来很简单但可能敌人已设下了埋伏;有时地形很复杂,可有了周密的计划也是可以取胜的。
 
【实例解读】
 
地中海的U艇魔影
 
从19世纪以来,只有不到7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作为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一直被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所控制。二战爆发后,墨索里尼旗下的意大利海军和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几次交战,均被打得狼狈不堪。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求援,要求德国海军的“恶狼”——U型潜艇进入地中海以打击英国军舰。然而,英军对这一企图早已料到,为了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英军在直布罗陀布置了重兵把守,大量雷达、声呐和反潜驱逐舰牢牢封锁了海峡。德国潜艇只要一接近海峡马上就会被发现。然而,怪事却出现了:
 
1941年11月3号,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东地中海被德国潜艇U-81号以3枚鱼雷击沉,舰上900多人仅一人生还;同月,“马来亚”号战列舰也被德国潜艇击伤;
 
1942年6月5号,英军在地中海最大的军舰之一,排水量近四万吨、装备8门15英寸大炮的“巴哈姆”号重型战列舰在距离利比亚海岸30海里处被德国潜艇U—331号击沉,英军863人丧生。一个月后,U—331号安然出现在了法国的拉罗谢尔潜艇基地补充弹药;
 
1942年8月11号,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航空母舰在马耳他岛西南被U-73号击沉,330多人丧生;
 
……
 
接连不断地袭击和惨重损失让英军震惊:德国的U型潜艇已经在己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地中海,而且几乎是“出入自由”,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形同虚设!
 
那么,德国潜艇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呢?原来,德国的U艇艇长们充分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海域的洋流状况。在海峡两侧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由于蒸发量和密度的差别存在两股海流:在表层,由于地中海蒸发量大大高于大西洋,导致地中海的海平面低于大西洋,进而形成了大西洋海水向东灌入地中海的表层洋流;而在深层,由于地中海海水的密度大于大西洋,则出现了相反方向的深层洋流。这样,当狡猾的U艇艇长们趁着夜色来到直布罗陀附近时,就命令关闭潜艇的发动机,下潜1020米的深度,像鱼一样被表层的海流推入了地中海。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英国的雷达和声呐根本无法发现潜艇,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当他们执行完任务要出地中海时,下潜到150米,如法炮制,深层流又把他们推出了地中海。
 
条陶堡森林之战
 
公元前1世纪,恺撒对高卢(今法国)的征服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帝国的直接邻居。然而这两个邻居并不睦邻友好,双方的冲突总是不断。时值国力巅峰的罗马帝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对莱茵河右岸的桀骜野蛮的日耳曼部落进行征伐,至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恺撒的养子)时,终于有所进展。慑于罗马军团的强大威力,很多日耳曼部落开始纷纷表示臣服。罗马帝国对莱茵河右岸的征服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彪悍的日耳曼民族并不打算就范——切鲁西部落的首领海尔曼,一个既勇猛又机智的日耳曼领袖,通过曲意逢迎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尼亚总督瓦伦斯,骗取了他的信任,随后又暗令一个日耳曼部落起兵造反。闻讯大怒的瓦伦斯率领手下全部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前去平叛,并任命海尔曼为先导官。眼见瓦伦斯中计,海尔曼便把罗马军团引入了早已设好的陷阱——条陶堡森林。
 
条陶堡森林是一块低地,它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其中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很大,绝大多数地段道路在峡谷中穿行。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橡树林,灌木很少,太阳很难透过厚厚的树叶照到地面。海尔曼在阴森茂密的树林后面,泥泞狭窄的峡谷两旁,埋伏了大量衣衫褴褛但体格强健的日耳曼伏兵。罗马人进入森林后,起初的行军路线还算平坦宽阔,但渐渐地势开始起伏,泥沼开始遍布,让罗马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尽力气。随后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和泥泞,进入大峡谷的瓦卢斯大军队伍渐渐越拉越长。就在大军疲惫不堪之际,随着一声雄浑的号角,日耳曼人的攻击开始了。无数的弓箭和弹石从道路两旁的树林里、峡谷两侧的岩石后射出,毫无防备的罗马士兵纷纷倒下。
 
罗马军团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受到突然袭击后并没有慌乱,也迅速竖起盾牌,收缩队形,企图组成方阵迎敌,但是这里狭窄的路段根本没有空间给他们组成任何惯用的战斗队形。当且战且行的他们来到大峡谷出口前时,绝望的发现峡谷的谷口早已被数百根粗大的树木封锁住了,仅留下一条仅够两人并肩同行的窄道。混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罗马士兵开始争先恐后地逃命。海尔曼看到时机已到,下令总攻。在雷鸣般的呐喊声中,日耳曼人像山洪爆发一般从森林里冲了出来,海尔曼带领一批勇士挥舞着宽刃重剑冲在最前面……
 
此战,罗马军团的三个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包括总督瓦伦斯在内的2万余人丧生。此后,罗马帝国再也无力跨过莱茵河右岸,日耳曼人终于摆脱了罗马人的枷锁而独立了。

第十一篇 九地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1),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2),争地则无攻(3),交地则无绝(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6),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7)。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8),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9),贵贱不相救(10),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1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12),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13),深入则专,主人不克(14);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15);运兵计谋,为不可测(16)。投之无所往(17),死且不北(18)。死焉不得(19),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20),深入则拘
(21),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22),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23),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24)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25),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26)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27)。率然者,常山(28)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29);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30);刚柔皆得,地之理也(31)。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32),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3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34),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35),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36),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37),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38)。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39);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40);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41);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42);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43)。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44)。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45);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46),不养天下之权(47),信己之私(48),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49)。
 
施无法之赏(50),悬无政之令(51)。犯三军之众(52),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5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54),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55),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56),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57)。先其所爱,微与之期(58)。践墨随敌(59),以决战事(60)。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61)。
 
【注释】
 
(1)三属:属(zhǔ),连接。指敌我和其他诸侯国连接的地区。
 
(2)无止:止,停留。不要停留。
 
(3)争地则无攻:双方必争的要害地区,应先敌占领,若敌人已先占领,则不宜强攻。
 
(4)交地则无绝:绝,断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以确保联系,不可断绝,以防敌人截击。
 
(5)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6)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
 
(7)死地则战: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就应激励士卒殊死战斗,死中求生。
 
(8)古之善用兵者: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所谓古善战者。”
 
(9)众寡不相恃:使敌军的主力和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和协同作战。
 
(10)贵贱不相救:使敌军的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贵贱,古时指地位高贵和地位低微的人,这时指将官与士卒。
 
(11)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指敌人最关注、最重视的地方。指首先攻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12)由不虞之道:虞,预料。这句是说,要走敌人预料不到的道路。
 
(13)为客之道:指进入敌境作战的原则。客,客军,即离开本国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
 
(14)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专,专心一意;主人,被进攻的国家或军队;克,战胜。指深入到敌国境内,士兵就会专心一致不敢逃亡,只好拼命作战,敌军就会抵御不住。
 
(15)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指要注意休整,别让部队过于疲劳,要提高士气,积蓄力量。
 
(16)为不可测:使敌人不可推测。汉简《孙子兵法》,测作贼。
 
(17)投之无所往:投,投放、投置。把部队放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
 
(18)死且不北:死也不会败退。
 
(19)死焉不得:指士卒死都不怕了,哪还有什么不可得呢?
 
(20)无所往则固:固,牢固,这里指军心稳定。别无去路时军心就稳固。
 
(21)深入则拘:拘,束缚,这里指人心专一而不涣散。深入到敌国之后,士卒就不会散漫了。
 
(22)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修,即不用整顿、告诫。因此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而会自动戒备。
 
(23)禁祥去疑:祥,妖祥,这里指占卜等迷信活动。禁止迷信活动,消除疑虑和谣言。
 
(24)无余命,非恶寿:恶,厌恶;寿,寿命。指士卒不怕死,并不是不想活下去。
 
(25)偃卧者涕交颐:偃,仰倒;颐,面颊。
 
(26)诸、刿: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刿(ɡuì),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
 
(27)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28)常山:即恒山。汉简《孙子兵法》中作恒山。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是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北周武帝时,又改称恒山。
 
(29)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方,并列,指系在一起的意思。把马并排地系在一起,把车轮埋起来,想以此来稳定军队,是靠不住的。
 
(30)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政,这里是治理、领导的意思。使全军上下齐心协力、英勇奋战如同一人,才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所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31)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要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发挥作用,在于适当地利用地形,使我军处于有利的态势。
 
(32)携手若使一人:携手,提挈。提挈三军,就像使用一人那样容易。
 
(33)静以幽,正以治:静,镇静,沉静;幽,深邃;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
 
(34)易其事,革其谋:易,改变,变化;革,变更,更新。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
 
(35)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之,代词,指部属,军队。将帅授给部属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
 
(36)发其机:扳动弩机,喻决战事。
 
(37)屈伸之利:伸,伸展;屈,曲、不伸展。根据情况,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这样最为有利。
 
(38)深则专,浅则散:指在敌国作战,深入则士卒一致,浅则士卒涣散。
 
(39)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跨越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作“绝地”。
 
(40)背固前隘者,围地也:前进困难,后退受阻,易被包围的地域叫围地。
 
(41)固其结: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结,指结交诸侯。
 
(42)塞其阙:阙(què),缺口。堵塞缺口,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
 
(43)过则从:过,指深陷危境的意思。深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容易指挥。
 
(44)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九地的利害,有一不知,就不是霸王、王者的军队。四五者,曹操注:谓九地之利害。霸王之兵,是指强大的军队。
 
(45)其众不得聚:指能使敌国军民来不及调动和集结。
 
(46)不争天下之交:没有必要争着和别的国家结交。
 
(47)不养天下之权:没有必要随便在别的国家培植自己的势力。
 
(48)信己之私:信,伸,伸张;私,指自己的意图。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
 
(49)隳:通“毁”,毁坏,毁灭。
 
(50)施无法之赏: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即所谓法外之赏。
 
(51)悬无政之令:悬,悬挂,这里指颁发。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即所谓政外之令。
 
(52)犯三军之众:犯,使用、指挥、运用。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5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驱使士卒完成某项任务时,只告诉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其危险的一面。
 
(54)顺详敌之意:详,通“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曹操注:“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
 
(55)夷关折符:符,古时用木、竹、铜等做成的牌子,上刻图文,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即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
 
(56)厉于廊庙之上:厉,磨砺,这里是反复计议的意思;廊庙,即庙堂。在庙堂上反复计议作战大事。
 
(57)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阖(hé),门扇。开阖,打开门扇出现空隙。敌人一旦出现空隙,必须迅速乘虚而入。
 
(58)先其所爱,微与之期:爱,珍爱,要害;微,无,不要;期,日期,指约期交战。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不要与敌人约期会战。
 
(59)践墨随敌:践,实行;墨,墨线,这里指既定计划、原则。指实施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
 
(60)以决战事:以解决战争胜负问题。
 
(61)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起先如处女般柔弱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随后如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翻译】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一般规律,战场的地形种类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的战地,叫作“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叫作“轻地”;我军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军先占领于敌有利的战地,叫作“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战地,叫作“交地”;与多国毗邻,谁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战地,叫作“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战地,叫作“重地”;山高水险、林木森严、池沼错综,难于通行的战地,叫作“圮地”;行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军能以少击众的战地,叫作“围地”;奋起速战就能生存,不奋起速战就会全军覆灭的战地,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处于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进入衢地应该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军需物资,遇到圮地则必须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军首尾不能相互策应,主力部队与非主力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军中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统属,士卒溃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无法展开统一行动。于我有利就战,于我不利就不战。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敌军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前来进攻,该如何应付呢?”答案是:“先夺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不得不听任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作战的原则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防备虚懈的地方。
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要越坚固,敌人就越难战胜我们。同时到敌国富饶的乡野掠取粮草,以保证我军的补给充足;要注意休整,使军队不过于劳顿,要保持士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要巧用计谋,使敌人无法揣测我军的虚实和意图。把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然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得呢?那样,全军将士也必然会竭尽全力与敌人殊死作战。这样当士卒真正深陷绝境时,就会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反而会更加稳固;越是深入敌境,部队的凝聚力就越强;迫不得已时,将士们就会殊死战斗到底。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用整治也会加强戒备,不用鼓励也能积极完成任务,不用约束也能亲密团结,不需要三令五申也能遵守法令。在军中禁止占卜迷信,要消除部属的疑虑,部属就至死也不会逃跑。士卒们不留多余的财物,并非他们不爱财物;士卒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不是他们不想活命。作战命令下达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一旦将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了。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生活在恒山的一种灵蛇。这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会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会来救应;打它的腹部,头尾都会来救应。有人问:“军队有可能指挥得像率然一样灵活吗?”答案是:“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原本相互仇恨,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自然熟练。因此,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上下齐心协力、勇敢如一人,靠的是统兵治军有方。要使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地形。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一样服从指挥,这是由于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如此。
 
作为统帅,考虑谋略要做到沉着冷静而又幽深莫测,管理部队要公正严明而又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行动一无所知;要能临时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实用意;要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向部属下达作战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率众深入敌国领土作战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准确捕捉战机,焚舟砸锅一往无前。指挥士卒要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驱过去,而不让他们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要把他们置于险境,迫使全军拼死奋战。这是统帅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将帅必须认真考察研究的问题。
 
在敌国境内作战时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队就越要专一;进入敌境越难,军心就越容易涣散。进入敌境作战的地域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域叫作衢地;深入敌境后方的叫作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叫作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域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域叫死地。因此,作战时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进争地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过交地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要保障军需供应;经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奋战,陷于深重危难境地就会非常听从指挥。
 
因此,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企图,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作战;不用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这些情况,如果有一项不了解,都不能算争王称霸的军队。真正强大的军队,进攻大国,行军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及时调动民众与集结军队;向敌人施以兵威,能使其盟国不能与之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
 
施行破格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上下就能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向部属布置作战任务,不要向他们说明意图;只告诉他们有利的条件,不必指出不利因素。把士卒置于危亡境地,才有可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入死地,才有可能起死回生。只有使士卒深陷绝境时,才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指挥作战的关键,在于摸清敌人的意图,迷惑敌人,然后集中精锐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这样即使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使节往来;朝廷要反复计议考虑战争计划。一旦敌人出现可乘之机,就要迅速乘机攻取。首先夺取敌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依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因此,在战前要静若处子,不露声色,诱使敌人放松警惕,门户大开;一旦开战则要动如脱兔,迅速异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按语】
 
用兵作战的方法很多,对作战地点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孙武总结出六种作战的地点,又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待的办法。同时孙武又提出了多变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对敌我双方官兵的心理也进行了分析,这是一篇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军事心理学专著。
 
【实例解读】
 
耿弇击一得二和隆美尔兵败北非
 
本篇主要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应对措施不同,其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
 
汉光武建武五年,东汉大将耿弇率部进军山东。他看到当时山东的西安(现山东淄博)城池很小,但很坚固;看到临淄很大,但却很好攻,于是他放出风来,要在五天之后进攻西安。西安守将张兰得到消息之后,派兵日夜守城。可是五天之后,耿弇兵发临淄城。临淄守城的将军张步一点防范也没有,看到大军来攻,当时就乱成一团。耿弇只用了半天就攻下了临淄,耿弇马上挥师西安。守将张兰吓得连夜便逃跑了,只用一战便收取了两城。耿弇手下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耿弇对他们说:“我们如果先打西安,西安有备,我们就会久攻不下,这样在敌国之内对我们是很危险的。但先打无防备的临淄,这就要容易得多,临淄一破,西安的敌人就不敢和我们再打了,只好逃跑了。”
 
耿弇可以说是很会用兵的,而且在敌国作战方法得当,战术运用得对,还采用了心理战,所以能“击一而得二也”。同样是深兵作战,跟他相比,德国的隆美尔的命运就截然不同了。
 
1942年8月初,德军在北非的司令官隆美尔计划对英军展开攻势。他决定把进攻的方向选在阿拉曼防线的南端,认为那里英军兵力薄弱,攻击易于奏效。8月中旬,隆美尔开始调整部署,把部队秘密南移。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分析了敌情、地形,认为隆美尔对拉吉尔周围地形几乎不了解。拉吉尔地区的某些地方,沙层很厚,而且沙流很大,肯定不利于德军的装甲部队活动。于是蒙哥马利决定将隆美尔诱入拉吉尔地区歼灭之。为了诱使隆美尔上钩,英军一方面制造假情报,另一方面特意绘制了一张拉吉尔地图,注明该地区是硬地,对德军装甲部队有利,而且采取巧妙的方法使这张地图到达隆美尔手里。隆美尔得到这张地图,十分得意,认为自己原定的计划会大获成功,而对地图的来源和可靠性丝毫没有产生怀疑。
 
9月1日凌晨,隆美尔按计划对拉吉尔地区发起攻击。蒙哥马利早已严阵以待,把敌人一步步引入陷阱。不久德军进入流沙地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卡车在英军假地图上标明硬地的流沙中东倒西歪,挣扎前进。当士兵从车上下来推车时,立马遭到了英军几个飞行中队的战斗机的轮番轰炸和扫射,很快沙漠里到处都是燃烧的德军车辆。9月4日,隆美尔不得不下令从这一地区撤退,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至此一败涂地。
 
“违地用兵”乃是兵家大忌。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决战,就能掌握战争中的主动;相反,不利的地形则使作战难度增大。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或避免作战,或引蛇出洞,使对方失去地利。隆美尔正是因为忽视了作战地形才导致惨败。


第十二篇 火攻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1)。行火必有因(2),烟火必素具(3)。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
(4)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5)。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6)。极其火力(7),可从(8)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9),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10)。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11),命曰费留(12)。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13)。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14)。主不可以怒而兴师(15),将不可以愠而致战(16);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17)。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18)。
 
 
【注释】
 
(1)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火人:火,用作动词,烧;人,人马。焚烧敌军人马、营寨。火积:焚烧敌军的粮秣积聚。火辎:辎,辎重。焚烧敌人辎重。火库:库,仓库。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火队:队(suì),通“隧”,道路的意思,这里指运输设施。焚烧敌人运输设施。
 
(2)行火必有因:因,条件。指在实施火攻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天气干燥,顺风,有易燃物,或有内应等。
 
(3)烟火必素具:烟火,指发火器材;素具,经常有准备。发火器材必须预先准备好。
 
(4)四宿:指二十八宿中箕、壁、翼、轸四个星宿。古代天文学者认为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多风。
 
(5)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五火,五种火攻的方法;应,策应。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策应。
 
(6)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安静不动的,要等待,不要贸然进攻。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作:“火发其兵静而勿攻。”
 
(7)极其火力:让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
 
(8)从:跟从,指发兵进攻。
 
(9)无待于内:无,不必;内,内应。不必等待内应。汉简《孙子兵法》作:“毋待于内。”
 
(10)以数守之:数,指前面所说的“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等火攻条件。等候具备火攻的条件。
 
(11)不修其功者,凶:修,修治,引申为巩固;凶,祸,这里是危险的意思。不能巩固胜利成果是危险的。
 
(12)费留:留,通“流”,白费的意思。曹操注:“若水之留(流),不复还也。”一说指打了胜仗而不及时论功行赏,叫作“费留”。
 
(13)良将修之:修,有研究、处理的意思。优秀的将帅必须研究这个问题。汉简《孙子兵法》作:“良将随之。”
 
(14)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非利不动:于我不利则不行动。非得不用:不能取胜,就不用兵。得,指得胜、取胜;用,指用兵。非危不战:不到危急关头不轻易开战。
 
(15)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汉简《孙子兵法》作:“主不可以怒兴军。”
 
(16)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将帅不可以凭一时的怨愤而贸然与敌军交战。
 
(17)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合,符合。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汉简《孙子兵法》作:“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18)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使国家安定军队保全的根本道理。
 
【翻译】
 
孙子说:火攻的作战方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物资,四是焚烧敌军兵器库,五是火烧敌军的粮道和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的器材必须事先准备就绪。放火要看准天时,选好有利的日子。天时是指气候要干燥,日子是指要在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凡是月亮行经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是用火攻敌,都必须根据以上五种情况所引起的情况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如果从敌营内部放火,就应该及早派兵在外策应。如果敌营内已经起火,但敌军仍然保持镇静的,就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进攻;等到火势旺盛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策,可以进攻就发起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也可以从敌营外部放火,这样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适合就可以放火攻击。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向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到夜晚就容易停止。大凡指挥军队作战,都必须懂得灵活运用上述五种火攻形式,并遵循自然规律准确把握火攻的时机。
 
所以说,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明显容易获胜;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也必能加强。但水攻只能隔断敌军的阵形、联系和运输,不能像火攻那样毁灭敌军的兵马和军需物质。
 
如果打了胜仗,攻取了敌人的土地城邑,却不巩固胜利成果,不及时对部下进行论功行赏,是很危险的,这种情况叫作“费留”。因此,英明的国君应该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于国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战。国君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就贸然下令出战。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用兵。愤怒可以重新转化为喜悦,气愤也可以重新转化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更不能再生。因此,英明的国君要慎重对待战争,贤良的将帅应该小心警惕贸然作战,这都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
 
【按语】
 
孙武说这五种火攻的方法,在后来的战争中,都被将帅们反复地使用过。但孙武在火攻篇里还讲到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那就是要“慎战”。因为火攻的破坏性很大,无论是人还是物资,一把火烧光,就再也没有了。因此,孙子说:“火攻”不过是“兵攻”的辅助手段,这就是“借助”的思想,借助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条件,发展自己,打击敌人。
 
【实例解读】
 
陆逊火烧蜀连营

说到火攻,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赤壁之战”,周瑜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80万大军,不能不说厉害,而三国还有一场火攻战也非常出名。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知道后悲愤不已,怒不可遏。他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谏,亲率70多万大军出川伐吴。蜀军一路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东吴上下一片恐慌,孙权采用阚泽的建议,拜年轻小将陆逊为兵马大都督。陆逊深谙兵法,受命于危难之际,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面对刘备的强盛攻势,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他下令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得出兵迎战。这使得东吴一班急于出战复仇的将军大为不满,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嘲笑陆逊的书生懦弱。无奈陆逊有尚方宝剑在手,他们不得不从。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当时正值酷暑盛夏,远道而来的蜀军既累又热,刘备久攻不下,只好傍山林下寨,待秋天再出击。陆逊见蜀军树栅相连,纵横700里驻营,正中下怀。如此宿营,首尾兼顾,的确坚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最怕火攻。一旦火起,无法营救。陆逊正希望蜀军如此,以便他大显身手。当时的魏主曹石及远在成都看守大本营的诸葛亮都事先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前去通知已来不及,而曹石却想等东吴大胜追击时偷袭江东。
 
时机已到,陆逊却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首先进行了一次试兵,以骄敌志。他派大将淳于丹率5000兵马攻击敌营,这是东吴坚守以来的第一次出击,结果大败而归。刘备得胜,愈发轻视陆逊,不再警惕。第二天夜里,陆逊派主力来到时,蜀营已察觉先兆,刘备却毫不介意:“昨夜已杀尽,他们还敢再来吗?”陆逊首先在大营前后纵火,火借风势,蔓延开来,蜀兵大乱奔窜。陆逊的兵马四出夹攻,蜀军大败,死伤无数。幸而从川中赶来的赵云搭救了刘备,逃往白帝城。经此大劫,刘备一病不起,最终死于白帝城。
 
这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以弱胜强典型战例的“吴蜀彝陵之战”。

第十三篇 用间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1),怠于道路(2),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3)。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4),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5),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6)。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7);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8);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9);死间者,为诳事于外(10),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11);生间者,反报也(12)。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13),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14),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15)。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16)。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17),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间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18),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19),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20);周之兴也,吕牙在殷(21)。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22)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23)。
 
【注释】
 
(1)内外骚动:全国上下混乱不安。
 
(2)怠于道路:怠,疲惫、疲劳。运输军需物资的队伍因在路上辗转而疲惫不堪。
 
(3)七十万家:指大量民众不能正常地从事劳动,比喻兵事对正常农事的影响之大。曹操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4)而爱爵禄百金:而,如果;爱,吝啬;爵,爵位;禄,俸禄。指吝啬爵位、俸禄和金钱而不肯封赏间谍。
 
(5)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这里指要做到事先知道敌人的情况有三个不可:一不可取于鬼神;二不可对事物进行机械类比推测。象,相像;三不可验证于天象星辰运转的“度”。验,应验。度,度数,指星辰的位置。
 
(6)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俱,都;起,使用;道,途径,规律;神纪,神妙莫测的道理。纪,道,理。是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使敌人觉得莫测高深,这是神妙的道理,是国君的法宝。
 
(7)因其乡人而用之:指利用敌国的普通人做间谍。因,凭借、根据,这里引申为利用。
 
(8)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指收买敌国官吏做间谍。官人,指敌国官吏。
 
(9)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
 
(10)为诳事于外:诳,迷惑、欺骗。即故意向外散布虚假的情况,假装泄漏了机密,以欺骗、迷惑敌人。
 
(11)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指让我方间谍了解我所故意泄露的虚假情况,并传给敌人,使敌人上当。有的版本此句为:“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也。”
 
(12)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指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活着返回报告情况。
 
(13)三军之事,莫亲于间:军队最亲信的人,无过于委派的间谍。
 
(14)非仁义不能使间:这里指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则无法用好间谍。
 
(15)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实,指实情。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
 
(16)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间事,用间谍的事情;发,发轫,开始行动。用间谍的事情还没有开始行动,就预先被敌人知道了,那么间谍和知情者都要处死,以灭其口。
 
(17)军之所欲击:即“所欲击之军”,宾语前置。“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此。
 
(18)导而舍之:导,引导、诱导;舍,释放。对敌人派来的间谍设法诱导他,并交给其一定的任务,然后放他回去(为己所用)。
 
(19)因是而知之:指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内情的意思。
 
(20)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
 
(21)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臣的吕牙。
 
(22)上智:指具有很高智谋的人。
 
(23)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恃,依靠。指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
 
【翻译】
 
孙子说:大凡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至少耗资千金;国家内外动荡,民夫兵卒因往来奔波而疲惫不堪,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人多达七十万家。这样相持多年就是为了争求有朝一日的胜利。如果最后却因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不能掌握敌情而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啊。这样的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不配做国君的辅臣,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英明的国君、贤能的将帅,之所以动辄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用兵作战之前便掌握了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决不能乞求鬼神的启示,也不能用相似的例子作类比推测,更不能从日月星辰运行的数理去验证,而只能从那些真正熟悉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五种间谍一齐使用,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利用敌国居民中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利用敌方的官员做我方的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之反过来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虚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但事情一旦败露,这类间谍难免一死而被称为死间;所谓“生间”,是指能亲自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因此,对于统领三军、用兵打仗的国君和主将来说,三军之中没有比间谍更值得信赖的人了,军中的奖赏没有比奖赏间谍更优厚的了,军中的机密也没有比使用间谍更为机密的了。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间谍,不是仁义的人不能驱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析判断间谍提供的情报真实性。微妙呀,微妙!在作战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如果间谍工作还没有进行就泄露了用间的消息,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被处死。
 
凡是要攻打敌军,要攻占敌方城邑,要刺杀敌方某人,都必须预先了解敌方的守将、左右亲信、传达报告的官员、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诸人的相关情报,而想要知道这一切就要指令我方间谍去侦察清楚。
 
对于敌人派来的刺探我方情报的敌方间谍,也必须把他们搜查出来,之后再用优厚的待遇和金钱来收买他们,对他们进行引诱开导,再放他们回去,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成为反间,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培植、利用因间和内间了;同样,根据反间提供的情报,就能让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由于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敌情,避开了危险,生间也就可如期回报。这五种间谍的情况,君主都必须了解掌握,而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利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待遇。
 
以前,殷商的兴起,是因为商汤重用了在夏朝为臣、了解夏朝情况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姜子牙。因此,明智的君主,贤明的将帅,若能使用很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取得极大的成功。这是用兵作战的关键,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按语】
 
孙武讲到的五种用间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用间的办法看起来是五种,但是用起来却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看你会不会使用。用间从古代的时候起就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在外交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被广泛地使用,并出现了大量的用间的兵书和谋略,36计中也有专门的反间计。
 
【实例解读】
 
岳飞反间废刘豫
 
间谍的任务之一,就是设法挑唆敌营内部互不信任;反间则是利用敌人离间我方的阴谋,再转而对敌使用。反间的使用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和危机,有时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谋划,而有时候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既可能会忽然降临,也可能会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必须抓准时机,实施反间计。
 
岳飞不但作战有方,且计谋很多,常常出敌不意,他就多次运用反间计,并每每都有收获。
 
南宋建安二年,金军南侵,兵围济南,知府刘豫杀害抗金将领关胜降金,两年后被金主封为大齐国傀儡皇帝。
 
岳飞当时驻师江州(今江西九江),得知金太祖第四子宗弼(即金兀朮)非常讨厌刘豫。认为可以利用两人的矛盾,铲除刘豫。
一天,岳飞军抓到金兀朮手下的一个谍报人员,岳飞佯装认识他,大声责备他说:你不是我军中的张斌吗?我从前派你去齐国送信,刘豫答应今年冬天以联合出兵长江为借口将四太子诱来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你为何一去不返?那间谍听到这里以为是岳飞认错了人。为了保全性命,间谍顺水推舟冒认了张斌,哀求岳飞饶命。
 
岳飞见间谍上钩,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刘豫,上面写着密谋诛杀金兀朮的计划。接着岳飞对间谍说:我现在饶你一次,给你立功机会,再到齐国去。于是把间谍大腿割开放入蜡封密信,警告他不可泄露。间谍回去后,把信交给金兀朮,兀朮大为吃惊,立即送交给金主完颜晟。正好此时,有人报告刘豫与南宋宰相暗地有来往,可能相约图金。完颜晟深信不疑,即刻将刘豫逮捕起来,囚于金明池。伪齐政权从此告终,岳飞的反间计也因此大获成功。   


(来自百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