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不被蒙蔽,做到“明”?

 新用户3120VQG3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作者:防疫四件套

作者是【自律营】二期成员。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潜夫论》中说到: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过日甚矣。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其意为: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很好,是因为君主英明;之所以衰败,是因为君主昏庸。

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其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个别人的话。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古人有这样的话:凡有疑难要请教割草打柴的人。听取多方意见,可以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古时治理国家需要治者兼听,在现代,我们虽然无需治理国家,但是人生中也处处充满着选择决策。我们要想在人生中做到长盛不衰,也应该做到兼听才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兼听呢?

其实,论语当中已经有了答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我们可以将如何做到兼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聆听别人的想法,二是自身做到往复深入思考。

一.从多方面、多角度聆听别人的想法

齐王纳谏后,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就是听从各方建议意见后能“战胜于朝廷”的例子。

不过,我们在听取各方意见时,不能只追求数量的上的多,还需要注意从多角度倾听不同的声音。比如齐王纳谏之前,“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此时齐王虽然也听取了各方声音,却只落得个“王之蔽甚矣”的结果。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流俗的恭维,不但靠不住,反而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渊。

因此,我们不仅要多听别人的看法,还应多听别人的不同的看法。这一步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和苏格拉底似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此处的聆听不仅仅是指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指从各种文章书籍中吸收他人的想法思考。无论是通过哪种方法来达到兼听的目的,都应保持着包容的心。

不少人无法做到兼听,就是因为“我以为我无所不知”。就像在一个房间里,一些人以为房间里已经充满空气,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了。然而事实上这里面空空如也。再放一张床、再放一把椅子、再放一个柜子……都是可以的。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

二.深入思考

《战国策》中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此处,魏王做到了兼听,却在热闹的街市上明显没有老虎时,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同样的,还有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在牵驴的过程中不断听取别人的意见,从父子牵驴,到父亲骑驴、儿子骑驴、父子骑驴再到父子背驴,每一次的变更似乎都有理有据,这对父子也都是按别人的意见变换着做法。然而他们最后却变成了所有人的笑话。

因此,我们在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想法时,没有做到先进行判断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是一昧相信他人说法,那么我们只会越听越糊涂。

我们在做到第一步的兼听之后,还要做到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做到兼听之后的“明”。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