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何精准转型?

 攒菁堂 2022-07-02 发布于甘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定产物,多年来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依靠政府信用的融资模式产生了很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从 2010 年开始,政府部门从清理融资平台债务、控制贷款总量、剥离政府性融资职能、整治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和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等多个方面从严从紧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已成为众多融资平台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图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监管层面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界定,可以从国发〔2010〕19 号文、财预〔2010〕412 号文及银监发〔2013〕10 号文三个代表性文件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可以看出,出于部门监管的需要,各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认定标准不尽相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因此,融资平台也被称为城投平台。政府成立融资平台最终目的是给地方政府建设大项目筹集资金,如项目建设、公益项目与基础设施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政府缓解自身财政压力。在实际设计中,地方政府会通过注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增强目标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其具有一定的资信评级,一般由政府授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如下两点鲜明特征:一是公益性特征。由于股东是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机构,决定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的初衷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纯粹以市场为中心追求经济利益;二是代理特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代理人,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再将资金投资于具体项目。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方面要完成地方政府安排的融资任务;另一方面,更要承担项目的投资风险,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数为11 700家。30 多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大部分资金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典型模式

出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结合本地实际产生了不同的模式。从运行效果来看,比较典型的模式包括“上海模式”“重庆模式”和“北京模式”,它们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该模式下,政府为项目建设引导方向并实施有效的监督,通过引入有效市场竞争机制来促使项目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19 年上海地方投融资平台共计 200 余家,在为上海市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平台资产与业务结构不合理、行政化管理、债务风险等问题。

(二)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是“渝富”+“八大投”的专业化模式。“八大平台”包括有重庆房地产集团、重庆水务集团、重庆城市投资、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等渝富负责为“八大投”提供融资相关支持。政府通过“五大注资”等方式提升企业资金实力及资产规模,提高企业资产撬动能力,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政府还建立了“三不政策”和“三个平衡”管理原则,降低融资风险。在发展的同时,重庆地方融资平台也出现了融资平台不规范、政企不分、市场化不强等问题。

(三)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是整合资源、特许经营的运营模式。该模式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利用银行信贷与项目融资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该模式的融资结构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准确地界定投资项目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地方政府只对公益性的项目负较大的责任,而对盈利性的项目则不承担其亏损。

图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依靠政府信用背书进行融资,一方面,的确是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筹得了资金,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低、市场化不足、债务负担重、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资产质量低,变现能力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壮大是一个包括了“加减法”的过程。做大优质资产规模,减少劣质资产规模。然而,在实操过程中,往往更多关注“加法”而忽略“减法”。为了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部分地方政府将质量不高的资产或没有变现能力的资产注入融资平台。比如,地方政府划入的道路及公益性资产不具有可经营性,无法为其带来现金流入;划入的土地等资产产权不明确,无法实现债券或者资产证券化,无法带来新的资金。表现为资产“规模大质量低”,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

图片

二)市场化不足,盈利能力弱

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为地方政府进行市政工程代建和土地储备整理,依靠收取项目管理费、土地差价作为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与市场化企业相比,盈利能力薄弱,利润来源单一。还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是“为了融资而融资”,先天就存在主业能力不强、市场化水平低等问题,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债务负担重,偿债风险高

总的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和数量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从区县到省级,各级平台公司债务违约的现象屡次出现。从 2018 年到 2021 年,各级平台公司发行的债务工具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本息的达到 102 支。由于新冠疫情,2021 年下半年违约事件进一步增多,平台公司违约金额增至 518.97 亿元。在所有的融资平台中,县级融资平台违约次数最多,违约 223 次,占 70.12%。一旦各级平台公司债务大规模违约,将对地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

(四)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融资风险

2020 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数量高达 11 262只,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债券融资仅占总体的25%。单一渠道不易分散风险,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营状况不佳,产生经营风险,就可能出现银行贷款提前收回或到期本息无法偿还的问题,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又无法从别的渠道融通,无形中又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债务负担,产生了一系列不良问题。

图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做好职能定位

对于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融资平台,结合其区域发展要求和自身优势,明确职能定位,可向综合性、行业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金控平台等转型,形成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和发展需要进行市场化融资,坚持“谁使用、谁偿还、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债务与责任相统一;对于不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则不再承担融资平台职能,根据其行业和产业特点重新进行“关、停、并、转”以及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重新进行职能定位。

(二)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做大做强融资平台

从“上海模式”“重庆模式”和“北京模式”的成功经验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一轮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支持依然非常重要。政府应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将优质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资产的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将融资平台打造成资产优良、业务专精、前景广阔的运营主体,形成能够“自我迭代”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撬动资本市场。此外,加快对“两非”(非主业、非优势)资产的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资产的清退,推动资源配置向核心主业聚焦,做大做强融资平台。

(三)理顺政企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从市场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去行政化”,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赋予融资平台更多的权利,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扶持和监督融资平台有序发展;融资平台作为资金需求主体,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按照市场化要求开展项目融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党领导下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公司治理优势,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市场研判,做出融资决策,促进融资平台实现规范化运作、科学化发展。

图片

(四)完善风险管控体系,防范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充分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素,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产业政策等,有效控制融资成本,重点关注企业资产流动性、偿债能力、还款安排,科学合理制订融资方案。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内部程序,使融资各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状况、还款能力进行监测,及时识别偿债风险,防范债务违约风险。

(五)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融资项目实际情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向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转变,形成“直接融资 + 间接融资”的融资体系。对于优质资产,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尝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提高资产融资额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探索 BOT、TOT、PPP 等融资模式,降低融资的风险和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