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酉阳杂俎·礼异卷『闹婚』起源与演变

 zqbxi 2022-07-02 发布于江西

酉阳杂俎·『闹婚』起源与演变

正文

    “谑亲”大约滥觞于汉代。

     东汉末年尚书郎仲长统的《昌言》论述时俗之陋: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

       由上文可知,当时就有以“热闹”的名义绑架婚礼之风:对新人施以棒打,谓之活跃气氛;劝酒灌醉,谓之促进情欲,然后场面越来越不堪,新人被扯下遮羞衣服,当众裸露。仲长统直言“画风太污,习俗诡异”,认为必须叫停。当然,叫了两千年,到今天也没能停下来,不知道有多少新人被这种风俗裹挟着完成了原本以为神圣的婚礼。

       山东莒县汉墓画像石《亲吻图》,可能就是闹婚剪影,侍女推着身着盛装的女主角去迎吻男主(下图)

        石刻上的场面还算浪漫,但同样带有“强迫”性质。古往今来所谓谑亲之俗,强迫永远是主角。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新人被迫完成一系列违背意志的行为,甚至遭受虐待,难堪又难受,只有旁观者乐在其中。似乎每逢婚礼就变成了法定施虐日,在这一天可以游离于道德法律之外对新婚夫妇肆意撒野。

      李安的电影《喜宴》把闹婚归结为“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古时常见“盲婚哑嫁”——从未谋面的男女成婚。亲朋希望用闹婚这种方式,催化夫妻感情,搞热气氛,顺便做做行教育工作,迅速打破小两口尴尬隔阂。只是“看热闹的不怕事大”,旁观者推波助澜,突破了道德下限,将适可而止的玩笑演变成满足私欲的发泄,男方阵营精虫上脑者调戏新娘,女方亲友想要立威示警的开始折磨新郎,最终除了新人宾主俱欢。受过折磨的夫妇,再参加其他婚礼时,发狠报复,无休无止,且愈演愈烈:

俗间有戏妇之法,於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 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醟[yòng](发酒疯),不知限齐,至使有伤於流血,口止委折支体者,可叹者也。——晋·葛洪《抱朴子·疾谬》

      上文是葛洪叙述的晋人婚礼鄙俗,当时就流行刁难新娘、盘问隐私,下流不堪入耳。彼时嫁娶,新娘往往年龄尚幼,赤裸裸逼问未经人事的小姑娘,不啻chì 于精神割礼。甚至动手殴打,绑着脚倒吊起来,花样百出的蹂躏。加上有酒助兴,起哄者甚众,亢奋之下,下手没轻没重,新人血流遍地,断手断脚,乃至有打死人的:

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又悬足指,士遂致死。 ——《意林》引《风俗通》

       这个叫张妙的参加朋友婚礼,喝多了开玩笑,绑起朋友“捶”(杖打)二十,又吊着脚趾倒悬起来,硬生生把朋友玩死了。

《酉阳杂俎·礼异卷》记录了几则闹婚事例:

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

       女孩的闺房叫作“闺阁”,所以嫁人称“出阁”。上文最后一句“婿拜阁日”,就是女婿首次到媳妇儿家拜访,今天多称“回门”或“归宁”。当然,比起拜老婆的香闺,拜岳父比较重要。岳家设下回门宴,遍邀亲友。南北朝那会儿,北朝回门宴简直是女婿们的噩梦。照北人风俗,当天赴宴的女方亲友人手一根棍棒,用来打女婿。什么乘龙快婿东床快婿,进了门先特么打一顿。倘若岳丈瞧这小子不顺眼,恐怕会指使亲友们出手重些——以至于有人给打得伤重不起。还好没生在北朝,结个婚跟上刑似的。小伙刚刚经历了炼狱般的闹婚,马上又要经受地狱般的回门,果然宴无好宴。女婿们见到岳父时发自心底的踧踖cù jí(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进貌。)感,就是那个时代种进基因的吧。

      殴打姑爷这种丧心病狂的设定,初衷可能包含着女方家长的舐犊之心。在男权社会,为彰示岳家实力、小惩大诫,在新郎心里种下一点畏惧的种子,万一未来夫妻不睦,丈夫回忆起当年惨遭围殴之痛,也好有些顾忌,不敢过分欺负妻子。

        当时办喜事,会在家门前搭起青布帐篷,作为婚礼喜堂,叫作“青庐”,又叫“百子帐”。新人交拜、宾客观礼都在此,而不是在房屋里。青庐之制,可能是受胡俗,尤其北方游牧民族“穹庐毡帐”影响的产物,传入汉地时间很早。

       曹操和袁绍差不多算总角之交,儿时一起吹过牛、玩过泥巴,以两人的德性,可能也一起偷看过姑娘洗澡。有一回,这两个不正经少年到人家婚礼上凑热闹蹭喜糖,至夜,闲的难受,琢磨着整点毛片看看,就去偷窥洞房。袁绍兴高采烈走在前头,二人低声嬉笑不已。然而时间尚早,新人亲属们仍聚在青庐盘桓,两人好生扫兴。正待回去睡觉,曹操忽然大叫:“来人那!抓小偷啊!”袁绍吓了一跳,骂道:“你他娘瞎嚷嚷啥!”新人亲属闻声纷纷奔出青庐四处寻捕贼盗,一片混乱。曹操抽刀在手,闪进庐中,不移时,却把新娘子劫了出来,连胜催促袁绍:“快跑快跑!”挟持着花容失色的新娘急急跑路。袁绍一脸懵逼:“曹阿瞒!咱们不是来看毛片的吗,你……你打算亲自演给我看?”两人慌不择路,身陷荆棘丛,袁绍被困无法动弹。曹操又大喊:“小偷在此!”喊完自己先跑了。袁绍:“卧槽?”眼看新人亲属循声逼近,袁绍奋不顾身,拼着被枝杈刮得鲜血淋漓,硬生生跳了出来,才免于被擒。

       此事出自《世说新语》第二十七门《假谲》,排在「望梅止渴」之前。文中所记,喜事就是在青庐操办,至夜不散。当然,曹操这个人妻狂魔劫持新娘,恐怕已经不属于闹婚,大概另有所图。

      南北朝,闹婚之俗在北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以至于渗透皇室。北齐重臣段韶的妹妹,被文宣帝高洋纳为昭仪。婚礼上,段韶的老婆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把民间“闹新郎”那套用在了皇帝身上。高洋何等样人,史书说他即位之初「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勇猛无敌,后来矜功自伐「昏邪残暴」,这样一个杀人无算的君王,岂容你戏侮?婚礼之上不好发作,高洋默默承受了。婚礼一结束,立即召段韶来,破口大骂:“我TM要杀了你老婆!”(我会杀尔妇!)事出《北史·后妃下》,可以想见当时闹婚之俗相当普遍。

皇帝尚且如此,民间更不堪。

《酉阳杂俎》又有:

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

       这是一桩刑事案例。两个狐朋狗友抓住新郎官儿强行塞进柜子,盖得严严实实,可怜新郎还未享得一日鱼水之欢,就窒息惨死,洞房变殓房。按当时律法,只判了两个猪队友「鬼薪」之刑。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罚为宗庙砍三年柴,供祭祀之用。杀人罪居然无需抵命,砍几年柴就算了,跟义工差不多,量刑可谓极轻,更助长了恶俗发展。

       后世又有“障车”(拦截娶亲队伍讨喜钱)、“听房”(即洞房之夜伏窗偷听 )之类出现,以及新郎回避、任由其他男子猥亵新娘,或针刺、或脱鞋量脚,时人形容新娘犹如“倚门之娼”。这些陋习生命力之强,甚至发展出“不闹婚不吉利”之类说法,于是更底气十足变本加厉,以至新人“不堪毒虐而死”,屡屡闹出人命。由于破财伤人,败坏世风,政府也曾下令禁断,然收效甚微。闹婚营造出狂欢般的氛围,拿掉了道德和法律约束,即使存在“不妥”的意识,也旋即在群体压力下丧失了个性,人性裸露模样展露无遗,闹婚最终成了性冲动和虐待欲最好的发泄场。

注释部分

原文

北朝婚礼,青布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

译文

北朝人办婚礼,以青布在室外搭起帐篷,叫作“青庐”,新人在此行交拜礼。迎新娘时,男方根据自家财力募集起十几到上百人不等的迎亲队,拥着婚车至女方家门前,高呼“新娘出来!”直喊到新娘出门登车为止。女婿回门那天,女方亲友齐集,人人手持棍棒以殴打女婿为乐,有人被打得伤重不起。

词释

  • 幔:帷幕、帐幕。

  • 拜阁:即拜门、回门、归宁,婚后,新娘携新郎首次回到娘家,日期则各地不同。

原文

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

译文

有一则律法判例是这样的,在甲的婚礼上,乙丙二人捉弄甲,将其举起来塞进柜子,笑称是关押囚犯,柜子盖得严严实实,甲因此窒息而死。科决乙丙二人鬼薪之刑。

词释

  • 比之为狱:将柜子比作囹圄、监房。

  • 鬼薪:刑罚,罪犯需为宗庙砍柴三年,作祭祀鬼神之用,因名“鬼”薪。鬼薪多用于男性犯人,女性同等刑罚为「白粲」,择米做饭,鬼薪、白粲都属于较轻的刑罚。往上有「城旦舂」,罚筑城舂米;「髡钳」,剃去发须,戴刑具铁钳,都算不上重刑。秦刑惨酷,汉初缇萦上书救父,汉文帝废除部分肉刑,像鬼薪这类徒刑在刑罚中占比增加。肉刑废除,造成除死刑外,余刑太轻,欠缺威慑力。《汉书·刑法志》说:“至乎穿窬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若此之恶,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由于量刑不重,无法遏止犯罪。

原文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jiù,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樴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译文

近代(唐)婚礼,迎新娘时,夫家要在舂米的石臼里填三升粟米,井口盖上席,窗子塞三斤麻线,门上放三支箭,新郎骑马绕车三圈。新娘嫁过来第二天,夫家要做黄米肉羹。新娘上婚车前,先以蔽膝蒙脸。新娘进门后,公婆辈分以下的亲友,都要从侧门出去,再从正门进来,这个名目叫“重蹈新娘足迹”。新娘进了夫家,先拜拴养猪的木橛子和厨灶。此外,还有夫妇共结镜纽之礼。夫家还要组织闹新娘,媳妇儿是腊月嫁过来的话,结婚当天婆婆应当回避不见。

词释

  • 枲[xǐ]:大麻的雄株。

  • 黍臛huò :大黄米(也叫糜子)肉羹。黍主要种植于北方,尤其陕西山西一带,故本段所述,可能仍指北方婚俗。

  • 蔽膝:遮蔽大腿至膝盖的下装,类似裙摆,但不围于腰,而是系在大带上,属于上古时期遮羞衣服之遗,后来演变成礼服中的装饰。江淮一带也叫“袆”huī 或“袚”fú 。魏、宋、南楚叫'大巾’,齐鲁之郊谓之'袡rán ’。本文说用蔽膝遮脸,作用应同盖头相似,但蔽膝并不是盖头的起源。《通典》说“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东汉末,就有了新郎为新娘揭开蒙头纱巾的仪式。或者当时盖头尚未定下规制,只要是块好看的布,都能往新娘脑袋上蒙。

  • 舅姑:公婆。

  • 躏:踩踏。

  • 猪樴[zhí]:拴猪的木桩。猪:“为什么要拴我?”

  • 共结镜纽:夫妻共同执绳穿过镜钮,完成“永结同心”。镜钮是铜镜背面用来拴绳悬挂的凸起部分,有孔。

  • 弄新妇:即“闹新娘”。

原文

婚礼,纳采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译文

婚之礼物。纳采礼包括合欢铃、多穗稻、阿胶、九子墨、红芦苇、双石、棉絮、长命缕、漆。九种礼物皆有说法:阿胶、干漆,取其坚固之意,如胶似漆;棉絮取其和顺之意;蒲苇作枕芯,取其可屈可伸之意;嘉禾象征福分;双石,代表情感稳固、互不辜负。

词释

  • 纳采:古婚仪之一,女方收下男方赠礼,正式同意求婚,详见后文“延伸部分”。

  • 合欢:此处并不是合欢花,而是合欢铃,取其音声和谐以象征夫妇和睦。想起某网游。

  • 嘉禾:饱满茁壮的水稻,异苗同穗或一茎多穗(一株上长了多个稻穗)。民间发现嘉禾,被认为是国之大吉,是上苍对政清人和的奖励。多穗稻在今天也并不常见,咱们国徽最初两版设计稿——由张仃等领衔创作的中央美院设计稿和梁思成、林徽因等领衔创作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稿说明书中,都提到了使用嘉禾作国徽组成元素。

  • 九子蒲:可能是「九子墨」,原文可能本为“九子墨、蒲苇”,后人誊抄望文生义,将后文的“蒲”字替了「九子墨」的“墨”字。双石:不详。

  • 长命缕:也叫“续命缕”、“避兵缯”,中国历来有以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自汉以来,五月初五(端午)流行手腕缠五彩丝线,谓之保平安健康、辟兵灾战祸,此俗延续至今。部分地区规定,为孩童带长命缕时,孩子不可开口说话。

  • 调柔:和顺。

延伸:古婚仪

《礼记》规定的正规婚仪有六项: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聘书」、「礼书」、「迎亲书」合称“三书六礼”。后来六礼发展到十一项,依次分别是:

  1. 纳采。着媒人求婚赠礼,
    “六礼”中第一礼。男家遣媒妁赴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最初纳采礼只用大雁(是的大雁),后来礼单扩展,加入了上文的合欢、嘉禾、阿胶之类,最多能达到三十种。还是今天比较方便,直接转账就好。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

  2. 问名。请媒人问姑娘姓名和生辰八字,亦需下礼,礼物仍然要用大雁。

  3. 纳吉。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仍需用雁为贽礼。

  4. 纳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后世这一礼目中双方都用红绿描金书帖,也叫「龙凤书帖」。帖上写一些吉利话,但有一定的程式,比如男方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之类;女方回帖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话。

  5.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因请示女方,故称请期,还是要送大雁。

  6. 亲迎。就是迎亲,由新郎亲自往迎,至少起源于周代。以上为古六礼。

  7. 同牢。“牢”即是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同牢”就是新婚夫妇共食一牲之礼,源自王莽。此时新娘已经进门。

  8. 妇见舅姑。新娘拜见公婆。

  9. 庙见。婚后至迟三个月,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从此,新娘才算加入夫宗,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在封建宗法时代,“谒舅姑”与“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下葬时,其夫不能执杖及送葬,木主(牌位)也不能进入男家宗祠。庙见日期宋代改为亲迎后三日,明洪武诏改为次日。

  10. 反马。夫家送还新妇来时所乘之马,以示夫妇情好,妇永不复归。可能是回门礼的滥觞,不确。新娘表示忠心,夫家也表示不会轻休妻子。

  11. 拜门。即上文的拜阁。

原文

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正月进箕帚、长生花,立春进春书,以青缯为帜,刻龙像衔之,或为虾蟆;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译文

北朝人妻,按俗会在冬至日送公婆鞋袜、靴子;正月送畚箕和扫帚、山麻;立春日送春贴,以青色线织成旗幡,含在龙形或蛤蟆形雕像嘴里;五月初五送五时图(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五时花,装点帷帐,当天还送长命缕、宛转绳,结成人形佩戴;夏至日送扇子和盛着脂粉的香囊。所有这些礼物,都有寓意象征。

  词释

  • 进履袜及靴:送给公婆袜子和靴子。六朝以前,汉地的坐姿尚以跪坐居多,胡式凳子、椅子之类传入者少,故入室脱鞋,只穿袜子。所以才有“剑履上殿”——佩剑穿鞋上殿见天子,是极高的殊荣。

  • 长生花:山麻。

  • 春书:即「春贴」,立春日贴在门上的诗词,多为五言七言绝句。

  • 五时图:两种说法,一说内容为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时之图;一说因五月是恶月,画蛇、蝎、蟾蜍、蜈蚣、壁虎这五毒,以克制真实的五毒。

  • 宛转绳:来历和制式不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