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小戏:王大娘补缸

 思乡远梦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王大娘我坐上房,忽听外面喊声长。我不买钢针和丝线,不买烟来不买糖。不打酒来不打醋,专等补缸来补缸。”这就是江汉平原一出滑稽幽默而又生活真实的民间小戏《王大娘补缸》,其中的一段唱词。
  去年,在仙桃的刘口广场,我有幸遇见了湖北省沔阳民歌、小曲传承人、仙桃市皮影协会理事陈林英老师,并与老人合影留念。当75岁的陈林英老师站在我面前时,虽说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从老人的笑容、步伐,身着红色呢子长衫,看得出她有一股说不出的时尚潮、精气神。她活到老、演到老,已经在戏曲舞台上默默耕耘了60余年,演出足迹遍布江汉平原,如今仍不间断地登台为群众演出。
  陈林英老师系仙桃市三伏潭人,我们是同村,在家时,我常以“林英姐”相称。她十三岁从艺,拜沔阳皮影艺人高凤成为师、学习渔鼓皮影戏演唱艺术,尤其擅长哭灵和“人皮影”表演。她所唱的旦行悲腔,酷似农村妇女哀怨凄凉哭声,令观众情绪起伏,催人泪下。以教育和启迪人们从善、讲孝道。
  此生无悔唱民歌。陈林英老师所唱的民歌、小曲,唱得多,唱得好、且随口即唱,风格迥异,别具一格,多以情歌、劳动歌、生活歌为主。她不断地创新传统唱词,以符合时代精神。主要剧目有《十绣》《打麦歌》《襄河谣》《想十郎》《车水情歌》《月亮花树起》《十二月望郎》《洋槐树开白花》《孟姜女哭长城》《肩背雨伞到姐家》等百余出民歌、小曲。在演唱技巧上,她保持了民歌、小曲的原生性,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其地方风格浓郁,将乡土味的音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共参与,无义财莫取,多与警察来联系,篱笆夹紧起。”沔街刘口广场,陈林英老师在演出《远离电信诈骗》的皮影惠民表演之前,我与老人毫无拘束地交谈起来。当我提到民间小戏《王大娘补缸》时,老人更是如数家珍。于是,给我讲起流传久远的《王大娘补缸》故事来。
  《王大娘补缸》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传奇《钵中莲》之一折,说的是观世音普渡众生的故事,后改编成的民间小曲。大致情节是,有个妖怪旱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成了精,藏身缸内,以避雷击,化作王大娘在世间作恶。神仙要治她却无法下手,因为她有口神奇的瓷缸,能隐能显,能大能小。天神作法,她只要往缸中一躲,就平安无事。在一次与天神较量时,这缸被巨灵神打破了一个小口子,王大娘则竭力要把这口子补上。观世音知道了此事,命土地神化作锔碗匠,把瓷缸砸了个稀巴烂,这就引起了一场神妖大战。后经过漫长的年代,《王大娘补缸》又逐步演变成如今民间流传的《田螺精与蛤蟆精》的爱情故事了。
  据传,蛤蟆精(补缸匠)和田螺精(王大娘),五百年前曾相恋,后因触怒“天戒”两相分离。蛤蟆精和田螺精虽然被迫分居两地,但藕断丝连,每逢春暖花开依然相互思念。有一天,春风和畅,天气晴朗,蛤蟆精演化成补缸匠,挑起行头去王家庄探望旧情人王大娘,从而牵出了民间小戏《王大娘补缸》。于是,《王大娘补缸》成了民间表演剧目,草台、庙会、民俗活动都有这出小戏表演。
  《王大娘补缸》剧中人物有两人,一旦一丑,即张补缸和王大娘。张补缸锔匠行头,肩挑补缸工具担,竹扁担软悠悠,两端扎花。王大娘头发盘结、戴耳环,涂脂抹粉,身穿粉红色大襟绣衣,右手执一块彩色绢巾,脚穿绣花鞋,臂部和腰部丰韵。“今天天气晴和,我肩挑担子去补缸……”说到兴头上,陈林英老师索性为我演唱了《王大娘补缸》中张补缸的两句唱词,老人声音粗犷,温柔细腻,极具鲜活的市井味道。
  最后,陈林英老师对我讲到:民间小戏《王大娘补缸》轻松愉悦,老百姓喜闻乐见,整个演出幽默滑稽,表演轻松活泼,演员造型奇特,锣鼓伴奏,一唱一和,表演过程中融入了荆州花鼓戏的许多表演成分。此小戏可在街头、广场、景区表演。我要把小曲《王大娘补缸》整理、传承下去,使之成为仙桃民俗活动的内容之一。
  荆州花鼓戏《王大娘补缸》,剧情写骷髅为王大娘补缸,失手将缸打破,无钱赔偿,给王大娘当干儿子,跪下求情。余生晚矣,没有看过这出传统小戏。补缸,这个老行当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今收集整理出江汉平原民歌小曲艺人邓好安唱的《王大娘补缸》,可贵之处就在于唱词毫无造作,其演唱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七月二日 写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