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的城和我的客 2022-07-02 发布于湖南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俗语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知道了就会少走弯路,所以俗语所说的都是一些生活的道理,会有一定借鉴作用。

为什么说“五人三姓莫走路”?

以前的生产力低,信息不灵,交通也不便,所以大家都选择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即便要劳作也选择在家附近。如果一定要远行,就会与族人相约,一起出行,相互照看,因为他们出行只有靠自己的脚行走。

就如三十年前,我们如果到县城或集市里去买些生活必需品,只有土路可走,路不到一米宽,还比较烂,如果碰到是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这样就只有穿上雨鞋了,所以大家没有什么急事不会选择远行。

古人如果要外出打工,就会与族人相约一起外出,因为古时信息不通,山高路远,如果中途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相互之间也有一个照应,这样在回家后如果一方没有回,另一方的家人也有一个问询的人。

但一起外出的人不要三个姓氏的人,如果其中二个姓氏的人产生了矛盾,那另一个姓氏的人帮了谁,谁就有了话语权了,而帮的这一个姓氏的人也会得到好处,那么没话语权那一个姓氏的人就只有受害了。

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古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把潜在的危险想到,尽量去避开,何况在古代的那一种情况之下;如果碰到了争斗,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当然,这样严重的后果,一般不会发生。但如果你挑着担扭腰了,肚子饿走不动了,或者你身患疾病了,他们不帮你,这是最正常不过了;因为不是同一姓氏出来的人,你的生死与他们无关,可帮可不帮!

而同一姓氏出来的人则不同了,出来之前族长会有交代,必须是同去同归。否则,一个人回家就会家法伺候。即便你在路上有贼心害对方,也不敢放肆去害对方,如果你是单姓外族人,那就不怪我等之事了。

为什么说“三十六人莫过渡”?

古时候生产力低,没有什么现代的技术,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造的船是一些小木船,在一些小河里做渡船还行,至于要用于做货船的船,那只有一些特殊的部门才能生产,也只有一些特殊的部门才能用。

古时候出门在外,会要过江过河,少不了要坐渡船,而渡船是木船,载重量也小,载三十六人就超载了,再加上江河里会有水匪,如果用刀划破船底,或在水下设障让船触礁,水匪就好抢夺他们的财物了。

古时候小木船的面积不大,载三十六个人就会相当挤了,如果有人想上厕所了或想到船边去看看风景,这样船的两边重量就会一边重一边轻,船身一不平衡,就会有翻船的危险,所以说“三十六人莫过渡”。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是由于古时候的条件决定的,道路差,物资少,信息更是缺乏,普通人的出行靠的是脚力,正因为这些条件才产生了大家外出的俗语。

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一个姓氏的人知根知底,是值得信任的,也会相互帮助的。而如果掺杂了外人,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成为了古人外出时的一句经验之谈。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7.2.18:5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