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网上的人都在诟病中国的步枪扩展性不高,尤其是瞄准镜的配发量比较少。而反对者就说,一般的士兵也不过两三年就退役了,哪用得上花大价钱培养瞄准镜的使用能力,而且一般也用不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瞄准镜的使用面狭窄呢? ![]() 背景——狙击手和神射手的区别 很多人看到带瞄准镜的步枪都会习惯性称之为“狙击步枪”,那么拿狙击步枪的人也一定是“狙击手”。但是现实中,枪法好到一发击毙一个敌人的枪手不一定就是“狙击手”,下面就是专业狙击手和配置在一线部队的“神射手”(也称精确射手)的区别。 先说神射手。神射手是指一线部队里射击术相对一般士兵优越得多的射手,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这种兵种就出现了,在二战以前,狙击手通常指的就是神射手。他们通常被分配在步兵分队之中,在战场上负责远距离精确点射重点目标的职责,如指挥进攻的敌方军官、敌方机枪手、探出坦克座舱观察的车长等。为了遂行以上职责,神射手的步枪往往“一人一枪”,不会轻易更换,枪管质量和保养水准也高于传统步枪,以保证战场上的高精度。由于枪法非常好,而且作为珍贵的军队人力资源他们也不会被投入高风险的冲击任务之中,所以生存下来的神枪手都有非常高的击杀数量,如苏联有两人超过500击毙数字,还诞生了数个击毙上百人的女性神枪手。不过,神枪手虽然射术惊人,但并不一定需要狙击镜——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世界狙击之王——西蒙海耶和中国狙击之王——张桃芳。他们二位的武器都是没有狙击镜的。 现代意义的狙击手就要严谨很多。严格来说,“狙击手”和二战后的特种兵密不可分,狙击手是特种兵的一类。他们的训练不局限于射击术,而包括了很多侦察兵、特种兵的内容,如穿上吉列服进行隐蔽,缓慢渗透到敌方区域,在待机区域长期警戒,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等等。狙击手射程也很长,往往通过12.7,8.6口径实现1000甚至2000米的射程。他们有时候单人作战,不过经常是和副射手组成狙击小组,一个负责射击,一个负责警戒和测量射击诸元,而且花费如此力气也当然不会随意开火,只会对最头号的目标射出致命的子弹。所以,狙击手所学习的课程和难度都普遍多于神射手,而且也更加专业化。他们看中的并不是“身经百战”“歼灭无数”,而是一枪干掉敌方核心成员,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狙击手更像日本战国时代的忍者——如根来众试图以铁炮暗杀织田信长的杉谷善住坊。 所以,在考虑到狙击手和神射手的区别后,我们就可以认真讨论下面的问题了。 ![]() 步枪狙击镜的发展: 上文已经提到了神射手和专业狙击手的目的,因此狙击镜也是有所差别的。 专业狙击步枪为了在1000-2000米距离上精确击毙敌方高价值目标,其瞄准镜制造成本和制造水平都是很高的,比如M200狙击步枪就使用一支Nightforce的NXS 5.5-22x56可改变放倍率的瞄准镜,物镜直径为56 毫米(2.2 英吋)。相比之下,神射手步枪的瞄准镜就会略低一些。 至于步枪瞄准镜,则是上述瞄准镜更进一步降低工艺和成本实现的。其实,无论是高精度狙击枪瞄准镜,还是一般步枪瞄准镜,现实中都是在一条流水线生产加工,只是制程差别和加工精度下降了。 所以说,只有狙击枪瞄准镜制造水平上来了,才能以他为蓝本生产出低成本适合步枪配发的瞄准镜。 ![]() 中国狙击发展历史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革命军就以“猎枪”为由从德国采购了一批携带瞄准镜的毛瑟步枪。这批步枪和后来二战广泛使用的98K狙击步枪相仿,工艺基本相同,也伴随国军参加了淞沪抗战等抗日战争战役。 而另一侧的八路军,因为装备较差,连自产步枪都很困难,自然没有引进狙击步枪。不过,由于八路军弹药奇缺,作战时一个人通常领不到10发子弹,所以特别考验射手的技术,因此《游击队员之歌》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是那时候抗日敌后武装及八路军战士的要求。所以,从那时候至今,解放军一直都是要求士兵个个都成为神枪手,而并未注重真正的“狙击手”。 由于神枪手的交换比相当可观,而且对于敌方的指挥官有着非常强的杀伤力,因此八路军虽然弹药奇缺,但仍然集中子弹调给射击技术最好的枪手,在平均士兵只有5-10发子弹的情况下,特等射手能够领到30-40发子弹,并且有专人保护,其杀伤力极强。 八路军特等射手的例子可见后来成为开国少将的彭清云的经历: ![]()
常冈宽治被伏击受了重伤,不久不治而亡。巧合的是,接替常冈宽治的阿部规秀也在上任后遭遇八路军的迫击炮定点清除毙命。而彭青云也在混战中被打中右臂,引发严重感染,白求恩医生为他献血并做了截肢手术。1988年11月,是白求恩为彭清云做截肢手术50周年,彭清云特意写下一首诗,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深切怀念:“血脉勃勃五十载,长忆英雄白求恩。逝者已矣生者老,满江春水满江红。” 由于八路军对弹药的极端节约使用,使得八路军在遭遇日军时,平均只需要30发子弹或者7枚手榴弹即可毙伤敌军,而二战平均水平是20000发子弹毙伤一名敌军。当然,在如此骄人的战绩背后,是无数的抗日先烈在弹药不足情况下,毅然冲入敌阵使用肉搏战击败日军取得的,为此抗日军民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因而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军队就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更加重视大炮和重武器,而轻武器就逐渐的不那么被重视了。 虽然朝鲜战争时代志愿军也在“冷枪冷炮”行动中涌现了张桃芳等神射手,但张桃芳的武器比起彭青云的也并未有任何提高,也是一把无瞄准镜的莫辛纳干步枪(不过也有传闻张桃芳也用过M1加兰德步枪,那时候志愿军混用多种枪械是很常见的事情)。正因为这点,在中国军队中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机械瞄准器练好了并不比光学瞄准镜差,因此只要让人人都成为神枪手,就没必要配备带有狙击镜的步枪,更没有必要研发一款专为了精确射击的步枪。这种思路,最终在越南战争中付出了血的教训。 由于这种误区,导致中苏友好时期并未进口苏联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式狙击步枪,国内也没开设狙击手和神射手的培训。同时,中国枪用瞄准镜也大大滞后于时代,以至于中国仅仅为了高射机枪开发光学瞄准镜,这为中国以后生产狙击步枪,精确步枪的瞄准镜增加了很大难度。 ![]()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各种意义上都检验了动乱过后的人民军队。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不仅是在连发武器吃了大亏,而且手持狙击镜莫辛纳干、SVD的越南人也利用各种地形不断发射冷枪,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于带有光学狙击镜的越南人常常利用树木,地堡,村庄作为掩护,在几百米外冷不伶仃击中我们行军中的战士,导致中国军队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对稳定的后勤也构成了极大压力。因此,在1979对越反击战结束后,国内立即对缴获的SVD狙击步枪进行了逆向工程,就是79式狙击步枪。 ![]() 1981年,79式狙击步枪正式服役,并立即投入到了越南战场,参加了老山战役。由于解放军一向对于高精度的重视,很多特等射手涌现出来,其中一名47集团军的五项全能射手郑钰就用79式狙击步枪击毙了50人,还有人用79式狙击步枪击中了1300米外的目标,可见我国射手的训练是非常刻苦的。 虽然79式狙击步枪实战效果不错——但是以现在的标准看,这把枪还是太粗糙了一些。首先,国内并未取得SVD的设计图,逆向工程的样本是几支从战场找回来的残破的SVD狙击枪,其膛线大多磨损,而且这批步枪生产年代较早,膛线并不能匹配7N1子弹,而且为了匹配苏联常用的穿甲燃烧弹,对国内53式步枪弹匹配也不好。因此,这些步枪很难取得最佳效果,1985年中国对其进行了改进,就是现在还有出口的85式狙击步枪,并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 ![]() 考虑到国内80年代停产53式子弹,因此几乎同一时刻,国内设计了QBU-88式狙击步枪,从结构看,88式狙击步枪采用了无托设计,配装DBB-88式机枪弹,理论上能保持800米的射程,其他指标都和85式保持一致,如枪身寿命,狙击镜寿命等。同时,95式步枪也本着“追赶世界潮流”的原则,随枪配备了光学瞄准具,一切都看起来中国正在和世界接轨。 ![]() 但问题很快爆发。首先,由于中国并未接触到现代特种兵训练体系,也不了解国际专业狙击手要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精度,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狙击手实际上是按照苏联SVD射手标准进行训练,只考虑在部队战术层面使用,所以培养的人才实际上还是“精确射手”,而不是狙击手;其次,由于加工能力和认识程度不足,中国那时候狙击步枪寿命较短,一般4000发以上就会明显失去精度,2008年奥运安保纪录片里保卫部队的狙击手在奥运会开始前1个月的最后冲刺时,就遇上了因膛线磨损带来的离群弹问题,这种枪管寿命不足一直到2017年齐齐哈尔雄鹰猎枪厂才得以解决,XY 7.62将全寿命提升到10000发以上,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为此解放军报还特意刊文予以表彰;第三,国内长期未研发专用狙击枪子弹,而常规子弹在弹头重量,装药量,火药颗粒度的稳定性远不如狙击枪专用弹高,发射初速偏差大,不利于保持高精度。有关这一点,我在上篇文章曾经介绍过。 ![]() 而最后的问题,就是狙击镜的问题了。 ![]() 狙击镜别看不大,上面却暗藏玄机。狙击镜有多个旋钮,可以调整焦距和分划板,为不同距离,不同风向和不同高度差进行修正,因此我们会看到狙击手射击前会不断调整上面的调节旋钮。而这一切是通过镜筒内复杂的结构实现的,在调整倍率时,目镜和物镜间距就会改变,这要求镜筒内的镜子始终保持同轴性;调整风偏等诸元时,瞄准镜的刻度线也会发生变化,这导致分划板的调整幅度要控制在微米尺手轮的精度上。因此,一只95的白光瞄准镜价格在当时就超过了2000元,是95出厂价格(一个包装箱一把枪和一个瞄准镜)的一半,换句话说它的价格是和95枪本体同级别的,当然国际上大牌子的狙击镜很多比枪都贵。 但就这一个价格昂贵的瞄准镜,其使用寿命仍然是非常低,据统计,国内88狙击步枪,95步枪的原装瞄准镜只有2000发寿命,甚至比枪还要短。这种高损耗速度也是国内不愿意让士兵训练瞄准镜的原因之一。之所以当时寿命这么短,是有多个原因的: 第一,国内加工水平的局限。由于国内此前并未研制过步枪瞄准镜,因此加工技术和设计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较大,由于步枪击发的后坐力,光学镜头必须反复承受后坐力的抖动,很容易损坏瞄准镜的密封性,同轴性和调节结构。在那个时候的加工限制下,2000发射击后,狙击镜的密封性就无法保证,标线调整也失去精度,因此狙击手大部分都是不放大倍率,靠自己估算的距离调整瞄准点; 第二,由于国内从未接触系统的狙击步枪训练,保养和储存工作,导致相当一段时间里,狙击步枪管理是按照高射机枪的“枪镜分离”进行的,每次训练结束,士兵都会拆下瞄准镜,单独包装存放,下一次装枪就不一定是原先这一支瞄准镜。而由于狙击步枪的高精度要求,每一次重新安装都需要重新由试枪员校准。由于频繁拆卸带来的震动,更加加快了原本就不充足的使用寿命更加缩短,同轴性也受到很大影响。而在俄罗斯和美国,狙击步枪训练结束会连同瞄准镜一起上架保存,寿命节省很多。因此在21世纪之初,很多狙击镜拆开拆去最后仅剩下500发寿命,这更加让指挥员在训练中抵触配发瞄准镜。 因此,在设计制造缺陷,使用不当等多重因素下,95步枪虽然一枪一镜,但现实中却是大多数义务兵从没接触过95的原装瞄准镜,出任务时,也只是少数本来射击术优秀的射手得以使用狙击镜作战。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步枪瞄准镜的推广使用和瞄准镜的更新换代。 ![]() ![]() 不过,在2019大阅兵上,可喜的事情出现了:受阅的新式突击步枪全部默认安装了光学瞄准镜。虽然距离新步枪正式推广列装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但至少体现了高层求变的思路,即在未来的枪械使用中,光学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件,而是成为了和机械瞄准同等重要,甚至超过机械瞄准器的重点零件。同时,这也体现出国内未来瞄准镜上枪不再是偶然和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士兵都有尝试它的机会。而让我们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高层思想发生了转变,兵工,光学部门的科技人才也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样一来,困扰中国已久的步枪瞄准镜问题,也许到最终解决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