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与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尽美的伟大友谊

 渐华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南湖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油画)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余的光辉历程。在建党101华诞到来之际,回望一部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中共党史,在灿若星汉的共产党人壮美故事中,毛泽东与王尽美——两位在出席中共一大会上结下的革命友谊,虽然鲜为人知,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伟人的风范可照日月,迄今读来令人感慨。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现为诸城)人。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1919年秋升入本科第十一班。

从这里,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认识了邓恩铭等一批进步青年,组织了进步团体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王尽美与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会后,他先后担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

1922年8月,被派往山海关领导工人运动,组织领导了京奉铁路工人、秦皇岛码头工人和开滦五矿工人的罢工斗争,后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到济南、青岛等地宣传国共合作,开展国民会议运动。王尽美是中共一、二、四大代表。由于长期在艰苦斗争中忘我工作,不幸罹病,

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逝,倒在了他为之奋斗的革命征程中,终年27岁。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王尽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这是应邀为王尽美母校师生讲王尽美故事的一个话题。

为了全面了解研究王尽美的光辉事迹,深刻学习感悟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我东去潍坊、诸城之后,再一次来到了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站在了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王尽美烈士墓前。

此刻,这里有组织或自发的前来拜祭的人不断。有工人,有学生,有市民,有机关公务员;有老人,有青年,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大家都带着对英雄的一片敬仰。

一群着装整齐的银行职员,正在列队听讲毛主席与王尽美的故事:

文章图片2

斯诺摄影的毛泽东照片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红星照耀中国》,在延安窑洞采访毛泽东时,谈到了上海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情景。毛泽东说,参加会议代表一共有12个人。同年10月,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成立,他是委员之一(担任书记)。接着,其他省市也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当介绍完上海的党中央委员会、在湖北、陕西、北京、广州等地的党组织后,毛泽东专门介绍:“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接见山东代表马保三等人时,满怀感慨地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 顿了顿,又面带笑容地介绍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文章图片3

毛主席接见人民代表

不久,山东分局派人赴大北杏村见到了王尽美的母亲,得知1930年军阀混战时,王尽美的遗物全被土匪抢光了。

一听毛主席说要收集王尽美的遗物,老人家猛然想起,当年为避战乱,曾把王尽美的一张照片用粗布包裹,和泥糊在土墙里。

于是,老人便走到一块没有苔藓的墙下,一边呼喊着“尽美出来吧,跟娘回家,毛主席派人接你来㕸”,一边拼命地抠土墙。

土墙抠开后,从里面取出一粗布包,小心翼翼地展开,取出了王尽美的照片。山东分局立即组织人翻拍,从中选出一张最清楚的,连同文字材料送到北京交给毛主席。

毛泽东拿起王尽美的照片,一看便高兴地直呼:“就是他,就是他,'王大耳朵’嘛!”他把照片转寄给了上海革命纪念馆。

文章图片4

王尽美的唯一照片

现在,全国各地展出的王尽美照片,以及王尽美墓碑上的照片,都出自这张凝结着领袖情、母亲爱的遗照。这张原照片现保存于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编号001,为一级革命文物。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济南,在山东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游览大明湖,专门到了座落在大明湖东南隅岛上的历下亭。他走进历下亭,触景生情,问随行的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宇超:“你们山东的王大耳和邓恩铭不是常到这里吗?”李宇超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说:“不知道。”

毛泽东接着深情地说:“王尽美和邓恩铭都是山东党的创始人,参加了党的一大。王尽美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王瑞俊,参加革命后改名叫王尽美。意思是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嘛!”至此,李宇超方才知道“王大耳”,说得是王尽美。

1957年7月,毛泽东从南京坐飞机到青岛,出席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睹物思人,又想起了王尽美。

他向陪同的山东省几位负责同志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

说完,他环视一下了大家,风趣地说:“你们如果有困难,就把老人给中央送去。”

当时在场的几位山东的领导同志全被逗乐了。急忙表示:“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把尽美母亲照顾好,让她老人家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很快,王尽美的母亲从东北长孙王乃征处回到山东,已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李宇超,亲自派人把老人接到济南,安置在山东省交际处院内,与他家同住一个院。

王母刚到济南时,一开始,觉得寂寞,对住省城不习惯,曾提出再回到乡下去。于是,组织上便安排李宇超的爱人刘叔琴专门照顾王母的生活起居。

刘叔琴也是一位1925年入党的老同志,曾是中共山东最早的女党支部书记,她对王母不仅诸事安排妥贴,夫妇二人还常常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并把年幼的孩子带到老人身边绕膝玩耍,饱经风霜的老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年。

1958年5月,王母病重住院,弥留之际,她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嘱咐长孙王乃征:“一定面谢毛主席……”。

为此,王乃征把写好感谢内容的纸条常揣于怀中,以备有机会当面呈递毛主席。

然而,岁月如梭,已担任共和国将军的王乃征,虽曾数次与毛主席近在咫尺。但总因考虑不便打扰百忙之中的领袖,踌躇不定,期待下次。不料世事倥偬,终成千古之憾。

1969年4月,毛泽东年已古稀,却依然念念不忘昔日的战友。

文章图片5

毛主席在九大开幕式上讲话

毛泽东在党的九大开幕式讲话时说:“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有48年这么长的时间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就是董老,再一个就是我。有好几个代表牺牲了,山东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湖北的代表陈潭秋,湖南的代表何叔衡,上海的代表李汉俊,都是牺牲了……”

或许毛泽东压根儿就不知道,他的这个讲话,竟然改变了当时正在上海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王尽美小儿子王乃恩一家的命运。

王乃恩(后改名王杰),“文革”前曾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书记,因而一度成为了造反派劳动改造的对象。接到北京电传“九大”的最高指示,上海造反派头头十分慌张,急急忙忙宣布王乃恩释放。被突然释放了的王乃恩,得知真相后,感慨万千,打心底里感恩毛主席。

从上面几个由毛泽东亲口讲述的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几个事实:

第一,毛泽东对王尽美的情况很了解。虽然他是湖南人,革命初期并未到过济南,但却知道王尽美和邓恩铭经常在历下亭开展革命活动,这其中没有深谈是不可能知情的。

第二,毛泽东和王尽美很要好。王尽美的“王大耳”昵称,鲜有人知。像陪同毛主席游历下亭的统战部副部长李宇超,王尽美是他的革命引路人,1921年夏天王尽美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但他也不知道王尽美就是“王大耳”。这说明毛泽东与王尽美关系非同寻常。

第三,毛泽东对王尽美的感情很深。从王尽美1925年牺牲到1969年召开十九大,时光已过44个春秋。在这天翻地覆的岁月中,毛主席日理万机,胸中装着太多太多的天下事,但年近古稀,却依然对王尽美这位“一大”战友念念不忘。

那么,毛泽东与王尽美的革命友谊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这方面的史料不多,依据有限的史料,我们今天至少可以索引到这样几个轨迹: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两人革命友谊的基石。“五四”时期,是中国先进分子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经过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劳工为伍”的实践,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北京求索革命真理,相继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和王尽美都曾在北京未央湖畔留下过身影。1918年8月,毛泽东曾在李大钊任馆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1920年初,毛泽东再次来到北大,4月又从北京到上海,一直逗留到7月,同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开展湖南的革命活动等问题。

文章图片6

李大钊与陈独秀

这期间,毛泽东的思想迅速发生变化,到1920年冬,他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成长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几乎同一时期,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王尽美作为山东学生运动的领导人经常到北京等地交流工作。1920年3月,李大钊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成为了研究会首位外埠会员,并仿照北京的形式,在济南组织了山东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这个时候,毛泽东和王尽美虽然尚未曾交际,但他们却在同样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爱国救民的志向是两人革命友谊的基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面对国家存亡、民族独立、社会发展这一沉重的革命课题,每一个有志青年都会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

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抒发着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王尽美离开故乡到济南求索新思想新文化,临行时登上家乡的南岭,写下了“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的诗句,字里行间,同样闪现着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革命志向。

再次,相同的阶级出身是两人革命友谊的底色。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参加农田劳动,有17年的农村生活。

王尽美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莒县大北杏村的一个地方佃农家庭,自小挖野菜捡粪泥,小学毕业后从事了6年的农业劳动。

这种身世与经历,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是仅有的两例,因此他们都了解中国农民的疾苦,熟悉中国的农村社会,具有着对剥削阶级憎恨、对劳动人民同情的阶级感情。

他们一起参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是中共湘区(包括安源)书记,王尽美是中共山东区书记;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毛泽东为湖南部主任,王尽美为山东部主任。

于对身处社会底层阶级的深刻了解,他们都十分重视宣传和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工农运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讴歌农民运动“好得很”;王尽美为农民编写的歌谣《农民擦亮眼》,以“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贫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的通俗,当时也在农民中广为流行。

第四,相同的经历是两人革命友谊的纽带。他们都是8岁开始读私塾进而掌握文化知识的。毛泽东8岁被送进私塾,一直读到16岁,中间曾停学两年,经过同父亲力争,才又读了一年;

王尽美8岁时被选为地主家少爷的陪读,得以入塾启蒙,虽然后来中断,但毕竟识了字。再后来,他们都考取了师范学校,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训,苦学文化,正直一生。而他们的革命生涯都起步于师范学校。

毛泽东1918年在湖南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周刊,传播、介绍新思想,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王尽美1920年在济南发起成立“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和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文章图片7

湘江评论

1921年,23岁的王尽美到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在会上认识了28岁的湖南代表毛泽东,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慕。王尽美称赞毛泽东《湘江评论》办得好,其大作《民众的大联合》目光远大,议论痛快。毛泽东赞扬王尽美的《泺源新刊》办得也不错,文章切中时弊。两人真可谓“高山流水觅知音”,英雄相惜,相见恨晚。

第五,多次一起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是两人革命友谊的桥梁。“一大”期间,在上海,王尽美的住处与毛泽东的住处相邻,他们利用一切时间进行了多方面交流;在南湖船上,他们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文章图片8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中共“二大”期间,为了指导中国工人运动,毛泽东与王尽美、邓中夏等人联系当时中国现状,一起编写《劳动法大纲》,指导开展工农运动,他们的友谊在思想交流汇集中得到了加强。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次大会之前的1923年12月,中共中央就国共合作发出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为此,他们分别作为湖南和山东的代表,出席了国民党一大。

此次大会的正式代表是对号入座的,毛泽东坐39号,王尽美坐1排3号。这次会议通过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了大革命的高涨点。

1925年上海爆发生“五卅惨案”和反帝运动,毛泽东在长沙、王尽美在济南,分别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和罢工、罢课运动。他们的革命友谊,在共同推进工农运动高涨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文章图片9

正是基于上述,毛泽东和王尽美,两位从相隔上千公里农家走出来的伟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坚定地走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他们用行动铸造了建党伟业,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伟大革命友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