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古镇生活

 苏迷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06月20日 B05版

  桂一

  周庄,一座古朴幽静的水乡古镇,位于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之间。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他的文章中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一位台湾学者则撰文称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

  自北宋元祐元年(1086)由贞丰里更名周庄起,历经九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古镇,以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江南水乡的典范。事实上,今天的周庄并非明清时代的周庄,与开辟旅游之前也颇有差异。那么,几百年前的古镇是怎样的?古人如何在古镇生活?做一番追根溯源,对于今天的旅游文化发展不无裨益。

  诗咏中的古镇风情

  晚清周庄人陶熙,爱好文学,擅长写诗,精于医术,曾编有《贞丰诗萃》五卷,收集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多对古镇景象的描绘。陶熙说:“贞丰里,本苏台乡,元和城外九乡九里之一,所辖四都五十七图,而周庄镇仅辖三图。是镇虽以贞丰名,实则贞丰之一隅耳。”贞丰里是周庄的旧名,但后来实际管辖的范围大得多,所以《贞丰诗萃》的作者并不局限于周庄,歌咏的题材也涉及周边区域。

  比如明末曾任长洲令、后隐居陈湖之滨贞丰里的李实,在题为《陈湖八景》的组诗中,分别以碛砂晓钟、大姚夕照、盖濠酒肆、席墟渔火、寝浦归帆、潇田落雁、摇城秋月、张陵暮雪为题。陈湖,即澄湖,相传这里原本为人烟稠密的陈州,堪与苏州比肩,后淹落为湖。章腾龙在《贞丰拟乘》中记载:“周庄一路,概名陈湖东。湖通白蚬江,大可四十里,相传为邑聚所陷,一名沉湖。”不难看出,李实诗句所描写的区域,西边属今天的吴江区,北边属甪直镇,东南分属锦溪、周庄两镇。碛砂寺始建于南宋,所雕刻的几千卷大藏经,世称《碛砂藏》,在佛教界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保圣寺,可惜在明代毁于火灾。

  贞丰八景,《周庄镇志》《贞丰拟乘》都作全福晓钟、指归春望、钵亭夕照、蚬江渔唱、南湖秋月、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直到今天仍然为古镇人津津乐道。但是也有另一种版本的八景,以雨花春晓、小桥流水,替代了指归春望、钵亭夕照。居住在周庄后港、门前植有数株大树的岁贡生(报送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秀才)徐稜,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晓起乘朝霁,听鹂出市阛。花梢余露冷,不敢扣禅关”(《雨花春晓》)“曲水平桥锁,涓涓洗市尘。此中怀远志,江海去无垠”(《小桥流水》)。今天的周庄,以小桥流水人家作为古镇景象的标志,令游客流连忘返,事实上前人在几百年前早就引以为傲了。而全福寺中的指归阁、永庆庵中的钵亭,今天已很少有人知晓。贞丰八景,多为富有人文情怀的自然景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多首以“吴淞夜棹”“斜塘夜泊”“田家杂兴”为题的诗歌,也印证了这一点,可以想见当年吴淞江、东江沿岸旖旎的水乡风光,是多么令人神往。

  《贞丰诗萃》中有多首《兰芷轩四老社集起用香山句》,首句均为“四个老人三百岁”,从诗题下的附注看出,作者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有的甚至已超过八十,志同道合结成兰芷轩四老社,常常在一起吟诵唱和。“四个老人三百岁,风流堪比白香山”“匆匆八十年前事,旭日初临今日斜”“主人岁岁同相赏,不费携筇往与还”……这些诗句显示,古镇生活宁静安谧,又充满了闲情逸兴。匆匆岁月中,结伴水乡的他们已迈入古稀之年,仍然曳杖溪桥,品茗赏花,领略烟波意趣,觉得自己简直像白居易一样风流。这与都市的喧闹显然是不同的境界。

  从莼鲈之思到义士侠气

  当然,古镇并非世外桃源,不可能永远波澜不惊。

  值得一提的是迮起凤的一首七律《张季鹰墓和黄卤香原韵》。诗句平平,似乎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诗题所说张季鹰墓,为研究晋代文人张翰与周庄的关系,探寻“莼鲈之思”“张矢鱼湖”的来龙去脉,提供了重要线索。据《周庄镇志》记载,南湖本名张矢鱼湖,是因为张翰辞官返乡而得名的。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世代居住在周庄镇南二图港(靠近南湖)。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齐王司马冏辅政,张翰任大司马东曹掾。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张翰为了避免不测之祸,遂以秋风乍起,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为借口,从洛阳辞官返回江南水乡,游钓于周庄南湖,与动乱的世事相隔绝,一心一意享受悠闲宁静的生活——这便是成语“莼鲈之思”的来历。

  在张翰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经在南湖寓居游钓。湖边原本有一座名叫清远庵的佛堂,庵内设刘公祠,这是为了纪念诗人、政治家刘禹锡而修建的。

  生活在清雍正年间的诗人章腾龙(《贞丰拟乘》作者),在他的几首诗中,记述了清初四位义士舍身为民的壮举。这四位义士,分别是谈相拆字的算命先生、云游四方的郎中、江湖卖拳的艺人、两手空空的穷乞书生,他们流落在周庄街头,并不为人瞩目。当时,清军派人追捕四名逃往周庄失去影踪的要犯,严密封锁古镇,责令百姓交出人犯,否则以屠镇论处。在生死关头,经过密谋的四位义士,突然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以求百姓免遭祸殃。事后,老百姓在永庆庵设四义士祠,挥泪祭奠英灵。章腾龙的诗句:“侠气流桑梓,伤哉食报迟”“大德应难报,诗成满泪痕”,真诚地表达了老百姓对四义士高风亮节的称颂。

  关衫、竹枝衫与篾竹埭

  《周庄镇志》及《贞丰拟乘》上,关于物本地产有这样的记载:“乡民善织关衫,此种关衫以灯草皮织成,比蓑衣少两袖,十分轻巧。坚密耐久,较胜他处,下塘普庆桥以东比户为之。此业者多系乐工,故镇中乐部向称关衫党,亦著名一时。”

  这种用灯草皮织成的“关衫”,没有衣袖,且坚密耐久,为乐工们普遍使用。此外,镇志上没有对它更多的描述,可以肯定它是清代比较流行的服装,随着时代的变迁,“关衫”早已失传。“关衫”的关字,在这里应视为“关张”“关联”的关,它是一种与肌肤密切相关的衣服。由于是用轻巧的灯草皮织成,并非用以保暖,而是为了隔汗。

  足以与灯草皮这样的环保材料媲美的,还有一种竹枝衫。衣衫是用蜡线将极细极小的竹枝编织而成的,每根竹枝仅有四分之一火柴盒那么长。旧的竹枝衫,由于多年汗水的浸渍,原本呈淡绿色的竹枝,会转黄泛红,成为一片暗橙色。无袖的竹枝衫,其实是两片衣襟,中间有一个搭襻,恰好构成一件背心。伸手抚摸,手感凉爽润滑,虽然不似棉纱丝绸那么柔软,却颇有弹性。

  竹枝衫有一种特别的功效,夏天贴肉穿,外面再罩一件衬衣,十分凉爽。要是出了汗,汗水只顺着竹枝衫往下滑,不会打湿衬衣。从前,评弹艺人为了不失风度,三伏天登台时常常在长衫里穿一件竹枝衫,一档书说下来,长衫上不见一斑汗渍。

  在周庄,历来有编织竹器的习俗,很多农家以此为业。他们用竹子编织的农具有秧篰、土篑、臂笼,渔具有退笼、虾笼、蟹篰,日常用品则有筛、匾、栈条、鸡笼等。镇志上说,这里各色竹器“俱细密光滑,各适于用”。“北柵港东全功桥至永安桥,比户以此为业,故名篾竹埭。”人们纷纷以篾竹为业,乃至街巷都以篾竹命名,可见这个行当的风行。如今,篾竹埭已改称“1086”,是古镇夜生活的绝好去处,这是为了纪念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贞丰里改名为周庄。

  百年前的古镇周庄,有两种独特的娱乐活动。一是划灯。初秋,月白风清之夜,人们撑篙划橹,将悬挂着描绘戏文的灯笼的船儿,在湖荡里交叉穿行,以祈求丰年,寄托希冀。一是丝弦宣卷。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在二胡、三弦、笛子、板鼓等丝竹乐器伴奏下,以民间小调加上沪剧、锡剧的某些曲调,演唱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在划灯或演出丝弦宣卷时,竹枝衫是很派用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