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医案》浅谈心悸治要 | 附5则医案——李寿山(建议收藏)

 蒙豫j93ujc9h 2022-07-03 发布于内蒙古

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脉象舌象异常,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临床症状,前人称其为惊悸、怔仲。本病的形成,多由久病体虚,劳伤心气;或忧思惊恐,心气紊乱;或感受外邪,侵犯心脉等因素,导致出现气血亏耗,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痰饮内停,上扰心神;或阳气亏虚,血行不畅,心阳衰微,心脉瘀阻等。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心力衰竭、神经官能症等)与本病相似,临床上可参照心悸进行辨证施治。

1.察脉舌,审辨虚实寒热

心悸,应首辨虚实而察寒热。辨虚实寒热者,莫过于凭脉候,观舌象。盖脉者心之主,肺朝百脉而统归于心,脉象异常,最能直接反映心脏的动态变化;舌为心之苗,观其舌象变化,从外以测内,能了解心脏的病态及其与各脏腑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凭脉察舌,可直接为心悸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心悸的主要脉象变化,常见数、疾、迟、涩、促、结、代、叁伍不调等。心主血脉而藏神,这些脉象的出现,是心神心脉直接或间接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心悸症见数脉者,多属热证,但有虚实之分,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此其常理。数之极一息七至以上者为疾脉,表示机体阳亢无制,真阴亏涸,阴阳失维,甚至阴阳离绝的危重之候,一些持续日久的心悸证,突见脉疾者预后多不良;数而中止,无规律的歇止为促脉,表示阳热亢盛或气滞血瘀、痰饮内停的实证热证;但促而细小无力者,久病心悸见此脉象,应警惕是虚脱危象。迟脉主寒,心悸证见迟脉,主阳虚内寒之虚寒证,若迟而有力又主痰凝血瘀的实证。若脉来迟缓,中见无规律的歇止为结象,结者结滞,气血运行不畅之象,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之正虚邪实证。若脉来迟缓而有规律的歇止为代脉,代者心气更代之候,心悸证见代脉,为脏气衰微、不能接续的征象,表示病情严重。心悸证见涩脉者,有两种诊断意义,涩而无力为虚象,是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之候;涩而有力为实证,主气滞血瘀之象。心悸证见叁伍不调的脉象,是元气大虚、心阳衰微不能接续的重证,常见于西医学的房颤、心衰等,久病心悸突见叁伍不调脉者,应注意元气暴脱之危候,当结合舌象和临床证候辨之。

察舌,重点观察舌的色泽深浅荣枯,舌苔的厚薄燥润,尤其重要的是观察舌下络脉形色变化,因为舌下络脉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有直接联系。“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手太阴肺经虽无经脉所系,但肺系上通于咽喉,连于舌本,可见脏腑气血通过经絡上通于舌与舌下络脉,因此脏腑气血一有虚实寒热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人体上部的苗窍,而舌下络脉又是脏帕气血通过汚体的直接脉络,可表现形态色泽的变化。大致说,虛则淡红细小而短,则青紫怒张而长,寒则淡紫而成束,热则紫红而怒张,其中尤与心脏病变关系更为密切。临床上心悸证如见舌

质淡,舌下络脉淡红而细短者,为心脏气血不足之虚象。反之,舌质暗赤,或有紫气瘀点瘀斑,舌下络脉呈青紫怒张粗长者,表示为气滞血瘀的实证。如舌红,苔腻而燥,常见于痰火内阻之实热证。反之,舌淡,苔腻而润,则表示为阳虚痰饮之虚证寒证。亦有舌质舌苔与舌下络脉不一致者,多是虚实相兼、寒热夾杂证,结合脉证自能辨析清楚。

总之,凭脉、察舌、辨其临床证候,三者不可缺一,脉、舌、症是机体的综合表现,三者相互参照验证,是辨证的三个重要环节,而脉象与舌象又是辨证的客观依据,心悸的辨证尤其重要。另外,临床上可参考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测方法,以明确西医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临

床观察研究。

2.析病机,确定辨治大法

心主血脉而藏神,心悸是心脏本病,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火偏亢,心神不宁,心阳虚衰,痰瘀阻滞心络,皆能直接发生心悸证;而心脏为五脏六腑之主,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亦可影响心脏而发生心悸证,此又有标本相互之辨。因此,临床上须审证求因,详细分析病因病机,了解心脏与其他脏腑的标本关系,才能正确地提出辨治大法。本病特点是虚实相兼,以虚为主,治法应依据虚实相兼情况,或以治本为主,或以治标为先,或则标本兼施,这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心悸证临床常见者可分以为6种:

1.气阴两虚,心血不足证:病由久病体虚,或失血病后,或因热病耗伤气阴,导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症见:心悸,短气,动则加重,伴有头晕、眩、不寐、口渴,舌质淡红,苔白薄,舌下絡脉淡红细短,脉细或结或代。治以

益气养阴,补血复脉,拟炙甘草扬化裁,药用:炙甘草、太子参、丹参、生地、麦冬、五味子、柏子仁、桂枝、阿胶等

随证加减。.

偏气虚者加黄芪、黄精;偏血虚者加全当归、白芍;龙眼加炒枣仁、茯苓;惊惕不安加生龙骨、生牡蛎;纳呆食少加炒谷麦芽、鸡内金。

2.肝肾阴虚,心火偏亢证:阴虚阳盛之体,忧思恼怒,肝火内动,耗伤肝阴;或房劳太过,伤及肾阴,水不济火,君火妄动,上扰心神。症见:心悸,烦躁,不寐梦扰,伴有头眩,耳鸣,口干,五心烦热,或口舌生疮,舌质偏红,少津无苔,舌下络脉紫红怒张,脉弦数或疾或促,治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拟黄连阿胶汤化裁,药用:黄连、苦参、生地、白芍、阿胶、丹参、炒枣仁、琥珀粉、珍珠母等,随证

加减。

面烘烦热多汗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口舌生疮久不收敛者加炮附子、桂枝;失眠多梦加柏子仁、远志;纳呆便塘加生山药、炒扁豆;惊恐不安加生龙骨、朱砂粉(另送服;血压偏高者加钩藤、石决明。

3.心肾不交,神志不宁证:病由肾阴素虚,劳心太过,或心虚胆怯之体,突受惊恐,惊则伤心,恐则伤肾,以致心肾不交,心神不宁。症见:心悸,惊恐不安,健忘不寐,恶梦惊呼,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红无苔,舌下络脉暗红细短,脉弦数或促,或缓而结,治以交通心肾,安神宁志,拟安神定志丸合交素丸化裁,药用:龙齿、茯神、远志、丹参、黄连、肉桂、炒枣仁、知母、灵磁石、琥珀粉等随证加

威。

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肝肾阴虚者加栒杞子、桑椹子;惊惕不寐者加柏子仁、钩藤;纳呆便潴者加白术、茯苓

4.脾虚湿盛,痰阻心络证:素体肥胖,或脾胃中虚,运化不健,聚湿生痰,饮邪内扰;聚湿生痰,饮邪内停,上凌于心。症见:心悸头眩,胸闷,伴有脱痞,纳呆,或泛恶欲吐,形寒肢冷,面肢虚浮,舌体胖嫩,质淡,苔白滑腻,舌下络脉淡紫细短,脉弦滑,或结、促,治以健脾化饮,宁心通络,拟苓桂术甘汤化裁,药用:茯苓、桂枝、白术、半夏、橘皮、枳实、菖蒲、郁金等,随证加减。

中气虚陷者加黄芪、升麻;短气身重者加党参、黄芪;

胸痹心痛者加瓜茭、薤白;纳呆便溏者加炒山药、炒扁豆;

喘咳痰多者加炒苏子、葶苈子。

5.气滞血瘀,心络受阻证:平素心气不足,血运不畅,气虚血滞,或由痹证内侵心脉而成心痹。症见:心悸,胸闷,短气,伴有阵发胸痛,面唇紫黯,舌淡紫有瘀点瘀斑,苔白薄,舌下络脉青紫怒张粗长,脉沉涩或结、代,治以理气活瘀,通脉宁心,拟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桃红饮化裁,药用: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当归、川芎、降香、红花等,随证加减。

元气亏虚者加人参、黄芪;肾阳不足者加仙灵脾、细辛;心痛彻背者加炮附子、五灵脂;胃脘痞满加橘皮、生姜;锬多喘咳加制半夏、茯苓。

6,心气久虚,阳气就微证:病由气虐心悸,久而不复,渐致心阳虚衰,或由锬瘀阻滞心脉,因瘀致虚,心气不足,导致心阳衰微,不能温养心神,温通心脉。症见:心悸,怔仲,惕而不安,胸闷短气,甚则形寒肢冷,汁出不温,烦躁不安,尿少浮肿,面色苍白,唇甲色青,舌质淡紫,苔白滑,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黴细、结代或叁伍不调。治以益气扶阳,温通复脉,拟桂甘龙牡汤合茯苓四逆汤化裁。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人参、丹参、附子、茯苓等,随证加减。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四肢逆冷加干姜、葱白;浮肿尿少,加卷柏、姜皮;心痛彻背者含服速效救心丸6~8粒。

Image

病案举例:

(1)气阴两虚心悸(病窦综合征)证

赵某,男,30岁。1985年5月10日初诊,病志号

病史与主症:患者素体健壮,因外感风热后,继发心悸气短,胸闷,头眩,倦怠无力,口干欲饮,约3个月不愈。曾经某医院诊为“病窦综合征”,中西医药治疗未能缓解。诊脉沉结,舌质淡红,无苔,舌下络脉淡红细短。

辨证:病始由外感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解,内传少阴,邪恋不解,耗伤气阴,导致心血亏虚、血不养心而心悸。

治则:益气养阴,补血复脉。

处方:炙甘草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生地20克、丹参15克、桂枝6克、阿胶10克(烊化分服)、柏子仁5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17日复诊,进药6剂,心悸诸症好转,脉舌同前、初见功效,原方增减,继进30余剂,心悸稳定、舌质红润、脉来和缓而恢复工作。

按语:本案初病风热在表,未能及时表解,以致邪热内传,累及少阴心脉,病势迁延,耗伤气阴,导致心血亏虚,

脉结不续,心悸不安。方本《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之意。治以益气养阴、补血复脉。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益气养阴:柏子仁、阿胶、生地养心血而滋心阴;桂枝配伍丹参养血活血通心阳而复脉。气阴充足,阳复血活则心悸脉结自能恢复。但本病之预后,尚需长期注意调养,才能巩固稳定。

(2)阴虚火旺心悸(甲亢并发心律失常)证

陈某,女,46岁。1983年6月15日初诊,病志号

病史与主症:患者阳盛之体,近年来由于工作紧张,情

志不舒,经常急躁多怒,烦热汗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头胀目干,耳鸣,手足心热。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甲亢”,

心肌受累,用西药治疗病情好转,但心悸难平。诊脉弦数而

促,颈脉动甚,舌红少津,无苔,舌下络脉紫红粗长怒张。

辨证:年近半百,阴精自亏,复因过劳伤气,郁怒伤肝,导致肝肾阴虚,心火偏亢,上扰心神而发心悸怔忡诸证。

治则:滋阴清热,安神宁心。

处方:黄连5克、生地30克、生白芍20克、丹参15克、女贞子20克、生牡蛎50克、琥珀粉3克(2次冲),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13日复诊,进药6剂,心悸、失眠、烦热、汗出好转。药已见效,原方加减治疗约2个月,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及吸碘试验均转正常,随访2年,一切良好。

按语:妇人年近半百,阴血自亏,复因过劳伤气,郁怒伤肝而病瘿气,此即《诸病源候论》所说“瘿者,忧患气结所生”之证。由于肝郁化火,气阴更伤,相火妄动,故见心悸,失眠,烦热、汗出、头胀目涩、耳鸣诸症相继而生。本案方用黄连阿胶汤化裁,滋阴清热以平虚火,安神宁心以定心悸。方中生地、女贞子、生自芍滋阴清热,以养肝肾之阴;黄连配生牡蛎泻心火而潜纳浮火;丹参配伍琥珀养心血而安神定悸。药证相符,切合病机,故获良好疗效。

(3)心肾不交心悸(神经官能症)证

张某,女,37岁。1986年7月10日初诊,病志号病史与主症:患者平素多怒善感,思虑太过,经常失眠。近因劳心太过,复受惊恐,引起心悸不安,头眩耳鸣,腰膝酸软,常因恶梦惊醒,烦热多汗。曾去医院神经科就诊,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予镇静药效不显。诊脉弦数,舌红无苔,舌下络脉淡红细短。

辨证:劳心太过,心气暗伤,复因惊恐而病。惊则伤

心,恐则伤肾,心肾不交,导致心悸惊恐、失眠多梦诸症相继而生。

治则:交通心肾,安神宁志。

处方:生龙齿30克(先煎)、朱茯神20克、丹参15克、炒枣仁2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远志6克、黄连

3克、肉桂1克、灵磁石30克(先煎)、琥珀粉3克(分冲),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7月17日复诊,进药6剂,心悸惊恐渐安,继进10余剂,得眠,诸症消失。嘱服补心丹以巩固疗效。先后治疗2个月余,病情基本稳定,偶有情志波动,心悸小发,少事休息自可安定,遂停药,注意精神修养,劳逸结合。半年后,据云坚持正常工作,一切良好。

按语:心悸者心神病也,致病之因恒有多端。本案平日

忧思太过,心脾暗伤心血必亏。近因劳心复受惊恐,惊则伤心神乱,恐则伤肾精怯,心肾不交则神不安舍,心悸不安。方中龙齿、琥珀、磁石重镇安神定悸;丹参、枣仁、远志养心血以安心神;知母激阴清热以降阴火,川芎活血化瘀以升清阳,二药相伍阴升阳降;更妙者黄连与肉桂合用名交秦丸,交通心肾,协调水火以达阴平阳秘之机制。药证相符,故获良好效果。

(4)痰瘀互阻心悸(高血压性心脏病,律失常)证

袁某,男,50岁。1976年11月16日初诊

病史与主症:素体肥胖,嗜食肥甘,宿疾高血压,血脂高。今冬外感咳嗽后,心悸不安,倦怠短气,腹胀便溏,住某医院,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诊脉弦滑而结,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腻白滑,舌下络脉淡紫粗长。

辨证:患者体盛肥胖,嗜食肥甘,必有痰湿之疾,由外感引动痰饮上泛,久病多瘀,因而痰湿瘀阻心脉而病心锈、

头眩诸症。

治则:温化痰饮,理气通络。

处方;茯苓4钱、桂枝2钱、白术4钱、清半夏2钱、橘皮2钱、枳壳1钱2分、瓜蒌3钱、薤白2钱、菖蒲1钱、郁金2钱,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复诊:进药6剂,心悸胸闷短气好转。已见功效、原方加减治疗近1个月,病情基本稳定而出院疗养。

按语;本案因痰瘀互阻心脉,血行不畅,心神失养。因而心悸短气,胸闷脉结,皆由频湿所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方用苓桂术甘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温化痰饮、理气通脉治之。方中桂枝、茯苓、白术、半夏、橘皮健中补脾、运化痰湿以治本;瓜蒌、薤白、枳壳理气宽胸、振奋心阳以治标;配菖蒲、郁金者避秽浊开窍,疏通气机,以通心脉。切合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5)水气凌心心悸(肺心病心衰)证

顾某,男,65岁。1978年2月6日初诊

病史与主症:肺心病史10余年,每年冬春必加重。近因感冒,心悸短气而住院,诊为“肺心病心衰”。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治疗,病情好转,唯心悸难平,且尿少浮肿,动则喘促。给利尿药,心悸更甚,浮肿消而再起。诊脉叁伍不调而细涩,面色晦暗不华,面浮唇紫,精神烦躁,舌质淡紫,苔白腻,舌下络脉青紫怒张。

辨证:宿疾寒饮喘嗽,心脾阳气必虚。复感外寒引发伏

饮,饮邪上乘,心肺受累,阳气衰微,水邪泛滥,故心悸短气、尿少浮肿相继而起。久病人络,阳虚血滞,侵及心肺,又见脉候叁伍不调而细澀,病势危重。证系心阳衰微,水气凌心证。

治则:益气扶阳,化饮宁心。

处方:人参3钱、桂枝3钱、炮附子3钱、干姜2钱、

卷柏3钱、茯苓4钱、龙齿4钱、生牡蛎1两、炙甘草2钱,水煎,早、午、晚各服半剂,并配合吸氧。

2月9日复诊,经治3日,病情好转,心悸烦躁明显减轻。原方加减治疗旬日后,尿利肿消,心悸稳定,神安得寐,胃纳转佳。住院月余,病情稳定而出院。

按语:宿疾痰饮,外感风寒而引发,心脾阳虚,气化不利,肾阳亦微,水气泛滥,饮邪上乘,心悸短气,尿少浮肿相継而起。病之关键为心阳衰微、脾肾两虚,病势危急,故急投茯苓四逆汤加味,日服3次,意在救急,益气扶阳,化饮宁心,佐以化瘀通脉,并配合吸氧以助药力。方中参、附、姜、桂、炙甘草急扶其阳而补气通脉;卷柏有较好的强心利尿效用;茯苓增强利尿宁心之功;龙齿、牡蛎收敛浮越之阳,且有镇静宁心止悸之效。诸药合用,故获良好效果。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