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经学与内经

 李香愚 2022-07-03 发布于广东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经学与内经

文字/忆忘 图片/

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时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严格说起来,先秦并无经学,而以诸子等的学问典籍有所专精,皆立博士。先秦诸子之学,每每以人命名,如【老子】【庄子】【孟子】【子华子】等,皆未称“经”。

汉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景帝时,又置《春秋》博士。春秋在西汉的研究也有三家,即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种。同时诸子的“学术地位”依然极高。汉文帝因所处时代和政治以及家学因素,崇尚道家,但并没贬抑诸子诸家。

直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或者有人说“独尊儒术”,其实都是夸张之词,因为真实的情况,既不是“六经”而是五经,也不是独尊儒术,而骨子里依然是“汉家自有天下,以霸王之术杂之”。

所以真正的经学起源于汉文帝而发扬于汉武帝。汉武帝时期,诸子的地位明显下降而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学地位直线抬高,这是文化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汉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其实汉初大收篇籍,始作俑者乃是萧何,即便著名的国家藏书馆的天禄阁,也是萧何主持修建的。汉武帝对于广开献书之路,当然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成帝开始校书,刘向所作的【别录】是书籍目录,录而奏之,所以这目录书是存在副本的。之后刘歆作【七略】,实际只有六部分。此时的六艺已经不同于孔子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六种谋生技能。

后来六艺又被叫做六经,这样六艺的概念实际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内涵,其中之一是所谓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武帝时,《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那是因为乐经早已失传。

汉书艺文志之所以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这完全是刘歆的“功劳”,因为先秦以来至于汉初,儒家的学问,皆以诗书为先,而不是易学为先。也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是诗经以及尚书而不是易经。刘歆提出“易为群经之首”当然有他的理由,但更为直接的影响是经学博士的地位,因此引发的是权力之争,结果被弹劾而被权力核心边缘化,最终投靠了王莽做了新朝的国师。

后来,所谓的六艺之学,就都叫做经学。而后又有“十三经”,经学就成为古籍包括经史子集的泛称。而古人又有一种观念,认为经者,书也,只要是典籍,都可以叫做经。所以“经”在宗教里面是不容质疑的,这个地位是有些不同的。

西汉晚期校书,有一个分类方法,比如将【庄子】分为三个部分,內篇、外篇、杂篇;而医学的内容,也分为“内经”“外经”“旁篇”,这个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太常、太史、博士,都是朝廷职官,而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是国家藏书、皇家藏书的地点。把这个叫做内外。皇家的藏书,又叫做“中秘之书”,中就是内的意思。那么,这个内外之分的命名,有没有旁证的依据呢?当然有:

【隋书】牛弘传载,隋开皇初年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曰:“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 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称为《中经新簿》。而隋代牛弘称“中经”为“内经”,可见曹魏中秘之书所集,亦称“内经”。

所以,内外之分,指的是校书的蓝本来源,而非其他。而今天的学者,尤其在黄帝内外经的命名含义上,大肆的臆想,还有人以为外经讲外科。

不仅隋代牛弘在提到内经的时候,既不是指代医经,更不是指代“黄帝内经”,因此所谓的“内经”直到隋唐时期,并非“黄帝内经”的专有名称。即便作为唐代医学名家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中提到内经,也不指代黄帝内经。孙思邈在叙述中,先列出必要的医籍,之后“又须涉猎群书”,包括五经、三史、诸子、内经、庄老等,皆非医学之书。因为这个内经的内容,是“慈悲喜舍之德”,而慈悲喜舍,是佛家的“四无量”。而佛学历来有“五明之学”的夸耀,其中最为核心的修为称为“内明之学”,即内证的修为,其经典也称为“内典”或“内经”。

所以呢,中医的医学史,尤其涉及到“黄帝内经”的这部分,属于臆测和杜撰。基本上,如果不是很认真的读一下隋书、二唐书、以及宋志,便知道黄帝内经的传承并不是现在的学术界吹嘘的那样。

而宋徽宗作为运气学术的爱好者,五行阴阳的爱好者,专门设置了黄帝内经博士 以及运气学的官试,对于文化和医学的巨大影响,中医界是从来不会提醒大家的。仿佛自古如此,还要极力与西汉的黄帝内经混为一谈,甚至非要说是先秦。幻觉是很美好的。

话说在“内经”含义何指都没有搞清楚的前提下,盲目的崇拜“内”而贬低“外”,甚至胡乱安置“外经”的内容和地位,甚至某道士某学者居然声称梦中得了神仙真传的“外经”,无非都是梦呓。

灵素之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