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九卷指代针经的命名

 李香愚 2022-07-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九卷指代针经的命名

忆忘

    素问九卷之说,首倡者是王冰,说素问九卷缺一卷。而旧唐书仍称八卷,不采王说。这件事牵涉到九卷作为书名的时间,以及伤寒序中的素问、九卷,到底是素问九卷,还是素问与九卷。无独有偶,《魏书·列传术艺第七十九·崔彧传》曰:“彧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这里的断句,素问九卷及甲乙,依然存在前述问题,是素问九卷?还是素问与九卷?

    按隋志录素问八卷,梁七录亦云八卷,全元起注素问也为八卷本,旧唐书云素问八卷,新唐书“讹为九卷”--中国医籍考。四库全书录隋志云素问八卷。今所见隋志素问九卷,显然是四库全书以后的改动,意图明确。

    魏书也叫北魏书,是紧接着北魏的北齐时代所作,而唐代【北史】曰:“彧少逢隐沙门,教以《素问》、《甲乙》,遂善医术。”中间没了九卷二字。显然北魏书被后人所改,增入“九卷”二字,也就是说,无论是指素问九卷,还是素问与九卷,在南北朝时均无先例,何况仲景伤寒序中出现的“素问九卷”的九卷究竟何指?

图片

    王冰率先提出素问缺一卷,但却没有拿出旁证,大家只能靠相信他的人品了。即便属实,在王冰之前,也没有九卷作为书名的概念。

    甲乙序说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即内经,王冰未曾引用,王冰之前的人,也未见引用,尤其隋志到孙思邈,均没有支持甲乙序存在的痕迹。

    如果素问九卷的说法出现在唐代,针经、九卷的书名,就更加扑朔迷离。用卷数作为书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不排除后人把“素问九卷”误会为素问与九卷,再加上“素问、针经即内经”,所以九卷就该是针经了,由于没有用卷数作书名的先例,所以不能排除附会的创造,更不排除出于误会的可能。

    而参照【魏书崔彧传】,九卷二字是后人增入,但同时,增入九卷的意图不明,完全可能是说素问为九卷,作为旁注出现,最后又被人附会为另一书,说九卷即针经。

    古针经有九灵、九墟之名,无疑都是可以的。用九卷作书名,是什么意义?既然素问也是九卷,为何九卷必须指代针经而不能是其他书?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所以附会是难以排除的。

图片

    并且,《隋志》曰:“《黄帝针经》九卷(梁有《黄帝针灸经》十二卷,徐悦、龙衔素《针经并孔穴暇蟆图》三卷,《杂针经》四卷,程天祚《针经》六卷,《灸经》五卷,《曹氏灸方》七卷,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三卷,亡。)”

    我们注意到梁七录记录的【黄帝针灸经】是十二卷,其他人所著针经皆不是九卷数目,显然这些作者都不认为自己写的针经或针灸经应该是九卷。

    北宋谈及《针经》的《太平圣惠方》以及《政和圣济总录》皆称《铜人针灸经》和【甲乙经】而不提《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黄帝针经》,然后中国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但是《圣济总录》却是1111年开始编写,里面提到针灸的时候,说:“凡针灸腧穴。并依铜人经。及黄帝三部针灸经参定。各随经络编次。复撮其疗病要穴。分门开具。又禁忌报针法。附于卷末。庶临病易于讨论。”却根本不提早已颁行天下的《黄帝针经》,也不提同时存在的《九墟》。

图片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神气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可见其时尚不能判断【灵枢】的内容是否与【针经】完全一致,而在王注【素问】中,也引用过【九墟】。

    而《黄帝针经》颁行之后,就有了《宋志》里面的两部书:《黄帝灵枢经》九卷 ,《黄帝针经》九卷。这只能说明,宋代医官,尤其是《圣惠方》、《圣济总录》的编者们,并不都认为《灵枢》就是《针经》,否则何须二书并存。再看林亿的理由: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却称为“《针经》曰”。《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作《针经》的证据。《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8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能出现的,同时也只说明二书有同样的部分内容,但不能认为完全一致,正如【宋志】不认为灵枢与黄帝针经为同一书。

    因为《针经》与《灵枢》有着相同的一句话,便为同一本书,实在是太难以成立,不可以相互摘录么?因此,宋代才会《针经》是《针经》,《灵枢》是《灵枢》,除了表现出根本不认为二书为同一书之外,《太平圣惠方》以及《圣济总录》提到的《针经》是唐代所作《铜人针灸经》,并且讲到针灸还需依据《甲乙经》,说明在当时尚存在的《黄帝针经》与《灵枢》不仅不如其他书重要,并且不是同一书。

图片

    高丽所献《黄帝针经》颁布于天下,到了史崧修改《灵枢》之后便已经毫无影子,想来是被《灵枢》吞并了。史崧家藏《灵枢》与高丽所献《针经》内容上何种关系既不可考,反倒是史崧增改《灵枢》之后,才可能有了密切关系,唯一的可能是《黄帝针经》已经被完全编进了史崧版《灵枢》。

    李濂《医史》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苟一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

    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曰《七略》、《汉·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篇当之。《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十二卷。是《九灵》自《九灵》,《针经》自《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

    有关【灵枢】针经存在有三个时期:

“余闻九针九篇”【灵枢外揣】

“通于九针六十篇”【灵枢禁脉】

“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素问离合真邪论】

图片

    这说明九卷针经其一卷九篇,九九八十一篇,是逐步增加的过程;还说明这本【针经】起初绝非是“九卷”,而是从“九篇”(按一卷九篇之说则只能是一卷)扩展到“六十篇”(最多为七卷)再到“八十一篇”的九卷,所以九卷出于创造而不是传承。且在汉代并无一卷九篇这种先例,因此,九卷一词作为书名,乃是南北朝以后隋唐之间出现的一卷九篇概念之下,将九数推崇到极致的表现,同时不能排除素问之下的九卷二字本为旁注说明素问是九卷而误为素问与九卷二书的并列。九卷作为书名,既缺乏必然性又无先例且不符合南北朝到隋唐初期对于“黄帝针经”的卷数认定,也不是出于传承,而是唐代以后误会或附会的创造。

    素问可能最早载于【帝王世纪】,其成书下限当在西晋皇甫谧之前。然此论断未必属实,原因在于后世【太平御览】、【医说】所引文句版本歧出,素问二字或有或无,不能排除被后人增改。

    新校正云王冰序称两个九卷共十八卷“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經》之序”,是建立在信任【甲乙序】的基础上,是最早认定“十八卷由两个九卷构成”的说法,但此说在唐代以前未见依据。孙思邈【备急千金】中,用内经指代佛经,并不支持【内经】书名的存在,从【秘阁四部目录】到梁【七录】、【隋志】,均未记录有【黄帝内经】,说明唐初并没有【黄帝内经】的存在,更无【素问】、【灵枢】并称“内经”的习惯。因此,甲乙序可靠性打折。

图片

     新校正云“又《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脉經》只為之九卷”,而【隋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与新校正所说不符,且【脉经】与汉张仲景并无直接关系。新校正“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今【隋志】并无【九灵】。【四库全书】提要中引【隋志】云素问八卷,今【隋志】已被改为九卷。可见不仅【魏书】与素问相关一段,在【北史】之后被增入九卷二字,【隋志】除了不同于新校正所见,又在【四库全书】之后被改。

     唐代之前,素问与针经或灵枢,并没有并称的倾向。无论是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还是【魏书】、【北史】、【隋志】、【千金】等书,单独提到素问,或同时提到素问、针经,均无并称内经的文字。

    杨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杨玄操与王冰一样,没有引用【甲乙序】,也未引用王冰序。

     公元六世纪前后,出现【黄帝针经】、《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九卷】等多种书名的针经传本。【隋志】中【黄帝针经】九卷,但在梁【七录】有【黄帝针灸经】十二卷,其余针经或医方几无九卷之书。

     新校正云“皇甫士安名為《鍼經》,亦專名九卷。”是指【甲乙序】云“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同时与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而成【甲乙经】,九卷居其一,故只能是针经。

图片

    以“九卷”卷数作为针经“专名”,事出有因,然而极度缺乏合理性。盖古籍常见“素问九卷”,是素问有九卷,还是素问与九卷,意思大相径庭。按魏书到北史的改动,是后人旁注素问九卷,再加上依据“十八卷各九卷”二书并称之后,直接将“九卷”二字认定为书名,指代与素问并称的针经、灵枢。否则均为九卷,针经名九卷而素问不名九卷,实为怪异。

    故九卷专名针经,按新校正所见,乃出自【甲乙序】。素问与针经并称,也起于甲乙序。故甲乙序出现的时间,应在【备急千金要方】、【北史】、【隋志】之后,否则,甲乙序早有,则孙思邈、李延寿,乃至【隋书】的诸位大家,尽皆妄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